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出诊时间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5974543871359540&wfr=spider&for=pc 年至年,丰子恺曾在江湾度过了他生命中重要的8年,他的寓所“缘缘堂”之名,最早也是起源于此。徜徉在江湾古镇,我们重访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和江湾站的遗存,并一同回望丰子恺的江湾岁月。 淞沪铁路与“吃火车” 轨交三号线江湾镇站附近,万安路、逸仙路交界处,有一段地图上已无标识的残旧铁路。枕木深陷在泥土里,空旷的轨道卧在高低不一的民房之间,轨道已停用许久,道旁野草恣意生长。这就是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淞沪铁路的遗存。 淞沪铁路的废弃的一段铁轨 淞沪铁路是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有着无限的往日荣光。 年吴淞铁路开通运营,当年人们称之为“铁马路”,次年因民间反对而拆除。年,盛宣怀重建该铁路,称为淞沪铁路。年9月1日通车,全长16千米,沿线设有宝山路、天通庵路、江湾、三民路(今三门路)、高境庙、何家湾、蕰藻浜、吴淞、炮台湾9个车站。这段铁路一直承担着繁重的客运和货运任务。“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清人以竹枝词描绘火车行驶似陆地行船的奇特盛景。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两次淞沪之战,铁路沿线曾是上海军民顽强抵抗日军入侵的主战场。当时报纸上频繁出现“江湾之敌来犯受创”“我军奋勇迎战,俟敌逼进,即出壤冲锋,以血肉之躯与敌相搏,敌军不支溃退”“闸北至江湾间,我敌炮火互轰”等报道。在广纪路号淞沪铁路江湾站的旧址,至今仍保存了一座高约2.4米的钢筋水泥圆形碉堡,这是淞沪战争的历史遗迹。 淞沪铁路江湾站西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保存至今的碉堡 年后,淞沪铁路又开建了和支线,对运输物资起了很大作用。居住在沿线的居民,则每天都要“吃火车”——人或车被横穿的火车拦住。上世纪90年代,摄影师许海峰拍摄了铁路沿线居民的一组影像:火车从密集的居民区蜿蜒穿过,待火车驶去,居民在火车道上晾晒衣物,在铁路轨道上下棋、吃饭,颇有泰国火车市场的既视感。我曾住在离支线不远的居民区,也时常体验“吃火车”的滋味。通常,铁路沿线平交道口设有信号灯,竖着“红灯停用、绿灯通行”的告示牌。每遇火车要经过,两边黑色的大栏杆就会放下拦住道路,红色信号灯同时亮起。于是马路边所有的汽车、自行车及行人都原地等候,等待铁轨远处那“呜——”的一声长鸣,一个巨大的黑色火车头“哐当哐当”地开来了,车头“吱吱”地冒烟,后面连接着一节节货物车厢。火车驶过轨道,道旁的人们都能感受大地的共振。车过栏杆收起,车辆和行人又鱼贯横穿铁轨前行了。因为火车过往,高峰时期道路要连续中断30分钟左右,“吃火车”的人即便性急也奈之若何。而深夜奔驰的货运火车发出的铁轨声,高亢的汽笛声,足以让熟睡的人们被扰醒。 淞沪铁路江湾站旧址今貌 年,淞沪铁路全线停运,只保留江湾—何家湾的一段支线,以及和支线仍在发挥余热,承担着少许货运任务。而在江湾火车站旧址,建立了老站创意园区,设计了钟楼、铁轨、站台、火车头和车厢,传承老站的文脉。 淞沪铁路江湾站旧貌 缘缘堂与江湾教育圈 宋代江湾镇已成市集,且是上海地区重要的港口。据《宋史》记载,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曾驻军于江湾,随军家属遂安家在此,市集日益繁盛。在今江湾公园入口处,即有韩将军的雕像。 江湾公园里的韩世忠雕像 江湾镇坐享淞沪铁路之便利,镇南紧靠上海租界,商人竞相来此租地办厂,市面日趋繁荣。镇东辟有跑马厅(万国体育会),吸引众多游人。上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先后有劳动大学、立达学园、持志学院、文治大学等八所高等学校落户江湾,孕育了丰润的人文环境,形成著名的江湾教育圈。 这里,尤其要说一说丰子恺先生。-年,丰子恺在江湾镇度过了生命中极为重要的八年。先在虹口老靶子路(今武进路)租用民房开学,年初,丰子恺、夏丏尊、匡互生等人凑钱筹款,在江湾原立达路(今车站南路)以租地造屋的方式,建造新校舍,取校名为立达学园。丰子恺担任立达学园的校务委员,西洋画科负责人。夏丏尊曾是丰子恺在浙江一师时的老师,匡互生则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先锋人物,也是立达学园的主要创办人。在江湾,他们励精图治,不久后学校还增办高中,并设农艺科和艺术专修科,改校名为“立达中学”。可喜的是,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朱光潜、方光焘、陶元庆、夏衍、陈望道等陆续加入。不久后成立的“立达学会”会员达42人,可谓名流荟萃,如茅盾、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刘大白、朱自清、陈抱一、关良等皆参加过该学会。 丰子恺寓所中的缘缘堂匾额 在立达学园初创时期,丰子恺和家人先后暂住在西门乐盛里、江湾的同安里、安乐里。学校走上了正轨之后,年,他迁至江湾永义里27号居住。当年的永义里,是一条极普通的弄堂。从丰子恺的长女丰陈宝记述的文字里,隐约能想象出它的模样:“一排朝南的石库门房子,每幢一楼一底,住一家。每套房子楼下为客厅,上楼去经过左边的亭子间(在厨房上面),朝右再跨几步,上去便是前楼。进入前楼处有条小扶梯,爬上去便是晒台(在亭子间上面)。每个教师(或职工)住这样一套房子,从后门(厨房开向弄堂的门)出入。”每户人家不过是一楼一底加上半楼的一个亭子间,居住条件虽然有些局促,但依然滋养了丰子恺精神的淡泊安宁。 李叔同(弘一法师)在江湾永义里缘缘堂前留影 年秋(另一说法年),丰子恺最敬重的老师李叔同(弘一法师)途经上海,来到永义里小住。某日,丰子恺和先生说起要为自己的寓所命名,弘一法师就叫他在小方纸上写了许多自己喜欢而又可互相搭配的字,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供桌上。有趣的是,丰子恺连续抓了两次阄,居然拿起来的都是“缘”字,于是就将寓所的堂名定为“缘缘堂”。他当即请老师题写横额,交付九华堂装裱,悬挂在永义里的小屋里,这就是“缘缘堂”之名最早的由来了。 漫画家的“斜杠人生” 永义里在年一·二八事变中毁于战火,现已不存,它的旧址究竟在哪里?翻查《虹口区地名志》,当年的立达学园,就在现车站南路28号复兴高级中学区域,而永义里则在中学对面车站南路的一片居民区。 子恺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年7月,朱自清、俞平伯合编的《我们的七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公开出版,其中发表了丰子恺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漫画,这引起了郑振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