の世界 没有缎帐,没有幕布,约4平方米的“能乐堂“显得有些空旷,舞台上唯一的一堵墙就是唯一的背景,道具最多也只是在那堵板墙上画上松树,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其脚本多来源于日本传统文学作品,以神鬼及现世题材为背景。 能乐堂里,演员承担着剧中的角色如同人承担着生命,把一招一式都规定到精密入微的地步,堆砌得好像一块凝固了的整体,连肉体的质地也受到严格的控制。以捕捉意境或情感的精髓为目的,用凝练质朴和阴郁的风格作为禅宗哲学的表达。 如仪式般向天地宣告自我,以宁静表达重回浮生梦的意境。“用着装来表示人的身份,用动作来表示事情。” “一个面具便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灵魂,绝不能让人侵犯。”只有主角戴假面,配角、伴角以及儿童均不戴,但戴错面具却是万万不可。能剧演员尊能面为圣,戴上之后绝不可再碰一下。可请人更衣、换假发,但像宝贝一样珍藏在铺有锦步的木盒中的能面,他人不可随意触碰翻看。表演前,演员小心翼翼地将能面从木盒中取出,双手拖住面具两侧,凝视约60秒,对面具的正面说“现在,我要成为你了。”如同一个仪式般将整个自我、全部的身体与灵魂投入到角色之中,直到完全褪却个人情绪后,再毕恭毕敬地把面具反过来戴好。自戴上的那一刻起,演员便不再是自己,一个个角色被赋予灵魂般逼真地“刻”在了脸上,不再需要任何多余的表情就能演绎出无限神情。亦或许,当一切外在元素简化之后,内在的情绪反而更为饱满。近乎本色的表演,才是喜悦与悲痛的彻底释放。 能面介绍一.男面能演员饰演普通男性人物时不戴假面,也不化装,叫做“直面”。但饰演武将、公卿贵族、少年、盲人等人物时使用假面。 据说此面是按平安时代初期的歌人,六歌仙之一的在原业平的相貌制作的。因在原业平位至右近卫权中将,所以叫“中将”面。双目细长,鼻梁端正,嘴部轮廓与女面相近,只有上齿(表现人物优美文雅)、眉头处有两道竖纹,使俊秀的脸上流露出哀愁。除在以业平为主人公的剧目中使用外,也用于《清经》、《忠度》等剧目中的公卿贵族。 喝食面的原型是禅寺中吃饭时站在食堂的一角大声喊唱菜名的少年,用于具有艺术气质的美少年 能剧中的猩猩是指一种海上喜喝酒的瑞兽。 十六面,据说此面是按十六岁战死的平氏家族的平敦盛的相貌制作的。比中将面、今若面年轻。 《弱法师》在能剧中属杂能,讲述的是弱法师因被人中伤而被父亲赶出家门,过度伤心导致失明,又因腿脚无力故被人称为弱法师,后和父亲迟释前嫌的故事 法性寺僧都俊宽,因密谋反叛平家而被流放到鬼界岛,在失意与严重营养不良的交困下衰朽至极的形象。充满愤恨和欲望的双眼兼有消沉之色,因消瘦造成面部骨骼极其突出。 蝉丸是醍醐天皇之子,生下来便是盲人,被父亲派人扔在逢坂山。认为凄苦遭遇乃是偿还前世罪业的蝉丸于山中修建草庵自修,每日演奏琵琶于其中。 二.女面女面是能面中最美最具能面特征的面。表情为中间表情、不大悲亦不大喜,不鲜明地表现喜怒哀乐。男面、老人面虽然也是中间表情,但女面的这一特征最为突出。各种女面的眉毛都画得很高,牙齿涂黑色。这是因为日本古代社会有女性拔眉,用眉笔画高眉,染黑牙齿的风俗。 用于老年女性 “小面”中的“小”包含着年轻、可爱、美丽的意思。“小面”面在女面中是最年轻的面,脸颊丰润,眼鼻嘴集中在脸的中央部,额头宽下颚长,给人的感觉非常纯真 若女面的表情和“增”差不多,只是上眼睑的弯曲形状及嘴两端的曲线有些不同。比“增”艳丽一些 深井面以前也写做“深”或“深女”。关于此名称的由来,一般认为是由于此面表现出人物无论年龄还是生活阅历都已加深的缘故。“深井”面比年轻女面脸颊消瘦、憔悴,松弛的两腮上有浅显的皱纹、眼窝有些塌陷,双目俯视下方 关于增面名称的由来,金刚流秘传书上记录了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由于此面是增阿弥所作。另一种认为,因为“增”面比“小面”面、“孙次郎”面增加了一点艳丽的缘故。“增”额头比“小面”“孙次郎”宽且长,下巴稍短,整个脸部下倾,给人感觉理性强、品位高 万媚面(孙次郎面?存疑)比一般女面妖艳,用于妖媚女性。 三.怨灵面能面包括男性灵面、女性灵面。男性灵面表现的灵有战死沙场的武士之灵,也有生前犯杀生之罪的猎户、渔夫之灵等。女性灵面表现的多是因嫉妒狂乱而死的怨女之灵。灵面跟鬼神面一样,一般在眼白部镶嵌金属。灵面在后场表现灵的本来面目时使用。 般若面名称的由来有以下三种说法。1、此面是由叫般若坊的人制作。2、怨女之灵听到般若经之声,豁然通达。3、般若在梵语中是智慧的意思。此面是借助佛的智慧创作的。面为肉色,头上有两只角,上眼睑突出,眼白部镶满金属,巨口獠牙。只有额上的眉墨及凌乱的头发表示她是女性。整个表情比“桥姬”面更激愤。但不只是激愤,双眼的眼神是极度悲酸的。用于《道成寺》《葵上》《黑冢》剧目中的怨女灵 桥姬面之所以叫“桥姬”,是因为传说中有个因嫉妒而变为鬼女的人名叫桥姬。“桥姬”面用于嫉妒女人。面为红色,眼球周围的颜色是深红色。咧嘴瞪眼,狰狞可怕。桥姬的表情是动的,积极的,是一种要复仇雪恨的表情。用于《铁轮》剧目 瘦男面用于《善知鸟》、《阿漕》等剧目中因生前犯杀生之罪而附入地狱,反悔罪过的幽灵。面为土黄色,眼窝、两腮深陷,瘦骨嶙峋,无力地微张着嘴,嘴中只有上齿。只有上齿的能面一般是表现高贵、优雅,但在“瘦男”面中表现的是衰弱无力 四.鬼神面鬼神面的最大特征是夸大瞬间表情,这与男面、女面、老人面不同。以上各面,特别是女面的表情是中间表情。中间表情如果用“温”形容的话,那么鬼神面的表情便要用“烈”来描绘了。鬼神面还有一个区别于其他面的特征是眼球的眼白部分镶铜片等金属。鬼神面有叫做“癋见”“飞出”“天神”“恶尉”“颦”“狮子口”等名称的面,用于龙神、雷神、狐神、天狗、阎魔、钟馗、鬼等人物。 “飞出”面是因面上的眼球好像飞出似的,而得此名。“飞出”面中有“大飞出”“小飞出”“青飞出”等。“大飞出”面整个脸用金泥涂彩,眼球凸出,眼梢上吊,嘴巴大张,舌尖上翘,鼻耳硕大。用于《雷电》中的主人公,该主人公是由于政治斗争被迫害致死,死后成为天神的菅原道真丞相,也用于天上的雷神等。“小飞出”无耳,脸上的部件比“大飞出”小,脸呈赭色,显得很精悍。用于比较活跃的神灵,如狐神、龙神等。 五.翁面翁面中有“翁”“三番叟”面,只在《翁》中使用。《翁》是产生时代早于能的神乐歌舞,登场人物是叫做翁、千岁、三番叟的神翁。神翁起舞,祈祝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翁》中的神翁由能演员扮演,但能乐界的人说《翁》不是能剧目,这是因为《翁》具有更神圣的式典属性。现在《翁》也只在新年(日本不过春节,新年是最隆重的节日)及特殊庆祝演出时上演。《翁》中主角“翁”戴的“翁”面被视为最神圣的面,现在还保留着《翁》剧上演前,在镜间(参照《能舞台》)用神酒、洗米、盐等供奉“翁”面的习惯。 六.老人面老人面也叫做尉面,这里的“尉”是指男性老人,所以老人面只包括男性老人面。其特征是脸颊瘦颧骨高,束发,牙齿整齐。牙齿形状有上下两排和只有上齿无下齿两种。胡须有镶嵌胡须和画须。两排牙齿、鼻下的胡须是镶嵌胡须的面,一般用于平民百姓中的老人,而只有上齿、鼻下的胡须是画须的面用于表现有身分或是有神性的老人。 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仅仅暗示着故事的本质,而不是把它表现出来。“所以,自始至终,能剧演员的整个面部被埋在小小的脸谱里,所有真实的感情都被隐藏在能面之下,只剩下缓缓的动作。于是,幽玄之美的”能面“也顺其自然的成了能剧的代名词,一次次精致的诠释着人世间无止境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