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仕女图也称作“仕女画”,是以中国封建社会中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所创作的绘画作品。画面中以仕女为主体,描绘她们宴饮、戏蝶、弈棋、拈花或无所事事的消闲生活场景。唐代作为封建社会的辉煌时期,也是仕女画发展的兴盛阶段。仕女图虽是描绘一名或多名贵族妇女的嬉游情景,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典型的唐时期历史面貌,其画面内容与艺术价值达到了高度统一,为后人的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鉴证。

《唐人宫乐图》是唐时期所创作出来的中国古画,这件作品并没有画家的款印。画面中共计十二人,围坐于方桌四周,有的品茶、有的演奏乐器、也有的在行酒令。仔细观察画中的人物我们可以发现,除去少数几人呈背面或侧面而坐外,其余仕女额上基本上都饰有花钿,配以身上所着的猩红衫裙、头上佩戴的花冠,显得明丽、娴雅。说到唐代的仕女画,不得不提的两个人便是张萱和周昉,他们二位是唐代最具盛名的仕女画大家。《捣练图》和《簪花仕女图》就是出自他们之手。

张萱的《捣练图》画面中共绘十二个人物,从服饰和所从事的劳作来看可以断定她们都是地位较低的宫女。这十二名宫女分为三组:第一组四名宫女用木质捣柞捣练:第二组两个人,一坐一立,都在进行缝纫的工作:第三组是好几名宫女把练抻直、熨烫平整的场景。整个画面的构图巧妙,人物高低错落有致,各组人物分工而做却又彼此之间相呼应。唐代,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崇尚肥美,图中这几名宫女自然是体态丰腴健硕。额上那呈水滴形或三叶草形的蓝色花钿为辛苦的劳作增添了一抹灵动,使得画面不再那么沉闷,也减弱了圆润的脸庞带给观赏者的慵懒感。

《簪花仕女图》是周昉的代表作之一。此画绘有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其间点缀了白鹤、幼犬以及花草。画中六名女子,除去一名女侍外,头发均館成向上高耸的峨髻,唐代诗人李贺《十二月辞》有“金翅峨髻愁暮云”气说的就是这种发型;每位仕女还在高高隆起的发髻上簪插海棠、牡丹、芍药或者金钗玉步摇。周昉对于画卷的细腻刻画让我们注意到这几位女子对自己的面部妆容甚为重视。首先,她们全部开额(即用线去除妇女面部汗毛的一种美容手段)去眉,然后重塑眉形,眉妆浓阔粗短,称作“桂叶眉”,唐代才子张籍《倡女词》中曾提到过这种眉毛:“轻鬓丛梳阔扫眉”气其次这几名女子脸颊并不施胭脂,而是轻敷素粉作白妆,面部肌肤白净如雪,显得清丽脱俗;再者她们都轻点朱唇,使得唇形丰润娇小,远看犹如口衔梅花;最后,那眉间的圆形金钿堪称点睛之笔。

花钿的金箔的材质彰显出这几位女子尊贵的身份地位,简单的圆点形设计很符合“白妆”整体所表现出的素丽、清雅,眉间微小的金色光芒又和仕女发髻上的步摇、金钗等头饰相映衬,显得熠熠生辉,将唐代宫廷女子的风韵生动地展现在众人面前。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号墓出土的《弈棋仕女图》是以仕女弈棋为主题的一组屏风画,虽然出土时已破损,但经修复后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画中女子聚精会神地对弈的场面。画面中神情专注正在弈棋的这名女子,头绢单螺髻,面部是唐代最为流行的“红妆”,即用胭脂涂抹脸颊两侧,甚至是上眼睑乃至耳朵都要敷以红色。眉心处饰一寿桃形花钿,花钿外围呈绛紫色,花钿中心部位由六片红色花瓣和一黄色圆点状花蕊构成的一朵桃花形象,仿佛花朵盛开在女子白皙的额头上。画面整体色泽艳丽,人物形象生动,展现了封建贵族的休闲生活。

《弈棋仕女图》中另一名观棋的女子站在弈棋仕女左侧的一棵树下,也称其为树下美人。此女同弈棋女子一样束发成单螺髻、面敷红妆,甚至她们二人连发间所簪头饰都一模一样,但唯独不同的便是那额上方寸之间的风景。树下美人的花钿整体呈一钝角三角形,外围红色,中心部位有较大面积的留白。此种多色系的花钿较为罕见,可能取决于此女子的个人喜好和其独特的审美观。

“留白"是中国画中最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之一。“留白”就如同是老庄哲学中的“无”,而“无”中可以生“有”,所以画面中的空白与具体物象一样美妙、一样耐人寻味。正如古人所说的“景愈藏境愈深”,作者将最美的“景”藏于女子的额头,留给观赏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于阿斯塔那号张礼臣墓出土的绢画屏风,画面中绘一舞伎,其身材修长,体态丰满圆润。除去坠地的红裙,最能引起人注意的便是她脚上所穿的一双鞋子。画面中,一只鞋子的鞋头高高翘起,能达到裙子长度的四分之一,这种鞋子叫做高头履,也是当时唐代妇女的时尚之选。由此可知,此女必是注重外貌的爱美人士,所以作者在画面上对其面部刻画也极其细致。

画面中的舞伎五官清秀,眉头纤细,尾部上扬,给人以飘逸之感;面部敷红要淡于红妆和酒晕妆,色浅而又艳如桃花,正如唐宇文氏《妆台记》中所写:“美人妆,面既傅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气“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这句广为流传的咏颂女子美貌的诗句,也很好地体现在了此女子的身上。她绘有当时唐代所崇尚的櫻桃小口,上唇为鞍形,下唇呈蚕蛹形,两边略微描红嘴角;其额头的花钿是一只抽象的燕子造型,可谓别具一格。此花钿为左右对称图形,燕头向下直指眉心,燕尾与舒展开来的双翅平铺于女子的额头之上,使得整体妆面活泼、充满生气,也体现了此女优雅、自由的生活态度。

《贵妇礼佛图》是原柏孜克里克石窟第32窟中的壁画,现藏于德国柏林印度美术馆。画面中的两名贵族女子的妆容极具历史价值,是研究古代女子化妆的重要史料。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位脸庞圆润、体型丰腴的女子。画面左侧的婢女额头绘有四瓣叶的花朵形花钿,右侧女供养人额头绘有三叶草形花钿。但与以往所见妆容不同的是她们的脸颊和眼尾处也有与花钿式样、颜色一样的妆饰。这种满面花子的妆饰手法叫做碎妆,主要出现在隋、唐、五代时期,宋代也有沿袭。五代马编所撰《中华古今注》载:“至后周,又诏宫人贴五色云母花子作碎妆以侍宴。”这样的妆容很容易吸引他人的注意力,看上去异常富贵华丽,就算是当代的女子,在日常化妆中也不敢使用这种夸张的妆饰手法。这无疑展现了我国古代妇女的大胆开放的胸怀和追求美丽的勇气。

于年发掘的陕西省长安县郭杜镇执失奉节墓(唐显庆三年即公元年),墓室的北壁上绘有一幅《巾舞图》。画中的舞者头束半翻髻,上身着窄袖短衫,下身着高腰红色百褶长裙,肩披红巾,典型的唐代初期女子装束。舞女微侧腰,伸开双臂作舞姿,红巾随双臂飘逸。《巾舞图》除去作为研究舞蹈史的重要资料外,我们还可以从它身上发现诸多唐代女子妆容的鲜明特色。

画中正在起舞的这名女子面容白净、五官秀丽,太阳穴两边绘有直线状的斜红,眉间轻点一椭圆形红色花钿。虽然花钿的图案简单,但大小得体,色泽艳丽,与脸部两侧斜红搭配在一起,给舞者原本较为单调的面部妆容增加了美艳度;再加上舞者的红巾和红裙可谓相得益彰,体现了唐代妇女积极向上的健康之美。

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佛教和石窟艺术宝库。洞窟中不乏大量精美的壁画,我们从中可以觅到花钿的身影。莫高窟第窟中的女供养人像,眉间花钿为四瓣叶组成的梅花状,这与第12窟中的女供养人面部花钿极其相似。这种四瓣梅花形的花钿在莫高窟中较为多见,例如第窟和晚唐经宋、元、清重修的第9窟的壁画中都有此种花钿的出现。

四瓣梅花形花钿在造型上来说,既不复杂繁琐,也不会显得过于单调;绘制起来简单便捷,不需要美术功底就可轻易完成;鲜艳的红色不仅能够搭配整体妆容的设色要求,给人以视觉冲力,同时又充满活力感,还能够体现岀红色所蕴含的吉祥、高贵寓意。可见在唐代,这种红色四瓣梅花形花钿非常受到妇女们的青睐。

榆林窟第25窟中的《弥勒经变之墓园》图中,送老人入墓的三名女子中有两名绘有花钿。这两名女子体态丰腴,衣着华丽,额上的红色花钿大致呈扇形,但因花钿边缘并不齐整,所以更近似于银杏叶的形状。此种花钿面积较大且形状上宽下细,可以有效填补额头过多的空白,从视觉上较好地调节面部比例,使女子妆容更加秀丽。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