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偏方快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720/4659297.html

▲金陵博物馆鉴赏

宝山县续志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十年()钤印本

(民国)張允高等修

5册?纸本

提要:卷首一册为图十八幅,卷末为前志校勘记

26×15cm

金陵博物馆所藏《宝山县续志》,于民国五年(年)起修,十年五月书成。其沟通新旧为一书,图绘清晰准确,校勘记以证前志之误,是记载宝山历史风物的珍贵文献资料。▲金陵博物馆藏品?《宝山县续志》宝山揽胜崇福寺乃五代后晋开运三年(),明义智厚禅师于浙江临安开山,原称宝寿院,宋祥符元年()改称‘崇福禅寺’,大观年间毁,绍兴时重建。元末再毁,明洪武十六年(18)复建,二十四年立为丛林。清雍正十二年()整修,颇具规模,为禅宗济祖庭之一。嘉庆六年(),朱文藻与释真源创寺志,分沿革、寺宇、住持等三门。光绪七年(),钱塘丁丙重刻,后附‘重建崇福寺碑记’,崇福寺嘉庆以前之文献,略备于此。宝山,因山得名,明永乐十年(年),境内海滨,曾用人工堆筑成一座土山,用作航海标志,为出入长江口的船只导航,永乐皇帝定山名为宝山。此山早在万历十年(年)坍没于海,但其名仍沿用至今。

▲宝山寺(图片来源:马蜂窝)

宝山原属江苏省,清雍正二年(年)从嘉定县分出,建为宝山县。民国17年,闸北市(与上海县共管)和江湾、殷行、吴淞、彭浦、真如、高桥6个市乡划归上海特别市,境域面积缩小一半。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本区沦陷期间,全境划归上海市,蕴藻浜以北地区为宝山区,浜南分属市中心区和沪北区,长兴归浦东北区。民国17年划出的江湾、殷行、吴淞和大场重归宝山。

今宝山区位于上海市北部,东北濒长江,遥对崇明县;东临黄浦江,与浦东新区隔水相望;南与杨浦、虹口、闸北、普陀四区毗连;西与嘉定区交界;西北隅与江苏省太仓市为邻。全境分成陆地、岛屿两部分,陆地以横贯中部的蕴藻浜分成南北两部,长兴、横沙两岛自西至东,横卧于长江口南支水道。

此境历来是东南盛景地、文艺兴盛处,值得一提的是,其地居江海要冲——素有“南为上海门户,西为苏常藩篱,乃东南第一险要”之称的吴淞口,为历代用兵必争之地。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曾驻军于江湾。明代设吴淞、宝山两个守御知户所;清代设吴淞营、宝山营;民国元年(年)设置有吴淞要塞司令部等指挥机关。而宝山同时也历来为外国侵略者视为侵战中国大陆的桥头堡之一,曾发生过严家兵痛歼倭寇、陈化成力阻英军入侵的激烈战争,也曾经是“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时至今日,也仍是中国驻兵之地。

▲吴淞炮台抗日遗址(图片来源:去哪里旅游网)

得益于此地理方位,形成了宝山独特的风物奇观,如明清时期“沪城八景”之一的“海天旭日”,即为宝山一大盛景。那时上海的海滨是一片丛生的芦苇,极目远眺,极远处的海洋和天空连成了一线,清晨东方欲晓,海天相连处露出微微曦光,渐白,呈红,然后旭日冉冉升起,这一自然景观决不亚于今日之“蓬莱日出”。李行南《申江竹枝词》中有一首是这样描绘的:

“海日初上恰五更,红光晃漾令人惊。

须臾已见腾腾上,碧落分明挂似钲。”

原注说:“护塘观日,最为可观。”所说的“护塘”,原为江东海塘。后来护塘淹没,观景点就移到长江与黄浦江汇流处了。

▲海天旭日(作者:石头天空)

民国21年(年)淞沪抗战前,吴淞炮台曾是上海旅游避暑胜地。每年夏天,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很多人都喜欢到这里来看日出。民国26年,“八·一三”抗战期间,炮台湾的淞沪铁路车站被毁,观日出的景点又移到宝山县城临江的石塘上了。在海滨观赏日出,别有一番情趣。每当晴朗的黎明,旭日初升,朱霞灿烂,固然使人赏心悦目;阴霾的早晨,曙光透过重重乌云。使人从沉闷的气氛中豁然开朗,这时江面上往往会出现变幻多姿,隐隐约约的雾气,更使人叹为奇观。

另有一景名曰“吴淞烟雨”,这一景在吞吐江海的吴淞口地区,海上云雾挟带着蒙蒙雨丝飘入江滨,大海、云雾、天空连成一片,如烟似雾,朦胧中又见江面上风帆片片,时隐时现,烟雨茫苍,可与北戴河秦皇岛外的景观媲美。

山河旭日,烟雨濛濛,好不浪漫。

▲沪城八景之一吴淞烟雨(来源:纪实频道)

名景之外有明镇。宝山首镇名曰罗店,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相传有个叫罗升的人在此经商开店,遂称罗店。由于练祁河自西而东流经该地,又名罗溪;镇区在练祁河之侧,也叫罗阳。远在明代万历年间,罗店已是一个物产丰富、商贾辐辏的商业大镇。至清代康熙年间,又发展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棉花、棉布交易中心,吸引了大批外来的徽州商客,生意兴隆,成交金额超过了南翔镇,因此有金罗店、银南翔之称。清雍正三年,宝山建县后,罗店人口日增,市面繁荣。我们今日要向大家介绍的《宝山县续志》就以如下文字叙述了当时罗店镇的繁华景象:

“罗店市镇最巨,为全邑冠……综计大小商铺六、七百家,有典当、花行、米行、衣庄、酱园等业,尤以两家锡箔庄为巨擘。市街凡东西三里,以亭前街,塘西街最为热闹,次则塘东街、横街等。乡民上街,每日三市(早市、午市、晚市)。”

宝山与罗店之间,为月浦镇,又名月溪。始建于宋代,明代开始兴旺发达而成为大镇。历史上月浦曾有“平桥步月”、“佛耳名泉”、“土山望海”、“月映西溪”、“东皋晚眺”、“元夕观灯”、“东林梅坞”、“西寺竹林”八景之说,极一时之盛,诗人骚客常啸咏其间,留有不少脍灸人口的诗歌作品,如《东林雅集图题咏集》、《月溪风雅集》、《西溪雅集园题咏集》等。

诗人仲昭德作“平桥步月”诗曰:

“铁崖去后迹遥遥,我亦曾来步此桥。

两岸清风三弄笛,一轮明月几声箫。

听残流水高山曲,踏遍葭苍露白宵。

倘使蟾宫容我到,青云梯合耸层霄”。

张人镜咏“月映西溪”云:

“广寒宫在月溪西,金栗团团入望低。

碧水千寻沉玉魄,清光万丈接云梯。

楼台倒影乾坤窄,水月交辉上下齐。

独坐板桥茅店里,一声箫罢一声鸡。”

明代潘履祥作“东林梅坞”诗一首:

“为爱梅花买棹寻,月溪佳胜是东林。

疏篱烟雨香魂断,晚岁冰霜老干禁。

尽许折杖供琴几,也应入梦伴寒衾。

浮生偷得安闲日,不管征鼙海上音。”

里人张鸿镜咏“西寺竹林”曰:“疏钟冷磬结知音,偶抱虚心印佛心。夜雨激成龙虎啸,好风吹作凤凰吟。相依净土围清籁,独坐幽篁弄素琴。最是潇湘人静后,一湾流水月沉沉。”

▲月浦八景(来源:宝旅中心)

月溪八景经文人渲染,扩大了影响,游客如云,入夜街坊市肆,弦歌不断。清代顺治年间,贡生施鸿勋慕名在月浦泊舟上岸访胜,也留下了“曲曲银钩月浦塘,八月潮来满客航”,“两寺钟声远近闻,客从故乡到仙乡”等佳句。斗转星移,昔之八景,桑田沧海,有的已圮,有的成墟,只“佛耳名泉”尚在,可供寻迹访古。宝山县续志兴修崇福寺乃五代后晋开运三年(),明义智厚禅师于浙江临安开山,原称宝寿院,宋祥符元年()改称‘崇福禅寺’,大观年间毁,绍兴时重建。元末再毁,明洪武十六年(18)复建,二十四年立为丛林。清雍正十二年()整修,颇具规模,为禅宗济祖庭之一。嘉庆六年(),朱文藻与释真源创寺志,分沿革、寺宇、住持等三门。光绪七年(),钱塘丁丙重刻,后附‘重建崇福寺碑记’,崇福寺嘉庆以前之文献,略备于此。

宝山县志兴修并非从民国开始,在清乾隆和光绪就已经开始出现宝山县志。

乾隆宝山县志

▲乾隆宝山县志(来源:中国县志大全)

宝山旧属嘉定,地处滨海,土性沙瘠,宜木棉。其民勤于纺织,岁丰可免饥寒,一遇飓风起,潮浪惊骇,土田漂没,则流离转徙,无宁居矣。前明时以倭艘突至,此地首当其冲。筑山为海舟标识,宝山之名盖始此。我皇朝列圣相承,治隆化洽,百余年来,海不扬波,民日庶,事以日繁。于是雍正三年分嘉定之东偏,守信、依仁、循义、乐智四乡为县,而以宝山名之。辖于太仓州,即旧日吴淞营之城郭置县治焉。粤稽州县之必有志,所以纪版图兵赋、风土教令、人物事绩,使后之人得有所考焉。而其间成败兴废、是非得失,其善者足以劝,其否者足以戒,莫不于是乎。在故职司其事者兢兢乎慎之,每当岁久事殊,则又恐旧编残缺,贻不备不全之憾。爰随时而勤修葺,夫盖非得已也。宝山分县迄今二十年矣,其旧隶于嘉邑志者,既以分属宝山,曷可不急为分析。且二十年之间,所兴革者几何事,损益者几何事。以至科第仕宦、孝义贞节、嘉言善行,及今不纪,后之人虽欲征诸,其将安征?按志传所纪,东晋袁崧所筑沪渎垒,宋韩世忠屯兵之地,今皆无确据。即江东宝山旧基,相传在水中,果否?都未可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故迹漫灭穆然,徒见沧海波涛浩瀚,况并无志传以纪之者乎。余来莅兹土,用是慨然,又奉本州檄,征取县志,汇辑州志,遂得吾友会稽章錀,字鸣山者,取嘉定志翻阅之,采辑其分属宝山者,又参考新县规条,并征近时之人物事迹、艺文,逐一裁核。余复集绅耆衿彦,面相研订确实,编次成书,分为十卷,敢曰一方之文献在是,聊以备采择云尔。盖志之义同乎史,是是非非,传信传疑,要于不失其公与实而已。而当分县之初,广谘博采,义例稍宽,又其势然也。自兹数年数十年后重修是志者,从而笔削之,其必有谅分辑是志之苦心者矣。若夫滨海之地,蛮悍之俗,政宜严,并宜宽;宜安静,不宜纷更;宁损上,毋损下。继余而莅兹土者,补缺救弊时,以富教治之,将必有在。土著之人民子孙世沾减赋筑塘之皇恩,景运熙和,相与兴仁,讲让士,习弦歌,农安耕凿,俾俗益厚而风益淳,是又余之所深望也夫。

时乾隆十年岁次乙丑冬十月(公元6年)

江南直隶太仓州宝山县知县赵酉谨撰

光绪宝山县志

▲光绪宝山县志(来源:中国县志大全)

书名:光绪宝山县志

卷数:十四卷首一卷

作者:清梁蒲贵吴康寿修朱延射潘履祥纂

版本:清光绪八年()学海书院刻本

光绪宝山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清梁蒲贵、吴寿康修,朱延射、潘履祥纂。梁蒲贵,知府衔宝山知县。吴康寿,宝山知县。朱延射,举人,官知县。潘履祥,举人,官知县。此志卷首列序文、旧序、纂修姓氏、目录、凡列、图说;卷一舆地志:建置、疆域;卷二营建志:城池、公署、坛庙、关津、坊表、海塘、桥梁、善堂;卷三赋役志:考赋、田亩、户口、额征、蠲赈、盐法、芦课、杂税、役法;卷四水利志:江海、水道、治迹、条论、浚法;卷五学校志:典礼、庙学、祭器乐器、学籍、学田、书院、乡饮;卷六兵防志:兵制、民兵、营署、墩汛、粮饷、战具、武备;卷七职官志:官师表、武职表、宦绩传;卷八选举志:科贡表、武科表、荐举表、例仕表、武秩表、封赠表、荫袭表;卷九至十一人物志:列传、循良、孝友、忠节、文学、武功、德义、隐逸、艺术、游寓、列女;卷十二艺文志:书目、金石;卷十三名胜志:古迹、第宅、园林、冢墓;卷十四志余:神祠、寺观、祥异、轶事、物产、风俗。此志体例较乾隆志完备。海塘为全县之命脉,其石塘岁修,工费繁浩,大府筹款,派员督修,均详录于《水利》中,亦备录议条、详载工程,条论浚法,水利源流,亦言之甚精。此志以事系年,以纲统目,于明季诸臣,删除忌讳,凡称伪构盗者,概从更正。有清光绪八年()学海书院刻本。

▲金陵博物馆藏品?《宝山县续志》

《宝山县续志》,共十七卷。民国张允高修,钱淦、袁希涛纂。

张允高,字藻翔,直隶丰润人,附生,清宣统四年()知宝山县事。

钱淦,字印霞,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举人,三十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袁希涛,字观澜,又名鹤龄,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城厢人。清光绪举人,清末民初教育家,同济大学第五任校长。其在江苏组织“义务教育期成会”,联合各省共同探讨、推广,并倡设乡村师范作为推行义务教育的基础。在他兼任江苏省学务处议绅时,创立了宝山绘丈学堂,并积极参与筹办复旦公学(现复旦大学)于吴淞,担任复旦公学第一任教务长。后又筹商将德人创办的同济医工学堂(现同济大学)收回自办,迁校于吴淞。晚年在人文社编审史料,于年8月29日病逝。

▲袁希涛(—)

民国五年(),饬各县同时兴修县志,时知县事张允高聘邑绅钱淦以与同人所辑志稿,十年五月书成。此志断限,自光绪八年起,至民国六年讫。

此志沟通新旧为一书,其图绘清析准确,其校勘记以证前志之误。以志体而言,不如民国时所修嘉定、清河诸县志。有民国十年()铅印本。

▲钱淦(—2)

在此志书的修撰者中,于宝山地区极为知名的是钱淦。宣统三年(年)辛亥革命,宝山独立,地方公推钱淦为民政长,就任日钱宣誓:“愿与民更始”。民国元年(年)冬,地方官制颁布后,改任为县知事。钱淦办事认真细致,极琐屑的事也必寻根究底,对怀有疑义者,反复辨明事理,务使疑义消失。审批公文,不轻下一字,虽至夜半,不厌不倦。在任2年,因回避本籍人任县知事,奉省令调任省公署内务司统计处主任,历6个月,编成了江苏省内务行政报告书,随后调任经界局秘书、财政部新税处筹备员。当年袁世凯称帝,钱坚决反对,因时局动乱,厌倦在京工作,辞职回家乡。

年,钱淦被公推任《宝山县续志》总纂,他提纲挈领,审定体例,重视采访,搜集资料,参互考订,对图表文字,力求洋密精练,历时年多,纂修成一部较好的宝山县志书。

修志甫成,经旅京同乡和地方人士推荐,钱淦出任县交通事务局长。先规划县境内南北和东西两条干线。筑路经费,原呈请省署批准分年在县税收内附加带征。但分年带征,缓不济急,与沪太长途汽车公司签订借款协定,由于规划得当,一年之间筑成南北干线(今沪太路)0余公里,接着又测定东西干线(今同济路以西的宝刘路)。当年筑路,事属创始,碰到的困难,不亚于清丈。钱淦日夜操心,终以积劳过度,突患脑溢血症,卒于交通事务局内,终48岁。

为人为官如此,当为楷模。时光悠悠,其名永留志书,宝山的历史亦会铭记这一笔。

▲金陵博物馆藏品?《宝山县续志》

宝山县仪礼风俗

前文已提及罗店之繁华,彰显了历史上宝山经济之发达。经济发达带来了市镇的兴旺,市镇的兴旺又促进了与经济相联系的节庆习俗,反映了一系列文化生活的时代色彩。如正月十五上元节的灯会、各庙宴堂、庙前设立塔灯两座,游人来往不绝。田家檐前高插竹竿,竿头悬灯,谓之“照田财”。这天全镇花炮齐鸣、龙灯盘绕,锣鼓之声,通宵不绝,又有男扮女妆,游行街市,谓之“马灯”。五月初五,竟渡龙舟五、六艘,旗仗鲜明,光彩夺目。龙舟上还铁柱,安插船头,将十三、四岁的少年扮成戏曲人物,扎缚其上,谓之“出彩”。这一切都反映了此地商业经济的繁荣以及市井生活的特有的生机。

文物古迹

钱世桢墓

▲钱世桢墓(来源:文化罗店)

钱世桢墓建于明崇祯年间(~)。墓主钱世桢,嘉定东钱宅人,明万历十七年()武进士,历任金山参将、蓟辽总兵等职,著有《征东实记》。

钱世桢墓位于罗店镇毛家弄村三树南路以东,圃南路以南,北靠练祁河支流。墓南向,原占地面积约20亩,有祭台和甬道,两侧分列翁仲石马,并植有银杏多棵。抗日战争时期遭破坏仅留棵,又被砍伐一棵,现存2棵,树龄年,年列为市级古树名木。年7月22日钱世桢墓被公布为宝山区文物保护单位,年4月进行了修缮。墓现占地面积平方米,保存东西宽49.米,南北长1.9米,高.5米的托山,并以金山石铺砌修复了甬道、墓台、坟体、祭台与墓碑、石辟邪、单门石牌坊。墓地甬道两侧种植了黄杨与香樟,周围种植了草皮。

丰德桥

▲丰德桥(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丰德桥始建年代不详,原系木桥,清康熙四十九年()改建为石拱桥,光绪四年()重建,光绪三十年(4)重修。该桥系众多乡人捐资修建,故以“丰功伟德”之意取名丰德桥,又因附近居民多姓张,又称张家桥。康熙进士太仓人王吉武写有《丰德桥碑记》,称其“为往来要冲”、“为一镇桥梁之冠”。年因河道填塞为路而成旱桥。年又经重修。

梵王宫

▲梵王宫(来源:文旅宝山)

梵王宫始建于明正德、嘉靖年间(~),原为唐氏住宅,后改为佛寺。清乾隆二十七年(年)增建真武阁。光绪五年()重建,前为王灵宫殿,中为玉皇宫,后为玄帝阁。位于宝山区罗店镇古镇居委塘西街桥东堍,现仅存光绪十二年(年)由真武阁改建的大雄宝殿及光绪二十五年(年)创建的祖堂塔院,即现在的天王殿。年9月20日定名为“宝山净寺”。

吴淞炮台遗址

▲吴淞炮台遗址(来源:白相到闵行)

吴淞炮台遗址始建于清顺治十七年(),康熙五十七年()重建。嘉庆十年()因原狭小而拓建。道光十六年()9月建成。道光二十二年()英军入侵,守将陈化成沿长江西岸安置10多门大炮,亲驻炮台督战,殉职于此。

大中华纱厂和华丰纱厂旧址▲大中华纱厂和华丰纱厂旧址(来源:长沙生活集)

大中华纱厂和华丰纱厂旧址建于民国八年()~民国二十一年(),位于上海市宝山区淞兴西路号,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合.5亩,建筑面积平方米,厂区内至今仍较完整的保存了多幢原厂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各式建筑。

宝山名人

江海明珠宝山,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在这片土地上,经历过炮与火,经历过涅槃与重生,诞生了很多名人,也演绎了很多故事。

张幼仪:从徐志摩前妻到银行总裁

▲张幼仪

张幼仪(0--),名嘉玢,0年出生于宝山。她的故事大家应该也多少听说过。与徐志摩媒妁之言,虽然端庄闺秀却始终不得徐真爱。后怀有身孕时与徐志摩离婚。在离婚后的日子里,张幼仪学会了坚强,学习德语,并在哥哥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还在徐志摩等四人开的云裳服装公司,出任总经理,极大地发挥了她的经营能力。张幼仪承认,和徐志摩的离婚,使得她脱胎换骨,找到了自我。

潘光旦:中国第一位社会生物学家

▲4年潘光旦在美国达特默斯学院

潘光旦,生于宝山县罗店镇。字仲昂,原名光亶(后以亶字笔画多,取其下半改为光旦),又名保同,笔名光旦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7年参与筹设新月书店。

著作有《优生学》、《人文生物学论丛》、《中国之家庭问题》等外,另有译著《性心理学》等。《性心理学》原著作者英国性心理学大师霭理士(HenryHavelockEllis-),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性心理学泰斗。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陈寅恪、梅贻琦。

陈伯吹:东方“安徒生”

▲陈伯吹

陈伯吹(6年8月1日~7年11月6日),原名陈汝埙,曾用笔名夏雷。上海市宝山区(原江苏省宝山县)人。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教育家。

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儿童文学事业,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代宗师,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对中国儿童文学事业做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儿童文学创作、翻译和理论研究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宝贵遗产。

沈守和:中国击剑创始人   

沈守和(~),宝山刘行人,年考入北京师大体育系,后保送苏联留学,专攻击剑。回国后就职于武汉体育学院,筹建新中国第一支专业击剑队,成为新中国击剑运动的创始人、开拓者,曾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击剑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

宝山习俗

市井生活之多姿,大抵是宝山地区民间艺术兴盛之源头。

宝山吹塑版画

▲宝山吹塑版画

吹塑版画,利用吹塑纸表面的肌理及折叠裂纹,按画面要求剪贴出墙面、地面、木门、窗框及局部瓦面,然后用刻笔划出窗花图案花纹及瓦片的凹陷线条,以粉印手段先印黑底色和蓝底色,再依次印白墙白石路和红门蓝灰瓦,使白红蓝色统一在黑底色的大色调之中。传统的版画是以木板、锌、铜板、石板等材料作为媒介物,通过艺术家在材料上制造各种痕迹,然后印制到纸上产生版画作品。通过各种材料的研究、试验,大家发现用以装饰的塑料材质的吹塑纸是另一种有特性的版画创作材料,它可折、可刻、可切、可剪、可揉,使得吹塑版画的创作显得更贴近生活。

月浦锣鼓(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月浦锣鼓(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月浦锣鼓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在清朝末期,月浦地区有个秀才在京城做了官,深受百姓爱戴,百姓们送了他八面鼓。秀才衣锦还乡时,便在八面鼓的鼓沿上扎上绣有张果老,汉钟离、蓝采和、铁拐李等八仙形象的彩绸,引起了轰动,这也就是流行于上海市宝山区月浦镇、罗店、罗南、江湾一带的“八仙对鼓”(也称“八仙对鼓”“八拍对鼓”)。

萧泾寺传说(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萧泾寺传说

萧泾寺传说内容跨越了自梁至清的一千余年,萧泾寺传说为源于生活的艺术创造,由最初饭后茶余谈论的奇闻轶事,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口口相传得以留存,此乃其艺术感染力之使然。

当地至今流传关于萧泾寺的传说达二十余则。大致有三类:一是来历称该寺为梁武帝所建之家庙,众多事物至今尚可找到迹;二是关于明代靖难之变”,据传当年建文帝朱允炆逃入萧泾寺藏身,当追兵火烧萧泾寺时,侥幸死里逃生,从此下落不明;三是与萧泾寺相关的风物传说,包括由此产生的当地民俗及其他史实。

罗泾十字挑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罗泾十字挑花

罗泾十字挑花技艺是上海市宝山区的传统手工技艺。将花挑于土布所制的衣物或帕巾之上,作为“兜头手巾”、“系身钩”、“肚兜”、“布裙”、“鞋面”的纹饰,尤以“兜头手巾”和“系身钩”为多,在江南水乡渐有不挑花不能用之势。年6月,罗泾镇十字挑花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罗店划龙船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罗店划龙船习俗

端午节(罗店划龙船习俗),流传于上海市宝山区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明清以来,端午划龙船习俗在上海罗店镇一直十分盛行,留存至今,形成黄浦江流域最富地域特色的端午龙船遗风。

年6月14日,上海市宝山区申报的端午节(罗店划龙船习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场江南丝竹(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场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广泛流传于江南地区,过去民间凡是大型集镇或地区,必有一支以上的江南丝竹乐队,或称“清音班”、“国乐社”,农村居民在婚丧嫁娶时请一支丝竹乐队来助兴,也是常有的事情。

20年代,江南丝竹传到了上海,逐渐形成热闹喜庆与高端优雅两种风格。而大场,作为上海的城乡结合部,则完美地把两种风格恰好到处地融合在了一起。

宝山美食

罗泾四喜风糕点罗泾地处沪北,农家色彩鲜明。旧时,当地农民长年累月、起早贪黑忙于稼穑,常因陋就简地制作点心用于充饥。“四喜风糕”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发展并延续至今。

罗泾“四喜风糕点”,以当地优质稻米为材,粳糯搭配,在浸泡后沥干磨细成粉,经加糖水拌和,筛滤成料,装入模具,于笼屉内蒸成。虽然工序并不复杂,但粉之粗细,料之干湿,辅料添加、火候把握等均需拿捏有度,自有独到之处。罗泾“四喜风糕”形状不一、大小不同,口味也不尽相同,但均有糯而不粘,味美爽口的鲜明特色。

红烧鮰鱼

说到红烧鮰鱼,宝山是这道菜的发源地,尝一口地道老味道。这道菜色泽枣红光亮,卤汁如胶似漆。鱼块虽软糯绵滑,却块块完整、不碎不糊。入口能感受到一团浓厚馥郁的甜美酱香在口中云雾一般地层层化开。

红烧鮰鱼是上海市的传统名菜,属于沪菜系,年入选由中国烹饪协会主办的“世界发布‘中国菜’活动暨全国省籍地域经典名菜”中上海榜名单,被评为"中国菜"上海十大经典名菜。

脚板年糕宝山手工制作的长白条糕,规格大而阔,像只大脚板,因此俗称为“脚板年糕”或“鞋底年糕”。脚板年糕颜色光泽如玉,入口香糯,滋润滑爽!

参考资料:

  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