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http://m.39.net/pf/a_4350710.html

陈圆圆,生年不详。常州武进(今属江苏)人。本姓邢,名沅,宇畹芬。“秦淮八艳”之一,能诗善画,善歌舞。明崇祯十四年()被皇亲田畹购为府中歌伎,后吴三桂纳之为妾。崇祯十七年(),三桂出镇山海关,李自成大顺军攻克北京,圆圆曾被俘。三桂降清,民间传说即为此。

清军攻陷北京,仍归三桂,从至云南。晚年出家,复邢姓,改名寂静,字玉庵。清康熙十七年(),吴三桂起兵问鼎中原,兵败衡阳,暴死衡州,康熙二十年(),清军攻占昆明,陈圆圆自沉于莲花池,终年五十馀岁。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红颜祸水”的说法。明末清初就有这么一位。据说,如若不是吴三桂为了她“冲冠一怒”,头脑发热地与多尔衮合作,大概满清人关的时间应该会滞后,年以后的中国历史也会呈现出别样面目。

而在野史中,更愿意把她和李自成配成一对,这样,这个美貌女子就同时和大明崇祯皇帝、大顺皇帝李自成、平西王吴三桂三个枭雄有染,站在三个男人的三岔口上,而这三个男人,又分别代表了一个国家三种不同的命运。

她的爱情决定着苍生社稷的命运,的确比以往任何“祸水”更有摧毁力。她就是秦淮八艳之一,艺伎中的翘楚陈圆圆。

诚然,把历史的进程归因于单个的人或事上,未免显得有些枝大叶小,头重脚轻。但我们不能否认,陈圆圆确是吴三桂做决定的原因之一,故而她亦是促成清兵人关的无数因素之一,因此也可以说,在一定范围内,她影响了历史进程。

一、秦淮风光耀京华

这位倾城倾国的绝代佳人是常州武进(今属江苏)人,原姓邢,名沅,字圆圆,义字畹芳,自幼丧母,从母姨陈氏,故改姓陈。蔡东藩的《清史演义》云:因遭乱流落,鬻为玉峰歌伎,艳帜高张,缠头价重。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是苏州玉峰昆腔班的顶台柱,清人陆次云在《虞初新志》里,对她有“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的美誉,为名噪一时的“秦淮八艳”之一。

有一首《转运曲。送人南还》据说是她所作:

“堤柳堤柳,不系东行马首,空余千缕秋霜,凝泪思君断肠,肠断肠断,又听催归声唤。”

凄清委婉,别梦依依,可见其才情亦非平常女子可比。

撒开沉重的道德评价,单从美感角度来说,“秦淮八艳”是一个梦幻一般的传说。提及这个词,会让人口齿生香,让人联想到衣香鬓影,歌舞曼妙,名士佳人,诗酒风流。让人低徊不已。当日江南胜景首推秦淮,而秦淮八艳为江南名妓中的红粉班头,其中陈圆圆、柳如是、李香君、董小宛四人,更是八艳中的顶尖儿。

据传,陈、柳、李、董四人各有千秋,可谓春兰秋菊,各擅胜场:柳如是以才情胜,李香君以气节胜,董小宛以温柔胜,而陈圆圆,则尽态极艳,娇媚无限。她的风姿,让复社四公子中的冒辟疆一见倾心,情不自禁地牵衣淹留,约定再会之期,其后又约以婚娶。只惜冒公子家遭突变,未能如约而至,待赶到时,圆圆已被用家带走了。

“侯门一人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圆圆从此成为冒公子心中挥之不去的那粒朱砂痣,中心藏之,无日忘之。即或有同样美貌且温柔过之的董小宛相伴,几十年后,在《影梅庵忆语》怀念董姬“亲操井臼”、“茹苦若饴”之贤的文章中,冒辟疆仍不由自主地插人了大段描写陈圆圆的文字:“其人淡而韵,盈盈冉冉,衣椒兰时背顾湘裙,真如孤鸾之在烟雾。

毋庸讳言,才情、气节、温柔,固然都是美丽的风景,然而,在日常而繁琐的燕居晤对中,才情总显得华而不实,气节则有些大而不当,至于温柔,柔情似水,过犹不及。只有自然而然从骨子里流露出来的妩媚之态,是涧畔无主之花临水照影的格调,是静夜县花半开半掩的风情,是让人爱不释手的好书,常读常新,千遍不倦。也只有这样的情致,才能让志得气满的少年将军吴三桂折服于石榴裙之下。

吴三桂,字长伯,又字顾甫、雄爽。江苏高邮人,祖籍辽东铁岭。他出身将门,父亲吴襄是天启年间的武进士,官至锦州总兵,后来人京做中军府提督。舅父祖大寿、祖大乐等人都是明朝的辽东战将,均屡立战功,声名卓著。

吴三桂身材高大,面色白皙,自幼熟习弓马骑射,瘠力过人,“少年勇冠三军。”在一次与清军作战中,他不避矢石,率轻骑突围救父,在辽东声名鹊起。凭着才能和出身,他少年得志,从游击、副将、中军,一步步顺阶而上,做到宁远总兵时,只有28岁。

据说,吴三桂曾经携带千金至秦淮,欲求得见名满天下的美人陈圆圆,但此时圆圆已被田贵妃之父田畹以两千两白银的价格买走。其时后宫中明争暗斗,田贵妃与周皇后各显手面的在景山上以发覆面,自缢于一棵古槐树下。

弥漫的硝烟中,山海关渐渐被推至前沿,成为段,激战正酣,为了巩固女儿的地位,田畹把陈圆圆送人宫中。而此时的大明王朝正日渐显出末世的光景,内有起义军风起云涌,外有满人虎视眈眈,崇祯皇帝日夜忧惧于大明江山的没落,心神俱疲,早已无心于美色,只是神色庄重地看了看圆圆,随即令她仍旧回归田家。

史书上另一说法是,并非田畹,而是周皇后的父亲嘉定伯周奎为了帮女儿夺回恩宠,把圆圆送人宫中,以图夺田妃之宠。但正史野史提及陈圆圆与吴三桂的初见,多云其地点在田畹府上。

我们可以遵从众说,假定就是田畹中断了冒辟疆与陈圆圆的才子佳人的佳话,而成就了吴三桂与陈圆圆的英雄美人的传奇。

稗官野史更有言曰:崇祯并非不贪恋圆圆的美色,而是留之宫中三日,未曾须臾稍离。君王三日不早朝,反贼李自成就攻破了三座城池。心性甚高而胆识平庸的崇祯皇帝开始向圆圆大发脾气,埋怨红颜祸水,妖女误国,立马命令田贵妃将她送出宫去。圆圆便在田府当了一名身份特殊的歌姬。

二、英雄美人逢罹乱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的军队已经攻破潼关,兵锋越过宁武关、居庸关,直逼京师;满清军队也从东北面发起进攻。京中的豪门权贵万分惶恐,人人自危。闲居田府的陈圆圆,便成为田畹手中的一枚举足轻重的棋子。其时吴三桂身为宁远总兵,身负镇守国门之重责。其父吴襄亦为京营提督。吴家父子兵权在握,炙手可热。

所以在吴三桂离京赴任时,京城里的达官显贵纷纷设宴为他饯行。而田府在饯行宴中使出了重型武器:陈圆圆淡妆素服,出为歌舞,让吴三桂惊为天人。

据传,吴三桂略带谐谑地对田畹说:“家藏这样倾国倾城的美人,明公不惧怕绿珠之祸么?”魏晋时期。石崇把美人绿珠深藏密敛于金谷园中,因此招致杀身之祸。田畹闻弦歌而知雅意,半推半就地把圆圆送给了吴三桂,换来了吴三桂的信誓旦旦:“战乱之时,我会先保贵府,再保大明江山!”

田畹郑重其事地为圆圆置办了丰盛的嫁妆,吴三桂也以千金为聘,风风光光地把圆圆娶回家中。也许是因为婚礼来得太快,蔡东藩的《清史演义》认定吴三桂从田府“劫娶”了圆圆。但从圆圆的角度而言,蛰居田府为一歌姬,不过是“明眸皓齿无人惜”的结局,怎比得上跟随少年将军那般前途远大?只惜军营生涯戎马倥偬,婚后不久,吴三桂因军务紧急返回辽东,陈圆圆则留居北京吴宅。

一个是芳龄美女,“越女如花看不足”一个是少年将军,“英雄无奈是多情”,卿卿我我,你依我依,本与他人无涉。孰料这对青年男女的恩恩爱爱,竟波及遥远的山海关。

这个长城东端的要塞,人称“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甲申年,即公元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大顺军开进北京,无力回天的崇祯帝在故宫后面的景山上以发覆面,自缢于一棵古槐树下。弥漫的硝烟中,山海关渐渐被推至前沿,成为历史的支点。

山海关的南端是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席卷了半个中国。占据北京后,蓄势待发,正欲兵发辽东,下指江淮,夺取全国性的胜利。北面是羽翼渐丰的满洲八旗武装,多尔衮统率大军拔营南进,准备与大顺军一决雌雄,问鼎中原。两股强大的铁流,南北相向,直指山海关。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便成为足以改变均势的砝码。

吴三桂久镇宁远,号称领兵50万,实际上约有精兵四五万,其中三千子弟兵剽悍勇武,是清军在关外的主要对手。当日北京危急,崇祯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火速人京护驾。吴三桂徙宁远兵民数十万人关,行至丰润,北京已沦陷,故而引兵北返,退据山海关以观时变。他自知力量不足以三分天下,只能投靠清廷,或归顺李自成,此外别无选择。

种种迹象表明,吴三桂一度把筹码押在大顺政权这边。《平寇志》载,李自成进京后,吴三桂曾对部下表示,“闯王势大,唐通、姜骧已降,我孤军不能自立。”

于是主动遣使进京,准备“卷甲人朝”。《国权》载,李自成曾驰檄江南左良玉等人,称吴三桂等“知天命自在,四面革心朕嘉其志,俱赐彩缎黄金,所将兵卒,先给四月粮。”

而且,李自成曾给吴三桂送去白银四万两。《甲申日记》中收录了吴三桂致父亲吴襄的几封家书。22日信云:“闻京城已陷,未知确否?如可迁避出城,不可多带银物,埋藏为是。并祈告陈妾,儿身甚强,嘱伊耐心。家口均陷贼中,只能归降。”

25日信又云:“知已归降,欲保家口,只得降顺,达变通权,方是大丈夫。儿已退兵至关,预备来降。”可见,崇祯帝死后,北方诸镇纷纷开关降闯。北京城里的大多数文武官员,包括吴襄,都已对李自成俯首称臣。吴三桂孤悬关外,不能持久。而且,吴家三十余口扣押北京,生死存亡系于吴三桂的抉择。骨肉之情,吴三桂不可不有所瞻顾。

吴三桂由归降大顺一转而为降清的情景颇有戏剧性:就在吴三桂带兵行至永宁,准备归降大顺的时候,正在用饭的吴三桂接见了一名北京归来复命的探子。

吴三桂问:“我家里没有什么事吧?”探子答日:“已经被李闯王抄没了。”

吴三桂从容地说:“等我回去,自当归还。”又问:“我父亲没什么事吧?”探子答日:“已经被李闯王关押了。”

吴三桂从容地说:“等我回去,自然会马上放出来。”再问:“陈圆圆夫人平安无事吧?”探子答日:“已经被李闯王纳入宫中。”吴三桂“抵几于地”,勃然大怒,拔剑斩案说:“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于是回师山海关,决计起兵复仇。

这一幕,就是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所说的,“冲冠一怒为红颜。”自然,若说陈圆圆被李闯王纳入宫中,这是小说家的夸张。

但就此情此景而言,无论陈圆圆是归了李闯王,还是从了李闯王的部将刘宗敏,对于吴三桂而言,效果是一样的。吴三桂继而给父亲回了一封信,大意是:“父既不能为忠臣,儿安能为孝子乎?儿与父诀,不早图,贼虽置父鼎俎旁以诱三桂,不顾也!”

随即,吴三桂派人前往清营借兵复仇。三军将士披麻戴孝,在威远台拜见多尔衮。当即以白马祭天,乌牛祭地,歃血斩衣,折箭为盟。“恸哭六军俱缟素,场面悲壮肃穆。吴三桂三事其主,两易新朝,历时仅短短32天。因为他把“天下第一关”拱手交给了满人,清军在“一片石”把大顺军打得大败,胜负的天平由此倾斜。

最初,吴三桂只想复父亲北掳之仇,雪爱妾受厚之耻,从他给多尔衮的信中可以看出:“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他是以明朝官员的身份在和多尔衮谈条件。孰料多尔衮出尔反尔,人京之后便驱兵南下。

吴三桂以为自己推开的只是复仇的大门,不料却走进了降清的房间。他也许只是想着以自己的方式尽忠尽孝,不料却招致不忠不孝的千古骂名:一家大小38口被李自成所杀,万里江山被满人占据。国恨家仇,千古骂名,这一切都只为了那个弱女子,为了在乱世中被命运任意拨弄的陈圆圆。

陈圆圆终于从大顺军中被解救出来。迎接她的仪式不同寻常:“玉帐结五彩楼,列旌旗箫鼓30里。”“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此时,这位光彩过也风尘过的绝代佳人,这名不由自主介入了历史的弱女子,被当做商品买卖过,被当做礼物奉送过,被乱世蹂躏过,被历史践踏过,总算有了被尊重的人格、被珍视的尊严。

尽管吴三桂就此背上了“汉奸”的骂名,但就圆圆这端论,一个出身烟花之地的女子,对方是大奸臣也好,大忠臣也罢,即使吴三桂引清人关不完全是为了她,她最在意的,还是男人对她的一番情意。

史书上载,吴三桂的夫人张氏“貌丑而性妒”,三桂颇憾之,言及家事时常唏嘘不已。真正的知音只有圆圆一人。吴三桂每唱《大风歌》咏志,圆圆必随之翩然起舞。谁说这种爱情不值得“冲冠一怒”?谁又能断言“爱江山”与“爱美人”之间,哪一种情感更纯洁、更高贵?

三、落花成冢土亦香,陈圆圆的结局到底如何

人称“诗史”的吴梅村有《圆圆曲》传世,被公认为写得最好,也最接近实际情况。《庭闻录》有云,“二说彼此微异。...惟吴梅村《圆圆曲》为得其真。当日梅村诗出,三桂大惭,厚赂求毁板,梅村不许。三桂虽横,卒无如何也。”能令昊三桂大惭,其功效也非同一般了。但此曲也未必能道尽陈圆圆的心事。“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尽管吴梅村很想同情陈圆圆,但毕竟从男人的视角,看什么都笼着一层家仇国恨的雾气,看什么都是一个时代的宏大叙事。

而且,《圆圆曲》中只写到“斜谷”、“散关”为止,没有涉及圆圆在云南的故事。如果圆圆的故事一如诗句到此戛然而止,她与昊三桂的爱情将是英雄美人的完美童话版。琵琶与剑戟,阳刚与柔婉,这历来是中国人公认的最完美的结合。

可惜真实的历史从来拒绝童话,生活中也从来没有能够预知的结果。圆圆回到吴三桂身边后,二人的情爱渐渐转薄,那惊天动地的“冲冠一怒",竞然慢慢地被尘封被淡忘。其中原因,恐怕与二人的理念不合有关。

崇祯帝自缢殉国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重新组建了南明小朝廷。新朝廷遣特使前往绛州,欲封昊三桂为蓟国公,并从海路运米三十万担、银五万两犒劳昊军。不料吴三桂已受封于清廷,决定彻底归附于满清了。

陈圆圆曾多次劝吴三桂弃清返明,以尽忠义,可惜吴三桂已是执迷不悟。清顺治二年,吴三桂协助清兵由山西渡黄河人潼关,攻克西安,将李自成的力量彻底消灭。

随后,他又风尘仆仆,东征西伐,为清廷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曾为大明重臣的他,将最后一个南明小朝廷---永历皇朝赶往缅甸,清廷诏令他坐镇云南,总管西南军民事宜。此时已是顺治十四年,吴三桂将五华山的永历皇宫重加修葺,建成了平西府,踌躇满志地经略所辖领地,俨然就是西南边陲的土皇帝。

顺治十八年,吴三桂从缅甸索回了永历皇帝,陈圆圆认为这是拥明复清的好时机,力劝吴三桂趁此机会推出永历帝,对清廷反戈一击。吴三桂却不想放弃到手的权位,仍然将永历帝绞杀了。天下人为之大失所望,陈圆圆更是心灰意冷。她知道,世人在骂吴三桂的时候,自己也难逃谴责。

这一切虽然谈不上是她的过错,可毕竟与她有关,让她自感罪孽深重。她虽是一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弱女子,可仍然有自己的气节,自己的操守。

因此当吴三桂要封她为平西王妃的时候,她拒绝了,二人之间的罅隙到此时已经完全显露出来了。也就在这一时期,她写了一阕《丑奴儿令》:

“满溪绿涨春将去,马踏星沙,雨打梨花,又有香风透碧纱。声声羌笛吹杨柳,月映官街,懒赋梅花,帘里人儿学唤茶。”

落寞消沉满纸,便是陈圆圆此时的心境写照。

有一种说法是,吴三桂所娶正妃悍妒,对吴的爱姬多加陷害冤杀,圆圆遂独居别院,对吴渐渐离心,吴三桂竟然阴谋杀她,圆圆得悉后,遂乞削发为尼,从此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

后来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康熙帝出兵云南,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贼,池畔留有石刻诗。

亦有史书云:

“陈圆圆在随吴三桂入滇后,渐察觉吴又有叛清之心,深恐将来或不得善终,遂托年事已长,请求霞帔星冠,日以药垆经卷自随。及吴三桂事败,惟有陈圆圆因早已出家为道士之故,册籍无名,独未波及云。”

还有人说,陈圆圆住进了昆明西门外瓦仓庄三圣庵,剃发为尼,法名寂静,号玉庵。吴三桂起兵问鼎中原,兵陷湖南,暴死衡州。三年后,清军攻占昆明,将已运回昆明安葬的吴三桂,从棺材里扒出来剁为肉泥焚毁。此时,陈圆圆自沉于莲花池,终年五十余岁。

孙旭的《吴三桂始末》则说清兵攻入云南时,陈圆圆是自缢身死。其墓在昆明,叫邢夫人墓。朱翔编著的《陈圆圆全传》里,却说陈圆圆是在昆明城北的沐家故园吃斋念佛,并在此地的荷花池投池自尽,年仅46岁。

也有人言之凿凿地说,康熙十七年(公元年)八月十七日,陈圆圆病中风,噎嗝,且下痢,遂死。看来美人的死一如美人的生,一样的扑朔迷离,一样的疑窦重重。世传云南、上海、苏州都有其墓冢,但惟云南昆明找到其衣冠冢外,其余均缺乏真凭实据。

这些说法都跟我们想象中英雄美人的浪漫结局相去甚远。但也许,这才是历史的真相与人生的真实。也正是在这样的真实中,陈圆圆以纯女性的柔弱与坚韧,在颠沛流离的乱世,“为的只是自己的心",由是,她的结局也带着落花的优美与忧伤。

小说家姚雪垠曾在年《文学遗产》季刊中发表了一篇《论圆圆曲》,他的结论是,陈圆圆与吴三桂成婚后,跟随吴三桂到了宁远。在此她心情抑郁,又过不惯关外生活,不久病死。如若事实确乎如此,对陈圆圆来说,也许是一种幸运吧。

世人多云,陈圆圆影响了吴三桂的决定,是引清人关的罪魁祸首,少有人体会到,她亦秉有自我气节的操守,只是被乱世的尘埃所掩蔽。然而,在“扬州三日”、满清代明,是以夷变夏,岂仅只是一姓的兴亡问题。乃为千秋殷鉴,也是衰盛的关键所在。所以就此端论,陈圆圆确为倾国倾城的人物。可是,在历史的翻云覆雨之中,作为弱小女子,即或她猜中了开头,又何以能预知结局?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