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精神如何永远像春天般不断涌动生命力?走近素有“诗坛常青树”之称的李瑛便能找到答案。 在李瑛看来,优秀诗歌要有思想深度,“我不认为诗歌是用来‘玩’的、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只写一些个人琐屑的小感伤和小欢乐这些没什么意义的东西,这恐怕是不能有益于广大读者和这个世界的。”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李瑛 今年90岁的李瑛,70余年不停歇地坚持思考和创作。年他的作品《比一滴水更年轻》以青春、自然的面孔与读者见面。14首诗,篇篇如诗集的名字一样,虽然主题不同,内容也很宽泛,但都是李瑛在壮丽的现实激发下,情感生活的投影和心灵世界的写照,他说:“我虽不像一粒沙古老,但比一滴水年轻。” “生活营养了我,不能不写下来。”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疑问:李瑛70余年坚持诗歌创作的动力是什么?诗人的回答十分简短却掷地有声:“生活营养了我,不能不写下来。”循着一首首常读常新的诗篇,李瑛探索诗美的艰辛足迹和心灵轨迹铺展开来。 当记者采访诗人李瑛时他说:“我这一辈子,虽然没有太多在火线直接作战的经历,但也赶上了解放战争的尾巴,又到了严酷惨烈的抗美援朝战场,以及之后的边境自卫反击战。我跟战士们一块儿生活,身临战场,看着他们倒在枪林弹雨之中……这些震撼人心的事情逼迫你不得不用笔写下来。”说起这些往事时,眼角泛起泪光的李瑛释然地说:“我这一辈子的生命是充实的。”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里,我们身边轰轰烈烈的生活中,蕴藏着无比丰富、无比生动活泼、自然质朴的东西,在时间和人们生活的褶皱里隐藏着那么多闪光的深刻美好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诗。”李瑛告诉记者,“见到过一个饱经磨难的古老民族奋起推翻旧世界的悲壮场面,看到过火线上战士即将投入殊死厮杀的动人心魄的豪情,我怎能不思考:在大时代里,个人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是怎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70余年的创作生涯,李瑛从来没有停止过阅读和思考,他总说自己由于本职工作的繁重,业余很少有完整的时间写小说、写剧本,只能写些字数较少的诗,抄写起来也比较方便,但他那一句“我这一辈子就是一首诗”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李瑛的书房 “诗人属于时代,诗歌真实地反映内心世界和生活” 李瑛始终坚持“诗人属于时代”的诗歌美学,他提出“诗是时代的一部分、历史的一部分,诗人属于他的民族、他的国家和他的人民”,意在强调诗人庄严、神圣的使命和责任。他深谙文学创作,就是要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了解时代;他珍惜诗人这份荣誉,所以他主张诗歌要贴近时代、忠于生活,而选择做诗人就应该做一个哲学、文学、美学兼修的学者型诗人。 李瑛十分强调诗歌创作与时代的关系。“我曾处在血与火的年代,它直接作用于我的精神品格的培养和思想情感的成熟。有无这段不平凡的经历是不一样的,它不能不激起你要来反映这个火热的年代。”李瑛的作品总能够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生动记录社会生活的壮丽图景,但他的诗作不是一般化地反映生活表象,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准确地洞见和把握时代进步的先声,因而能够直达繁复生活的本质。 在李瑛的标准里,优秀的诗歌一是要有思想的深度,“我不认为诗歌是用来‘玩’的、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只写一些个人琐屑的小感伤和小欢乐这些没有什么意义的东西,这恐怕是不能有益于广大读者和这个世界的。”二是要有时代气息,他认为,“一个作家应该怀有崇高的理想,一个诗人应该时刻关心时代的变化,真正伟大的作品,应该与时代、与人民群众的脉搏是相通的。”三是要“美”,李瑛敬畏诗歌,他极为重视诗歌的美学意识和美学品格,他认为诗一定要表现美,追求生动的意象、精巧的构思、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他把诗人比作是以创造“美”为自己职业的人,即诗人应该是“美”的创造者。 谈到当下诗歌创作,李瑛则寄希望于年轻的诗人朋友,要多读书,多思考,以严谨的态度、大胆的探索创作出更多能够潜移默化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提升读者思想感情的诗歌。 离休之后的李瑛,谢绝了太多的社会活动和浮泛的应酬,以更多的时间用来读书、写作和思考。如今虽已年到九旬,但他近期的诗作让人深深感到他仍才思敏捷,激情不减,他的心灵是开放的,视野是开阔的,这真是一个奇迹。 (记者:王振江) 作家小传李瑛:河北省丰润人,年生。曾任文艺刊物总编辑、出版社社长、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等职。曾获中央军委颁发的胜利功勋荣誉章。先后出版长短诗集和诗论集57部,所出单行本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图书奖及全国“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等多种奖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