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昌黎资讯”
年11月,在解放战争中三次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的军事重地——昌黎县城,成为辖有已经被全部解放的昌黎、卢龙、抚宁、临榆、迁安、迁西、青龙等县和青(龙)平(泉)联合县的冀东行政公署第12专署驻地,并被改设为“昌黎市”,建立了中共昌黎市委和昌黎市政办事处。 年3月,青龙、青平划归热河省管辖,辖有乐亭、滦县、滦南、滦西、丰南等县的冀东行政公署第13专署并入冀东行政公署第12专署,昌黎市仍为管辖冀东东半部相当大的一个区域的冀东行政公署第12专署驻地。 年6月,昌黎市建制撤销,中共昌黎县委和昌黎县政府从荒佃庄迁入昌黎县城。同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在天津成立,于8月1日撤销冀东行政区,在原冀东行政区设立了通县和唐山两个专员公署,唐山市与秦皇岛市由冀东行署直辖市改为河北省直辖市。全称“河北省人民政府唐山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唐山专员公署,管辖昌黎和临榆、抚宁、卢龙、滦县、滦南、乐亭、迁安、迁西、遵化、丰润、丰南、玉田等县,辖区被称为“唐山专区”;唐山专员公署与在此之前就先行建立的中共唐山地委机关的驻地,一同选在昌黎城关。从此,昌黎县城由冀东行政公署第12专署驻地变成唐山专区的首府之城。 昌黎解放以后,县境原有的滦河以南地区划属在抗日战争后期设置的昌乐联合县基础上建立的乐亭县,西北地区划属在抗日战争后期由迁卢抚昌联合县分建的卢抚昌联合县基础上建立的卢龙县;另外,在解放战争期间纳入昌黎解放区的留守营车站以南沿海地区(原抚昌联合县组成部分),归属抚宁县。到年12月,昌黎县基本形成如今的整个县境。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地近北京的唐山专区成为邻近新中国首都的重要地区之一。 作为唐山专区的首府之城,昌黎的城镇建设和工商业恢复和发展得较快,昌黎县的各项工作开展得也比较活跃,在抗美援朝、宣传贯彻《婚烟法》和“三反”、“五反”等运动中,都走在了全专区的前列。 在那一时期,昌黎县首当其冲,成为唐山专区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较早和较好的县域之一。50年代初期,全县农村在新区土地改革完成以后,普遍建立了互助组,并在年之初就建立了唐山专区最早组成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年,昌黎县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掀起了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全县90%以上的农户都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就在年秋天,碣石山区建立较早,也办得较好的昌黎县中两山乡后两山村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打破果园不种其它农作物的习惯,在梨树之间的空闲地带试种花生,夺得了树上树下两个秋。金秋收获季节,中共河北省委负责同志指名要昌黎果乡农民的丰收献礼,准备带到即将在首都北京举行的中共七届六中全会,向正在推动全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展示河北省合作化运动的成果。中共唐山地委派人到后两山村第一社挑选礼品,后两山村第一社的果农欣喜万分,连夜挑选三个角的花生,还有又大又甜的蜜梨,装进纸袋和梨篓,系上写有“献礼”、“献给亲爱的毛主席”字样的红布条,并专门写了一封报喜信,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告组织合作社以后的生产、生活变化,以及夺得树上树下两个秋的喜讯。在年10月4日至11日召开的专门研究农业合作化问题的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主席应邀参观了河北省各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送给他和党中央的丰收献礼。昌黎县中两山乡后两山村第一社送的蜜梨和花生摆在了展桌的显要位置。当时,毛泽东主席既看到了这些饱含着昌黎果乡儿女的崇敬和感激之情的丰收果实,也看到了后两山村第一社干部、社员敬呈的报喜信,并捧起这封来自曹操曾经“东临”,“以观沧海”的碣石山区一个果乡合作社的报喜信,细细阅读。新华社摄影记者按动照相机快门,留下了这感人肺腑的历史瞬间,成为昌黎果乡儿女与人民的领袖心心相印的真实写照。 年10月,毛泽东收看昌黎县中两山乡后两山村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敬呈的报喜信 这张独具丰采的珍贵照片,在毛泽东逝世一年后被辑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画册《毛泽东主席照片选集》。 在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实施期间,昌黎县的农业和工商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年,全县大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力推动公私合营运动,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以后,昌黎县城作为中共唐山地委和唐山专署驻地,城镇面貌发生很大变化,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事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年7月,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工作正在紧张筹备,昌黎县就在原民众教育馆的基础上,成立了河北省乃至全国的第一个县级人民文化馆;年11月,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个月,昌黎县文化馆演出的幻灯就相继参加了河北省和全国幻灯汇映,受到了政务院文化部的表彰,从而使昌黎的文化工作逐渐在全省、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进入50年代,昌黎县的文化建设发展很快,文化活动异常活跃。年3月,昌黎县建立了河北省第一支农村电影放映队;紧接,又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立了农村的国办文化站和村办俱乐部,相继建立了县职工俱乐部、图书馆、广播站等文化、宣传设施,陆续组建了县皮影社、评剧团、文工团等文艺表演团体,建立了县文联和县作家协会,组建了县体育运动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等。除此之外,唐山专署在昌黎县城先后组建了唐山专区评剧团、皮影社、“红星”篮球队等艺术演出团体和体育组织,拨款修建了设施一新的昌黎电影院和礼堂等电影放映和戏剧、歌舞等表演场所。从50年代初期开始,昌黎县的文化部门就十分重视挖掘、整理、改革民间艺术,由周国宝、曹玉俭等民间艺人表演的地秧歌《跑驴》、《大秧歌》、《捶布舞》等和民歌《绣灯笼》、《茉莉花》、《拣棉花》、《渔民号子》等,相继参加了全国第一、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其中《跑驴》在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上一鸣惊人,被摄成电影,并在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得银质奖章;民歌《绣灯笼》等也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昌黎还成为全省第一个幻灯放映普及县,第一个有线广播县,第一个举办农民运动会的县,第一个组织全民赛诗会的县。当时,昌黎的文化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了较大影响,部分省、市和河北省的图书馆馆长会议,河北、山西、天津等七省四市文化工作会议等跨省、市的会议,相继在昌黎召开,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文化部的主要领导接连到昌黎视察文化工作,昌黎很快成为省内外公认的“文化县”。年岁末,河北省文联和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联合为昌黎与束鹿举办了新年广播赛诗会,电波把相距千里的这两个“文化县”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时,“南束鹿、北昌黎”之誉不翼而飞。 与此同时,昌黎县的教育、卫生、科研等方面的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较大变化。50年代,昌黎县在私立昌黎汇文中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河北省的重点中学——河北昌黎一中,在原河北省立昌黎女子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河北省昌黎师范学校(曾一度建为河北省昌黎师范专科学校),在昌黎农业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河北省昌黎农业学校(年迁徙到县城东关原北宁铁路管理局昌黎农场南区,曾一度建为昌黎农学院、昌黎农业专科学校),医院的基础医院,在原北平农事试验场昌黎工作站改建的冀东区农事试验场、河北省昌黎果树园艺试验场和年撤销的北宁铁路管理局昌黎农场的基础上建立了河北省果树研究所,使之成为全省的果树研究工作中心。此外,中共唐山地委党校、唐山专区财贸干部学校等也先后在昌黎县城建立,昌黎县又在原县立中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昌黎县第二中学,在农村地区建立6所初级中学,医院、卫生防疫站等,使昌黎县境的文化、教育、卫生、科研等设施不仅比较齐全,而且具备了较多的省级和专区级单位,整体水平远远优于周围其他县域,甚至优于当时的某些中、小城市。 昌黎县城的整个面貌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发生了很大变化。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昌黎城关已经成为唐山专区最繁华、兴旺的城镇,成为唐山与秦皇岛两个省辖市之间有一定的城市规模和形象的县城;倘若唐山地委和专署继续留驻昌黎城关,昌黎势必会持续建成一座渤海沿岸新兴的有相当规模的城市。 中共唐山地委和唐山专员公署是在年迁离昌黎县城的。 年4月,建国后一直被列为省辖市的唐山市和秦皇岛市划归唐山专区管辖,中共唐山地委和唐山专员公署为便于领导整个专区各市、县的工作,决定由昌黎县城迁驻唐山市区。 就在唐山地委、专署迁离昌黎县城的年夏天,昌黎县建起7个人民公社,开始了“大跃进”运动。同年11月,昌黎县变成唐山市与秦皇岛市之间的一个占地宽广的大县。当时,卢龙、抚宁县制被撤销,卢龙县除水峪和刘家营两个公社划属迁安县之外,大部县域并入昌黎县;抚宁县域也被一分为二,洋河以东地区划属秦皇岛市,洋河以西的渤海、坟坨、曹东庄等3个公社并入昌黎县,从而使昌黎县的管辖范围,南起渤海,北至长城,东以洋河与秦皇岛市毗连,西以滦河与唐山市相接(当时滦县已分别并入唐山市和乐亭县,到年1月恢复),成为连接唐山市和秦皇岛市的唯一县域。 在中共唐山地委和唐山专员公署迁驻唐山市区的年,河北省的第一个果露酒生产企业——昌黎果酒厂在碣石山麓诞生,从而使昌黎成为河北省的果露酒生产基地。 昌黎是闻名全国的“花果之乡”,也是中国北方著名的葡萄产区。位于昌黎县城西偏北的五里营、十里铺和凤凰山一带山区、半山区盛产的玫瑰香、龙眼等葡萄,口味甘甜,清香喜人,畅销京、津、唐地区和东北等地,是远近驰名的“葡萄之乡”,颇有条件像烟台那样建立类似张裕葡萄酿酒公司那样的葡萄酒酿造企业。遗憾的是,昌黎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虽然在20世纪20年代就成了新中罐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诞生之地,却始终没有建立酿造葡萄等果露酒的工厂;而且,直至新中国成立,不仅昌黎,就连整个河北省也没有建立一家葡萄等果露酒的生产企业。年,为了填补葡萄等果露酒专营生产企业的空白,河北省人民政府工业厅决定在素有“花果之乡”美称和白酒等酿酒业比较发达的昌黎,筹建全省第一家有规模的专门生产果露酒的企业。在初步进行水文、地质勘探之后,年春天,省工业厅酒业生产管理局的有关人员被派到昌黎开始进行择址、征地、设计等建厂准备工作;原籍昌黎的河北省工业劳动模范、时任保定市制酒厂技师的任桂源,也被派到唐山专区制酒总厂,从事试制果酒和培训生产果酒的技术工人等前期准备工作。 昌黎的传统白酒酿造业历史悠久,民间的酿酒作坊——烧锅,在解放以前几乎遍布全县城乡各地。解放以后,设在昌黎县城的冀东酒业公司为了发展昌黎和整个唐山专区的酿酒业,接收了昌黎县城最大的“余庆涌”烧锅,并将年11月在卢龙县陈官屯解放区建立的制酒厂迁至昌黎,与之合并,建立了由唐山专署工业局直接管辖的昌黎制酒厂。到50年代,昌黎制酒厂被扩建成唐山专区制酒总厂,成为管理整个唐山专区酿酒生产的中心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北省的先进企业。任桂源被派到昌黎以后,用他早年在东北奔波多年掌握的清酒、白酒和果酒酿造技术及比较丰富的酿酒经验,在唐山专区制酒总厂专门辟出的场地,利用昌黎盛产的玫瑰香、龙眼等葡萄和蜜梨等水果,接连试制出葡萄、梨等果露酒;到年,他利用滦河、青龙河出产的甲鱼和碣石山区盛产的玫瑰香、龙眼葡萄,经过多次试验,酿造出后来在国内外颇有名气的鼋鱼葡萄酒。在果酒试制成功的基础上,昌黎果酒厂的建厂筹备工作抓紧进行。经多方考察、协商,确定在昌黎县城西关一块空地建厂,并请国家轻工业部广州设计院设计了厂房,联系了有关生产设备。不料,到年春天,正当建厂方案准备实施时,国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钢铁元帅”升帐,一切经济工作为“大炼钢铁”让路,昌黎果酒厂被迫缓建。在这种情况下,河北省工业厅与唐山专署工业局协商,决定由唐山专区自筹资金,因地制宜兴建昌黎果酒厂。省建工程改为专区工程以后,原有的建厂方案被迫放弃,厂址改在县城南关拟随唐山专署迁至唐山市区的唐山专区手工业局院内,利用闲置的办公室、仓库、宿舍等房屋和大片场地改建厂区,以节省大笔基建开支。年8月,昌黎果酒厂在新择定的厂址破土动工,兴建水塔、厂房、酒池等生产设施,并宣布河北省地方国营昌黎果酒厂正式成立。就这样,经过将近4年的酝酿、筹备,历经一番大的周折,河北省第一家酿造葡萄等果露酒的企业终于在碣石山麓诞生。从此,昌黎成为中国北方的重要果酒产地之一。 昌黎县城在年至年为唐山专区的首府之城,对昌黎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极为有利,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也使昌黎整个的社会面貌和文化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年夏、秋时节,中共唐山地委机关和唐山专员公署及其直属单位陆续搬离昌黎县城,但地委党校、专区财贸干部学校等并没有随之搬迁,一些单位和工矿企业下放给昌黎,新建成的专署电影院、礼堂等均转交昌黎使用,使昌黎的各项事业得以继续蓬勃发展。不仅如此,由于昌黎多年为唐山专区的首府之城,在省内外影响较大,成为中国科学院的垂青之地。在5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长期在此设点调查研究鸟类的分布情况;到50年代末期,文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经济研究所、语言研究所等中国科学院学部管辖的主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均把昌黎作为新老科研人员的劳动锻炼基地,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和青年科研人员相继来到昌黎城乡参加劳动锻炼,进行调查研究,从而给昌黎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年,从70年后期改属单独设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辖管的历史研究所,组织专家、学者,帮助昌黎县编写了《昌黎县史》;文学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帮助昌黎县采写了不少革命回忆录;语言研究所的专家、学者编纂了学术价值较高的《昌黎方言志》;经济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在昌黎搞了大量调查研究,写出了《河北省昌黎县最近公社的工作情况及问题》和《农村食堂究竟有无优越性》等反映农村基层实际情况的调查材料。《河北省昌黎县最近公社的工作情况及问题》呈送给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之后,被迅速批发到全党;《农村食堂究竟有无优越性》,讲的是反映农村大办公共食堂问题的真话,虽然在庐山会议遭到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但实践很快就证明其列出的事例是准确的,提出的问题是尖锐而中肯的,是纠正在全国农村盲目大搞“公共食堂化”错误的一份极其难得的调查材料。 年7月,昌黎和卢龙、抚宁均恢复了原有的县制,昌黎县将原有的7个大公社划为38个小公社,撤销管理区,建立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停办公共食堂,逐渐恢复了农业生产的元气,从而渡过三年困难时期,使县域经济建设又得到恢复和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