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玉涛 20世纪80年代初期,金秋时节,从龙口海边小镇的汽车站,我坐车来到了陌生的城市烟台。 从农村步入城市的第一站,是我人生第一次离开家,从一个艺考生成为了一名艺术学校美术专业的学生,并开启了三年的求学之路。 在我似水年华的青春里,有一个儿时画家梦想轻轻流过;在我承载永恒的记忆里,有一条汹涌澎湃的河流奔腾而去;在我美好学生的时代里,有一种刻骨铭心的启航风帆扬起。 1 一座城市,就如同一本书。徜徉街头,如同翻阅一页页泛黄或清新的书页,那些历久弥新的故事,便也从这些书页中隐隐透出一瞥惊鸿。 那些有着异国情调红瓦石墙的小楼,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洗礼,至今仍散落在烟台山下各个角落,凝固在大海的岸边,昔日的红颜与繁华、热闹与霸气,在岁月的风尘中,已经悄然褪去,只有掩不住考究的用料和异国风情,还在向世人昭示着这些建筑过去犹存的风韵和一些特殊的历史。 第一次拾步烟台山上,迎着窄而陡的台阶走上去,上面有一个方形的平台,就是传说中烟台而得名的地方“烽火台”。古代的时候,为防倭寇,示警御敌的军事设施,俗称也叫“狼烟墩”台。站在遗存的一段台基上面眺望,往西边看不远处,有一座古堡式通体白色的灯塔,也叫烟台山灯塔,它已成为了烟台市标建筑。 秋阳杲杲,我站在“烽火台”上,拿起画笔,举目远眺,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波光粼粼,碧绿的海面上白帆点点,海天一线,海鸥自由自在翩翩起舞,惊艳了秋天的大海。我陶醉在这美景中,完成了第一幅水粉画《海边》,该作品首次获得省级大奖。 回望烟台山,一片片,落黄的树叶飘飞。忽然,又看到了海边的“惹浪亭”,这个亭子临海而立,渐次跃于海面。于远处观看,恰似飞峙千万倾波涛之上,立身于千层浪涌之中。在此观海听涛,招波惹浪,别具情趣。 烟台山上,几乎全部为领事馆区。如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俄国都在烟台山上设有领事馆。外国洋行多设在海岸街、朝阳街、大马路等处;学校、医院设在毓璜顶及海岸路附近。外国侨民住宅别墅多建于大马路、二马路东端及东山一带。教堂分布较广,烟台山、东山、西山、大马路、毓璜顶等处都有。外国的邮电建筑建在海岸路,国际商会组织的芝罘俱乐部建在烟台山下。 这些绚丽多彩的西式建筑,无疑为当时那个东郊一角的渔村注入了新鲜的欧式建筑元素,更是近代建筑研究的璀璨明珠,冉冉的一颗新星。这些早期的领事馆建筑造型朴实大方,后期所建的建筑便更多带有或者直接套用英国本土的建筑法式。 从烟台山下来,我背着画夹,漫步朝阳街头,踩在大理石板路上,穿过曾经喧哗热闹的洋行、商号、舞厅改造成的一家家酒吧、咖啡馆,混合中西奇特的气息扑面而来。海边的风、烟雾与咖啡的混合香气,穿过西式建筑旧石墙上斑驳雕刻的华丽,进入你的身体,宛如与迟暮的美人相视而坐,让你沉迷于对她青春过往的美好畅想。墙面上影影绰绰的中英文招牌,时刻提醒着你曾经繁华如过眼云烟。 一群群穿着大喇叭裤、牛仔上衣的帅哥靓女,成了朝阳街一道道亮丽风景线。不宽不长的朝阳街,有着诉说不完的往事,一座座异域风情格调十足的西式建筑,一排排庄严肃穆的买办企业大门,在这朝阳街的路面上留下无数洋人践踏的足迹和民族企业家自强不息的脚步…… 在每座西式建筑的侧面都镶着一块牌子,牌子上记载着这些建筑的相关简介。金城有声电影院旧址、中兴楼饭庄旧址、医院旧址、万国理发店旧址……一座座有名的建筑似乎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华。烟台医院都源自这里,同时这里也是当时烟台最兴盛的商业区。 从海岸街一直向东,就是大名鼎鼎的芝罘俱乐部旧址,从此向南就是当时烟台著名的娱乐一条街。德式建筑、俄式建筑、北欧式建筑、民国时期建筑、典型的胶东四合院……这里的每一栋建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朝阳街始建于年,是烟台开埠文化的集中地。早在多年前,这里就是繁华的商业地段,遍布着商号、洋行和外国邮局,荟萃了几十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群落。 在朝阳街与海岸街路口的西南角矗立着一座两层砖木结构的建筑,门前的牌子上写着“克利顿饭店”的字样。饭店一层转角大门上方外出拱券支托二层凉台,墙角、门窗、山花均为弧形,这是典型的俄式建筑风格。 说起克利顿饭店的来历,年8月21日,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迎风北上,由上海走水路时,曾在烟台做了短暂停留。虽然孙中山只是路过烟台,但烟台在辛亥革命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年8月,孙中山先生在东京创立同盟会。当时,孙中山先生在国内设有东、西、南、北、中五个支部。其中,北部支部设在烟台,辖山东、河北、内蒙、天津、北京及东北等省市地,由龙口徐镜心任北部支部负责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说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之火在烟台燎原也不为过。 2 春的太阳,高高的,照在身上却是暖暖的,那种穿透衣服给人们带来因凉而热的温暖,无风、无云的日子,这种感觉完全不同于夏日的焦灼炽热,却让人很容易喜欢上春天的暖阳来了。 一个取景框,定格奇山所城,布满青石的古街小巷,行行重行行,路过了一家家青砖黑瓦的老庭院,在手指划过布满斑驳光影的残墙时,留下了一幅幅美好的画面,似乎感觉到每一处都有一个关于所城里的故事。那路旁屹立的一棵棵沧桑老树,扭曲粗壮的树干,被凿开了大洞却依然生长繁茂。破旧的木门斑斑驳驳,古老的门铃门锁锈迹斑斑。墙底的元宝青石有着不同于现代的厚重,用碎石铺成的道路走在上面有一种别样的风情韵味。 一幅水彩画,午后的阳光温暖而至,窝在树下的狗,慵懒地晒着太阳的猫,在自家门口带着花镜看报纸“三羊胡”的老大爷,还有三五个坐在马扎上聊家常的老太太们,这些便构成了一幅悠悠然的生活画卷。 黯黑高耸门楼,青砖灰瓦白墙,还有那些“雀替”和“斗拱”雕花的屋檐,破旧的窗棂,大红的灯笼。门前挂着的笼中鸟,鹦鹉学舌无不在向过往的行人娓娓道来所城里的往昔,黄鹂激情诉说那些年的那些人的那些生活。这些在跌宕的历史下残存的古城痕迹,藏匿在闹市中央,坚守着数以百年的所城里曾经的过往。 所城建于明代,洪武年间为海防设奇山所,驻防军东通宁海卫,西由福中前所,以达登州卫,所建城池,后俗称“所城里”。所城里,具有典型的古代军事防御城市特点,方型,有城无廓。 我查阅到清光绪《山东通志》记载:“砖城,周二里有奇,高二丈二尺,厚二丈,池阔三丈五尺,深一丈,楼铺十六座。”四边城墙中部均开设城门,门楼上建有庙宇。下层为指挥所,上层为远望所。城墙内侧建环形马道,城内街道布局呈方格网状。 匡裕祥《烟台笔记》“有东西南北四门,门上俱有望楼。城内有十字街,街道俱以石铺,平平坦坦,颇适步行。”十字形的城内主干道形成了全城的主轴线,在这条中心大道上布置有重要的公共性建筑,如官府衙门、祠堂等。城西北设千户所衙及随职官眷住房,东北设兵营及马棚、兵械库,东南设练兵场,西南设兵营伙房及粮草仓库。 奇山所,从设置到废除,有城无市,仅为居民点。商业性开放型的“市”,则从芝罘海湾向南逐渐形成。自明代开始,港口活动中心,从芝罘湾移向南部的西南河口一带。渔民和商户为求吉祥,在西南河口东侧建海神庙。年重修扩建为“天后宫”,民众称之为“大庙”,逢出海和收泊,在此,祭祀天后,祈福保佑平安。 “大庙”所处的西南河口成为新的港口活动的中心场所,居民与运军粮的船只进行交易,庙前大街成为商贸活动场所,并逐渐形成东西一里有余的、为地内商民开设行栈之所的商业街市,因此,这条商业街就是北大街的原始雏型。 所城里,古老幽静的小巷,在城市的一角,远离喧哗,不念天地之悠悠,也会生发怀古忆旧之情。日复一日,城市疯狂长高,空间越发逼仄,所城里,依然静静依偎城市中心,青砖黑瓦的四合院,依然悠闲地掩映在高楼大厦中,虽已破旧,但砖雕影壁、五脊六兽依然守望着历史。 守望历史,就是守住了城市的根。 3 “在上世纪80年代,催生烟台个体经济的海防营市场极为红火,诞生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老板’,创造了海防营市场的神话。”烟台市博物馆已故馆长、民俗专家、文化学者王焕理先生如是说。 追忆“海防营”当年的拱形大棚,逛“海防营”时那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买卖场景,诚然,它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海防营”离学校比较远,星期天早晨吃完饭,从半山坡的福山路走下去到虹口路站点,坐大通道公交车,经过五六站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到“海防营”。 夏天来了,主要是去买换季穿的衣服,那里比“西南河”百货大楼的东西便宜得多。 在“海防营”买的红格衬衣、花衬衫、米色风衣、水磨军绿色休闲风衣、牛仔裤、喇叭裤、棕色皮鞋,以至于毕业后上班穿过好长时间,款式都不落后,仍然很时尚。 当年“海防营”市场,上面是角铁和螺纹钢作骨架,镶嵌绿色玻璃钢做屋面,以遮太阳透光,中间用钢管和铁丝网,下面是一米高的水泥台面,里面有格便于存放货物。 从东头进入大棚,货架上鞋帽衣服,摆满了柜台间隙,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脚步也停不下来,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响彻在四面敞开的大棚子里。那些盛满了货物的箱子和蓝红白相间条状蛇皮袋,那些汇聚在一起的日用百货密密麻麻地摆满水泥台面。铁丝网格上挂满了各种的包,一排排各种的眼镜、电子手表,什么样的小百货都有,价格还便宜。 两长排水泥柜台上,有卖服装的、卖皮鞋的,还有平铺台面上一卷卷布料的,它们被卷成长条或叠成方块,向人们展示着迷人的色彩以及好看的条纹图案。给那个时代,穿衣服单一色调,增加了一抹靓色。 大棚内,人头攒动。录音机循环播放着苏芮演唱的《酒干倘卖无》、梅艳芳演唱的《似水流年》、甄妮演唱的《再度孤烛》流行歌曲。磁带包装,五颜六色,多种多样。柯达胶卷,堆积如山,一次性成像冲洗照片,向过往行人不遗余力展示着清晰度。还有各种小家电,电子计算机、吹风机、小霸王游戏机。不管什么时候,总会刺激你的神经,让你的脚步停下来,在每一个摊位前流连忘返。 每一次星期天去“海防营”,看着新货与旧货的交替,看着买卖双方的讨价论价的争吵,就对海防营市场的记忆又深刻了一次…… 再往外围,“海防营”辐射到了西起烟台印染厂和大海阳路口,东至现在振华商厦门前的路口,贯通了整个西大街。新华书店、大光明电影院,还有各类的旅馆、饭店、土产杂品店都在“海防营”的周围。只要有买东西的想法,本地和外地的人,大多数都会到“海防营”去逛逛看看。 “海防营”发展的初始阶段,里面的经营者大多是南方人,整面的柜台被他们从温州、义乌等各个地方运来的商品占据。也有挑着担子经营者,一篮纽扣、两筐眼镜、几盒电子手表。在柜台夹缝里,大棚内外间,甩着听不懂的家乡土话吆喝贩卖,经营者鲜少有本地人加入商贩的行列。 这座农贸大集一样的地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空间,一个商品集散地,架起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桥梁,成就了一个时代大型商业圈的雏形。这种商业模式扩散膨胀,也快速地用琳琅的商品,刺激着芝罘人的神经,让一部分觉醒者,走进了经营者的队伍。 那个年代,芝罘人的生活或多或少都与“海防营”发生着关联。一个月中,逛几次“海防营”,买几件日用品,或小家电产品。星期天家人、朋友、同学三三两两去“海防营”周边下个馆子,吃上“烟台焖子”、“鸡蛋金丝馄饨”、“兰州牛肉拉面”、“苟不理”包子。再吃上个蛤蜊、烤肉串,用罐头瓶喝个啤酒,竟然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仪式感。 这座清廷为加强海防设立的“海防营”,近代因经济发展而开发的“海防营”,如今在芝罘人的记忆里越走越远,但它留给这座城市的历史、为这座城市发展的担当却刻入了史册。 “海防营”创造着那段时光里的贸易神话。 如烟往事,历历在目。三年的学校生活,青涩而美好。恰同学年少时,意气风发,挥斥方遒,背着画夹、军用水壶,带着水粉盒、画凳。用脚步丈量了芝罘的每一寸土地;用双手触摸了芝罘的大街和小巷;用色彩渲染了芝罘的鲜为人知或不为人知的风土人情。 曾经的金沟寨、清泉、初家已成为了莱山新地标。黄海明珠栈桥,潮起潮落,依然挺立迎接东方升起的太阳。 当年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解放路、北马路,南大街、西南河、世回尧、白石村、南山公园、葡萄山、烟台山交际处、东风电影院、体育场、青年路、凤凰台、发电厂、烟台港、火车站广场……见证了难忘的足迹。 我用激情的画笔,一次次描绘了学校周边的海军航院、烟台山、朝阳街、海水浴场、奇山所、毓璜顶、北大庙、东炮台、福建会馆……留下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三十多年前,经典的写生画作,让我触景生情。如今,拥有记忆,人生才得以丰润,岁月才满溢诗情。耽于回忆,青春却难免苍白,木人石心亦伤怀,岁月沉淀了故事。 三十多年后,青春流逝,转眼,已到天命之年。谁还会记起那些年的青春,曾经以为自己苦苦追寻不舍放弃的人和事,最初的那一段美好的心情故事。 静美的时光,纤柔的手指抚摸着脸庞,那里,曾有眼泪的味道,也有笑容的绽放。时光里成长,青春终究会被岁月代替,岁月又始终难免掺杂寂寞。 迷茫的红尘,如烟的往事,一瓣瓣记忆,一片片凋零,像萧瑟的秋风,擎着记忆的叶子。经历了多少岁月的等待,有片片花魂遗落尘世,寂寞如香,华年若梦。 清静的时候,安静的听着歌,倾诉支离破碎的人生荒凉,漫阅无尽无止的岁月沧桑。当再次听到梅艳芳演唱的《似水流年》,那流动熟悉的旋律,如此恬静的时光,芝罘记忆,值得感触,让人感觉回味。 作者简介:刘玉涛,山东龙口人,画家,文化学者,现为龙口市博物馆副馆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省散文学会龙口创作之家秘书长,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黄海散文》《胶东散文年选》微刊副总编、副主编,齐鲁晚报青未了签约作家。散文入选《胶东散文年选》《当代散文》《海外文摘》《川鲁散文名家作品选》《胶东作家亲情散文选》《胶东散文十二家·刘玉涛卷》《清泉录》《深情的回眸》等作品集,散文发表《学习强国》《文旅中国》《人民日报》数字网,《中国文物报》《联合日报》《齐鲁晚报》《烟台日报》《烟台晚报》《今日龙口》等报刊。散文《母亲的“花花”饭》《陈文其与“战时金融”的北海币》《底片上的归城秋色》获山东省首届青未了散文大赛三等奖,山东省青未了金融散文大赛三等奖,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讲好山东文物故事”短视频征文大赛优秀奖。 山东省散文学会龙口创作之家邮箱:sswxhlkczz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