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29412.html 养在深闺人未识 解读潮汕清代书法 文 孙淑彦 淑彦说画 有清一代的潮籍书家,扮演了承先启后的角色。他们既承接古代的优良传统,又为近代潮汕书坛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潮汕书法,自来无史,旧志所载,仅零星片语而已。清代潮人书家未能彰显于世,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待字小姑。 潮汕地处海隅,天气潮湿,书画作品保存不易。潮汕古代艺人深自敛抑,不喜自我表露,以至有些艺人艺事连乡人也难举其名姓。我虽有心鼓吹揄扬而囿于寡见,错讹之处,幸方家匡其不逮。 清初潮汕书法扫描 清初,指顺治、康熙、雍正这段时间。 康熙是一位对汉学很有兴趣的皇帝。他在抚平战火的创伤之后,竭力消除满、汉的隔膜,对于书法甚有兴趣。明末帖学书家董其昌的书法集宋元诸家之长,萧散古淡,空灵剔透,有一种典雅高贵的气质。董书受到康熙皇帝的青睐并大力倡导,不仅千方百计搜罗董的作品,自己还心摹手追。上有所好,自然影响巨大,几乎全国靡然从风。馆阁大臣、翰林学士都崇尚董体,连科举考试也以董书为标准。董其昌号香光居士,其书体世称“香光体”。在皇帝的倡导下,香光体成为清初新的“馆阁体”。 潮汕这时期的书家是否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呢?我们择一些有书迹的书家逐一评说。 陈衍虞(一六○三至一六八八年)字伯宗,号园公,潮州人。明末崇祯十五年举人。清顺治二年起,先后任广东番禺县教谕、广西平乐县知县。以老乞归,在家乡建种墨亭为吟诗处。能诗能文,著有《莲山诗集》《蔚园文稿》等等。诗名在潮汕允称大家。 陈衍虞喜欢收藏碑帖,擅书。今潮州存其所书“梵天香界”和“阳海阴晴”石刻。“梵天香界”为行书,得力于赵文敏、董香光,用笔含蓄,骨肉均净,但未能形成自家面目。今人评论他:“是清代著名书法家,笔致稳重而隽逸,柔中有刚,神韵生动。”。 郑匡夏,字彤石,揭阳地美都人。顺治十一年举人,无心仕途,归筑卧游洞于家乡邹堂山,潜心学问。潮州知府吴颖对他的学识很折服,说“与郑君谈,如读郦道元《水经注》,名山大川,无不贯穿周悉。”著有《元白草》。工书,今地都卧游洞口有他题刻的“卧游洞”三字,隶书而带楷意,笔法圆润有肉,生气勃发。 佘斗南,揭阳人。活动于清初。能书画,以行书擅长,出入米元章。揭阳佘惠文藏他的行书七律折扇一柄,每字的下笔都较重,但字的重心处理极好,骨格也坚。 江南春(一六六五至一六八四年)号竹溪,揭阳云路人。康熙秀才,赴乡试时半途生病返家,未几弃世。少而能字,擅书榜,今存匾有“凤鸣里”、“兴云市”、“北极生辉”等,又有题武帝庙联:“太平嗥嗥恩膏泽;子惠元元雨露深。”师法颜真卿《大唐中兴颂》,书体宽舒庄重。可惜早逝,年仅二十岁。 郑科伟(?至一六五三年)字睿夫,揭阳地美都人。庠生。死于清初郝尚久之乱,乡人私谥为“敦烈先生”。擅楷书,书法颜真卿,今地都有其书“止观岩”三字楷书,圆润稳重。他的三个儿子受到影响,都能书,时称“三郑”。 钱士峰,字伯河,饶平县人。康熙三十七年进士,授安徽来安知县。著有《蜗庐文集》《退思小集》等。能书,以楷书名。今饶平官田存其所书“丰田楼”匾,书于康熙四十六年,楷书,丰润可观,根植颜真卿。 林景拔,字彦楚,号荆岩,原籍普宁,后居揭阳棉湖(今属揭西县)。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擢翰林院庶吉士,不久乞假归家,自筑依绿园,日与人论文赋诗,年六十四岁卒,私谥为“文清先生”。有《荆崖诗文集》。书师颜真卿。今揭阳榕城双忠庙有他康熙五十二年书撰《重建双忠庙并筑二圣书院碑记》,稳雅脱俗,以颜为骨。 李国选手稿 李国选(一七○三至一七四二年),字东曹,号耐人,署所居为何恃堂,揭阳梅岗都尖山人,廪生。一生或设帐,或入幕府,足迹及于两广。奈英年早逝,逝世时年仅三十九,士林扼腕。有《何恃堂集》稿本传世。书宗董香光,颇为淡雅。 以上六家,陈衍虞、李国选学赵、董,其馀江、郑、钱、林四家,都走帖学书风,出入唐人颜真卿。当初他们为了科举考试而学书体,注重字形方整,黑光乌亮,追求“黑、大、方、光”,也就是说,都染上馆阁体的习气。但没有学康熙皇帝所喜欢的“香光体”。另外,尚有几位潮籍书家也应该涉及。 卢文杰,澄海人,贡生。康熙二十二年以文名应澄海县令王岱之邀,参加修撰县志。后选授饶平训导,未赴任而卒。其人博识,对诗、史、古文辞都有研究。工书法,旧方志说他尤以草、隶兼长。 张钟,字大石,惠来龙溪都人。康熙四十七年贡生,曾参加《惠来县志》的编纂。著有《留砚堂集》。旧志说他:“善楷、草,试辄冠军,淹贯典籍,有英涵峻发之才。诗赋立就,日问字乞文,户外履满。” 朱翼,惠来巨镇里人。雍正二年岁荐,九年补司训,以文名参加编纂《惠来县志》。旧志说他“有文名,工书,能诗”。 卢、张、朱三家,书名都见于本地《县志》,但书迹没有流传下来,因未见,不敢信口雌黄,特录之以待贤者。 邱轩昂,字无澍,号名亭,潮州长美乡人。康熙五十九年举人,雍正元年进士,授河北深泽巩县知县。《潮汕历代书画录?潮州市卷》说其“书法受时人赞赏”,今存凤塘洪巷乡中兴祠有石刻对联一副,未作评论。 书法并非是文人的专利,清初潮汕有一位武将也能书,其子承家学,“父子书家”,值得一谈。 陈元才(一六九四至一七七八年)字汉光,号健亭。揭阳霖田人。康熙五十三年武举人,后封文林郎。生性喜任侠,路见不平事,即拔刀相助。喜施赠,乡人有困难,常解囊相助。设摊煮粥赈济灾民,路收遗骸筑“万人冢”,建鸿溪书院以培养学子,建桥、筑路,善举多多。虽然他是武举出身,对诗、史很喜欢。也工书。乾隆《揭阳县志》说他“性嗜书,得颜平原笔意;晚耽史传,乐以忘老”。儿子陈子承(一七二○至?)字铁山,号仰齐,乾隆二十五年举人,历任知县、知州、通判,卒于衡州通判任上。能诗擅书,尤工大字。 揭阳地都邹堂,有三兄弟,同时都擅书,世誉为“三郑”,即郑逊、郑溶、郑其崇,可称“兄弟书家”。“三郑”之父即清初书家郑科伟,大概是家庭氛围,三个儿子都擅长书法。长子逊,字鲁城,康熙十七年岁贡,授保昌县训导。他的书法,《地都区志》说,已故书家郑家凯评其作品,说“清润劲逸”。次子溶,字崇瑶,康熙十一年拔贡,任万州训导,晚年迁任曲阳县丞,以年老归退。郑家凯论其书法,“玲珑飞动,不可按抑,而纯雅之色,如精美金玉,毫无怒张蹈厉之态”。三子其崇,字怀斋,康熙四十年举人,仕内阁中书舍人。幼年丧父,由其兄抚养教育成长。旧志说他“娴声律,工书法,驰誉京华,人得其手迹,珍如拱璧”。尽管我们没有见到“三郑”流传下来的书迹,但从这些有关评论,可知“三郑”对书法都有所成就。而其崇任职京华,播书名于外,也潮人之光。 从以上介绍书家可知,尽管皇帝老子倡导香光体,所谓“山高皇帝远”,潮籍书家没有与京城“遥相呼应”而受香光体的影响。 淑彦说画 孙淑彦简介 孙淑彦,学者。广东省揭阳市人。一九五一年生。 从事博物馆工作三十年,历任揭阳市博物馆、揭阳市丁日昌纪念馆馆长。长期从事文史、潮学、书画研究。 出版史学专著八种,潮学专著九种,散文集三种,书画研究专著三种,书画作品集八种,主编和选编著作二十多种。近年有《孙淑彦文字集》一套十二册。 揭阳书画网·独家专栏 (转载请注明出处) ★★★ 近期精彩点击阅读 林寻稳扇面小品画欣赏 秦川浩浩留画魂-缅怀罗铭教授 程小宏谈书法创作与人文修养 有居绿叶隐画人-《吴峰画集》序 点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