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进士 张爱玲的祖父也非泛泛之辈,他是清代光绪年间赫赫有名的“四谏”之一张佩纶。光绪年间的头十年中,张佩纶一上奏章,就要参去几个红顶子,朝野官员听到他的名字都要敬畏几分。 张佩纶 张佩纶,字幼樵,又字绳庵,号蒉斋,直隶丰润县人,具体说是丰润县的七家岮人,按张爱玲的话说是“河北的一个荒村”“比三家村只多四家”。张佩纶祖辈也是耕读世家,但都未出仕,曾祖张栋只是个秀才,祖父张灼连这个起码的身份都没有,他们都是因张佩纶和他父亲张印塘做了官才获得封赠的。张佩纶父亲张印塘,字雨樵,嘉庆二十四年(年)中举,道光十五年(年)经大挑分发浙江,因其才干受到巡抚刘韵珂赏识升任知府,历任杭州、嘉兴、温州三府。张佩纶就是在道光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九日(年11月24日)生于嘉兴。张印塘后升调到安徽,任宁池太广兵备道。此时,正值太平军攻打安庆,张印塘因守卫卢州要隘集贤关有功,朝廷拟将他升任云南按察使,因当时的巡抚蒋文庆奏留,遂于咸丰三年(年)出任安徽按察司按察使,俗称桌台。这时的李鸿章随吕贤基回乡办团练,在与太平军的对抗中,与张印塘产生同僚之谊。张印塘于咸丰四年(年)病逝于任所。(吴汝纶:《安徽按察使丰润张君墓表》)张印塘死时,张佩纶才七岁。其时有一个哥哥佩经,两个弟弟佩绂、佩绪,还有两个姐姐,加上嫡母田氏(未生育)、生母毛氏、庶母李氏。时值战乱,张佩纶随母兄姐弟及叔父一家辗转浙江、江苏各地,最后定居苏州。 张佩纶幼时生活很艰难,他在一首诗里写道:“我生时就百忧丛集,到处都是枪炮声,没有任何人扶持,奉母亲越过大江小河,荒年时以茅草野果充饥,在荒园中找到一些杂豆就很高兴。”(《涧于集·诗》一) 张佩纶自幼好读书,因家贫,从小流徙各处,就格外刻苦。他对下层百姓的生活也比较了解,痛恨吏治腐败,养成了疾恶如仇的性格。 张佩纶的学问是属于经世致用一派。自鸦片战争以来,经世之学经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的提倡,代有传人。这派学问一反乾隆、嘉庆以来的烦琐考据和空疏无用的学风,讲求学以致用,密切联系实际。面对晚清内忧外患的局面,张佩纶很早便“抱经世略,忧天下之将危”。“十三通文史,二十谒天子”,(《涧于集·诗》一)抱着远大的志向,张佩纶走上了科举之路。 同治九年(年)张佩纶赴京参加庚午顺天乡试,得中举人。次年(年)辛未会试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这一年他才二十三岁,比李鸿章中进士还小两岁。《孽海花》描写他这时的形象是“方面大耳,很气概的少年”,与庄寿香(影射张之洞)“三寸丁的矮子,猢狲脸儿,乌油油一嘴胡须根,满头一寸来长的短头发……怪模怪样”恰是鲜明对比。 按旧制,翰林院例有大考,成绩优秀者可晋职。光绪元年(年)张佩纶因之擢为侍讲,第二年又兼日讲起居注官。清代规定,侍讲有奏事权,但许久以来,翰林们不过将侍讲作为晋升阶梯,很久没人做建言之事了。张佩纶却认为既担任此职务,就要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挽救国家的危难,于是开始了他“雷霆万钧,朝阳一鸣,振聋发聩”的谏臣生涯。 清流健将 让张佩纶声震朝野的是他当翰林院侍讲后,由于频频建言成了人人注目的清流健将。 何谓清流?顾名思义,清流的对义为浊流。清流中人往往自标清高,不同凡俗。他们评议时政,弹劾大臣,指斥宦官,“上至朝政之阙,下及官方之邪,微及闾阎之困,无不朝闻事目,夕达封章”。(震均:《天咫偶闻》卷六)他们相互砥砺,标榜风节,形成一种势力,人们称之为清流党。 张佩纶等清流党人均在同治、光绪年间,即19世纪70年代脱颖而出,这有它的特定历史背景。 清政府自将太平军和捻军镇压下去后,自诩为“同光中兴”,但实际上外有列强的包围,边疆危机连年不断;内则吏治腐败,各地农民起事不断,哪里有什么中兴景象?清流派对外反对列强蚕食,对内主张整饬纪纲,严惩腐败,他们的言论虽是为维护清王朝统治而发,但也表达了下层民众的呼声。 清流党的出现与清朝统治者各派系之间的纷争也有关系。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过程中,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势力作了巨大贡献,他们控制的湘系、淮系集团得以壮大,这是慈禧等满族贵族集团所不愿看到的。她千方百计想压制这股势力,找曾国藩、李鸿章及两系将领的毛病,他们中很多人已成为地方督抚,清流党人对骄横不法的地方督抚的揭露和抨击,正投合了她打击湘系、淮系势力,扭转外重内轻的局面,提高她本人威信的目的。 此时在最高统治者慈禧与恭亲王奕之间,矛盾也在加深。这叔嫂二人于咸丰去世时,曾团结一致,发动政变,从肃顺手中夺取政权,但在权力分配上常闹意见。于是慈禧与奕都结好清流派人物,想借清流派之力抬高自己、压制对方。 清流党的形成还与明清以来科举取士制度有关。科举考试中最关键的一关是会试,分为主考及各房考官,这一科取中的进士称房考官为房师,主考官为座师,都要一辈子执弟子礼,而主考官也以网罗各方名士为荣,从而形成了牢固的师生关系。同光之际的两位清流领袖李鸿藻和翁同龢为什么能左右朝政?就因为他们曾多次任过主考,门生遍天下。李鸿藻是直隶人,翁同龢是江苏人,所以清流党又有北派与南派的区分。同光之际是以北派清流为主的时代,当时人称李鸿藻为青牛(与清流同音)头,张之洞、张佩纶为青牛角,陈宝琛为青牛尾,宝廷为青牛鞭,王懿荣为青牛肚,其余牛皮、牛毛更数不胜数。究竟实指哪些人?其说不一,不管哪一说,张佩纶都居榜首。 清流党盛极一时,还有主观原因。凡被视为清流党的,都是统治集团中没有实权的中下层官吏,其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是正途出身,大多在翰林院、都察院、国子监等衙门任职。他们地位不高,经济状况相对不佳,是所谓穷京官,他们所受的中国儒家传统教育中包含了许多可贵的思想,如“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讲究骨气,所谓“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等等。只要周围形成一定气候,他们就会议论风生了,并且通过清议,他们也想改善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条件。 基于以上原因,光绪元年(年)至光绪十年(年),成为张佩纶上奏言事的高峰期,其涉及面之广,立场之坚定,也为他后来的仕途不顺埋下了伏笔。 他弹劾贪官污吏,澄清吏治。弹劾的对象,上至尚书、枢臣,下至总督、巡抚,不胜枚举。 在对外交涉中,张佩纶态度强硬。任京官十年中,外国侵略者在四面八方窥伺中国:俄国对我国新疆地区怀有侵略野心;日本吞并琉球后,正在朝鲜挑起事端,企图吞我东北与台湾;法国发动侵越战争,目的是进一步侵占我西南。张佩纶再三向朝廷指出应自强,不能存苟安之心,如不自强,就像“投骨于地而待群犬之相牙,骨不尽不止”。在边疆危机严重之时,尚有人抱着“蛮夷相攻,无烦过问”或“临时施宜,彼不足忌”的态度,甚至说等法国得了越南后“力竭兵疲然后争之”,这是不懂得“弱肉强食”“唇亡齿寒”的道理。他大声疾呼:“安坐不能图存,主和不能弭兵”“深筹熟计,终非出于一战”。在中法战争中张佩纶是著名的主战派。张佩纶的主张并非孤立,清政府内不仅清流派张之洞、李鸿藻等主战,一些湘系、淮系老将如左宗棠、彭玉麟等都积极主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张佩纶在批评主和派时,不像其他清流党人那样,对李鸿章大加攻击。他很顾全李鸿章的面子,但在有些奏折中还是不点名地指责了李鸿章一味主和是“直苟且欺饰以误朝廷”。(《涧于集·奏议》二、三)张佩纶尽管“以直声震天下”,参奏过不少大臣,但从未直接参奏过李鸿章,《孽海花》中说张佩纶曾参奏李鸿章“骄奢罔上”,是夸大了事实。 光绪九年(年)在李鸿藻的支持下,张佩纶进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参与对外事务。在对外交涉中,他能坚持国家利益,“遇不可从者,据理而争,不稍挠屈”。他的强硬态度曾引起驻京外国人的注意。时任总税务司的赫德在张被任命的第五天,写信给在中法间联系和谈的英国人金登干说:“衙门里又有了新的麻烦……新来的张佩纶全力主战。”(《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张佩纶的主战和对外态度强硬是出了名的。 (来源:摘编自《煊赫旧家声:张爱玲家族》,冯祖贻著,新星出版社出版,.1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