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字,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南溪湾畔园周村周跃忠从石柱镇下里溪村至东城街道黄棠村一段南溪河流,因英山岭、石龟山阻挡,河流形成了一个大大的“C”形弯道。就在这个“C”形背部,有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古老村庄吸引着众人的目光,那就是离永康城区溪心路2.5公里的江南街道园周村。 (南溪湾里溪段)园周村周氏始祖茂二,于元初从现丽水市莲都区雅溪镇莲房村迁入。最初迁入地是英山岭脚下,村故名岭下,此一支周氏就叫英山周氏。后第四世恢六于元末析居离岭下1公里的下潘。因居住在下潘南面山后,则称山后周。恢六迁居下潘后,丁众日蕃。不久,其儿子义六(讳泽,字养中)派居到大园建村。 大园介于岭下与山后周之间。大园村名由来版本很多。有说大园当时叫“田园”,意思是这里有“田”有“园”,因“田”与“大”音近,后“田园”改叫成“大园”。也有说村处半山半田,群山环抱如园,故名。民间还流传着“大观园”的故事。说的是玉皇大帝派大将军为降世的新皇造大观园,因天机泄露,新皇胎死腹中,大将军羞愧难当,石化成石城山上的将军岩。因“大观园”为御园,普通百姓不可进出,遂去“观”成“大园”。 岭下、大园、山后周、下潘,一时在南溪湾畔并存,一字排开。后来下潘渐隐,山后周渐兴,慢慢地改下潘也叫山后周了。后来,岭下也人丁渐微,大园迅速崛起。到20世纪60年代初,岭下似乎完成了繁衍的使命,最后一户人家周来法户迁居到大园,岭下祖宅不复存在,成为了消失的村落。年以乡设社,大园、山后周为云山公社下属的一个生产大队,叫大园大队。年,因重名,改名为园周,以大园、山后周两村各取一字得名。 (南溪湾水峥弄峡段)本世纪初,通过三期的老村改造,大园、山后周差不多连成了一片,东南面也延伸到了岭下。整齐的洋房、宽敞的道路、美丽的景观公园、典雅的映湖广场……集自然生态、人工生态、田园野趣、园林雅韵、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于这片丰润的土地,一幅“绿树成荫、碧水环流、鸟语花香、百姓安怡”的新农村美好景象呈现在世人面前。园周村对许多古迹古景进行了恢复与重建,赋予现代的文化创意,建成了御史府第、绣衣牌坊、周氏特祠、摩岩石刻、烽火长城、轩辕洞、黄帝壁刻、龙溪春水等景点。全村农户户,人口人,耕地面积亩,山林面积多亩,村民人均年收入3.5万元以上。年,登上了中国名村影响力排行榜佳,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年以来日平均游客量达到多人次,年入围国家4A级景区。年,一部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记录“浙江最美村庄”改革开放40年发展之路为内容的长篇报告文学《天地之间有园周》(孙侃著)由红旗出版社正式出版。 园周古称“水里莲花”,一个非常漂亮和纯洁的名字。相传古时有佛自西天竺来,途经此地,见祥云缭绕,于是馈莲花一朵,花瓣落处,泉涌汩汩。每年春夏之交梅雨时节,水涨莲高,水退莲退,虽临水建村,却没有被水淹没过。传说归传说,“水里莲花”由来,是明时大园始祖义六,因乐善好施、赈济灾民,为区民代纳盐粮,支援朝廷官兵剿寇等义举,当朝兵部尚书孙原贞(-)奉旨亲临大园旌表时封赠的。明正德《永康县志》有载:“正统十四年(),处寇猖獗,兵部尚书孙原贞奉敕劝谕出粟石者赐冠带13人:楼永达、周养中、施坦然、方大成、施孟高、吕仲玉、陈琦、黄季龙、黄养浩、胡伯中、朱仲南、朱叔文、陈孟升。”周养中即义六,位列名单第二。当时,孙原贞来到大园,看到该村虽地势低洼,但水系发达,泉眼冒突,清水环绕,景色优雅,犹如生长在水里的荷花,同时感叹义六心地高洁似莲花初出污泥,遂美称为“水里莲花”。 (南溪湾英山岭段)园周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据传,明景泰五年()甲戌科进士周琦(-)出生前,其母也是梦莲神入怀而产。周琦先是观通政司政,接着钦差江西纂修志书、御命出使西江,再授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后升福建按察司佥事。每到任上,周琦不辱皇命,任劳任怨,为朝廷与百姓鞠躬尽瘁。特别在履职监察御史巡察期间,他胆识过人,智勇双全,惩治贪官污吏绝不手软,政绩卓著深得明景帝赏识。周琦逝后,朝廷追认其为“绣衣”御史,以资旌表,建有“绣衣”牌坊与“御史府”。年,由章锦水、杨方合著的历史长篇小说《江南烟华录:明监察御史周琦传》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并改编成第一部反映古代监察御史智勇、清廉形象的电影剧本,目前已经开机拍摄。 英山周氏自第六世周琦以后,第七、八、九世周氏英才辈出,簪缨接踵,人物联翩,家道昌盛百年不衰。周琦长子荣十八周玹(-),字尚德,号师舜,弘治甲寅年()岁贡,授江西贵溪县儒学训导;幼子荣三十五周恕(-),字尚忠,补县学廪膳生,弘治丙辰年()岁贡,候选训导。周玹长子华十八周正(-),字直夫,晚更淳甫,号石峰,由学生中弘治戊午()科浙省举人,授湖广楚府审理正;幼子华六十九周雍(-?),字仁夫,号默斋,别号安山、安山鲁人,世人也有称他为潜崖,由县学生中正德癸酉()科浙省举人,考授和曲知州,再授达州知州,有惠政,两州俱入名宦录。 (南溪湾“C”形园周段)下面重点来说说周雍,他在永康老家最大的功绩是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造“绣衣”牌坊,建花千门。 周琦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在任上,朝廷追认其为“绣衣”御史。“绣衣”表示受君主尊宠。青年时期的周雍与父亲周玹一道,合力在山后周建造了厅堂“御史第”,外建气势恢宏、雍容华丽的门楼“花千门”,匾书“绣衣”两字,楼柱对联为“成受恩花传流万绣,化岁四门万年春衣”。此对联头尾藏“成化”“绣衣”四字,过往行人一看便知此牌坊建于成化年,为纪念瞻仰绣衣御史而造。自此,山后周的“御史第”、“花千门”名闻遐迩,人民习惯以“花千门”称山后周,以“御史第”称英山周氏。 第二件,追根溯源,手创宗谱。 英山周氏源出丽水莲房,元初先祖茂二公避乱建村英山岭下,自此约二百年,传至第八世周雍这代,宗谱世系乱杂,一直没有完整统一的谱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丽水莲房家谱曾有新旧两个版本,旧版以东晋尚书左仆射周顗为追远元祖,新版以北宋理学先驱周敦颐为追远元祖,如此这般给谱系带来了很大的混乱。周雍由县学生中举后,萌发了修纂英山周氏宗谱的念头。他想,祖父周琦是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父亲周玹为岁贡,曾任江西贵溪县儒学训导,长兄周正同为举人,任湖广楚府审理正,人家都说英山周氏“一门四英”,在永邑之南也是望族,应该不负先贤荫泽,一统谱牒以记之,传世后人。周雍办事向来果敢,他马上制定修谱方案,并到岭下、大园、东村、吴村(旧地名)、吴村园(旧地名)挨家实录,还无惧烦冗实地考察先祖墓所坐落四至。他亲自梳理世系,手自删订,去伪存真。周雍通过详考各地各房谱系,走访四方耆老,最后著文质疑13条,并声明“不敢忘认濂溪”,认周顗为祖。这在当时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件。周敦颐是理学开祖,其影响力非常大,朝廷时有“赐谥”“追封”“招授”,自宋以来全国许多地方都建立“濂溪书院”或“爱莲堂”,周雍实事求是,正本清源,力矫其弊,足见其风骨。明正德戊寅年(),周雍亲手创建的英山周氏第一部宗谱刻制完成。事隔27年后,他进行了第二次修谱。 (园周长城晨色)第三件,念先人手泽,建安山书馆。 周琦在世时,雅性好古,留有各类典籍积数千百卷,周雍“念先人手泽,始欲建馆以贮,令后人可世守也”“建斗室贮祖父遗籍,出则资之以守官,归则取之以教子”(年《英山周氏宗谱﹒安山书馆前志》)。他为建安山书馆,两度辞官,经过二三年的努力,贮书之馆落成,几千卷古籍架列期间,榜字“安山书馆”。安山,为周雍别号,有“静安如山”的意思。今山后周御史府第后厅的图书室与讲学场所称之为“安山书院”,可以说传承了这一特殊含义的文化符号。 周雍虽官宦之后,但生性淡泊,以“莲”的洁、“竹”的节、“松”的傲自居,喜欢与名士打交道。永康榜眼程文德(-,独松人)与周雍至交,也常常来到安山书馆与他一边谈经论史,授阳明心学,曾作《赠大夫周先生归安山序》一文,约千字,把周雍为官待人之道,以及书馆的清幽雅致都写了进去。中有:“先生尝构堂安山之麓,面池绕树幽迥可爱,今兹归无求于世,澹然自足,日夕坐卧觞咏期间,不知老之将至。”足见书馆环境清幽,置身其中怡然自得,超然物外。另外,王崇、俞敬、俞玘、周升,以及东阳赵叶、滇南朱伊、乐山曾举、武陵刘友义等等当代名流在安山书馆都留有佳作。 从周琦父辈开始始,到明末近年间,从县城仁政坊的庄院到石潭山居、安山书馆、八茇庄园、梅坡钓亭、李溪行馆,约10公里溪畔,英山周人建书院、书馆、庄院、别墅多处,招致四方名流学者会讲期间,吟诗作赋,促进了明中后期永康文学的繁荣和学术活动的发展。周雍兄周正建造的石潭山居,有石川人赵懋德作《石潭山居记》,称山居“山可樵、水可渔、田可粒、舂可炊、舟可来往、游观取乎居”。芝英应照、厚仁李鸿、古丽赵懋功、兰溪章恺等文人雅士都有诗作赞之。值得炫耀的是兰溪状元章枫山、大司空章朴庵、金华进士潘竹涧(程文德岳父)、昆山状元顾鼎臣皆“称重之”,或有诗文以状其懿,一时名贤吟咏甚多。顾鼎臣《题石峰》称石潭山居是“小蓬莱”,全诗如下: 万顷寒陂玉一堆,空明突尔见崔嵬。 风波如许原无恙,岚翠谁招漫自迥。 碧落撑来真柱石,瀛洲分出小蓬莱。 卓哉君子深相得,坐对忘形笑口开。 (园周长城夜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帝南都、永康石城、英山岭下、南溪湾畔,特殊的地理环境致使园周在村落的形成、族众的繁衍,以及勤耕与苦读、创业与奋斗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精神气质。年年初,撤销园周、东村、山后卢、周元村等4个村委会,重新设立园周村委会,扩大后的园周村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如果你去了园周,你不光看到美丽的山水风光,如诗如画的新景,还会领略到深刻的人文渊薮,特有的水莲风韵和浓郁乡愁。所有这些,一定会深深的吸引着你,让你流连忘返。 照片拍摄:徐金星胡华超 作者简介 周跃忠,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金华市地名文化研究会会员,永康市作家协会会员,永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永康市茶文化研究会会员、理事、副秘书长、学术部部长。从永康市文联主席任上退居二线,副处级职级,曾主编《回眸永康六十年》(大型画册)、《永康地名故事》、《永康文艺丛书》(10册)、《三帝起南屏:江南山水新城民间故事》等。喜欢供养蒲草,相信蒲禅一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