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在哪里出诊 http://m.39.net/pf/a_8505686.html自“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为琴,这太古之声,悠悠琴韵在华夏大地上已回响了三千多年。星移物换,时起时落,及至近代,中华大地风雨飘摇,山河破碎,列强入侵,中华民族岌岌可危,在熊熊的战火中,在纷乱的世情中,在动荡的社会中,总有琴人,操缦不辍,躬耕七弦之上,依靠自己的双手,种下琴学传承的种子。古琴今日的复兴,离不开新中国的富强繁荣,离不开党的支持重视,也离不开近现代老一辈琴家们的努力和坚守。没有他们,也不会有今日古琴——这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年,依旧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古今中华古琴文化传承者吧! 1 古代琴人 1.1 孔子音乐家 春秋时著名的教育家。约公元前年,作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贤大夫。现存琴曲《龟山操》《获麟操》《猗兰操》相传都是孔子的作品。 1.2 师旷音乐家 师旷(公元前年—年),字子野,又称晋野。春秋时期晋国羊舌食邑(今山西省洪洞县曲亭镇师村)人。他自幼酷爱音乐,聪明过人,就是生性爱动,向卫国宫廷乐师高扬学琴时,用绣花针刺瞎了双眼,发愤苦练,终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琴艺逐渐超过了师父。师旷在晋悼公初年进入宫廷担任主乐大师,凭借其艺术造诣、满腹经纶和善辫口才赢得悼、平二公的信任,悼公末抑或平公时为太宰,是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音乐家。 1.3 钟仪现存记载中最早的古琴演奏家 钟仪,春秋时期楚国人,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古琴演奏家,世代都是宫廷琴师。据《左传·成公九年》记载:公元前年,晋侯到军中视察,发现了一个戴着南方楚式小帽的囚徒,就问左右:“这是什么人?”人们回答说:“这个人正是两年前郑国献来的楚囚钟仪。”钟仪自称是伶人,晋侯就给他一张琴,命他演奏。钟仪弹奏的都是南方楚调,晋侯认为钟仪没有背弃本职,不忘记故土。为促进两国的和好,就把他礼送回楚国。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钟仪当时弹奏的乐曲,已有鲜明的地方风格。这种地方风格,一定是与当地民歌以及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说明在当 1.4 伯牙先秦琴师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吕氏春秋》记载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而能为钟子期领悟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老师成连带他到东海蓬莱山去实地领略“移情”的功夫,于是创作出《水仙操》。 1.5 雍门周战国时齐国琴家 名周,他居住在齐国的首都西门,当时称雍门,故以为号,亦称雍门子或雍门子周。《说苑.善说》中说他“尝于孟尝君,引琴而鼓之。徐动宫徵,微挥羽角,切终而成曲。孟尝君涕浪汗增,欷而就之曰:‘先生之鼓琴,令文立若国亡邑之人也。”说的就是他通过说词使孟尝君泫然,然后引琴而鼓之,使孟尝君闻琴而坠泪。后世传说他是最早发明琴谱的人。 1.6 桓谭东汉哲学家 东汉哲学家、经学家、琴师、天文学家。字君山,沛国相(今淮北市)人。17岁入朝,79岁卒于任上,历事西汉、王莽(新)、东汉三朝,官至议郎、给事中、郡丞。爱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喜非毁俗儒。他把烛干比作人的形体,把烛火的精神,提出“以烛火喻形神”的有名论点,断言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正如烛光之不能脱离烛体而存在一样。王充称道他的著作是“讼世间事,辨昭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 1.7 蔡邕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 陈留郡圉(yǔ)(年—年),字伯喈。(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1]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蔡邕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张怀瓘《书断》评蔡邕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1.8 蔡琰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 字文姬,又字昭姬[1]。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郡圉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儿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蔡琰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卷,但已经失传。现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1.9 杜夔汉末音乐家 杜夔(年前—年后),字公良,河南人。汉末音乐家,仕于曹操、曹丕之世。杜夔是一位出色的琴家,据《琴史》、《琴议》记载:杜夔最擅长演奏的是《广陵散》,嵇康就是从他的儿子杜猛那里学得此曲的。他所传的旧雅乐四曲《鹿鸣》、《驺虞》、《伐檀》和《文王》至晋犹存。 1.10 嵇康魏末琴家 嵇康,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人。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音乐理论家,竹林七贤之一。作有琴曲《嵇氏四弄》包括:《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与《蔡氏五弄》合称《九弄》。他的《琴赋》生动地描绘了琴曲艺术的多种表现,并评论了当时的一些琴曲,具有史料价值。此外,《玄默》《孤馆遇神》等琴曲也传为他的作品。 1.11 阮籍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公元年—年),三国时期魏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精于琴道。现存琴曲《酒狂》传说是他的作品。有音乐论文《乐论》传世。 1.12 阮咸西晋音乐家 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竹林七贤”。阮咸是阮籍之侄,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之孙。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阮咸虽然看起来有些疯癫,但也有非凡的本领。虽然他的诗文没有传下来,但他的音乐才华却是非常高的。七贤之中,除了阮籍、嵇康对音乐有深厚的素养外,阮咸也是杰出的音乐天才。他虽然名列“竹林七贤”,但他的文学作品并没有流传下来,反而是因音乐上的成就而为世人所认识。颜延之说他:“达音何用深,识为在金奏。”即是赞扬他在音乐上的造诣很高。 1.13 刘琨晋朝政治家 年轻时曾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后累迁至并州刺史。永嘉之乱后,刘琨据守晋阳近十年,抵御前赵。年,刘琨任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不久并州失陷,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并与之结为兄弟,后驻军征北小城。年,刘琨及其子侄四人被段匹磾杀害。刘琨善文学,通音律,其诗多描写边塞生活。《隋书·经籍志》有《刘琨集》9卷,又有《别集》12卷。明人张溥辑为《刘中山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1.14 贺若弼隋朝著名将领 贺若弼(公元年—公元年),复姓贺若,字辅伯,河南洛阳人,隋朝著名将领。出生在将门之家,其父贺若敦为北周将领,以武猛而闻名,任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刺史。贺若弼以伐陈有功,封上柱国,进爵宋国公,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公元年(大业三年),贺若弼被隋炀帝加以诽谤朝政的罪名杀害。琴师。创作琴曲《石博金》、《清夜吟》、《不换玉》等。《西麓堂琴统》中存有《清夜吟》。 1.15 李疑隋代民间琴师 李疑是隋代民间琴师,他所弹的琴之腰部装饰以连珠彩弦,名为“连珠”,故被世人称为“连珠先生”。李疑作有琴曲《草虫子》、《规山乐》及三十六小调,三十六小调可能是指多首通俗小曲。另外,隋代的《琴历头簿》中的《连珠弄》相传也是他的作品。李疑擅弹刘琨的《竹吟风》、《哀松露》。 1.16 赵耶利唐时期大琴家 甘肃天水人,南北朝晚期、隋及初唐时期大琴家。因其琴艺绝伦,世人尊称他为“赵师”,并称他的琴学可以与司马相如和蔡邕相提并论。赵耶利曾修定整编琴曲五十弄,“削繁归雅,传之谱录”;所撰琴著颇丰,包括《琴叙谱》九卷、《弹琴手势图谱》一卷、《弹琴左手法》一卷。赵耶利对当时的琴派有深刻的认识,并有以下总结:“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这些总结至今仍符合吴、蜀两派的特点。在演奏技法上,赵耶利认为若仅用指甲,则“其音伤惨”,仅用指肉则“其音伤钝”,主张“甲肉相和,取音温润。”这种技法为后世广为采用。 1.17 薛易简唐代琴家 他九岁习琴,十二岁就能弹黄钟杂调三十曲,及《三峡流泉》、《南风》、《游弦》三弄,十七岁弹《大胡笳》、《小胡笳》及《别鹤》、《白雪》等传统琴曲。薛易简为了吸众家之所长,“周游四方,闻有解者,必往求之。”先后弹过杂调三百,大弄四十,其演奏曲目之广,为当时琴坛罕见。但他认为“多则不精,精则不多”,故只对其中的优秀琴曲精益求精,并不是每首都下同样的功夫。薛易简除加工整理旧曲,还着有《琴诀》一卷,在其中他讲述琴的作用是:“可以观风教,可以慑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 1.18 雷威唐代著名的古琴制作家 雷威,生卒年月不详,四川省成都市人。唐代著名的古琴制作家,是唐代制琴名手四川雷氏中的姣姣者。雷威以制琴为业,对古琴制造有极大改进。其工艺超群,制作细致,造型美观。音色柔美动听,音质清越幽雅,音量浑厚而有韵,获得空前声誉。今故宫博物院仍藏有唐代“九霄环佩”、“大圣遗音”、“松雪”、“响泉”、“春雷”等名琴,被视为南北名琴的绝品,尊称为“雷公琴”。 1.19 陈康士晚唐琴家 陈康士,字安道,晚唐琴家,僖宗(公元年一年)时人,在当时以“雷公琴”。陈康士编辑有《琴书正声》十卷,其中包括《蔡氏五弄》等八十余首;又撰《琴调》十七卷、《琴谱记》一卷、《楚调五章》一卷和《离骚》谱一卷(《宋志》)。《离骚》是根据屈原同名诗创作,是“安史之乱”后具有现实意义的代表性作品,曲谱见于明代的《神奇秘谱》,但后世此曲多有发展变化,其它作品俱佚。 1.20 义海北宋琴家(僧人) 义海,北宋琴家(僧人),夷中的入门弟子。在越州法华山学琴,"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著有《则全和尚节奏指法》。义海出名之后,有很多人跟他学琴,但无一人能赶得上他,“天下从海学者辐辏,无有臻其奥。”对于他的琴技,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道:“海之艺不在于声,其音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他弹琴有自已独到的意韵,正如他自已所说:“若浮云之在太虚,因风舒卷,万态千秋,不失自然之趣。”他主张演奏速度的变化应是:“急若繁星不乱,缓若流水不绝。”则全和尚是义海的学生,他著有《则全和尚节奏指法》,收于《琴苑要录》之中,文中阐述了义海的“急若繁星不乱,缓如流水不绝”的演奏理论,又提出了“高以下应,轻以重应,长以短应,迟以速应的”处理手法,还分析了不同体裁琴曲作品的演奏方法。 1.21 朱文济北宋宫廷琴师 朱文济(生卒年不详),北宋宫廷琴师,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年—年)“鼓琴为天下第一。”据《琴史》载,朱文济“性冲淡,不好荣利”。宋太宗好琴,把七弦古琴加二弦而变为九弦琴,朱文济作为宋太宗的琴待诏,对此坚决反对。由于朱文济在琴界的声望,他的反对使宋太宗极为扫兴,因而受到冷落。北宋的琴家多为僧人,他们的琴技多出自朱文济,慧日大师夷中就得到他的真传。夷中后又将琴技传授给知白、义海,他们都是北宋颇具声望的琴僧。朱文济著有《琴杂调谱》十二卷,已佚。 1.22 郭楚望南宋琴师 郭楚望,名沔。南宋琴师。浙江永嘉(今温州平阳)人。景定、咸淳年间(公元—年)以琴知名于世。在张岩家作门客期间,继承并整理了韩胄祖传古谱。韩、张因抗击金政权,反对程、朱“伪学”,被黜。郭楚望感政局腐败,犹如云雾遮蔽九嶷山,创作了著名琴曲《潇湘水云》。又有《秋鸿》、《飞鸣吟》、《泛沧浪》、《春雨》、《一再行》等琴曲作品。刘志芳传其琴艺于毛敏仲、徐天明,经后世浙操《紫霞琴谱》的出现形成历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的“浙派”。郭楚望被尊为浙派古琴的创始人。 1.23 徐天民中国南宋琴家 名宇。号雪江、瓢翁浙江严陵(今桐庐县)人。初从刘志方学著名琴家郭楚望(即郭沔)传谱。淳、宝年间(~)与毛敏仲同为司农卿杨缵门客。3人共同研讨琴艺,整理、增删琴曲,并据郭楚望所藏“阁谱”(即御用的琴谱)别撰《紫霞洞琴谱》(已佚)13卷。录有首曲操,为收录最丰富的大型谱集。他们的“浙谱”逐渐取代了风靡一时的“江西谱”,形成影响深远的浙派。 1.24 毛敏仲南宋琴家 名逊,三衢(浙江衢县)人。自幼好琴,研习“江西谱”,转而弹奏郭楚望(即郭沔)的传谱。曾与徐天民同在司农卿杨缵门下,研讨琴理,整理增删琴曲,收录了曲操首,取名《紫霞洞琴谱》(已佚)。大都是郭楚望通过张岩把韩侂胄所藏古谱加以整理而成。年元兵破临安不久,毛敏仲去大都(北京)求功名,作歌颂元代统治者的《观光操》,未被召见,客死于馆舍。以《樵歌》为其代表作。 1.25 冷谦元末琴家 冷谦,字起敬,号龙阳子,钱塘人。元代末年隐居于吴山顶上。冷谦精于《易》,崇尚道家思想,绘画也很有名。冷谦还精通音律,善鼓琴,飘飘然有尘外之趣。明代洪武初年(年),授协律郎,参予制订雅乐,著有《太古遗音》一书,曾由当时著名文人宋濂为之作序。明代项元汴的《蕉窗九录》中载有他的《冷仙琴声十六法》。文中把对琴声的要求总结为十六个字,即: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在逐条阐释时,有不少分析是结合琴声的演奏特点的,如:取音干净利落,绝无客声(洁、清);流畅而多变(滑、奇);节奏急而不乱,缓而不断(疾、徐);音质响如金石,轻而不浮(脆、轻)等。这些都是实际演奏经验的总结,因而讲得详尽而具体,不同于一般泛泛之论。 1.26 朱权明朝著名将领 朱权(年—年),号臞仙,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三十六年(年)被封在今天的承德一带为宁王。朱权在琴学上的主要功绩,是主持编印了《神奇秘谱》。这是现存最早的古琴谱集,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神奇秘谱》经朱权屡加校正,用心非一日,历时十二年之久,于年成书。全书共收琴曲六十二首,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十六曲为昔人不传之秘,称为太古神品,包括《广陵散》、《高山》、《流水》等唐、宋以前的古曲。 1.27 严徵虞山琴派的创始人 严徵(年—年),号天池,字道澈,江苏常熟人。明末古琴家。年邵武知府。显赫的社会地位使他在琴界起过很大的影响,类似宋末的杨瓒。在琴界他主要做了三件事:一、组织了虞山琴派;二、编印了《松弦馆琴谱》;三、批判了滥制琴歌的风气。严徵综合诸家之长,形成了具有“清、微、淡、远”的一代琴风。由于常熟县境有一座虞山,虞山之下有一条河叫琴川,故严徵将组织的琴社取名为“琴川社”,也称琴川派或虞山派。“虞山派”是明、清之际最有影响的琴派。它的代表作是《松弦馆琴谱》,由严徵收编。该书所收22曲都是严徵自己弹过的琴曲,其中包括沈音所作的《洞天春晓》、《溪山秋月》等。后来,曲目陆续增为29首。所著《松弦馆琴谱》,力主清微淡远,与江湖游士之烦手淫声,籍为炫耀者,迥有霄壤之别,用能不趋俗尚、振起宗风、熔各派于一炉,而归于中和之古乐,实年来琴学上一大功臣。”因此,严徵创立的“虞山琴派”影响颇广。 1.28 徐上瀛明末著名琴家 徐上瀛(约1年—年),别名青山,号石泛山人,江苏娄东(太仓)人。明万历年间,徐上瀛先拜太仓著名琴家陈爱桐之子陈星源学琴,后又向陈爱桐的入室弟子张渭川学琴。为了更进一步,他又拜常熟人严徵学琴。由于得名师指导,其琴艺有了长足进步。虽出自虞山派,却博采众派之长,对虞山派的琴学有很大贡献,成为独步明末虞山琴坛的著名琴家,被誉为“今世之伯乐”。后来,他与陈星源、严徵、陈禹道、弋庄乐等人结成琴川琴社,人称“虞山琴派”。徐上瀛在明崇祯十四年(年)著的《溪山琴况》,继承发展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提出了古琴表演艺术的总的美学原则和审美标准,对清代琴坛的影响很大。徐上瀛在文章中把这方面的要求划分为二十四则,故又名《二十四况》。其中包括: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溪山琴况》是古琴文化美学思想之集大成者,对后世琴文化的发展影响重大,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著作。 1.29 尹尔韬明末琴家 尹尔韬(约年—约年),原名晔,字紫芝,别号“袖花老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末琴家。当时京师正物色依咏作谱的人才,主持此事的中书舍人文震亨在北京的长安街头遇到了尹尔韬,高兴地说:“君至,谱成矣!”原来,崇祯皇帝写了五首歌词,有数百人应诏作曲,都未能中选。尹尔韬被推荐给皇帝,在仁智殿受到召见,并演奏了《高山》、《塞上鸿》等曲。尹尔韬受命谱曲之后,根据歌词中风雷雨旸等词句,审音取法,以散、泛、滚、拂、拨剌、轮、带(指法),写其情状,无不曲肖。崇祯按谱抚弦,一一称旨,不觉失笑说:“仙乎,仙乎,此人果有仙气。”一时传到宫廷内外,人们都称之为“芝仙”,于是芝仙就成了作者的别号。 1.30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张岱(年—约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会稽外史、蝶庵、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古琴家,以散文见长。张岱先向绍兴琴派的王侣鹅学了《渔樵问答》、《捣衣》等曲,接着只用了半年时间向王本吾学会了《雁落平沙》、《乌夜啼》、《汉宫秋》、《高山》、《流水》、《梅花弄》等二十余曲。王本吾的指法圆静微带油腔,张岱在他演奏的基础上“以涩勒出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31 蒋兴畴明末清初著名琴家 蒋兴畴(年—年),字心越,初名兆隐,别号东皋,浙江金华浦阳人。明末清初著名琴家,曾从金陵琴家庄臻凤及褚虚舟等人学琴。清康熙十五年(年),蒋兴畴在杭州永福寺出家,后因避难去日本长崎,带去我国的《松弦馆琴谱》、《琴经》等曲谱,得到关东幕府的热情接待,被尊为“东皋禅师”。在日本,蒋兴畴除从事佛学外,还向日本人介绍我国的古琴艺术,谱写了《熙春操》、《思亲引》、《清平乐》、《大战行》、《华清引》等琴歌,其中以《熙春操》影响最大。蒋兴畴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他不仅专于佛学,且精通音乐、书法、图书和金石,在讲授佛法之余,还对门徒传授琴艺、书画及篆刻之术,对中国琴艺传播于日本有重要的影响。东皋死后,门徒集其传谱,编成《东皋琴谱》一书传世。据说他东渡时随身所带的两架古琴,至今还保存在东京的日本国家博物馆里。他被日本奉为“篆刻之父”、“近世琴学之祖”和佛教曹洞宗寿昌派开山鼻祖。 1.32 徐琪清代琴家 徐琪,字大生,号古琅老人,扬州人。其子徐俊,字越千。父子俩均是康熙雍正年间(年—年)著名琴家。徐祺广泛研究各家各派的传谱,对传统琴曲进行加工,在重视传统的基础上,更注重创新,往往根据乐曲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法,使它们在注重创新,和意境方面都比原曲有相当的进步(如《洞天春晓》,《墨子悲丝》、《潇湘水云》、《胡笳十八拍》等)。他们演奏时情感丰富真切,形象生动,对清代琴坛影响相当大。 1.33 金陶清代琴家 金陶,字吾易,嘉兴人。康熙年间供奉内廷直养心殿鸿胪寺序班,以后告老还乡。康熙皇帝于丁亥年(年)第五次南巡时,金陶进古琴及《奏御琴谱》(琴谱中包括《太平奏》、《万国来朝》两首歌功颂傅的琴曲),受到皇帝召见,并给皇帝弹奏了《太平奏》、《平沙落雁》等曲。他晚年隐居西湖,王泽山求他教琴,遭到拒绝,但王泽山仍然每天在门外听他弹琴。有一天,听不见往日的琴声了,王泽山推门进去,发现金已卧病在床。王泽山于是尽心侍护,终于感动了金陶,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传授给王泽山。王泽山又传给了李玉峰(《嘉兴府志》、《二香琴谱》)。 1.34 韩桂金陶的再传弟子 韩桂(约年—年),字古香,武进人。韩桂是金陶的再传弟子,李玉峰的学生。学成之后,北至京,西走蜀,往来江浙数十年。凡遇名家,必虚心请益。年过六十之后,虽已誉满天下,仍不断学习。听说谁有好的琴曲必虔诚请授,虚心习练若初学者。故既得之后,无不青出于蓝《二香琴谱·自序》。韩桂的学生蒋文勋在《祭韩古香文》中,追忆了他对韩桂的认识过程,说:最初尚不知夫子之浅深,以后遇到先机和尚等名手之后,才知道老师是上追严(徵)、徐(青山),近继王(泽山)李(玉峰),薄海内外,无其匹也。蒋文勋在《二香琴谱》中所收三十曲,注有不同来历,就是韩桂从多方面学习的结果。 1.35 张椿清代琴人 张椿(约年—约年),字大年,号鞠田,昭阳人。工书画,善度曲,尤精于琴。张椿最突出的特点是:敢于把民间流行的音乐作品谱成减字谱。收入《张鞠田琴谱》中的,有根据《花鼓》、《道情》、《跌落》、《劈破玉》、《四大景》、《四美具》、《傍妆台》、以及昆曲《冥判》、《写本》等改编的琴曲。 1.36 吴仕柏清代琴家 吴仕柏(年—年后),扬州仪征人。曲江沈江门、新安江丽田,以及本地的徐俊等人成天在一起“讲求研习,调气炼指”,“夜则操缦三更弗缀”(《扬州画舫录》)。当时《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行世已久”,吴仕柏处于广陵派的鼎盛时期。“殚心琴学数十年,古谱雅操,靡不淹通精诣”。吴仕柏吸收了《律吕正义》和王坦《琴旨》编琴的八十二曲,名为《自远堂琴谱》,共十二卷。他八十岁时受聘于观察李廷敬,为李廷敬的幕宾。在李廷敬的资助下,于年刊出了这部广陵派代表性的谱集。 1.37 张孔山中国清代古琴名家 张孔山精于《流水》、《醉渔唱晚》、《普庵咒》、《孔子读易》等琴曲。他的七十二滚拂《流水》,尤其为琴曲之珍品,甚受推崇。张孔山对近代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张孔山的琴曲传谱,存见的有:《高山》、《平沙落雁》、《潇湘夜雨》、《化蝶》、《渔樵问答》等。 1.38 王溥长虞山派琴家 王溥长(年—6年)字既甫,山东诸城人。王溥长所传十五首琴曲,经后人辑为《桐荫山馆琴谱》。其子王作祯,字心源(年—1年)传其学。他和派宗金陵的王雩门(字冷泉,约年一年)称“诸城二王”。两人琴派虽不同,经过交流切磋,所奏之曲多有同者。王雩门辑有《琴谱正律》,其中首次刊出了诸城派的《长门怨》。 1.39 黄景星广东新会人 黄景星,字渭甬,广东新会人,生年不详,卒于年,琴艺得自其兄黄观洞(原字应为“同”内无一横)之教导。或因其官考屡败,生活贫困,黄景星只好抚琴以自娱,尤其他晚年在广州与陈绮石、李乡昆等人组织琴社,切磋琴艺,更加促进了岭南地区琴学的发展。黄景星将《古岗遗谱》三十首琴曲与其他琴曲共五十首汇成《悟雪山房琴谱》。《古岗遗谱》收集琴曲三十余首,然迄今只发现八首,即《碧涧流泉》、《渔樵问答》、《怀古》、《鸥鹭忘机》、《玉树临风》、《神化引》、《双鹤听泉》、《平沙落雁》等,而前五首流传有传统的演奏手法,很可能最早是出自黄景星。考证有关史料,显示岭南派的创始人应该是黄景星,他总结了前人的基础加以发展成地方的琴学派别,因此可以说岭南琴派的渊源应追溯到宋朝以后。 1.40 程雄清代琴家 程雄,字颖庵,安徽休宁人。程雄幼时喜骑射、击剑,后弃而学琴。“离北平而遨游四方,以琴名世,侨寓武林西湖之上。”他得韩石耕、陈山岷指法,所弹曲操“一时无出其右者”。他象他的老师韩石耕一样,对自己的琴艺非常矜重,“有以百金求指授者,雄掷金骂曰:‘若钱奴耳!奈何辱桐君?’”一时名流如朱彝尊、毛稚黄、王士祯等人制词题赠,他都谱之入琴,集为《抒怀操》,收在《松风阁琴谱》中。其中《九还操》、《松风引》是自叙性作品(《松风阁琴谱》、《徽州府志》)。 1.41 陈幼慈清代琴家 陈幼慈,字荻舟,浙江诸暨人。陈幼慈从小就工于琴、棋,后来官至户部侍郎。以琴游于朱门,缙绅从游者甚众。他发现传统的谱集,往往有炫博矜奇的毛病,徒然使读者畏难罕学。于是他把十六首流行的琴曲,删繁就简,在道光十年(年)编成《邻鹤斋琴谱》。其中《琴论》部分,他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他总结了琴音变化的规律,认为:总之,则清、浊二音互相配合,使之宣导湮郁而已。又总结琴曲节奏变化规律,说:凡制曲,始而必缓作,渐引入调,继而稍紧成章,至曲将终,又须放慢使收。无论长曲、短曲,同此一法。 1.42 张鹤清末琴人 张鹤,字静芗,浙江瑞安人。清末琴人。张鹤是上海玉清观的道士,长于诗、书、琴、画,曾就学于祝桐君。他把祝氏传谱加上工尺谱,又采用了《与古斋琴谱》中的论述,辑为《琴学人门》,初刊于同治三年(公元年),以后又两度再版,是流行的入门琴书。 1.43 庄臻凤清初著名琴家 师从徐上瀛,庄臻凤不拘于虞山一派,兼采古浙、中州等各派之长,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造诣。庄臻凤作有十四首琴曲,各具特色,流传更为广泛、最具代表性的是无词的《梧叶舞秋风》和收在《松风阁琴谱》中的《春山听杜鹃》。庄臻凤幼年随父居南京,因体弱多病,从虞山请来白云先生医病兼教弹琴。以后,又师从徐上瀛,攻琴近三十年。庄臻凤非常喜爱西湖的山水景色,经常到那里客居。“暇则屏居萧寺,卧起禅榻。弄弦作响,木叶纷坠,冷风西来,薄寒中衣,蝶庵俯而思,仰而啸”,进行琴曲创作的构思。所作十四曲收在《琴学心声》中,大部分是有歌词的。比较流行的是无词的《梧叶舞秋风》和收在《松风阁琴谱》中的《春山听杜鹃》(《琴学心声?自序》、《思古堂集·王先舒序》)。 1.44 王宾鲁清末民初音乐教育家 清末民初音乐教育家,古琴家。字燕卿。山东诸城人。幼时从曾祖冷泉学琴。精律吕,通其道于易,尤善琴。年,经康有为介绍,应江谦之聘,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国立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在南京高师梅庵讲授琴艺期间,培养了许多杰出琴家,和徐立孙一起奠基了梅庵琴派。开创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学院派教育。1年逝世,葬于金陵清凉山麓。 2 近代琴人 2.1 祝凤喈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 19岁从其胞兄祝凤鸣学琴。以后致力于琴学30年,宦游江浙,以琴自随,所至名噪一时。祝凤喈著有《与古斋琴谱》,对琴学理论有深入探讨。祝凤喈著《与古斋琴谱》4卷,此书不收琴谱,专论琴理,书中强调节奏的重要性,指出:“虽同其音,或异其节,神情各别”,到“唯其节奏颇难谐洽”。为此,他对速度变化的辩证关系作出分析:“慢得情联而不弛,紧得意蓄而不泄”,又说:“紧慢之板,均必得匀拍,总谓之节奏。” 2.2 杨宗稷九嶷派创始人 字时百,自号九嶷山人,近代琴学大师。现代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是其弟子。杨宗稷是湖南宁远县平田村人,原姓欧阳,其祖父名欧阳上珍,父名欧阳字字重,号世任。母为李氏,时百生于年(清同治三年)宁远县地处湘南,风景如画茂林修竹,南有名岭九嶷山,欧阳家族为大家族家道中上,大排行至三十四弟元安,三十六弟治安,部分北迁家族改姓杨。杨宗稷一生主要著述有:《琴粹》四卷、《琴话》四卷、琴谱三卷、琴学随笔二卷、《琴余漫录》二卷、《琴镜》九卷、《琴镜补》二卷、《琴瑟合谱》三卷,《琴学问答》等一卷、《藏琴录》一卷。其后又整理《琴瑟新语》四卷、《琴镜续问》一卷、《琴镜释疑》一卷、《幽兰和声》一卷、及《声律通考详解》一卷。后人合刊为《琴学丛书》,《辞海》有载。 2.3 管平湖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 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画家;祖籍江苏苏州,生于北京一个艺术世家;名平,字吉庵,仲康,号平湖,自称门外汉;清代名画家管念慈之子。从小随父学习绘画、弹琴,幼年丧父后,广泛求艺,拜杨宗稷为师;师从名画家金绍城,学花卉、人物,擅长工笔,笔法秀丽新颖,不为成法所拘,为“湖社”画会主要成员之一,后任教於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管先生琴艺精湛,曾得“九嶷派”杨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及“川派”秦鹤鸣等名琴家之真传,他能博取三派之长,并从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融会贯通,不断创新,自成一家,形成近代中国琴坛上有重要地位的“管派”二十八岁回苏州游天平山时,幸遇琴艺高超的悟澄和尚,经悟澄指教,琴艺大进;后他又向山东秦鹤鸣道人学会了川派《流水》,从此名声大震;他的演奏风格浑朴、刚健,音乐表现细腻,形象鲜明,颇具神韵。 2.4 查阜西古琴演奏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 查阜西(~)男,江西修水人。十三岁学弹古琴,后在长沙、苏州、上海等地从事琴学活动,三十年代初在上海发起组织“今虞琴社”,半个世纪以来在琴界影响甚广。建国后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系主任,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等职。发起组织“北京古琴研究会”,开展古琴音乐的学术探讨和演奏实践。他演奏的琴曲深沉、细腻,演唱的琴歌古朴、典雅。曾编纂《存见古琴曲谱缉览》,主编《琴曲集成》等巨著。 2.5 张子谦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 江苏仪征人幼时私塾老师正是广陵派琴家孙绍陶,受其熏陶及努力,十余岁已能演奏名曲多首。张子谦二十三岁离乡到天津谋生,结识著名琴家查阜西及彭祉卿(庆寿),经常切磋交流,结为知音,在当时有浦东三杰之称,人们以三位琴家的拿手琴曲尊称他们为查潇湘、彭渔歌、张龙翔。张子谦善弹《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曲;尤以《龙翔操》为突出,故得此称号。年三位琴家成立了今虞琴社,半个世纪以来在古琴界影响至广。年张子谦和查阜西、沉草农合著《古琴初阶》由音乐出版社出版。年张子谦调任上海民族乐团古琴演奏家,经常作演出及录音;年被天津音乐学院聘为名誉教授,为古琴音乐的理论研究、打谱和教学作出贡献。 2.6 俞伯荪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 俞伯荪(2~),男,中国四川成都人,古琴演奏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派古琴的代表性传承人。同时擅长扬琴、二胡、笛、箫等多种乐器。12岁进“东方戏剧学校”学习戏曲,14岁时始学古琴,师承川派琴家陈蕴儒、龙琴舫。中年时遍访海内琴家查阜西、吴景略、溥雪斋等,博采众长。年在重庆与国画大师齐白石同台雅集。1年开始创作第一首琴歌《峨眉山月歌》。年创办东坡诗琴社,致力于培养川派古琴继承人。年成立成都市俞伯荪蜀派古琴研究所。同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授予俞伯荪“中国民乐终身成就奖”。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授予俞伯荪“中国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年4月17日20点40分,俞伯荪同志在中国成都逝世,享年92岁。 2.7 谢导秀岭南古琴艺术当代大师 年2月25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周溪村。岭南古琴艺术的当代大师、岭南派第八代传人。在广州市第五中学从事中学音乐教育工作期间,并一直致力于岭南古琴研究和教学工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跟随著名岭南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先生积极推动广东的古琴艺术研究。年10月,在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的支持下,广东古琴研究会成立,杨新伦任会长,莫尚德任副会长,谢导秀任秘书长。谢导秀作为岭南派第八代传人,一直以继承和发展岭南派古琴艺术作为毕生奋斗的事业,立意将岭南派琴艺发扬光大。年,与其师杨新伦先生共同着手对岭南琴曲《古冈遗谱》进行重新整理与记录,并将之编印成册,以便推广流传,并为《双鹤听泉》《神化引》打谱。凭借几十年对岭南古琴艺术的追求与热爱,通过对琴谱琴曲和琴式琴名的收集整理与研究、表演展示及对外交流,所培养出的新一代岭南古琴爱好者,人数由当初的几人发展到现在的多人,其中像陈磊、谢东笑等新一代的门徒已能独当一面。谢导秀多次带领徒弟在北京、广州、香港等地举办古琴音乐会,为传承和弘扬古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8 徐晓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浙江衢州人,年10月出生,笔名霞影,为三衢先贤徐映璞先生的女儿。徐晓英拜浙派古琴大师徐元白先生的入室弟子,并师从于张味真、查阜西、管平湖、溥雪斋、吴景略、张子谦等古琴大师及浙派古筝大师王撰之先生,一生致力于浙派古琴的发掘、传承和发扬。她的演奏具有浙派古琴清、微、淡、远的独特风格,并以声情并茂的琴歌演唱而蜚声海内外。她先后整理、挖掘浙派代表曲目《潇湘水云》、《平沙落雁》、《普庵咒》、《渔樵问答》等,又打谱创作了《稚朝飞》、《乌夜啼》、《关雎》、《陋室铭》等优秀曲目。 2.9 李禹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年生,山东桓台人,号劲草,又号琴童,年8月31日17医院辞世,享年75岁。十六岁习琴,启蒙于著名国画家、古琴教育家张正吟先生,后受业于著名琴家夏一峰先生,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师从古琴大师刘景韶先生、张子谦先生,并私淑管平湖先生,后执教于福建省艺术学校。文革后,李禹贤先生曾走遍福建全省,去寻找、搜集古琴谱,抢救了许多几近失传的古琴谱,为古琴传承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9年6月,文化部授予李禹贤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 2.10 蔡德允香港新亚书院新亚国乐会古琴组导师 在香港琴界,提到蔡德允,人们无不肃然起敬。因为40余年来绝大多数的香港琴人,若非蔡老师的门生,也一定是她弟子们的门生。因此,在20世纪香港琴乐的传承历史与这位非凡的“跨世纪”琴家之间,就形成了一种难以剪断的密切关系。蔡老师很自然地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香港古琴艺术领域的见证人和象征,一个无法绕开的历史存在。蔡德允著有《愔愔室琴谱》,收琴曲三十五首,并记录了她六十年的习琴心得。另外,她还有《蔡德允古琴艺术》演奏专辑流行于世,收录琴曲包括:《古琴吟》、《慨古吟》、《关山月》、《湘江怨》、《良宵引》、《玉楼春晓》、《精忠词》、《阳关三叠》、《普安咒》、《平沙落雁》、《梧叶舞秋风》、《长门怨》、《梅花三弄》、《忆故人》、《渔樵问答》、《醉渔唱晚》、《水仙操》、《龙翔操》、《潇湘水云》、《阳春》、《胡笳十八拍》。 2.11 夏一峰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当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任江苏省、南京市政协委员,南京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年,他和甘涛发起组织“南京乐社”,任副社长,与刘少椿、王生香、赵云青等琴家常公演于社会,受到好评,对发展和延续古琴艺术多有贡献。夏一峰,琴容端庄,指力紧实,音节稳准,气韵流畅,能操弹二十余曲,以《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鸥鹭忘机》、《秋塞吟》最为擅长。年,民族音乐家杨荫浏为其演奏的古琴曲进行录音,并协助整理出琴谱17首,编为《古琴曲汇编》第一集,由音乐出版社出版。《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中唱老八张)卷六中,收录了夏一峰弹奏的《静观吟》录音,流传于后世。夏一峰的代表曲目《静观吟》,坚实流畅,从容淡定,篇幅虽小,但演义得十分精彩。 2.12 郑珉中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 男,汉族,字从易,晚号南郭琴叟。(3-)生于北京,原籍福建,寄籍四川华阳。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补助。年将自己收藏的瓷器57件及印押20件捐献故宫博物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传承人。 2.13 刘景韶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 刘景韶(-),字琴子,祖籍江苏昆山,生于盐城。青少年时代,从海门杨心权先生学习琵琶,能弹《瀛州古调》全部曲目;0年考入南通师范学校,从徐立荪学习古琴。5年,考入东南大学,9年毕业,任职江苏省教育厅。年起,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年于江苏镇江创建梦溪琴社。刘景韶擅弹《长门怨》《捣衣》《平沙落雁》,演奏取音甚佳。任职上海音乐学院期间,其学生有龚一,林友仁,孙克仁,李禹贤,刘赤城,高星贞。录音资料《长门怨》、《樵歌》和《平沙落雁》等存档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2.14 詹澄秋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詹智濬(年—年),字澄秋,号水云子,梅云馆,别号“襄阳学人”。祖籍湖北襄阳,生前为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诸城派”琴家。历任济南市立高中国文导师、山东省音乐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主席、山东政协委员,为济南古琴研究会创始人之一。詹澄秋是诸城琴派的第四代传人,也是近现代古琴音乐艺术大师。詹澄秋之琴源于庐山宗,于清宣统年在家塾读书之余自学《归去来辞》等十二曲。年,他从师山东诸城派琴家王心葵学《高山》、《水仙》、《潇湘》、《秋鸿》等十八曲。1年冬,王心葵卒于故里,自此之后已无师资,自学从事古琴研究与练习,历三十年之久。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很深的艺术造诣。詹澄秋有十七首琴曲由中国艺术研究所录制,收录于国家音像资料库流传后世。其中《流水》、《石上流泉》、《良宵引》、《秋江夜泊》、《双鹤听泉》于年编入《古琴曲集》中,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2.15 吴兆基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 0年,吴兆基学琴于其父吴兰荪,而后学于吴浸阳。吴浸阳原籍四川,弱冠后离蜀而往来于苏、沪、杭间。因而,吴兆基的风格融汇了川、熟二派之长,琴风潇洒恬逸,质朴古淡。吴兆基在对琴艺长时间的揣摩和钻研后,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演奏倾向于传统和温厚的特色,虽然用钢丝弦弹奏,却保留了丝弦温柔、敦厚、深醇的韵味。正如他自己说:“在描写风云激荡、情绪昂扬的曲子时,多采用沈稳的手法;在描写明媚风光、柔情深思的曲子时,则采用流滑细腻的手法。力避吟、猱、绰、注不分,处处大幅度颤抖,甚至卖弄花招以哗众取宠。在取音方面,多采取轻深醇的韵味、缓、恬淡手法,不追求速度,避免力度的夸张,常以宁静淡泊自勉”。 2.16 顾梅羹泛川派古琴代表人物 顾梅羹,(~)名焘,字梅羹,别号琴禅,祖籍四川华阳,古琴教育家、演奏家、教授,泛川派古琴代表人物。7年毕业湖南建国大学政法科。自幼学习古琴,得川派琴家张孔山之真传,并精通诗文书画。先后在湖南省音乐专科学校、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古琴以及中国音乐史、古典文学等课程。著有《广陵散古指法考释》、《古琴古代指法的分析》、《嵇氏四弄问题考证》、《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合著、主笔)、《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合著、主笔)等著作。卒于年。 2.17 徐立孙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 徐立孙(-):名卓,南通市人。从中国著名古琴家王燕卿学习古琴和制琴弦技法,又向琵琶弹奏家沈肇周学琵琶,向李叔同学西乐。苦心钻研,得其真谛。民国20年编订《梅庵琴谱》,民国25年编订沈师《瀛州古调》琵琶谱。同年与邵大苏倡导成立“南通梅庵琴社”,从游者日众,其琴艺也日臻精深。新中国成立后,古琴艺术得到很大重视和发展,徐曾为中国千年琴曲《幽兰》、《广陵散》等打谱,在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刊出。年全国第一届音乐周在北京举行,他演奏梅庵名曲《捣衣》获得称赞,被誉为当代中国“四大古琴家”、“八大琵琶名家”之一,其演奏被灌制唱片。为了开拓古琴题材,表现时代精神,他先后创作《月上梧桐》、《公社之春》、《春光曲》新琴曲,获得琴界好评,作为中国古琴界著名琴派之一──“梅庵琴派”也斐声海内外。 2.18 杨新伦原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 杨新伦(-),字克定,号振玉斋主人,广东番禺鸦湖乡人,原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广州精武体育会名誉会长,我国著名的古琴艺术家、武术家,岭南派古琴一代宗师。习古琴初法及《仙翁操》、《陋室铭》等曲子。又师从卢家炳,习《白雪》等琴曲。后拜郑健候为师,习《乌夜啼》、《碧涧流泉》、《怀古》、《鸥鹭忘机》、《玉树临风》等岭南派琴曲,深得岭南派古琴真传。 2.19 喻绍泽近现代杰出的蜀派古琴教育家 喻绍泽(年—年)字润,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的殷实人家。近现代杰出的蜀派古琴教育家、演奏家。喻绍泽八岁入私塾,十七岁考入省立外国语专科学校专修英语,毕业后做了十六年的中学英语教师。他自幼学习用功,喜好音乐,先后学习过笛子、二胡、琵琶等乐器,十五岁投师舅父廖文甫学习古琴,得其真传,终身操琴不辍,成为享誉琴坛的蜀派古琴艺术家。 2.20 杨葆元九嶷派代表人物之一 杨葆元(-):字乾斋,师从其父杨时百(杨宗稷,九嶷派创始人),曾与管平湖、张伯驹、溥雪斋、王世襄组织“北平琴学社”。杨葆元继承家学,琴风凝重苍劲,清洁流畅,吟猱有度,节奏分明,为九嶷派代表人物之一。《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六中,收录了杨葆元四首琴曲,分别为:《伐檀》、《归去来辞》、《鹿鸣》、《平沙落雁》。 2.21 沈草农现代泛川派琴家 沈草农(公元年–年)号琴戡,浙江人,现代泛川派琴家。沈草农师承蜀人裴介卿,但琴风清静中正,宗于虞山。公元年,沈草浓在上海与查阜西、张子谦、吴景略等共同组织“今虞琴社”,在琴界很有影响。沈草农与查阜西、张子谦合编《古琴初阶》。这是现代比较重要的琴著。沈草农的《平沙落雁》录音,被收录在《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八中。 2.22 高松如现代诸城派女琴家 高松如(公元年——公元年)名贞筠,字松如,晚号金陵老妪,金陵人,居于山东济南,现代诸城派女琴家。高松如为明世家之女,少习女红,后毕业于齐鲁大学家政系,嫁夫茅受廷。她经人介绍,拜在詹澄秋门下学琴三十年,所受《长门怨》、《流水》、《高山》、《归去来辞》、《普安咒》、《捣衣》、《挟仙游》、《水仙操》、《平沙落雁》、《秋江夜泊》、《鹤舞洞天》等三十余曲,是唯一全部学会詹澄秋琴曲的弟子。 2.23 徐元白浙派古琴泰斗 徐元白(公元年—公元年)号原泊,浙江台州海门人,现代浙派古琴泰斗。徐元白师从浙派名家大休法师学琴,后走访各地名师,在继承浙派“微、妙、圆、通”潇酒奔放的特色的基础上,博收诸家特色,形成了其古朴典雅、深造内含,善于抑扬顿挫的琴风。徐元白能弹奏大小琴曲甚多,最精于《高山》、《墨子悲丝》、《潇湘水云》等。其《高山》苍朴沉静,有巍巍之风。其《墨子悲丝》幽凄典雅,有国士之风。其《潇湘水云》宽和大气,充分体现出他古朴典雅、善于抑扬顿挫的琴风。 2.24 陈心园现代梅庵派琴家 陈心园(公元年—公元年)字永奎,现代梅庵派琴家。陈心园是梅庵名家徐立孙的入室弟子,是徐立孙琴风的继承者之一。徐立孙有学生近百人,“其中有成者约二十人左右,以陈心园、杨泽章及朱惜辰冠其曹。”初版的《梅庵琴谱》,即陈心园执笔书写的。公元年起,陈心园继任南通梅庵琴社社长。陈心园有两首琴曲录音收录在《梅庵琴韵》CD中,即:《玉楼春晓》、《平沙落雁》。 2.25 卢家炳现代岭南派琴家 卢家炳(4-),字秀石,号醉琴楼主人,祖籍广东中山,出生于广州。。卢家炳之父为岭南琴人。卢家炳初随父亲学琴,后拜容心言为师,再后来得番禺道士越梦梅的指授,加上他本人自学参学而成为当时的琴家。其琴风古朴、率性而跳脱,带有广东地方特色。卢家炳琴曲作品颇丰,包括《茅亭赋》、《物外神游》、《思亲操》、《黄叶寒蝉》、《月下吟》、《逍遥游》、《草堂春雨》、《午夜焚修》、《怀圣引》、《孤鸿》、《怀故乡》、《月夜醉花阴》、《飞觞赋》、《秋夜诵》、《圣庙之音》、《碧云深》、《水远山重》、《娱晚景》、《云树沧茫》。卢家炳著有《春雨草堂琴谱》、《中国国乐渊源》,并有录音专辑《失落的道家琴声》流传于世。 2.26 孙绍陶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 孙绍陶(—)扬州人。亦名亮祖,字以行。近、现代古琴家,有广陵琴派第九代宗师之称。其父孙檀生是广陵琴派著名琴家,孙绍陶得家传,又向广陵琴家解石琴、丁玉田学习,长期精研,得广陵琴派真传,琴艺一时称绝。年,与胡滋甫、王方谷、夏友柏等创设广陵琴社,被推举为社长。6年举办广陵琴会,琴界泰斗查阜西、彭寿庆等到会。孙绍陶所弹《墨子》、《普庵》、《樵歌》等受赞赏。孙培植琴人较多,有成就者如张子谦、刘少椿、翟筱波等。广陵琴派南柔北刚兼而有之,其博采各家之长,融会贯通,遂得以长足发展。 2.27 章志荪现代梅庵派琴家 章志荪(5—年),字梓琴,号研几,安徽泾县人,现代梅庵派琴家。章志荪初随李缉熙学琴,后师从陈寿臣,后移居台湾,在台北广收弟子,著有《研易习琴斋琴谱》。其弟子主要包括孙毓芹、汪振华、侯济舟等。 2.28 彭祉卿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 彭祉卿(公元年—公元年)名庆寿,字祉卿,庐陵人,现代琴家。他承袭家学,又师从琴家杨时百,精通琴道。近代以来极受推崇的名曲《忆故人》,即是彭氏家传琴曲,由彭祉卿由家传《理琴轩旧谱》中整理出来,广传于世间。彭祉卿精通《渔歌》,故被称为“彭渔歌”。公元、年间,他曾和查阜西、张子谦共创“今虞琴社”,对近代琴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彭祉卿、查阜西、张子谦,合称“浦东三杰”。 2.29 徐匡华现代浙派琴家 徐匡华(公元年—公元7年),浙江台州海门(今椒江市)人。徐匡华为浙派名家徐元白之子,自幼受家学熏陶,十三岁随父学琴。抗日战争时期,他中断习琴而就读于四川大学史地系,毕业后任上海正中书局编辑,在重庆、上海等地教过书。徐匡华善长的琴曲包括:《思贤操》、《潇湘水云》、《渔樵问答》、《满江红》、《梅花三弄》等。他有古琴演奏专辑《浙派古琴一代宗师徐匡华大师》流行于世,收录琴曲括:《广陵散》、《满江红》、《梅花三弄》、《鸥鹭忘机》、《平沙落雁》、《普庵咒》、《思贤操》、《潇湘水云》、《阳关三叠》、《渔樵问答》。徐匡华也善于斫琴,在古琴共鸣箱的设计上有自己的风格,使徐琴的外观和音质上均有自己的特点。 2.30 孙毓芹现代梅庵派琴家 孙毓芹(公元年—公元年)字泮生,河北省丰润县(现唐山市丰润区)人。公元年,吴宗汉因病去了美国,孙毓芹便接替吴宗汉在台湾国立艺专国乐科担任的古琴教学工作。年,他又在台湾国立艺术学院教琴。他在台湾的古琴弟子相当多,影响很大。因此,年、年他在台湾先后获“薪传奖”和当选“国宝级民族艺师”。 2.31 侯作吾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 侯作吾(~),名卓,又名遇辰。营山县四喜场人。自幼性敏好学,尤嗜琴技绘画。民国22年(年)毕业于上海艺专。其父送他去日本士官学校读书,他无意仕进,到日本后竟违父意进了上野美专,学满回国。先生在重庆相园寺小学、壁山中学、成都艺专任教。他最得意的作品是描写意境的《阳春白雪》、《天问》、《秋鸿》。重庆解放不久,他曾去西南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台,演奏《秋鸿》。 2.32 张育瑾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 张育瑾(~),字景瑜,古琴演奏家、古琴理论家,诸城大台村(今属胶南)人。他终身从事艺术教育事业,曾任山东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副主任,并授古琴。同时与詹澄秋发起组织济南古琴研究会,有会员40多人,自任会长。 2.33 陈阅聪现代诸城派琴家 陈阅聪(公元年--公元8年),北京人,祖籍河南灵宝县。陈阅聪为人谦和,琴风质朴纯真、稳健中正,因善长琴曲《长门怨》,而有“陈长门”之称。他有古琴演奏专辑《柳谷琴韵-陈阅聪古琴独奏》流行于世,收录琴曲包括:《长门怨》、《秋江夜泊》、《捣衣》、《归去来辞》、《古琴吟》、《良宵吟》、《平沙落雁》、《关山月》、《彼岸引》、《南薰歌》、《阳关三叠》、《梅花三弄》。 2.34 许健现代琴家、古琴史学家 许健(公元3年-),河北人,现代琴家、古琴史学家。许健曾就读于重庆国立音乐学院,毕业后留校执教,公元年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任研究员,直至退休。许健早年师从杨荫浏、查阜西、管平湖,从事古琴研究。他曾编著《古琴曲集》,还著有古琴史学著作《琴史初编》,此外还有很多琴学论文。许健琴风稳健,同时也从事打谱,有20多首琴曲打谱作品。公元年,许健担任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后任中国琴会顾问、北美琴社顾问。 2.35 王迪现代九嶷派女琴家 王迪师承现代古琴大师管平湖,她继承管平湖的琴学的同时,热衷于发掘琴歌。她从《东皋琴谱》、《风宣玄品》、《张鞠田琴谱》、《松声操琴谱》等二十余种较为流行的琴谱中发掘整理出琴歌百余首,并请专人以简谱、减字谱、歌词三行格式逐一缮写,以便于演唱和弹奏,并有多首琴歌录音,流行于世。王迪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古琴会副会长,曾参加查阜西先生带领的古琴采访小组,是《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的特约编辑。 2.36 朱惜辰现代梅庵派琴家 朱惜辰(公元4年—公元年),南通人。朱惜辰初随陈心园学琴,后师从徐立孙。他继承了徐立孙的琴风。徐立孙曾谓:“朱惜辰得余真传,盖吾派之理想传人。”其《搔首问天》有青出于蓝之说。朱惜辰为人内向,从不轻易在人前显己之技,受到同门的敬佩。《梅庵琴韵》CD中,收录了朱惜辰的琴曲《秋江夜泊》、《搔首问天》、《挟仙游》、《风雷引》。 2.37 梅曰强广陵派第十一代宗师 梅曰强(9年—4年),字南移,祖籍江西省湖口县,9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南京市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琴会常务理事、南京乐社委员兼古琴组长,广陵琴社、梦溪琴社名誉理事、铜山县古琴研究会顾问。“广陵派”始于清初顺治年间,一直是最具影响力的大琴派。三百多年来,传承有序,名师大家辈出,名谱广布海内。梅曰强弹奏古琴风格以广陵派之绮丽细腻、跌宕多变、刚柔相济、音韵并茂为主,兼收浙派之豪放清雅、川派之激荡狙狂、金陵派之文雅高逸而自成一家。他主张音正韵和、清远古穆、自然与修为兼集,入流派而不囿于流派。 2.38 溥雪斋著名书画家、古琴家 溥雪斋年5月成立于北京联络组织创建了北京古琴研究会并任会长。该会接受中国音乐研究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的领导与资助,联络各地古琴家和乐爱好者,从事有关古琴的学术研究、演奏和教学。老八张中还专门在CD05中收录了四曲溥雪斋的录音:良宵引、鸥鹭忘机、梅花三弄、普庵咒。 2.39 周庆云近代琴人 周庆云(年—年),字景星,号湘龄,别号梦坡,浙江吴兴南浔人,祖先世居余姚,清乾隆间迁浔。他收藏琴书、古琴甚多,称“江南第一”。由于好琴,他经常接待各方琴客。年,他在上海晨风庐邀集各地琴家,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聚会,会上散发了他主编的《琴史补》、《琴史续》、《琴书存目》等书。 2.40 陈世骥近代琴人 陈世骥,字良士,吴江人。工于琴,兼长书、画、铁笔。陈世骥得到《与古斋琴谱》之后,“眠食与俱者三阅寒暑”。在演奏中他又融会了王坦的《琴旨》,在上海和祝桐君、何桂笙一起研讨,编写了《琴学初津》。二十年中改写了三次,于年定稿,虽未及付印,但颇有影响。书中所收五十曲,他都详加评论,被认为“无不中彀,言之启豁人心,句句开通奥窍”。“同调诸公无不叹服”,“从学者桃李盈门”。 2.41 王心葵近代著名古琴家 年至年,王心葵在济南大明湖畔,发起以传授古琴、琵琶和中西方音乐理论为主的“德音琴社”,这是近代最早的音乐社团之一。参加德音琴社的人员颇多,培养出湖北的詹澄秋、济南的向峻卿和李华轩、沂水的顾海门等几十名琴家。 2.42 卫仲乐近代著名古琴家 卫仲乐(公元年—公元年),上海人,祖籍无锡,现代琴家、琵琶演奏家。卫仲乐先生精通多种乐器,包括:琵琶、琴、二胡、箫、笛等。他的琴艺师承郑觐文,善长《流水》、《醉渔唱晚》等琴曲。他的琴风清脆,迅疾,流畅。这种琴风的形成,应该和他精通琵琶演奏是分不开的。 2.43 谢孝苹近代著名古琴家 生于0年,逝于年,江苏梅安县人,现代琴家。谢先生琴风婉约多姿,率性潇脱。他有古琴专辑《纪侯钟》流行于世,收录琴曲九首,包括:《洞庭秋思》、《长门怨》、《良宵引》、《阳春》、《秋塞吟》、《渔歌》、《梅花三弄》、《忆故人》、《渔樵问答》。谢先生是现代古琴史学大家。他在古琴史学方面的著述,是他对琴学的重要贡献。其琴著包括:《古琴流传日本考》、《高罗佩与中国古琴学》、《东皋琴谱东渡纪事》、《旅日琴僧东皋心越》、《海外发现〈龙吟馆琴谱〉孤本》等。 2.44 刘少椿现代广陵派琴家 刘少椿(公元年--公元年)名绍,字少椿,号德一,为广陵正宗之继承者,陕西富平人,少年随父经营盐业,定居扬州。刘少椿善长《平沙落雁》、《樵歌》、《梅花三弄》、《墨子悲丝》、《山居吟》、《龙翔操》等琴曲。其中尤以《平沙落雁》与《樵歌》为代表。他的《平沙落雁》清静淡泊,细腻流畅,是《平沙》中的经典。而他的《樵歌》,古逸而潇洒,可谓炉火纯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