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是打开人们乡愁记忆的钥匙。 无论去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珍馐佳肴,你最怀念的,还是妈妈做的家常菜。因为时光将味道烙在了我们的味蕾上,随生而生,永不磨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很多令人至今回味的食物,都变成了我们故乡记忆的一部分,时光流转,纵使泪流满面,我们也不可能再回到这份味道的起点,回到从前…… 今天,小编就带您穿越时间的隧道,寻找丰润记忆里的老味道,重温留在舌尖最美好的乡愁记忆。 关键词:糊饼传统的糊饼是用玉米面做,一是容易熟,二是吃起来不会太硬。颗粒饱满的玉米粒用水浸泡,然后上磨旋转、碾压、研磨,拉成糊状。在糊中加葱花、盐、五香面,搅拌均匀。火上放平锅,擦油。热锅上糊,平摊,翻个儿。盐的咸香、五香面的辛香、葱的清香与玉米面的甜香在热油的煎烤作用下,混合、吸收形成了独特的味道。单吃,鲜香扑鼻、松软可口;作为主食配菜或卷菜(绿豆芽、鸡蛋等)吃,更别有一番风味。 关键词:小豆腐豆腐是中国的传统食品,味美而养生。生活里经常吃的是豆浆经石膏点制而成的,而小豆腐和豆腐却无关。将黄豆(或黑豆)浸泡后磨成糊状。再将泡软的干白菜(或干菠菜、干萝卜缨子)切碎备用。锅烧热后放油、葱花、五香面后煸锅,将豆糊入锅,小火开后加碎菜、盐,熟后即可食用。另一种小豆腐的做法是:豆糊、碎菜同时入锅,小开后加盐,熟后点香油。 小豆腐清嫩鲜香,可主可副,农闲时既饭又菜,是一种经济实惠、味道鲜美的便饭。 关键词:菜饽饽、菜娘子在生活不富裕的年代,菜饽饽和菜娘子是城里和乡下人的家常便饭。以玉米面或者杂粮和红薯面和面,白菜、干萝卜叶和韭菜等当季蔬菜或野菜为馅儿,把菜包在里边叫“菜饽饽”,把菜和面混合在一起蒸熟叫“菜娘子”。 在民间,菜娘子还有这样一段传说:相传某村有位娘家姓蔡的大娘,特别会过穷日子。平时常把蔬菜搀玉米面捏成团,上锅蒸熟后食用,这样既饭又菜,颇经济实惠。当蔡大娘的手艺传开后,大家又接着增添新招。往饭团子里加佐料、油盐等物,使其味道更趋可口。有时年景不好,老百姓就用麸皮、糠等加菜蒸菜娘子,人们一边吃一边凑趣:“要不是蔡大娘起头做这玩意,还不挨饿啊!干脆就叫这东西为‘菜娘子’吧?” 关键词:虚糕顾名思义,此物纯属松软香甜类主食。6成的玉米面和4成白面混合发酵,加碱停发后,锅上架笼屉,铺屉布,将发面平摊屉上,烧火蒸熟。如喜甜味可加糖或枣或豆。 虚糕出锅后打成菱形块,除日常食用外,也可在访友时充当礼品。此食品最适合老人、孩子、病人食用。 关键词:贴饼子在过去,贴饼子是农村中午的一顿关键饭,也是农家非常重要的主食。饼子有玉米面、白薯面、红高粱面、豆面、还有杂面等。贴饼子通常是在炖菜的大铁锅边上进行蒸烤的,一块块面团拍成椭圆形的扁片贴在热锅上,把铁锅的一圈贴满,出锅后的饼子香喷喷,带着焦黄的嘎盖儿,让人一看就来食欲。 在鱼锅里贴饼子也成了一道传统美食——“贴饼子熬小鱼”,饼子的下半截儿泡在鱼汤里,形成了油滋滋的痕迹,吃起来既有玉米面的香味儿,又有小鱼的新鲜味儿,别有一番味道。 关键词:饸饹在白面稀缺的年代,白薯面做主角,但是由于白薯面没有韧性容易断,所以混合榆树皮和面,用饸饹床子(一种木制或铁制的有许多圆眼的工具),把面通过圆眼压出来,形成小圆条。出来的面条比一般面条要粗些,食用方式和凉面差不多。炎热的夏天,来上一碗饸饹面,胃口大开,百吃不厌。 关键词:馓子、排叉馓子和排叉都是油炸面食,逢年过节必备的小点、零食。馓子其形圈圈相连,外观纤细黄亮,入口浓香酥脆。排叉和油条的外形和做法有几分相似,口味却全然不同,咬一口脆的掉渣,特别受小朋友的喜爱。 那时候的馓子和排叉都属于比较稀罕的食物,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有的吃,赶上年初一去邻居、亲戚家拜年时能有婶子大娘给几块馓子或排叉吃,那比拿到糖还高兴。 关键词:油梭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食油等生活资料供应紧张的时候,许多人家都会买来肥肉膘子炼油,那时的肥猪肉可比瘦肉要吃香得多。肥肉榨出的猪油俗称荤油,冷却后变成白色的固体。榨完油的肉干就是油梭子,刚出锅的油梭子最香脆,撒上一点盐面儿,拈一颗放进嘴里,口鼻满满肉香,在那些年代不知道有多幸福。那时,油梭子作为“荤腥儿”和成馅,做成菜饼子、菜饽饽、饺子等各种美味。 转自:文化丰润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