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KenIshiwata的遗爱 MarantzSA-KIRubySACD唱盘、PM-KIRuby综合放大器在年12月25日圣诞节推出,台湾代理商环球知音因为电压关系,必须进口美国版,所以迟至年2月才进口,我则是年3月才拿到这套产品,如果与国外报导相比,已经算是迟了。不过没关系,反正器材不会因为晚报导就有所改变,如果您正在搜寻一套SACD唱盘与综合放大器,不妨仔细阅读我这篇器评。 文|刘汉盛 所谓KIRubySignature的那个KI就是KenIshiwata(石渡健)的缩写,Ruby就是40周年纪念,Signature当然就是这二部器材上都有KI的签名。为何要推出KI40周年签名纪念版呢?这就要从头说起了。KenIshiwata是日本人,生于年,死于年11月,得年72岁。 KI的传奇 Ken早在10岁时,就自己DIY一部真空管单声道放大器,年11岁时,在同学家里接触到他父亲的Marantz7C前级,McIntoshMC后级,当时听贝多芬交响曲以及JulieLondon的歌声,美妙的声音让Ken对音响的观念整个起了大变化,心中暗暗立志从事音响行业。后来他修习InternationalRadioCommunication获得Radio执照,在商船上担任通讯工作。 在船上短暂工作,跑过一些国家,Ken发现这个工作不是他想要的,于是起了转职的念头。由于他不仅懂电子,英文也流利,于是去应征Sony与Pioneer,这二家也都录取他,Sony给他的职位是影像部门,Pioneer则是音响部门。当时是年,您猜石渡健会选哪家?当然是Pioneer,他是音响迷啊!何况当时Pioneer的名气响当当。 进入Pioneer,短暂在日本工作之后,石渡健被派到瑞士,职务是海外市场部经理。年又调到比利时新成立的Pioneer欧洲分部,就在欧洲穿梭几年。年石渡健离开Pioneer,加入一家德国公司,职务是將Sony与Pioneer的产品卖入意大利。年,石渡健进入MarantzJapan,但上班地点却在欧洲,从此一直到年5月为止,他在Marantz度过了41年。在此有个小故事,Ken说Marantz欧洲公司其实在年就找他面谈,结果他们认为石渡健的薪水价码太高,所以没有谈成。 40年生涯 到了年,Marantz欧洲公司又来找他,说他们仍然负担不起薪水,但MarantzJapan可以,所以石渡健才会在年进入MarantzJapan任职,但工作地点在欧洲。虽然他的职称是BrandAmbassador,但石渡健却深度参与新机种的研发工作,并且担任最重要的聆听调声工作,所以对Marantz的产品可说具有直接影响。每次慕尼黑音响展,都会看到石渡健在Marantz摊位上,和蔼可亲的与观众交谈拍照,年我还有看到他在会场上,没想到他却在年5月宣布离开Marantz,年11月就辞世了。 在年代,Philips擁有Marantz时,曾经要求石渡健研发喇叭,专供在欧洲销售。当时石渡健采用日本Tonegen厂的OEM单体,在比利时组装,最多时一年可以卖出26万支喇叭(13万对),这个数字真的惊人。石渡健说可惜后来Philips坚持要采用Philips自己的喇叭单体,石渡健抗议无效,只好从命,从那时起Marantz喇叭在欧洲市场上就一路衰退了。 历史过程 简单说过Marantz的关键人物石渡健之后,再来说有关Marantz的简单历史。我们都知道Marantz成立于年或曰年,创办人是SaulMatantz。Marantz在年把公司卖给美国Superscope,看公司名称就可猜可能跟好莱坞电影工业有关,没错就是如此,当时这家公司刚结束了跟Sony的合作关系,想找一家音响品牌,因此买下Marantz。不过Superscope自己并没有生产工厂,于是把Marantz委託给日本StandardRadio生产。 到了年,StandardRadio股权改变,更名为MarantzJapan。 到了年,Superscope把MarantzJapan卖给Philips。 经过多年之后,到了年,MarantzJapan竟然从Philips手中买回公司大部份股权,年,DM(DenonMarantz)Holding成立。 年Philips把剩余股权卖回给DM,终结跟Marantz的长期关系。 年,SoundUnited买下DM迄今。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我因为曾经参访过Marantz与Denon的总部与工厂,也算是对他们有些了解。就说Marantz好了,由于是HiEnd音响起家,所以自始至总都保有一脉血统。又因为跟Philips的关系,对于CD唱盘有其独到之处。而石渡健当时在欧洲,因为语言能力无碍,就成为Philips工程师跟日本Marantz设计师之间的桥梁。 年时,Philips推出欧洲第一部CD唱盘CD-,而Marantz也在日本推出CD-63,石渡健完全参与CD-63的设计工作。CD-63其实就是以CD-为蓝本去修改的,內中修改最大的是类比线路,这本来就是Marantz的强项,而Philips则着眼在大众市场,并没有在类比放大线路下HiEnd音响厂的功夫,所以也让Marantz的CD唱盘一炮而紅。 往后,石渡健参与了大部分Marantz产品的研发与推广,由于他坚持Marantz的售价应该走平民路线,让一般人都能消费得起,所以即使Marantz的产品设计制造精细费工,注重细节,但售价依然亲民。 HiEnd坚持 在此我举二个例子说明Marantz的与众不同,第一个是他们发展的HDAM(HighDefinitionAmplifierModule),这是以分砌式元件做成的块状模组,封在小盒中,一方面缩短音乐讯号路径,一方面可以让元件維持相同的温度,对于声音表现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个例子是Marantz的工程师特重杂讯的降低与消除。我去工厂参观时,就看到设计工程师整天面对机器,拿着探棒侦测线路上各个部分,找出杂讯产生、或被外界汙染而产生杂讯的地方。此外,在某些高级机种,Marantz的机箱更采用镀铜钢板去做,为何要用镀铜钢板?因为钢板可以阻挡低频电磁波,而镀铜可以阻挡高频电磁波,镀铜钢板一方面刚性夠支撑机內元件重量,另一方面又可同时阻挡低频、高频电磁波,所以是降低电磁波污染的好材料。Marantz的KIRuby综合放大器与SACD唱盘就都采用镀铜钢板机箱。 SA-KI的外观中规中矩,方方正正,稳稳当当,面板上的控制按钮不算多,复杂的功能在遥控器上。面板上发出的幽幽蓝光算是它的特点。 KI签名起始 Marantz第一部KI纪念机种是CD-63IIKISignatureSACD/CD唱盘与PM66KI综合放大器,这部CD唱盘本来并不在表订的产品开发表中,石渡健当时是拿CD-63唱盘作为升级实验,完成之后他自己很喜欢,別人听了也觉得很有音乐性,所以才开始了KI版。石渡健说这部CD唱盘听起来并不中性,但却充满音乐性,让人听了会喜欢。第二部KI纪念机种就是Pearl30周年纪念,是在年推出。第三部KI纪念机种当然就是年的Ruby。年5月,石渡健接受英国WhatHiFi杂志采访,被问到他最喜欢的Marantz产品是哪套,石渡健坚定的回答:RubyKISACD唱盘与综合放大器。这并不是因为那是他的40周年纪念机种才这样说的,而是因为声音表现能力。 KI的坚持 或许您会好奇,为何到现在Marantz还在生产SACD唱盘呢?主要是因为石渡健认为DSD数位讯号好过PCM数位讯号。他说PCM讯号采用固定的取样频率与解析度,例如24bit、kHz,但并不是所有的音乐讯号需要全部的24bit,这其中就产生浪费。石渡健认为90%的24/DataStream是被浪费掉了。而DSD因为比较接近原本的类比讯号,所以听起来比较好听。所以Marantz的SACD唱盘中把会PCM讯号转成DSD讯号(KIRuby)。有些人怕会买不到SACD,其实不必担心,还有少数比较发烧的唱片公司持续推出SACD唱片,让SACD唱片无断炊之虞。 石渡健还坚信音响器材的测试数字无法代表音质表现。为什么?他说因为测试数字是在静态(测试讯号)下测试的,而音乐讯号是动态的,而且还有许多的参数会相互影响声音表现,所以测试规格无法代表音质表现。 另外一项看法也是石渡健所说的,那就是DAC晶片的品质。他说年代的DAC都是采用BiMOS技术,但现在的DAC晶片大多采用CMOS技術。CMOS技術的好处是反应快速、耗能低、规格数字漂亮,但这是电脑工业所需要的,并非音响工业所需。音响要的是Power,因为想要展现音乐的动态需要的是Power,而HighPower就是高耗能,这跟IT工业的低耗能需求刚好相左。 传承自旗舰 了解SA-KIRuby与PM-KIRuby的来龙去脉之后,让我们回头来看这二部器材。许多人都以为SA-KIRuby就是SA-10SACD唱盘,PM-KIRuby就是PM-10综合放大器,这样说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精确的说应该是SA-KIRuby脱胎自SA-10,PM-KIRuby脱胎自PM-10。说对的原因是二者的外观几乎是一模一样,內部也差不多,只差別在PM-10的箱体高度比PM-KIRuby还高些;说不对的原因是SA-KIRuby与PM-KIRuby都不是平衡架构,而SA-10与PM-10都是平衡架构。 此外,SA-KIRuby与PM-KIRuby的价格几乎只有SA-10与PM-10的一半。让我们先来比较这二组的箱体大小与重量,PM-KIRuby重量15.7公斤,体积xxmm,而PM10重量21公斤,体积xxmm。箱体的大小就差在高度差了41mm。而SA-KIRuby重17.1公斤,SA-10重18.4公斤,二者体积完全一样,都是xxmm。您看,二组的重量只差那么一点,但价格几乎砍半,这到底是什么行销策略?这根本就是KenIshiwata临別大放送啊!限量只有1,套,买了算你赚到。 二者的差异 除了体积、重量上的不同之外,这二组综扩、SACD唱盘在內部有什么不同?先来看PM-KIRuby与PM-10的差別。PM-KIRuby每声道输出瓦,內部使用二个HypexNCD类功率模组,一个HypexSMPS交换式电源。而PM-10每声道输出瓦,內部有四个NC功率模组,二个SMPS交换式电源。PM-KIRuby內部线路是单端,PM-10从输入端到输出端都是平衡架构,而且功率输出级采用桥接。PM-KIRuby没有平衡输入端子,PM-10有。PM-KIRuby的喇叭端子只有一组,PM-10有二组。最后,PM-KIRuby的脚座是以铸铝做成,而PM-10则是以铝块削切而成。 再来看SA-KIRuby与SA-10的差別。先说脚座,SA-KIRuby采用铸铝,SA-10铝块削切。二者使用的读取系统都是自家开发的SACDM-3。二者都有MMM(MarantzMusicalMastering)Stream与MMMConversion,前者是把所有输入的PCM讯号转为DSD(11.2MHz),后者则是做DSD与类比的转换。不过SA-10的MMMStream线路有用镀铜金属箱密封,而SA-KIRuby没有。二者都有DualCrystalClock,也就是一组负责44.1kHz的倍数,另一组负责48kHz的倍数。SA-KIRuby是单端线路,没平衡输出,SA-10则是平衡架构,有平衡输出端子。SA-10有Dither、NoiseSharperSetting功能,SA-KIRuby没有。SA-10有相位反转设定,SA-KIRuby没有。 而在耳机孔输出方面,SA-KIRuby只有50mW/32欧姆,而SA-10有三段可选,分別是mW/欧姆、mW/欧姆、mW/欧姆,显然SA-10的耳机搭配宽容性大多了。二者都使用一个环形变压器,不过SA-10有以镀铜钢板屏蔽,而SA-KIRuby没有。而在变压器下方,SA-KIRuby用钢板垫着,SA-10用铝块垫着。 KI亲自调声 老实说,无论怎么看,SA-KIRuby与SA-10的差异只有一点点,但是价格却差那么多,真的不可思议。而PM-KIRuby与PM-10的最大差异当然是在输出功率少了一半,机箱也没那么高,宽度与深度是一样的,假若您的喇叭灵敏度相当高,买PM-KIRuby当然是比买SA-10还划算。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差別是:KIRuby机种是KenIshiwata亲自调声的,而且內部零件也有换过,以求达到Ken自己所喜欢的声音。到底Ken做了那些调整?在SA-KIRuby內部,他把类比线路的电容升级,优化电源供应线路,Jitter与噪音整形下更大的功夫,甚至连螺丝都改了。 而在PM-KIRuby內部,前级的线路改了电容,电源的电容也改了,电阻也改,优化唱头放大线路的供电,音量控制IC的电源供应也优化。最后螺丝也改了。老实说我不知道原来的螺丝是什么?看起来都是铜螺丝啊!或许您会说:连螺丝都可用来调声?这会不会太超过了?我相信螺丝可能也会影响声音,因为把机箱或喇叭的螺丝以扭力起子锁了固定的扭力之后,真的会影响声音,这其中的奧妙就在于改变了箱体的共振频率。 Ken的调声能放诸四海皆准吗?他的声音品味不一定是我喜欢的啊!没错!有可能您不喜欢,不过Ken从小就拉小提琴,对音乐有一定的品味,高中时他想拉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可是老师告诉他,以他的水准拉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就好,不要想拉贝多芬。如果不是遭受老师的「善意劝阻」,说不定他会一直拉下去。虽然Ken后来没有走演奏家路子,但也可以窥知他对音乐的品味是可以信赖的。 前级类比,后级D类 了解PM与KIRuby的不同之后,让我们重新来看PM-KIRuby综合放大器吧!PM-KIRuby的面板就是典型Marantz的面板设计,厚实的铝合金削切成弧形,左边是输入切换旋钮,右边是音量控制旋钮,中央是小圆显示窗,还有一个耳机插孔(使用HDAMSA2模组),以及一个电源开关。机箱中央顶上有雷射雕刻的KenIshiwata签名,还镶了一顆小红宝石。 来到背板,可以看到CD与Phono输入采用的是高级RCA端子,其他输入端子就是日本机器的一般品质,显然成本控管还是很紧。PM-KIRuby还有Line1、Line2以及Recorder1、Recorder2四组输入,以及Recorder1、Recorder2二组输出,此外还有一个PowerAmpin,也就是说可以把PM-KIRuby当作另一部Bi-Amping的放大器使用。也因为这样,背板上另有一个Stereo/Biamp切换开关。另外还有RemoteControlIn/Out端子。 而在內部,一个环形变压器安座在正中央,变压器不大,那是给前级线路使用的,搭配前方的线性电源供应滤波稳压线路,不是给功率输出级使用。整个前级线路在右边一大片,純类比线路,输入级使用高阻抗JFET,搭配HDAM(SA3)放大模组。功率输出级在正后方连接喇叭线端子处,那是二个HypexNCoreNC模组,给功率输出级使用的电源是旁边的HypexSMPS交换式电源。 PM-KIRuby是一部帶有MM/MC唱头放大线路的综合放大器,MC负载阻抗固定在欧姆,而MM负载阻抗是39k欧姆,并非传统47k欧姆,原厂说这是聆听比较之后的结果,认定39k欧姆声音比较好听。 与SA-10近似 接下来是SA-KIRuby,它跟SA-10长得根本就是一模一样,面板上一个Display显示小按钮、一个输入切换小按钮(USB、USBDAC、Disc、Optical)、一个电源开关、一个耳机插孔,一个耳机音量大小调整钮,以及四个播放CD操控钮。对了,SA-KIRuby有遥控器,其他功能可用遥控器来操作。这个遥控器是跟PM-KIRuby共用的,如果您买了SA-KIRuby与PM-KIRuby整套,就有二个一样的遥控器。 来到背板,可以看到一组RCA类比输出;同轴、光纤数位输出各一;同轴、光纤、USBDAC、随身碟(USB)输入端各一。此外还有Remote输入与输出端。SA-KIRuby不仅能播放CD与SACD,烧录在一般光碟的高解析音乐档(例如FLAC、ALAC、AIFF、MP3等)都可以藉由此读取系统顺利播放,容许度超宽。USBDAC可播放PCM与DXD,最高与32/相容,DSD则是11.2MHz。 打开顶盖,可以看到SA-KIRuby的內部线路设计,中央是他家的SACD-M3读取系统,左边是环形变压器与线性电源,左后方的数位输入端以金属板屏蔽,右边则是整大块的线路板,包括自家的数位滤波线路、PCM转DSD线路、数位类比转换线路等。如果没有说明,您可能不知道SA-KIRuby內部使用的元件都是特別挑选的。例如低噪音晶体、精密MELF电阻、高级薄膜电容器、低ESR电容器,还有Marantz订制的电容器等。 慎选喇叭 聆听SA-KIRuby的场地在我家开放式大空间,大部分时间我是把SA-KIRuby、PM-KIRuby当作整套来試听的,当然我也曾分开来听它们,以了解它们各自的声音特质。我不得不说,二者的声音走向是一致的。聆听期间搭配过音响论的喇叭有AERMomentum、SonusFaberOlympicaNovaV、ELACConcentroS,以及DynamiKKs!Monitor10.15。以推力来说,PM-KIRuby推起以上那些喇叭都没问題;以声音特质的搭配来说,我认为搭配AER最好听;搭配DynamiKKs!时高频段不夠柔美,低频段会有比较空的感觉,而且下沉的尾巴比较短。搭配ELAC时整体感觉都不错,但没有AER那么的软质与委婉。搭配SonusFaber时,低频最扎实,高频最甜。最后就以AERMomentum为定稿。 此外,听USBDAC时,声音跟听CD有点差异,前者声音更暖些,人声乐器形体更大些,整个人声的调子好像变得更低些,低频量感也更多些。整体声音变得更软更暖低频更丰满,中频人声也一样更丰满。会有这样的差异其实很合理,因为毕竟USBDAC与读取CD时,音乐讯号所经过的路径是不相同的。 还有,这二部器材还没唱开嗓时,声音会比较薄些,轻些,味道淡些,唱过至少一小时,声音开始会变得比较丰润,饱满些。 讲究平衡 基本上,这套KIRuby展现出阴柔的高解析力、阴柔的透明感,没有侵略性的高频段,中庸的中频段,色彩不会太浓,以及饱满帶软质的低频段。背景很干净,听起来不会有噪的感觉。如果您想要的是浓醇的中频段与特別丰满的低频段,这套KIRuby可能会让您失望。反之,如果您想要的是高中低频段平衡中庸、透明度高、解析力强,色彩不过于浓厚的声音,那选KIRuby就对了。KIRuby的声音是清甜的,不是浓甜,可以说是莲雾那种甜,而非芒果的甜。音色的浓度不是白热灯泡那种昏黃,而是LED灯做出来的暖色。 例如我听JanisIan的「BreakingSilence」时,低频软质干净,凝聚,形体不会太大。音场透明度高,內中细微声音清晰。JanisIan人声不会太浓,属于清爽那种。听DianaKrall的「TheLookofLove」,人声不会太浓,清晰度刚好,属于清爽帶柔,润口的声音。Bass不会太大,音粒大小适中,有弹性。有些音响系统听起DianaKrall的唱片浓得好像南瓜浓汤,而KI则是萝卜排骨汤那种。 KIRuby听老虎鱼的CD时最合我的胃口。为什么?因为老虎鱼的唱片人声都会炮制得比其他唱片公司还大,这也是许多音响迷喜欢老虎鱼唱片的原因。 而在这套系统上听起来人声形体凝聚许多,虽然一样是大,但听起来好多了,没有太丰满的压迫感。 还不夠凶 听Eivor那张「Live」时,低频很清晰,不会浓得分不清低频的音阶是怎么走的。音场內的每样乐器形体都很清晰,不会含混,这是因为每样乐器的形体都很凝聚,没有晕开,所以听得更清楚。人声嗓音清晰浮凸,而且跟背后的伴奏乐器声音有层次。不过人声的实体感与重量感并没有达到平常我觉得过瘾的地步,冲击性也温和些,不夠凶。 KI小时候学过小提琴,我们现在就来听听看小提琴的录音,我选的是BIS唱片那张改编舒伯特奏鸣曲为小提琴与吉他演奏的那个版本(小提琴DanielMigdal,吉他JacobKellermann),內中包括琶音琴奏鸣曲等。我用这张CD来試的用意是要听听看小提琴听起来会不会太尖太细。结果如何?KI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唱出来的小提琴是有木头味、有质感的,虽然细,但仍然保有木质乐器的圆润。而吉他的纤细指触感觉与弦回弹的弹性也表达得很好,显然这套综合放大器、SACD唱盘对于细微细节的表现是相当好的。 再来一张小提琴,我选的是海飞茲演奏的西贝流士「小提琴协奏曲」。如果以我平常聆听的要求标准来看,KIRuby的小提琴水分与甜度还没有达到我的最高要求,管弦乐的低频基础厚度与稳重的程度也还稍欠。但考量到它们的售价仅是一條顶级讯号线,心里油然产生甘之如饴的满足感。 钢琴与大提琴平衡 该钢琴上场了,我听的是王羽佳与法国大提琴家GautierCapucon所演奏的Franck、肖邦等CelloSonata。这张录音用我的音响系统来听,钢琴的音响效果相当突出,钢琴的色彩比较浓重,音粒也比较庞大。而用KIRuby听起来老实说让我相当满意,中、高音键的铿锵圆滚与低音键的弦振泛音都表现得很平衡,而且钢琴的声音活生,泛音丰富。大提琴听起来鼻音浓淡适中,虽然不是特別宽松那种,但也显出这套器材取向中庸的个性,显然Ken的调声方向是中庸平衡的,不是刻意营造某频段特別饱满的突出听感。 接下来听AnnaNetrebko的管弦乐伴奏歌剧选粹。首先让我感受到的是解析力与层次感的表现,伴奏乐团的声音温暖清晰,內声部可以听得清楚,由前往后的层次也相当好。而Anna的嗓音圆润饱满,中气十足,嗓音特质也表现得很好,听起来具有相当的魅力,唯有管弦乐雄浑的音乐规模感尚差我的满足感一皮。当然我不能苛求一部十几万台币的综合放大器有百万放大器的音乐规模感,KIRuby能夠有这样的表现已经可圈可点。 享受KI遗爱 MarantzKIRuby只有限量1,套,也是KenIshiwata的最后手笔,售价又这么的平易近人,真的是音响界难得的平价HiEnd系统。您要做的只是为这套系统挑选一对灵敏度90dB以上的优质喇叭,如此就能享受各类的音乐。谁说音响器材贵得让人负担不起呢?请以虔诚的心享受KenIshiwata留给音响迷的遗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