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2/1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年8月日本投降后,东北便成了两军争夺的焦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不仅是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还是最大的产粮区,也是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地方。在当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果然抗战胜利后,老蒋便急忙通过舰船运兵奔赴东北地区,美帮蒋苏帮共。

但最后是蒋没能拿下东北,一则是他来晚了,二则是他不敢用三个人。抗战年间,蒋系部队被打退到了西南,离东北距离上千公里。我军由于长期在敌后作战,离东北非常近,可以说得上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且我军意识到东北重要性很早,抗战胜利前,便有意选东北籍的同志入候补委员。

吕正操与万毅便是被挑出来的人,这两人抵达东北后一个成了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一个成了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司令员。还有一个张学思,这位是张作霖的儿子,作用自不必说。等蒋开始运兵,他们已经在东北发展了一段时间,没多久关内也抽调了解放军挺进东北。

先后有十一万余人,干部也陆续进入东北,随即组建成了东北人民自治军,这便是后来的主力东北野战军(四野)。十一万余人都是精锐,人事任命也贴合东北民心,足以见得对争取东北民心的重视。

再来看蒋,他派去的人就没一个跟东北有关系的,从杜聿明到蒋经国、熊式辉皆是如此。那么是蒋手下没有东北籍的将领吗?并不是这样,他手底下的东北籍将领可不少,何柱国、刘多奎、王铁、周福成等等。但前头两个的份量,比不上张学思,后头两个的份量,比吕正操、万毅都有些勉强。

而事实上,比这四个人强的东北籍将领也不是没有,这就有三个。一个便是张学良,他是张作霖的接班人,虽然说犯了些错误。但比之张学思来说,还是要强上一些,然而用张学良的不稳定因素太多了。他是双十二事变中的主谋之一,老蒋此人有些小心眼,轻易放他显然是不可能的。

从后来的事中就能看得出,张学良可是足足被软禁了半个世纪,一直到蒋经国去世才得到自由。可见蒋对他有多么不放心,再说被囚这么多年,张学良又如何会心甘情愿为他办事?恐怕一出来,得到了权势,便立马会反水。剩下的两个则是马占山和莫德惠,马占山是吉林省怀德县人,祖籍河北省丰润县。

此人发迹于奉系,九一八事变前长期在黑龙江任职,颇有声望。九一八事变后,又率领爱国将领奋起抵抗,指挥的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人民抗日的第一枪。年诈降日军,两个月后反正,打了个日寇措手不及。无奈在日军的进攻下,不得不退入苏联,年6月才返回上海。

七七事变后,他再次走上抗日前线,论声望是绝不差的。但蒋同样不敢用他,因为他也是年那件事的参与者之一,马占山一直跟蒋不是一条心。解放战争正式打响后,马占山一直为和平奔走,北平和平解放他也出了一份力。最后一个莫德惠,他是满族,对东北那是熟得不能再熟。

年还曾受奉天都督张锡銮的邀请出任职务,得到过张作霖的倚重,在奉系内也是一个人物。年之后,他倒是被派去了东北,不过是些无关紧要的职务。因为他虽然没参与年的事,却与张学良也有着莫大的关系,其实可以说东北籍的将领基本上都与奉系或者张学良熟识。

所以对于蒋来说,能用的东北籍将领比不上张学思,比得上的又不能用。当然用人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我军站在了人民的一边,站在了正确的一边。这点是蒋远不能及的,东北的人民向着东北野战军,他自然拿不下东北。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