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 https://4001582233.114.qq.com/ndetail_4479.html名人故居春晖名人园 “春晖名人园”位于距市区4公里的国家级文保单位——春晖中学内,那里三面环山,伫立白马湖畔,幽静恬适,白墙黑瓦,宛若一幅水墨之画。春晖无私,草木承泽,初夏的浓荫一朵朵落在通往春晖名人园的小路上,伴随着白马湖的荡荡湖水与隐约而来的学子读书声,夏丏尊、朱自清、李叔同、丰子恺等名贤的故居从山与湖的中间探出白的墙、黑的瓦来了。 ▲(左往右)叶圣陶、胡愈之、章锡琛、贺昌群、周予同、钱君匋、夏丏尊在春晖中学合影 春社斯人已去,后人长记。陈春澜的高德,并没有随着他的故去而消散—— 陈春澜(-)陈春澜,名渭,字文江,号春澜上虞小越横山人,出身农家,生活贫寒19岁赴沪谋生做学徒,当跑街,办货栈,开钱庄。三十年节衣缩食,苦心经营,终成富甲一方的商界巨子。晚年反哺桑梓:修桥铺路,筑塘建闸,救助孤寡,资学兴教。德泽广被,名留青史。 年12月2日,陈春澜将二十万银元巨款交给教育家、春晖校长经亨颐,捐办了享有“北有南开,南有春晖”之誉的白马湖春晖中学。遗憾的是,春晖尚未开建,83岁高龄的陈春澜溘然长逝,未能看到春晖中学建成和日后一大批名家硕师咸集春晖执教讲学的盛况。 年,春晖中学迎来了第一批新生,为了纪念已故的陈春澜,经亨颐等人在象山脚下建造“春社”纪念堂,以弘扬他的办学精神,感谢他的办学恩德。 春社坐北朝南,厅堂较大,是三开间平房,堂内设有春澜先生的神位和遗像。春社建成,一直没有挂匾额。年5月,蔡元培应经亨颐邀请考察春晖中学,为陈春澜出巨资创办春晖中学的义举深感钦佩。在经亨颐的邀请下,蔡元培欣然为春社题匾。 故居内部 ▲春社内部山边一楼为木当作松,松寒不改容。我爱太白句,居亦曰长松。 经亨颐(-)经亨颐,字子渊,号石禅,晚号颐渊,浙江上虞驿亭人。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 年留学日本,年回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务长、校长,兼任浙江教育会会长。年创办在上虞创办春晖中学,任校长。经亨颐一生爱好诗、书、画、金石,时人誉为“四绝”。著有《经颐渊金石诗书画全集》。 年冬,经亨颐辞去浙江省教育会长职务,本着“育我虞英才”宗旨,与陈春澜、王佐,共同创办了春晖中学,并担任校长。 ▲春晖三贤(左往右)经亨颐、陈春澜、王佐 在此期间,他继承“五四”精神和“一师”办学方针,贯彻“反对旧势力,建立新学风”主张,邀请夏丏尊、朱自清、蔡元培、何香凝、李叔同等知名人士,先后来春晖任教或讲学,一时名流咸集,赢得“北南开,南春晖”之美誉。 故居内部 山边一楼是一座小巧典雅的具有欧洲风格的三间小洋楼,建于年,位于西雨楼小河对岸的原春晖桥边,长松山房未建成前,经亨颐先生曾住在此楼,楼名由经先生题写。现辟为经亨颐生平事迹陈列室。 蔡元培、袁希涛、吴雅晖、刘大白、舒新城等名家来春晖考察,讲学时多在山边一楼聚会。当时为春社“社员俱乐部”。年底重新修缮并精心布展。 平屋此生但得三弓地,筑蜗居,梅花不种,也堪贫死。 夏丏尊(-)夏丏尊,原名铸,字勉旃,后改字丏尊,号闷庵。上虞崧厦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出版家。 夏丏尊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还是我国语文教学的耕耘者。他同叶圣陶先生、刘薰宇先生一样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之中。在中国语文教学方面,下力尤深,成果卓著,被几代中学生视作良师益友,在文化界、教育界和出版界有口皆碑。 年,夏丏尊应经亨颐邀请受聘返乡。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是文学研究会的第一批会员。为实现理想教育,夏丏尊请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刘薰宇、刘叔琴、朱自清等到春晖,在白马湖畔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 夏丏尊(右四)和李叔同、刘质平等 夏丏尊一生奉行理想主义,主张“爱的教育”。在翻译时,就曾被书中所言的爱感动到热泪盈眶。在春晖执教时,倡导“学生选择教师”制度。他说,你们选择了我,你们的一切由我负责。课业上有不懂的,生活上的苦痛也可以和我说。 夏丏尊说了,也做到了。面对偷窃,他绝食以省,敦促学生承认错误改过自新;面对生病的学子,亲自照料多加照拂;面对日常小事,殷勤叮嘱。因此被称为“妈妈的教育”。 仰山楼上钟声悠扬,荡过湖面,依稀可闻。平屋便在不远处,以先生之志,整体结构为江南小院的格调,而采日式庭院的紧凑布局。粉墙瓦黛,雅致幽静。如夏丏尊其人,在俗世之内,而怀赤诚之心。 但因热爱,愿迎万难。 故居内部 “平屋”系夏丏尊的故居,位于校外西北首白马湖岸边,于年建成。取名平屋,不仅因为是平房,且寄寓“平凡”、“平淡”之意。 平屋由夏丐尊亲自设计建造并命名,总体面宽七间,东北面尽间前置耳房一间。砖木结构,周匝围墙成庭院式格局。 整个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占地平方米。故居由门斗、天井、正屋、耳房组成。圆檩方椽,铺望砖。硬山顶,小青瓦阴阳覆盖。平屋背后的象山坡上有夏丏尊先生及其夫人的墓。 小杨柳屋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丰子恺(-)丰子恺,原名丰润,字丰仁,浙江崇德人(现属桐乡)。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 丰子恺绘画师从李叔同、国文求教夏丏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丰子恺历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等职。 年回国,受经亨颐校长邀请,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 因被这所新颖的学校及办学理念所吸引,又感念春晖创始人陈春澜恩德,丰子恺便来春晖执教。 丰子恺在小杨柳屋的那段日子里,正是白马湖畔文化活跃的时期。这些后来都是卓有成就的青年教师,于课余饭后的聚会在丰子恺的小杨柳屋,说文论艺、切磋学问、畅谈人生的草根沙龙。 “春晖”原本取自陈春澜先生的“春”字,寓意一年之初,万物更新。“春晖”是春天的光晖,温暖和煦,延伸便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报母的感念。 丰子恺受其启发,为春晖创作校歌。他年少时的两位恩师夏丏尊、李叔同珠联璧合,谱曲填词。校歌朗朗上口,热情向上。 故居内部 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听闻杨柳轻贱好养活,先生便讨了一株养。因“长得越高,垂得越低”这样的态度,先生为屋子取名“小杨柳屋”。 小杨柳屋建于年,系春晖教工宿舍,因丰子恺先生当年执教春晖居住时在宅内墙角栽种杨柳树而得名。故居靠山面水,与平屋为邻。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平方米,仿日本“玄关”格局,由穿堂、正屋和耳房组成,东南、西南、东北三面围砌墙体成庭院式格局,小巧雅致。 晚晴山房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李叔同(-)出家后法名演音,字弘一。出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高僧。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年秋,弘一法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坐上了宁波开往驿亭的火车。第一次踏入春晖,走在幽僻的白马湖畔,山与湖相依而伴,弘一法师就不禁感慨这是个静心修行的好去处。 夏丏尊曾多次劝说,想为弘一法师在白马湖畔建一住所,但都被婉拒。年,为规避战乱风波,弘一法师终于允诺了夏丏尊的请求。随即夏丏尊、经亨颐、丰子恺等人为其募捐筑居。 年,山房于象山南麓落成,弘一法师选取李商隐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中“晚晴”二字,取名“晚晴山房”。 然现存的“晚晴山房”于年易地重建,年上虞区人民政府再次拨款修缮。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弘一法师所作词的《送别》,至今在春晖校园传唱。 故居内部 “晚晴山房”位于春晖桥东首,离地平线约有2米高,坐北朝南,背靠象山,前临白马湖,四开间平房,右侧设有二十二级水泥石阶,房前设有一花园,园内有一棵八十多年历史的枫杨树。 朱自清旧居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五四”运动的参加者,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年,年仅26岁的朱自清,来到春晖中学任国文课教员,望着春晖的湖光山色,在《春晖的一月》一文中如是写道:“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白马湖流派”就发轫于此。 朱自清热爱春晖生活的闲适,任教期间,他借居在夏丏尊的平屋西侧三间,这儿的生活自在洒脱,处之安然,是他不竭的灵感源泉。 在教育上,朱自清和风细雨、春风化雨,深受学生爱戴。 其一腔热血,一怀纯澄,情寄白马湖,魂系春晖园…… 旧居内部 朱自清旧居由门斗、天井和正屋三部分组成。 门斗设在院墙上,为砖木结构,双扇黑漆实木大门,小青砖,叠砌出头。内有铺有甬道的天井,甬道用青砖立砌,两侧是道地,遍植树木花草。正屋为三开间,明间为堂屋,后半部分设书房。 春晖名人园开放时间预约开放 联系 文化上虞丨长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