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3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肢端型白癜风怎么办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19/9336271.html

田明/文

现代扬州画坛老一辈书画家中,有三位姓何的名家:何其愚、何瑞生、何庵之。何其愚与鲍娄先、顾伯逵同是江苏省国画院画师,家住太平巷的何瑞生则在银行工作,还有一位何庵之先生是扬州市国画院的老一辈画家。何庵之也曾是我的美术老师。记忆中的何老师很风趣,第一堂课就问我们一个问题:“11人加11匹马等于多少?”有同学脱口而出“22”。见何老师不置可否,我站起来说:“人和马不好加。”他点点头问:“有没有办法加?”然后是他告诉我们答案“11人的马队”。他要我们学习拓开思路,不要“小巷里扛木头——直来直去”。

花鸟四条屏

何庵之(-)是淮安人,生于富裕之家,家学渊源,父亲何仁甫,喜书画,富收藏,与淮安画家姚又巢友善,又与画家吴茀之为世交。何庵之幼承家学,启蒙时就临摹家中名人字画,尤其是受姚又巢指点,使少年何庵之展现超常的绘画才能。一次吴茀之见他的画作,大惊,建议并推荐他考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8岁时,何老师只身到上海报考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当时主考官为刘海粟、潘天寿、蒋兆和。入学后他师从蒋兆和、潘天寿、吴茀之。第一年学西画与赵丹、张乐平同窗,第二年开始学中国画。年毕业后回到家乡淮安,次年任淮安县中学校长。抗战爆发,携妻女逃至扬州邵伯镇,抗战胜利后何庵之向往古扬州,后来定居在南小街33号。年,何庵之在扬州市新华中学任教,年入扬州市国画院。曾任扬州民革组织部长,扬州中山书画会会长,扬州中山业余学校校长,扬州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常委,扬州市政协书画会副会长,江苏省文史馆馆员。

新华中学校庆时,何庵之和熊石滋先生合作一幅画来祝贺。熊老师画的劲松,虽虬枝焦墨,却丰润郁劲;何老师画了一盘鲜桃,婀娜多姿,淡绿的桃子,鲜红的桃尖,水灵灵的,比现实的桃子还要令人垂涎。松的遒劲与桃的俊秀相映成趣。桃李满天下,这是对学校事业的祝福,也是何老师终身的追求。

《藤间小趣》何庵之作

那一年,我从农村插队调到扬州钢铁厂,和几个好友业余时间常一起读书练书法,参加好几次扬州的书法展览。也是评委的何老师,在展览上见到我写的条幅,鼓励说:“还好,没有荒废。”那天我们四个同学拜访老师,他住在南小街的一个四合院里,清雅得很。见到学生他似乎少了戒备,说话也放松随意,“多长时间不画了,手生了,今天高兴,画幅画给你们。”他画了四个小鸡雏,只见他先用清水画了四个小圈,然后用没骨法画小鸡,小鸡绒毛自然向外,软软的似可触摸,再以工笔画鸡嘴、鸡爪,铁线银钩,再点睛,活了!团团的小鸡追逐一只小虫,无限生机。

《育雏图》何庵之作

再次相逢是我们都受邀去参加秦少游的诞辰纪念,在高邮。场面很大,我刚出版了江苏名人丛书《秦少游》的传记,会上发言,颇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过后何老师与许虹生见我,说是学生有见解了。

在老师年迈时却进入了创作的旺盛期,人说老师画鸡最为出名,公鸡、母鸡、雏鸡都被他画活了、画绝了。其实,老师何止是画鸡,他的花鸟画的题材十分广泛,几乎什么都画:苍松、翠柳、梧桐、石榴、海棠、凌霄、鸡冠花、蝴蝶花。春日的绿柳迎春,夏日的菱角荷藕,秋日的丹桂黄花,冬日的梅花水仙。麻雀、八哥呼之即来,群鱼、塘鸭游弋自如,不仅全能,而且绘画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过去。胸中发浩荡之思,腕底生奇逸之趣,虚灵的笔法、跳荡的节奏,创造了绘画的鲜明风格,蕴藏着大世界,表现出大智慧。

何老师常到农家去,尤爱农家的鸡等家禽,这似乎是“八怪”爱生活的翻版,但蕴藉情愫,笔墨老辣。一次,我陪他去,他讲出原委,说,人们评价“八怪”画人画鬼画花鸟,是一次对正统的集体悖反。他们的画远离了五代花鸟画家徐熙、黄筌的遗法,不务工细,唯求粗率;他们的诗歌也像民间打油诗一样俚俗,总之是不守古法,他们打破陈陈相因之靡风,画世俗化的人,画想象中的鬼,画心中的花鸟,充斥着画家的性情和不同禀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清中期的画坛注入了活力。听师一席话,让我们看出老师不是仅学“八怪”的笔墨,而是学习“八怪”的精神。

何老师送过我一幅《八哥图》,他的花鸟画中,八哥画得最出神入化,尤其是睡八哥,都说眼睛传神,睡八哥偏偏不画睁眼,而是耷拉着眼睛,但仍使人感觉八哥在注目凝神。后来行家解读,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一片飞云挡住,让你想象无穷。他给我的这幅画仅题“庵之”二字。我说您题个“尚留一目著花梢”吧,他笑了说:“这是汪士慎目盲后说的,‘从今不复见碌碌寻常人’。我们还是不要太清高吧。”我说:“老师一直是受人间烟火熏陶的,汪士慎的‘一生心事为花忙’,似乎是为老师写的。”

艺术道路上,何老师毕生追求、不断探索。人说他的绘画“使笔生动,用墨精妙,设色高华,技法之纯熟,章法之多变,令人目不暇接”实在不是过誉。年时,他告诉我,江苏省档案馆馆藏字画中珍藏了先生的《松菊图》,此画长.5厘米,宽42.5厘米,说起这幅画,老师侃侃而谈:“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人们一直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君子’,被视为高洁和气节的象征。”我知道他这是有感而发,抗日战争中,他隐居家乡办教育;特殊时期中,他不趋炎附势,宁可搁笔也不作“歌德”书画。好多年,他的画中故意不题字,不让群小抓住口实。人们都称赞他如松似梅,不失青云之志。这幅画中苍劲的青松,枝干挺拔直立,曲颈向上,迎风雨、斗霜雪,分明经千年沧桑,不改苍翠气质,保持遒劲风骨,充满力量的美。根下数丛秋菊,傲霜争艳,凸显卓而不媚的品德,风姿纤雅却恬淡自居的节操。

我对先生说,该作品分明表现陈毅元帅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和“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他点点头,仍旧未题款。是的,先生不愿挑明,而是让人们体味联想,陈毅元帅诗云松与菊不畏霜寒品格,向来是名家墨客笔下的最爱,老师用简洁笔墨将松菊的高洁品格表达得淋漓尽致,但不强加于人。有个鉴赏家写了专文《丰润郁劲,婀娜多姿》,评论很切合画意,还拓展一笔,说老师追求的正是教育最高境界:风正好扬帆。聚才任驰骋。其松树质朴、庄重的个性给人以祥和持重、静谧的感觉。生机盎然,挺拔、坚毅,心无旁骛、巍然屹立、积极向上、追求阳光,有一股文天祥《正气歌》所云“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的浩然之气。

老师晚年,壮志弥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创办中山书画学校,他授课精当,要求学生严格。如今,何老师培养的弟子,不少已成为扬州写意花鸟画坛的中坚力量。何老师生花妙笔挥洒春光,给人以美的享受,绘画精品,永留后世。而他的人品艺品则昭示后辈,给人以榜样的力量。提携后学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来者,薪火续传。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