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广告位招租:- 年8月上旬的一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笔者与数位友人一同驱车前往素有“新兴北大门”之称的车岗镇。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车岗镇云卓面村委会的上山村,同行的友人分别有新兴县党史县志办公室副主任科员梁卓志、县文学协会顾问海歌、书法家欧仲平。图为十里乡农庄 从新兴县城北垌出发,经车岗大桥转入县道,驱车约20公里,便到达上山村附近的十里乡农庄。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当天采风的向导——云卓面村委会的张阳球支书。在他的热情陪同下,我们开始开车前往上山村。上山村座落于车岗镇的东北部,位于县道旁,距镇人民政府约11公里,隶属车岗镇云卓面村委会。上山村东邻高要活道镇降上村,南邻围河村,西邻大朗顶村,北邻新村。因村庄门户向背面层层直上,呈“步步高”形状,最高处与最低处的房屋海拔相差20米左右,故取名为“上山村”。位于县道旁的上山村开村古榕与玉虚宫驱车向着目的地出发,不大一会儿,便进入上山村地界。这时,在小车的左前方岸然出现一处开阔的广场。透过车窗,只见广场依山而建,广场边的山坡上矗立着一棵高耸入云的古榕树,山脚下屹立着一座小巧玲珑的庙宇建筑,古榕和古庙遥相辉映,构成一幅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我们忍不住下车走上前去,细细欣赏。据陪同的张阳球支书介绍说,这棵古榕树迄今已超过四百年历史了,与上山村的开村年代相仿。而山脚下的这座小庙,就是上山村中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玉虚宫。位于山脚石台之上的玉虚宫从外观看,这是一座极具岭南传统风格的乡间小庙建筑。青砖瓦木结构,一路两进,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建筑不大,面宽约3米,进深约7米,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玉虚宫正面玉虚宫门头匾额为厚重的花岗岩石匾,“玉虚宫”三字楷书自右至左,行笔流畅。匾额右边从上至下篆刻似是“恩沐弟子严日初琮庐到义礼落仝敬送”,左边落款处从上至下篆刻“辛亥岁仲冬吉日重修梁玉璘书”。整块石匾雕工精美,堪称一石刻艺术珍品。古老的玉虚宫石匾从建筑的砖墙、石匾和屋顶博古脊的建筑工艺可看出,玉虚宫确是古旧建筑。且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修葺,其中以匾额记录的重修时间来看,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修葺为“辛亥岁仲冬”即年冬季。近年来,由于各村乡响应国家号召推行乡村振兴,上山村也重新对玉虚宫进行修葺。现“玉虚宫”看起来还带有明显的现代修缮工艺特色。玉虚宫内格局走进“玉虚宫”中,只见首进与二进之间并无天井,而是由一“人字型”廊架相连,这种建筑特色在新兴乡间庙宇当中极为少见。由于近年来修缮的缘故,屋顶的梁架已被染上了红色油漆,地面也被铺上了现代地砖。屋内山墙上的檐画,虽历经沧桑却依旧瑰丽在“玉虚宫”二进的中央,是一座青砖方形神台,神台上供奉着一尊道人模样的神像。只见神像身披红袍正襟危坐,且目光如炬、须髯如戟,满面英雄气,令人肃然起敬。据张阳球支书介绍说,玉虚宫中供奉的这尊神像就是北帝。玉虚宫内供奉的“北帝”塑像北帝与玉虚宫的起源可谓历史悠久。据神话传说,北帝原为玉帝一魂化身,投胎净洛国善胜皇后腹中,开皇二十五年三月初三午时从皇后后肋撞出,取名“玄元太子”,十四岁元宵节时得到“斗母元君”点化,入武当山修行,四十年而成,被玉帝封为“玉虚师相北方玄天上帝”,简称北帝。每年逢九月九日、十二月廿五北帝巡游天下,验查善恶。在明永乐三年,黄毛鞑子反叛,当时的永乐帝兵败危难,北帝手持宝剑,带三十六天将,驱动风雷,把鞑子头目杀尽。后来永乐帝下旨,在武当山建造金殿,并为北帝塑金身,建起三十六殿、七十二宫。天下万民,纷纷而来,香火鼎盛,永受朝拜。图为武当山上的玉虚宫据史料记载,武当山玉虚宫建成后,永乐帝钦定为“玄天玉虚宫”,成为奉祀北帝的道教圣地。由于帝王的大力提倡,北帝信仰在明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宫廷内和民间都普遍修建了大量名为“玉虚宫”的北帝庙,以供奉北帝。而且据坊间传说,北帝拥有消灾解困、治水御火及延年益寿的神力,故颇受百姓拥戴。图为明代铜鎏金北帝像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巧遇一位途径此处的本村老人。据悉,老人今年已年过七旬。据他介绍说,在他小时候,他的爷爷曾说起过在他爷爷也是孩童的时候,玉虚宫就已经在这里了。建造年代虽无法确切考究,但从老人的描述可见,上山村玉虚宫的建造年代确实颇为悠久。斜看玉虚宫游完玉虚宫,我们又开车沿村口大道进入村中,在大道末端停好车。下地后,只见一座气势不凡的旧式两层建筑岸然矗立,正对着村口大道的路口。建筑正面顶端山花女儿墙上的“上山村人民會堂”七个黑漆大字,沧桑遒劲,带着那个年代的印记,见证了上山村从“山河一片红”的岁月到走进改革开放新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气势不凡的上山村人民会堂上山村人民会堂是村中最宏伟的建筑,它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最流行式苏联建筑风格,前面是两层牌楼,后部是砖木梁架结构。整座建筑由上山村人亲手建造,据说始建于年,竣工于年。当地人称之为礼堂,是村民们逢年过节和喜事时摆酒和村民议事的地方。在张阳球支书的热情带领下,穿过村中的大街小巷,来到村背的一处古老石阶下。据张阳球支书介绍说,这是上山村中最古老的山道,上山村建村伊始就已经铺设在这里了,可谓历史悠久。位于村背的上山石阶登临古老的山道石阶,只见石阶沿村背山势而上,每一块石阶均由凹凸不平、形状不一的长条形青石组合铺就而成。青石铺就的石阶,历经数百年风雨,长期人践马踏、霜浸雨蚀,光华浸润。走在古石阶上,忍不住赞叹古代挑山工匠的坚毅精神。沿古石阶行至山坡顶端,豁然开朗。只见面前一块开阔的平地,平地的末端矗立着一座古朴典雅的青砖古老建筑,这里就是上山村中最具人文气息的古迹——德阳家塾。位于山坡之上的德阳家塾站在德阳家塾前的平地回望山下风景这时,站在德阳家塾前的平地,回望身后的山下,整个村庄尽收眼底,有“一览众山小”之势。令人惊叹的是,旧村落同年代的青砖瓦房多已破败不堪,唯有“德阳家塾”维护完好,可见上山村人“尊师重教”风气早已蔚成。与德阳家塾毗邻的荒废古民居中西合璧风格的古民居窗户历史上,新兴县内“私塾”始于夏商周三代,唐代建制,宋代有所发展,明清时期遍及城乡。尤其是清代,盛行王府家塾,王公子弟大多是在府邸中接受家塾教育,即延请塾师到家中设馆教学。此风渐传民间。清末至民国初年,县内除县城和天堂各有一所学堂外,私塾仍遍布城乡,至民国十八年(即年),县内私塾达余所。近观德阳家塾全貌上山村“德阳家塾”,因年代久远且缺乏史料记载,家塾名称来源及具体建造年代今已无从考究。但从其建筑式样来看,再结合上山村开村年代发展,以及县内书塾鼎盛时期,“德阳家塾”应始建于清代中后期。而且从建筑规模和建筑材料来看,应是村中的名门望族或富豪人家斥资所建,并请塾师来此教授自己家族的子弟。德阳家塾整体建筑为青砖瓦木结构,三板大石环绕外墙脚,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家塾门头匾额为厚重的花岗岩石匾,名“日初”者所撰写“德阳家塾”四字楷书自右至左,工整丰润,行笔流畅。整块石匾刻工精雕,细看审视,形凹似凸,实为一石刻工艺精品。德阳家塾门匾格局匾额标刻“民国乙亥年冬月”即年底,这个应是家塾重修的时间。据史料记载,民国二十年即年,国民党新兴县政府下令取缔私塾,其时县城和比较昌盛繁荣的乡镇都取缔开办新式学堂,只有极个别的旧式私塾隐存在偏僻乡间,抗日战争开始后,政府才又允许私塾和学校并存,城乡私塾又复办。上山村那个年代可谓是穷乡僻壤,交通也较为闭塞,乡人子弟求学不易,故此在取缔私塾期间,德阳家塾斗胆重修,也足可窥见主张并实行重修者有背景有实力。事实到底是否这样,还有待考证。匾额顶部屋檐下布满了大量山水、人物和花鸟壁画,壁画历经沧桑却依旧栩栩如生,画工精美。大门门槛、门脚石及两侧石门夹均为花岗岩打造。主立面的屋顶处还建有博古脊,檐下两边还悬挂两个大红灯笼,一左一右,极富传统气息。德阳家塾主立面整体格局德阳家塾极具清代岭南家塾建筑特色,为“三间两廊”式建筑结构,大门不居中,开在左廊或右廊,进入下廊即有青砖拱门到上厅。两廊顶部为平顶天台,均为当时稀罕的进口钢筋水泥建材。与其他同年代的家塾建筑不同的地方,就是“三间”左右两“间”与中厅之间不设墙,以大杉木叠扣成金钟架承载瓦面,使与中厅相连通。家塾大厅三间相连大厅正面是一幅巨型壁画,顶书“美具堂”,下紧接为形似方印篆体“文星显达”。壁画两侧为对联,对联字形似篆书,上联似是“美以诗书能裕后”,下联似是“具怀忠孝可传家”。中间壁画所画似是一个人形,由象形“魁星”两字构成,也有人认为喻意“魁星踢斗”,整体画风和内容均彰显出教育的重要,以及对学子成材的厚望,充满哲理。位于大厅中央墙壁上的巨型壁画据张阳球支书介绍说,家塾内左右两“间”与中厅之间虽不设墙,但左右两“间”在过去曾分为上下两层,第二层架设木结构楼板形成阁楼,首层与二层之间架设木梯通行,阁楼与中厅之间的边沿设木制护栏。阁楼靠近天台一边的墙体还开有拱形门洞,可进出于天台。在中厅处向天井方向张望,来客们正在参观中由此可从中推测,家塾在建造之初,厅堂“三间”之间虽不设墙,但也没有建造阁楼,甚至厅堂前的两廊顶部都并非是水泥钢筋结构,而是瓦面,整体空间相对比较局限。到了民国中期,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加,德阳家塾的使用面积有限,逐渐容不下越来越多的家族学子。这时,族中的有识之士便提议在家塾内的左右“两间”增设阁楼,以提高空间利用率。同时顺应时代潮流,将厅堂前的两廊瓦面改建为钢筋水泥平顶天台,并在天台与阁楼之间的墙体开设进出门口,在侧墙的二层开设窗户,用以通风采光。左右两间与中厅之间的古老木梁架构在民国时代的新兴县,钢筋水泥还属于“紧销货”,新兴地方上一些乡绅富豪为了顺应时代潮流而建造新式住宅,一般都要前往省港地区购置进口的钢筋水泥建材,而且价格也相当不菲。在当时的新兴地方上,此类以进口钢筋水泥为建材的民国建筑多集中于县城、簕竹、天堂一带的繁华地区,在乡间颇为少见。而在当时还处于穷乡僻野的上山村,乡间家塾改建居然也能够使用到如此稀罕的进口建材,可见其背后的主持建造者实力之雄厚。在不同方向往天井张望 大厅外向前居中是一天井,天井倚正外墙有一呈立体凹形,以青砖和陶瓷花窗砌成,内有水池状,人称之为“花斛”,似是用来摆设花卉盆栽,而水池储水浇花兼养鱼观赏。“花斛”上方为灰雕艺术,成作年份未解,借“富春山房”显此间为高雅君子之所,一个大“福”饱含所有如意愿境,两对联更是诗情画意呼之欲出。工艺精美的福字花墙影壁天井两侧下廊墙体格局,两侧墙上均开有窗户,窗户以麻石为框,西式灰雕窗拱衬中式花窗。两侧墙体顶部均设有天台护栏,护栏为青砖框架,中间镶嵌绿色花瓶式陶瓷以作装饰,整体格局呈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美观实用。透过左边廊房窗口,看向另一边的廊壁参观德阳家塾上山村不但有自身的繁衍历史,还拥有革命优良传统、“红色基因”。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火种就传播到在当时所属车岗十乡管辖的上山村。年1月,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鹤山宅梧宣布成立,并以宅梧为中心,开辟皂幕山敌后抗日根据地,领导粤中区抗日战争。期间,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曾派遣革命武装工作组来到地理位置毗邻鹤山的新兴县车岗十乡一带发展革命武装力量,其中也包括上山村。时任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政治部主任的刘田夫革命武装工作组在上山村及十乡一带建立起联络据点,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发展通讯员。在当时,上山村村民卢九等多名村民就曾加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担任通讯员职务,并多次机智出色地完成组织安排的通讯任务。上山村不但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红色基因,而且自然环境也得天独厚。村庄方圆四周属低丘陵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耕地肥沃,一年四季可种作物,以种植水稻、番薯、花生为主。山坡地较多,土层深厚,更有着连片完整的原始植被。上山村村貌值得一提的是,上山村中还生长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濒临灭绝野生植物——华南锥。这种植物的种仁富含淀粉及少量糖份,可作木本粮食。因材质坚重,有弹性,结构略粗,纹理直,耐水湿,是家具、器械、建筑的优良用材。值得一提的是,华南锥由于实用性强,在还未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植物之前,一直是当地村民赖以生存的木材。其在当地还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叫“棈杬树”。图为华南锥近年来,上山村人齐心合力,加上外出乡贤的鼎立相助,建成了上山村文娱广场。广场设有羽毛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台、舞蹈场地等各类型活动场地,布局合理,灯光、音响配套齐全,四周更是绿化得如同公园一般。蓝天白云下的上山村文娱广场上山村,肩负历史的重托,不负当今时代赋予的使命,奋发务实,为乡村振兴,进一步建成宜农宜家,宜旅游宜休闲,充满禅意生态、幸福富足的美丽乡村不断前行。尤其是“玉虚宫”、“德阳家塾”等自然人文景观作为乡村传统文化载体,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到车岗镇委镇政府和当地村委的重视,本着修旧如旧,现已进行维护修复,将成为车岗镇乡村休闲游的一个亮点。上山村人民会堂正对着的村口大道上山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宣传栏游完上山村,不知不觉间已接近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上山村附近的“十里乡农庄”用餐。“十里乡农庄”位于上山村毗邻的大朗顶路段,同隶属于云卓面村委会管辖。农庄占地约数十亩,风光秀丽,环境清幽。醒目的“十里乡农庄”指示牌农庄大门休闲的农庄公寓 公寓一楼的“老乡茶馆” 茶馆旁边的乒乓球室 布局典雅的农庄环境 幽静的农庄廊道 烈日下的中午,农庄内已坐满了食客 农庄内的特色房舍 新兴县文学协会顾问海歌(左)向原云卓面村委会老干部赠送书法墨宝,并在十里乡农庄门前留影图为新兴县文学协会顾问海歌(右)、书法家欧仲平先生(左)与笔者在农庄茶馆留影在风景宜人的环境之下,我们尽情地享用农庄的特色午餐。用餐完毕,我们便踏上了回家的征程。来源:新兴的大街小巷标星+置顶新兴县天下行资讯 一秒找到天下行 ▼ 猜你喜欢的文章?新兴人记忆中的哪吒,难道不应该是他? ?新兴东门大桥预计11月正式通车! ?事发簕竹镇,一大货车撞上桥墩,车头面目全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