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大都不知道陈大远了。但在老一辈的唐山人心中,陈大远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到燕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丰润卢各庄村)去采访,一位老人听说我是《唐山劳动报》的记者,问我:“你认识陈大远吗?”我说不认识,但我知道他。老人说:“那可是个本事人,印报纸缺个字,他到外边撅个树枝就把字刻好了。报纸上的毛主席像,都是他刻的。”事后我知道,战争年代,《唐山劳动日报》的前身《冀东日报》曾在这个叫东营的小山村驻过一段时间,陈大远的聪明才智,给这里的人们留下很深印象。老人还知道,陈大远会写歌,会拉二胡,会写诗,“那叫个本事,拿啥啥会。”陈大远上世纪50年代初调离唐山,先后在河北省和北京工作。最后的职务是中国对外展览公司经理,在这之前曾担任文化部和对外文委的司局级干部,中国驻丹麦大使馆文化专员,再之前是河北省文联副主席,再之前是唐山劳动日报总编辑、社长;他还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组创者之一,他本人也是著名书法家,艺术评论家,作家,诗人,有长篇小说、诗集、散文集、艺术评论集出版。 最早面识陈大远,是上世纪80年代他和管桦在唐山联袂举办的一次书画展上。当时我是《唐山劳动日报》文艺副刊的一名编辑,承担了书画展的采访任务。再一次,李远、陈大远诗书画展在北京举办,李远先生特邀我去采访,并认真地将我介绍给陈大远,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位崇敬已久的老前辈。那次诗书画展在中国书画史上堪称创举,大远先生用他那俊秀洒脱的书法直接在李远先生的花鸟画上题诗,诗、画、书法,三种艺术天衣无缝地浑然联袂。懂得中国书画史的人告诉我,诗书画一体的艺术形式,早在宋朝就有,但如此大规模展览,应该是第一次。画展在北京艺术界极其轰动,很多国内一流的艺术大家都来了。再有知情人告诉我,出席诗书画展的艺术家之多层次之高,除了展览本身的吸引力之外,陈大远的人格魅力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国书画界,陈大远是著名的鉴赏家、收藏家和艺术评论家。他与很多著名艺术家都有着良好关系和往来,包括齐白石、黄胄、李可染这些顶级艺术家。但陈大远从不向这些人无偿索画,如工作需要,他会守信借阅,完璧归赵。如果艺术家热情相赠,他也会按市价把钱寄去。陈大远在《唐山劳动日报》副刊开过一个国画鉴赏的专栏,所用名家作品,大部分都是他花钱买来的。在北京的艺术界,陈大远的口碑朗朗。 不止于此,陈大远还是个生活极其朴素低调的人。陈大远是行政级别较高(印象中是9级)的高级干部,按规定可以享受一些特殊待遇,比如看病、坐车、住房等。但除了文革后落实政策,分得一套多平方米的住房外,其它方面,陈大远和一个普通干部一样,挤公共汽车,排队看病,到菜市场买菜,甚至包括了回家做饭。陈大远的夫人红叶,是个八路军女战士,战争年代两条腿被日军打伤致残。后来又罹患其它疾病,及至老年,生活已不能自理。自身也患有肺气肿等疾病的陈大远,在承担繁重工作的同时,还要担负起照顾夫人,操持家务的生活担子。但他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他说:“对于老伴这样不幸的人,我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付出多少劳动,受到多少讥讽,忍受多大痛苦,也要把她照顾好,让她在偌大的不幸中,生活得稍微幸福一点。”后来红叶坐上了轮椅,陈老就每天推着夫人去散步、逛菜市场、探亲访友。夕阳中,一尊雕塑般的形象,常常令路人咂舌感叹。有一次,我和朋友到家中看望陈老,那时红叶阿姨还能走动,听说我们是从老家来的,立刻热情地问候我们的吃喝冷暖,还让陈老把他的好茶拿出来给我们喝。陈老一边乐呵呵地说“行行”,一边对我们说,“她知道有朋友刚送了我今年的明前龙井,你们是老家来的,有口福啊!”热水刚冲进茶杯,明前龙井特有的清香就弥漫开来,端起茶杯,都有点舍不得喝下去。 陈大远的爱情生活,也曾有过一个浪漫的小插曲。但那纯粹是人为的。上世纪50年代陈大远出任驻丹麦大使馆文化专员时,有关部门考虑红叶腿有伤残,不能随陈大远外派,而陈大远的工作又需要有一位夫人陪伴出席很多场面,这是外交工作惯例,也是北欧当地的文化风俗,就为陈大远配了一位女秘书,公开场合的身份是夫人。红叶知道了这件事,当然很受刺激。从丹麦回来之后,陈大远再也没有担任过这样的工作,据说就与红叶有关。陈大远不想再刺激与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妻子加战友。 陈大远的书斋有一个很怪的斋号:饭猫斋。那是因为陈大远一生饭量很小,俗话叫吃猫食。陈大远调侃自己,起了这么个斋号。虽说是调侃,其实也贴切。陈大远多才多艺,智慧超人,年轻时就获得了“冀东才子”的赞誉,但他为了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放弃已经拥有或可能拥有的一切,只身参加革命,从抗日报纸的一个刻字员干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走上领导干部岗位以后,享受一些特殊待遇本也正常。但他的行为正应了那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的话:只讲奉献,不计索取。他的低调生活,不仅是一种人品性格,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医院,很少到为他们这些人开设的高干门诊,也基本上不使用属于特权的高级干部医疗证。有一次到陈老家去,医院回来,一件很旧的黑呢大衣,高高地竖起衣领,很冷的样子。同去的朋友问:“咋去的?”陈老回答:“坐汽车。”“咋不要车?”朋友问。“麻烦。这方便。”陈老不经意地说。不用说今天,就是当时,我也立刻想到了那些没有专车不动身的地方官吏们,更不用说今天的腐败堕落分子了。 陈大远:(—)中共党员,河北丰润人,中学毕业。笔名胡青、大风。年在冀东参加抗日,历任《救国报》刻写员、编辑,冀东新长城社理事及编辑、长城皮影社指导员,《冀东日报》编辑部长,唐山劳动日报社社长、总编,唐山文联主任,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北文联副主任,中国驻丹麦大使馆文化委员,对外文委三司副司长、研究室副主任,文化部对外四司负责人,中国展光公司负责人。 往期精彩1.喜迎十九大?发现家乡美——新老照片喜看丰润变化 2.唐山各县、区历史上的名字,太长知识了! 3.丰润这么多好玩的地方,赶紧叫上远方的朋友来丰润吧……我带着你,你带着梦想! 4.重阳节这天,丰润这家爱心企业再次出手! 5.丰润限行范围、注意事项看这里!!! 来源:文化丰润 编辑:杨朝鹏 编审:刘宏伟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