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川、广元——古利州,女皇武则天生长在这里。 到广元不到皇泽寺,非来也。 嘉陵江畔 皇泽寺,位于广元城西嘉陵江的西岸、乌龙山的东麓。 皇泽寺与广元城,隔江相望 皇泽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原名“乌奴寺”,又名“川主庙”。唐贞观年间,武士彟任利州都督时,武则天出生于此,“武后秉政,建皇泽寺于此”(清代张邦伸《云栈记程》)。 山门楹联“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为郭沫若题。 现存皇泽寺建筑为清代形制 郭老题碑“广元皇泽寺”,并考证:武则天就是生在四川、长在四川,我四川儿女,虽祖籍山西。 郭沫若题字 二圣殿,供奉着唐高宗和武则天。麟德元年()后,每次上朝议事,帝坐于东间,后坐于西间,政无大小,皆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公元年,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国号为周。 殿内左右两侧,塑着那个时期的九位著名大臣李勣(徐茂公)、李义府、魏元忠、李昭德、狄仁杰、娄师德、张柬之、来俊臣、上官婉儿,这些熟悉名字令人回想起那个时代,那些故事。 高宗、则天二圣像 二圣殿后,是则天殿。殿内立“武后真容”石刻像,距今余年。 则天殿 武则天当皇帝后,“赐寺刻其真容”(宋人《九域志》),皇泽寺是武则天在中国的唯一祀庙,石像是武则天唯一真容。石刻像高1.8米,由整块沙岩雕成,贴了金箔。女皇“方额广颈,神态安详,头戴佛门宝冠,身着僧尼衣袍,肩披素帛,项饰珞圈,双手相叠于膝,作法界禅定印”,寓意其是弥勒佛转世以及晚年登基作皇帝这一史实。 武后真容石像 殿内陈列的一尊武则天的石刻画像碑,碑上女皇“头戴冕旒,身着王服,云环雾鬓,舞带霓裳”,是民国人临摹明代陈鸿恩所著《无双传》中之“金轮遗像”所刻,为“王”时的盛年形态。 武后石刻画像碑 殿内陈列有后蜀主孟昶之“广政碑”(年),它是考证武则天出生广元的重要依据。“升仙太子碑”(年),为书法艺术珍品。 这是摄于民国时期的则天石像照片 皇泽寺的艺术价值,不仅因为是武则天祀庙,还在于它保存着开凿于北魏至明清的6窟、41龛、躯摩崖造像和历代碑刻。 往后走,去看精美的摩崖造像去 大佛楼,又叫大佛石窟,是依山的摩崖造像石窟。该楼初建于清道光年间,重建于年。 大佛楼 大佛楼下层“迎晖阁”中8号窟,窟内开三龛,龛内均凿一佛二菩萨。 8号石窟(北魏晚期) 传8号窟南龛的这尊主佛与龙门石窟的卢舍那佛像,形神均为武则天化身。 弥勒佛转世 上层“大佛窟”,凿建于初唐,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式窟,龛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尊像。主佛阿弥陀佛,立于莲台之上,左手曲举胸前,右手施无畏印,体态雄健魁伟,表情庄严肃穆。左右侍立迦叶、阿傩二弟子,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 大佛窟(初唐) 删提岚世界的无诤念王有一千个儿子,长子名不眴,次子名尼摩。后无诤念王成佛为阿弥陀如来,不眴太子为观世音菩萨,尼摩太子成了大势至菩萨。 观音菩萨,头上的宝冠以一小化佛为标志 大势至菩萨头上的宝冠以定瓶为标志 大佛龛的后壁浮雕为人形化天龙八部。第一次看到天龙八部人形群像,真是激动不已。金庸武打小说中的天龙八部是真的存在! 天龙八部不是八个单体神祗,而是八个部门,或者说八个群。天龙八部只出现在佛祖讲经的大会上,佛祖开大会,天龙八部是保安队和演义队,负责保安和烘托气氛。天代表是保安头,负责陆地安全;龙代表负责水上保安;夜叉代表值夜班,防止冥界来捣乱;迦楼罗代表是鸟,负责空中保安;阿修罗很能打架,负责贴身保卫;乾达婆是音乐谱曲,乐神;紧那罗是出声的笛子,歌者;摩侯罗伽是舞动的蛇,舞神。 一般佛龛里,有天龙八部的两三个做代表,在这里,天龙八部的几个大脸挤在一起出镜。真是神奇! 大佛龛后壁佛雕天龙八部 大佛窟内,刻有一“供养人”像,身着官服,头戴唐制双翅官帽,双手合掌跪于佛前虔诚祷告。据张大千先生考证认为,此“供养人”应为被废后的唐中宗李显;另一说法为章怀太子李贤,监造“皇泽寺”时令石工将自己的像雕于大佛脚下以示忏悔请罪。 供养人像 大佛楼左侧的中心柱窟(45号窟),为皇泽寺造像年代最早的一处,也是四川地区唯一的中心柱窟。中心柱窟又名塔庙窟、支提窟,深2.76米,宽2.6米,窟约1立方米,窟室方形平面,平顶略弧。窟中央立方柱,由窟底直通窟顶。中心柱是一根完整的石柱,又是一座造型精美的经塔。 中心柱窟,北魏晚期 三面石壁上三大龛内,均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三壁上部是千佛。 菩萨面颐丰润,造像坚挺有力 佛像造型看得我如痴如醉 从大佛楼出来,感叹我四川天灵地杰。常常去万水千山寻古塔,还不及先把家门前的看仔细了。 大佛阁侧影 石窟 佛像 “神字碑”,从千佛崖移到皇泽寺里的 宋墓浮雕石刻,这批南宋珍品从广元城四周坝子宋墓中出土,浮雕石刻系本地黄砂岩石刻成,共24块镶嵌在照壁上,分成《四宿神兽图》、《戏剧演出图》、《大典演奏图》、《男女武士图》、《孝行故事图》、《墓主生活图》、《花卉图》等七大类,展现宋人丰富的生活场景。 宋墓浮雕石刻 蚕桑十二事图碑。清代嘉庆年间广元县令曾逢吉,倡导栽桑养蚕,道光七年()升任松潘知州,临行前,赶绘了这套极似连环画的石刻《蚕桑十二图》碑,告诫当地百姓及继任县令不要荒废了植桑养蚕造福百姓的事业。《蚕桑十二事图》 首图,绘着嫘祖依马小憩,一只蚕虫在一株桑枝上悬丝坠向嫘祖头顶的画面,此图取材于嫘祖与白马的传说。上古时代,白马救嫘祖之父,但嫘父食言斩杀白马,于是嫘祖化为一只蚕虫,白马化为一株大树,蚕虫悬挂树上,以叶为食,吐丝作茧。这树后人叫它伤心树或桑树,寓意着嫘祖那一段伤心的往事。好忧伤噢! 嫘祖依马小憩,忧伤的图 蚕桑十二事图碑,为选桑椹、种桑、树桑、条桑、窝种、种蚕、喂蚕、起眠、上簇、分茧、腌蚕、缫丝,展现了养蚕、缫丝、纺织的全过程。四川养蚕事业蓬勃发展是有基础的,真为我蜀人傲娇! 这组石刻图碑原版在此,拓片被其他博物馆收藏 武氏家庙内,塑有武则天全家像。武士彠,山西并州文水人,经商致富,资助李渊晋阳起兵,唐朝建立后,名列“太原元谋功臣”之一。武士彠继室为隋宰相杨达之女,生了三个女儿,长女名顺,字明则,为高宗韩国夫人;次女名约,字明空,即曌(zhào),即武则天。 武氏家庙 写《心经》洞,建于唐代宗初年,颜真卿为利州刺史,曾写《心经》一卷,刻于此处,因此俗称写《心经》洞。洞区造像分布于巨石三面,共计19龛。其中南面两洞窟凿于贞观二年(),为武则天的父母为武则天的出生祈福所开。写《心经》洞广元是个好地方,它“全蜀咽喉,古今要地,山川神秀,而历代设置营建以及官制统属。仰尝求广元之义,其在易则曰广大配天地,其在春秋则谓一为元;今天下一统,其亦广元二字有以闻其先乎?”。 广元出了个武则天,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日武则天的生日,是广元的“女儿节”,当地百姓成群结队到这里进香朗拜,畅舟游玩。 正是: 绝代佳人绝世雄,衣冠万国冕旒崇; 须眉有幸朝宸下,宰辅多才到阁中。 六尺遗孤兴浩劫,千秋高视仰丰功; 残山剩水留纤影,依旧倾城醉雁鸿。 小猫灰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