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如何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http://m.39.net/pf/a_4359094.html
明洪武十四年(年),朱元璋为平定云南元军残余势力及当地著土司酋长的割据,任命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统率大兵三十万,分两路进征云南。次年,云南平定。为巩固边疆,慑服“诸夷”,稳定大局,明廷决定在云贵置官设卫,于“右临西,左控滇腹”的平坝、安顺、镇宁一带,留兵屯田戍守。这些屯守军士,大都来自江南地区。他们虽然离乡背井,驻防边远山区,过着亦兵亦农的职业生活,但却始终不忘“勤于耕种贸易。不事奢侈”、“尚儒重信”、“人知读书科贡”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其后裔们为谋求自身生存与发展,各自在不同领域内,创造出不同的文化佳绩。清代康、乾、嘉时期,平坝白云陈氏在科考场上创造的“一门四进士,父子两翰林”的文化现象,便是这些军屯后裔家庭文化变迁与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一、一门四进士产生的历史背景

平坝白云陈氏,是明洪武间随着傅友德大军进征云南、后以武功授昭信校尉、敕封平坝卫左所百户陈旺的后裔。左所百户是个小武官,但其官阶却是六品。这一从繁华的江南扬州府江都县占籍黔中一隅的屯军,经洪武至嘉靖近二百年的“世袭百户”,奠定了这一家庭的武弁职业文化。早先,陈氏四代单传,世袭无争。但到第七代后,由于男丁递增,“百户”一职已满足不了实际需要。按照“袭职以长”之规定,其次子以下各房便失去了百户的官位,只剩下一个屯田务农的职业了。

失去了百户官位,等于丢掉了铁饭碗为,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其危机感都是可以想见的。陈氏第八代的陈懿,目睹这一现实,为谋求生存与发展,毅然弃武从文,首先进入文庠,成为陈氏参加明代科考的第一人。据《安平县志》载,明中叶后的科考,白云陈氏族人均有入闱者。他们由武到文这一职业文化的变迁,无疑是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之带来的客观需求。

陈氏世袭百户,至第九代终止;同时,也是第九代开始,有的通过科考而当上知县,并连续四代,终明之世。至此,陈氏已由一个武弁世家转变和发展为文职官宦世家。这个“四世为令”的家庭,为后来四进士的出现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正当陈氏成为当地官宦世家、名门望族之时,一场改朝换代的政治变革大潮又向他们袭来:明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新兴的清王朝势力锐不可挡。兴替之势,人所瞩目。这个明代开国军士加仕官的家庭,又面临着如何抉择的问题。其第十二代陈祥士和第十三代陈恭锡父子俩,便是这一抉择的代表人物。

陈祥士系明末拔贡,朝考第一,授四川庆符知县。清兵入川后弃职归里。顺治十五年(公元年)、明永历十二年夏,清兵入贵阳,祥士因受明科第,为明遗臣,不愿仕清,于康熙中借行歧黄之术云游内,拟组织武装力量反清复明。祥士生第七子,第五子恭锡,为了改变自家明末遗民的身份,竟违父命,参加了康熙己卯(公元年)科考,举贵州乡试第十三名,授直隶丰润知县。恭锡的中举,不但改变了这个家庭的遗民身份,延续了四世为令的官宦世家,而且给其后子孙昭示了只有卓励攻读,方才能有出路的道理。恭锡参加科考,是陈氏在明清兴替这一改朝换代时期政治上的一大进步,这个进步与后来产生四进士有着密切联系。恭锡之后,其子陈法、陈澂兄弟联袂而起,先后成进士;接着其嫡孙陈庆升、陈若畴父子又相继登第,祖孙四人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奋发努力,创造出“一门四进士,父子两翰林”的佳话。

二、四进士对黔中文化的影响及贡献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科考场上,中进士的人可以说数不胜数。就贵州而言,自明正统年间赤水卫人张谏成为第一个进士以后,明清两季人才蜂起。据年第六期《贵州文史天地》载陈福桐先生文称,就有七百余人。陈氏一门的四个进士,在七百人中,仅占千分之五点几,其比例是微不足道的。为什么他们能为时人称道,被后世传颂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他们在推动平坝地方文化的发展,对贵州教育和文化建设事业等方面做出过应有的贡献。

第一,推动了平坝地方文化的发展。平坝古称荒服,属夜郎及牂牁之地,名“东溪”;元代至元间改名卢唐三寨及金筑地平坝卫;清康熙间改卫设县,名安平县;民国初年改名平坝县。平坝自明代贵州建省以来,迄清代康熙前朝,并无一人中过进士。康熙五十二年(公元年)癸巳秋,陈法首捷南宫,入翰林院,改庶吉士,授职检讨,成为平坝第一个进士。

陈法成进士后,并未忘记家乡。雍正三年,他因病告假回籍,时值其同年顔仪凤知安平(平坝)县。为发展家乡文化教育,陈法建议顔知县增修安平县学,培育地方人才。时任贵州学政的王治山,也是他们的同科进士,委托陈法代撰《重修安平县学记》(文见《安平县志》及《黔南丛书》第六集第九册)。陈法在记中,对康熙间安平知县于采和本届知县顔仪凤重视平坝地方的教育事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瞽宗者以一小邑而得两贤人君子为之师长,以养以教,亦何幸与!”他认为,“凡教之法,贵于渐且久”;他希望顔知县“勿弃其民而终教之”,不要半途而废;并要求学生“自今以往,士其益务无怠于学”;更谆谆告诫“后之继顔君而宰是邑者”,教育是“敦行谊以为风俗”的根本,是“育人才以备国家之用”的大业。在陈的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