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蟠龙法云寺的传说

搜集整理/姜卫湖

据历史传说先有离相后有武乡,诸位看官要想知道武乡蟠龙法云寺的来历,还得先从武乡千年古刹德峰山离相寺说起。

离相寺始创于东汉,孝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有一位证菩萨果位的德首尊者,云游到这座曲经幽雅,松柏青翠的山峦,傍山打窑洞,红石泥沙砌墙,松树紫荆菶搭茅棚而居。德首尊者面容清奇,仙风道骨,不知年岁多少,周边村庄百姓如果想祈福盼贵,求医问药总是有求必应,人们亲切的叫他“老爷爷”。据传说,每年春耕抢墒下种,附近村民总要请德首尊者帮忙,同时在前一天下午打招呼,有的人来问,老爷爷明天早上帮俺种山药,老爷爷笑答,能行;有的人来问,老爷爷明天早上帮俺种玉米,老爷爷笑答,能行;有的人来问帮俺种大豆,有的人来问帮俺种葵花,老爷爷同样笑答,能行。有多少人问,老爷爷答应多少人。第二天早上你看,种山药地有个老爷爷,种玉米地有个老爷爷,种大豆地也有个老爷爷,种葵花地也同样有个老爷爷。老爷爷总要满足大家的愿望,这就是《华严经》所说的“一身影现尘刹身,一一尘数尘亦然。”德首尊者道行深广,神通妙达,智德如山峰,因此后人把这座神奇离异的山谷叫德峰山,紫荆茅棚就叫德峰寺,德首尊者离开德峰山谷后,人们又叫离谷寺。古传中天竺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尊者也在此弘法,竹帛抄传《佛说四十二章经》珍藏于紫荆茅棚离谷寺,久传千年历经数朝,属于离谷寺镇寺之宝,据说日本画僧雪舟在离谷寺,夜见藏经阁楼大放光明,如同白昼,登楼观看,见是竹抄《佛说四十二章经》文牍夜放瑞光,深感惊诧,可惜在抗日战争年代遗失,有人传说是日本人盗取,不得而知。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尊者曾经在离谷寺北下型塘河北岸石壁上雕凿佛像,修建一座东佛寺讲经度众,现今石雕佛像,经千年风蚀雨淋,仍然威仪庄严,保存完好。今年,下型塘81岁魏雨田老居士说,可惜寺院建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已拆毁,夷为平地荒滩,近三年间石刻佛像的头面有贼人妄想盗取,已用锤子捣的面目全非。西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年)年已七十九岁的高僧佛图澄从洛阳渡黄河至太行山涅县(武乡)结茅南山,重建德峰山离谷寺讲经弘教,留下许多传奇故事。后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公元年)离谷寺住持高僧雄辩大和尚根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离相寂灭分十四品》“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的经文名句更名“离相寺”。

离相寺在(公元年)已经按照寺院独特的建筑风格建寺安僧。三进院,从巽方建山门,拾阶而上,中轴线正分,两侧相对,建钟鼓楼、四天王殿、东西配殿、禅堂、法堂、讲经堂、五观堂、观音殿、地藏殿、藏经楼、大雄宝殿。道场规模宏大,高屋建瓴,飞檐斗拱,气势磅礴,巍峨壮观,能容纳上百僧伽共修佛法。秦晋闻名,善信云集。

晋国(公元年)法显法师出生于襄国(襄垣)九龙山下龚家庄村,三岁剃度出家。(公元年)20岁时受具足戒,同门师兄弟“烧断红尘”的法明法师从襄垣到武乡离谷寺传法弘教。据(高僧传)记载,晋安帝义熙年间(公元年——年)晋代高僧慧远弟子,法安和尚、法聪和尚、南北朝慧韶和尚、宝琼和尚、还有最有名的昙翼和尚分别曾在离谷寺讲经说法,弘法利生。一时,闻名华夏,传遍神洲。

当年法显法师出家后,他有个本家二叔俗名叫二愣。二愣年龄三十八岁,在家挑担做小货郎生意。一日,晚归,路遇土匪打窃,货郎担被夺,铜钱被抢,他在奋力争夺中腿上已砍两刀,忍痛仓惶跳沟逃命,经一昼夜连滚带爬回到家中,性命保住了,右腿已经骨折。二愣天性暴脾气,躺在炕上痛的喊爹叫娘,怒骂老婆,甚至还想动手打人。侄儿法显知道后去武乡德峰山离谷寺找到曾经“为虎授戒”的高僧法安和尚求得正骨秘方,二愣的骨折刀伤才得以痊愈。

当时,晋国战乱,窃匪横行,民不聊生,二愣腿伤好了以后,不想再从事货郎生意,便萌生出家之念,开始老婆极力反对,法显法师得知后,劝俗家二婶说:“二愣叔今生遭窃匪横祸,财失腿折,都是因为他在前世当土匪打窃过行人财物造下的恶因。如是因,如是果。二婶如不相信因果,可以观察二叔的土匪脾气,再看看他腰上一道线一样的褐黑色胎痣就明白了。这个暴脾气就是他前生当土匪时种下的恶劣习性;一道褐黑色胎痣是他前生当土匪行窃搏斗时,他砍断对方的腿,对方在他腰上捅一刀,今生得人身腰上留下的胎痣就是那个刀伤。”二婶一看正如法显所说,皮肤上一道褐色胎痣如刀疤痕迹,斜斜的划过腰际,很是吃惊,便点头同意二愣出家。

二愣出家后,取法名“法云”,挂单于离谷寺。法云半路出家,私心杂念重,凡夫陋习毛病又多,很难守持出家人的清规戒律,时常和师兄弟们发脾气,闹矛盾,没有少被法明法师训斥。法明法师看在法显法师的脸面上,没有迁单。为了防止法云犯口业造罪,特别单独安排法云扫院、擗柴,种菜、饲养耕牛。法云早晚参加佛教课诵念经念佛。有时随大众到讲经堂听法师讲述由竺法兰从印度引进中国的第一部经典《佛说四十二章经》经文。法云脾气暴燥,也不识字但特别喜欢听讲经。法师讲过的经文句偈也能略记得一二。

当时,晋代佛教盛行,法显法师发现僧团中戒律多有舛缺,对于犯戒比丘、比丘尼等僧众没有约束力,为了正法久驻,昌隆社稷,光大佛教,以教兴国,立志决定于晋安帝,隆安(公元年)三年三月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从长安出发西行取经。

临行前半月,法显法师来到离谷寺,鸣钟击鼓,招集僧众聚集法堂,说:“东汉永平三年,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腾空西去,知道有佛在印度。永平十年中天竺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尊者带佛像和经卷来洛阳后北上到涅县(武乡)德峰山离谷寺留下法宝经卷,望大家晨昏诵经修学佛法,不得懒惰!”

临行前又交代住持法明法师管理好寺院,特别嘱咐法云说:“法云听着,你是我的亲人,在家是我叔,出家是徒侄,安俗家是长辈,出家是师徒,出家要身心具出,万缘放下,以忍为上,以戒为师,严守五戒十善,万不可发脾气,注意群居守口,独处防心。俗话说,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我西去取经生死未卜,你出家必须听法明法师的话,严守禁戒,切不可犯。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常住寺院要事事勤务,消业培福。饲养耕牛,观牛识性,莫要鞭策过重。若造口业,将来投牛腹,人身畜心难了。”

次日,法显法师告别大众,离开德峰山离谷寺,乘坐木筏渡过下型塘清水河岸,与同参道友一行西行天竺取经按下不提。

法云起初听法显法师嘱咐还免强守规矩,每天三更起床,打扫院落,安时参加晨课诵经,然后饲养耕牛。早斋过堂后,在住持法明法师安排下,全寺僧众日出而作,日暮而息,有的诵经,有的念佛,有的禅修,有的出坡,如此而已。

寺院僧众开荒种地,日常劳动叫出坡,佛教从中天竺传入中国后,逐渐废除了托钵乞食的惯例,开始自耕自种,自食其力,寺院都有捐赠的田地,地里种有小麦、玉米、谷子、沟底水岸种有各种菜蔬,除寺院僧众食用,剩余还要救济贫困。

法云平时扫院、擗柴、挑水、喂牛手勤脚快,众僧都夸赞。二年后,法云早已把法显法师的嘱咐忘了个一干二净,心生骄横,常怀瞋恚,感觉自己拉水擗柴又喂牛很受委屈,整天烦烦恼恼,骂骂咧咧。僧众知道他是法显法师的俗家二叔不于他计较,个个忍耐、躲避。时间长了法云竞然忘记了自己出家的身份,骄横跋扈象街市地皮一般无规无矩,令人生厌。

一年夏天,天气酷热,僧众一行二十多人出坡收割小麦,酷热难耐,汗流浃背,大伙聚到一棵树荫下承凉念佛。正好法云赶牛车到来,见僧众一伙树荫下纳凉,没有割小麦,生起瞋恨心,信口开河骂上了嘴:“你们这群懒和尚,下辈子都得转投牛胎推磨拉车!吃草喝泔水!”法云脸色愠怒,下巴骨拉得很长,大家知他恶口骂僧造了很大恶业,无不惊惧叹息。

法显法师离长安天竺取经已经好几年了,四十多岁的法云,一日晚上在似梦非梦中,突然觉得自己浑身发热如同火烤一般,整个身体在变化,毛孔发痒根根汗毛破皮生长,喉咙干裂变哑,脸颊骨拉长,嘴巴凸出,鼻孔鼓胀如同风箱,呼出的气流像刮风撞墙一样的隆隆声响,四肢变得粗壮有力,手脚痿缩变形,膝盖骨向四周扩张大如面盆。他跑出房间,黑暗中登山跨步奔走如飞,远远的望见一个山洞,洞内绿灯闪烁,听到有滴水的声音。法云一头钻进山洞,果然见四壁淌水,地下横流,口渴如火,凸出的嘴巴插入浑浊污水一阵猛喝,一股骚臭的恶腥味呛的他大鼻子发辣,吞咽下去的污秽浊臭想吐已经来不及了,喉咙一阵紧缩,吐长伸直的舌头几乎插进鼻孔。整个躯体的骨骼疼痛错位,难受的内脏搅扰翻腾,特别是心脏的绞痛好像有一只大爪子在撕拽掏抓,挖空的心脏又突然填塞进去一团肮脏的绵絮,头晕脑涨,身骨肿疼像两扇百千斤重的磨盘在向中间使劲挤压,一阵阵眩晕,失去了知觉。

这时有一位长满络腮胡子的老农正在围着一头大雌牛说:“我家这头雌牛卧下起来,起来卧下,难受了整整一夜,差点死去,总算在天亮时生下一头漂亮的小牛犊!”法云刚才觉得自己浑身被大磨盘挤压的疼痛燥热难受,一时昏厥,突然一股冷风扑面,苏醒过来发现已经转生成一头牛,还听见有人说,生下一头漂亮的小牛犊,法云大舌头在嘴里搅动着想发音说话,用力一吼,发出一声“吽!吽!”的叫唤声,再使劲说话,还是“吽!吽!”的牛叫声。雌牛低着头正用舌头舔小牛犊身上的粘液,感觉母牛的大舌头很温暖,舔过的牛毛柔软蓬松暖暖的很舒服,待身体干净,四肢一撑蹬就站起来了,口渴又饿,不由自主的冲到母牛的肚子下面,刁着发红的大牛奶头拼命的汩汩吮吸,一股甜美的味道流进喉咙顺着食管冲向胃口。

离谷寺的大院夜风抖下许多落叶,僧众早斋时没有发现法云的身影,上午太阳照进牛棚,耕牛还在圈里槽头上拴着,法明法师派人去查看尞房,发现法云不知在哪个时辰已经口吐白沫死亡了。法明法师只好安佛教僧人仪式火化安葬。

这个络腮胡子的老农叫安福,喜欢喂牛,雌牛折腾一整夜,天亮才生下一头小牛犊既然很高兴,欢喜的不得了,又拿破褥子,又找草垫子给小牛犊铺好盖好,怕着凉又怕受风寒,又用扫帚打扫小牛犊身上的草叶和牛粪。母牛奶水足旺,安福细心喂养,三个月后小牛犊个头超过了母牛,半年后毛绒绒的耳朵背后长出两只尖尖角,金黄的牛毛绸缎一般光滑,披在丰润肥胖的小牛犊身上,漂亮的可爱,小牛犊肉领子、长尾巴、长婕毛,大眼睛,模样顽皮又活泼憨态,村里小孩子们都喜欢逗着玩。小牛犊很快认识了主人,远远的见了安福“吽吽”的叫着,安福用手摸摸牛头,拽拽牛耳朵,小牛犊像孩子一样绕他转圈圈。

小牛犊长大了,犟牛脾气也来了,有天安福赶牛耕地,刚刚挥鞭打雌牛,小牛犊弯着脑袋冲过来,安福迅速闪身躲避,小牛犊一头撞倒犁把,鞭杆已刁在小牛犊嘴里咬住不松口。安福空手继续扶犁耕地,大声吆喝雌牛前进,小牛犊只是静静的看着不动;安福劈了一根柳条,举柳条打牛,牛犊子就弯着脑袋又冲又撞,安福把柳条扔了,小牛犊就安然离开,悠闲的吃草去了。安福发现这头小牛犊特别精明,知道保护自已的母亲,比人还孝顺呢!。

有次,母牛卧在拴牛桩旁边,蠕动着大嘴在倒嚼,喜鹊飞来吃牛背上的虫子,母鸡“咕咕”的在母牛身边扒拉牛粪找食物吃,一群小孩子在喂牛犊子青草。一个调皮的小孩拿棍子打雌牛身上的喜鹊,小牛犊看见了,牴着牛头,弯着角冲过去,一嘴头把小孩牴倒在地,棍子刁在牛嘴里昂头“吽”叫。跌倒的小孩吓得“哇哇”大哭大嚎,其他小孩跑去叫安福,幸亏孩子没事,把安福吓了一跳,从此,村里大人小孩都不敢轻易鞭打母牛。

二年后,小牛犊长得又高又壮,牛犍高耸,犄角如弓,耕地拉车力气勇猛,懂口令好使唤又不偷工,毛病就是牛脾气犟,喜欢牴人,安福担心牛脾气暴发,牴伤人命,担当不起,决心二月初三日到蟠龙牲口市场出售。

蟠龙在过去不叫蟠龙,叫永丰村,永丰村在古秦汉年间,没有现在几百户上千口人,就是一个河边小镇,几十户人家,小镇风景秀丽如画,透明的像个水晶,现在的蟠龙环境没法与古代相比。永丰村水域宽广涌浪,河宽千米水波荡漾,泛光粼粼。上游,河波凌湾,鹳鸟凫水;下游,上下型塘,柳塘鱼虾,舟筏欢歌;两岸青柳,翠峰含黛,千尘不染,光亮如镜。古传一十七世文昌帝君二月初三日由四川云游涅县(武乡)永丰村,驻足观望,见秀峰丽水,瑞气绕云,惊叹永丰村是蟠龙卧虎之地,不忍舍离,坐镇建祠,广选文墨学士,后多有才子、名流、政客、龙帅虎将闻名华夏,故改名蟠龙村。后人为纪念文昌帝君的功劳,建一座文昌庙,定为每年二月初三日是文昌节,也叫状元节,也叫夸官节,过去文人学子想要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就到蟠龙镇拜文昌爷,求功名,长智慧。民俗传说拜文昌爷有“鲤鱼跃龙门”出人头地的喻意,会期商贾云集,牛马猪羊交易繁荣,逐渐成为每年固定的牲口市场,流传至今。

二月初三日这天,安福把小牛犊喂饱草料,饮足清水,戴笼嘴牵缰绳来到蟠龙东门牲口市场。安福的小犍牛,牛脊高耸如山峰,双肩宽厚似墙壁,四根擎天柱,一条探海尾,牛蹄如砧踏山响,犄角弯弓划苍穹,高昂前飞,如翻天戟叉,威风凛凛,牛气冲天,独立风骚,吸引了许多人围观赞叹,涌来一群大汗襟下捏码讨价的买主。

这时,古韩北乡有一个小圪台村的老农叫申宝,世代养牛,是行家里手,二月初三日在蟠龙东门牲口市场,转了几圈,看了几百头牛只选准了安福的黄犍子。口龄小,又长得威武雄壮,经过几番牙行在中间出指捏码,讨价还价,高于市场两倍文银,成交。

申宝家住村圪顶,坡大,有了黄犍子拉车两回并一趟,省工省时。农村过去没有胶轮胎车,铁牛车和木轮车居多,黄犍子上坡时不用人吆喝鞭打,后腿一蹬,宽肩胛峰隆,牛尾巴往上高翘,弯弓犄角前倾,牛鼻子“呼呼呼”一喷气,“蹬哒蹬哒!”就爬上了坡顶,识得路径自动回家。耕地耙田四脚飞奔,一亩地下来申宝喘气如牛,汗水涔涔,黄犍子却悠悠倒嚼,若无其事。

申宝高兴的买了一头上等的好牛。

三个月后,黄犍子突然跑了。

那天早晨,申宝拿大扫帚扫黄犍子身上的草叶和尘土,黄犍子竖直耳朵,仰头向远处瞭望,鼻子“呼!呼!呼!”,“吽!”一声长嘶,撒腿飞奔。

申宝连喊带叫,黄犍子无了踪影。只好顺着牛蹄印迹,一路寻找。

安福吆喝着母牛,拖拉着满满的一车砂石艰难的爬坡。安福挥鞭吆喝,不断的催促着。车拉到一个拱形壁立的拐弯路段,母牛后腿颤抖,鼻流水气和嘴角白沫混合在一起,牛下巴悬吊着长短不齐的丝状垂涏,车毂轮在一点一点的后倒,后倒,危险!左边是几丈深的沟,万一掉下,车毁牛亡。

关键时刻,一头发疯的黄犍子突然撞了过来,弯弓似的犄角牴住后车横梁,母牛肩胛一使劲,车毂轮向前滚动,脱离了坠沟的危险,感动的安福大呼小叫,激动不已。

黄健子见了母牛亲热得像闺女见了亲娘,眼泪汪汪,用弯弯的犄角摩察着牛娘的脖子,亲热的不想分离。

中午,韩北小圪台村申宝顺着牛蹄印找牛来了,见到黄犍子,又气恨又高兴。小牛报母恩,天下奇闻。

以后的一年里,只要母牛遇到危险,关键时刻,黄犍子总要往回跑,答救母牛的困难。村上人都觉得奇怪,这是一头通人性知恩报恩的神奇的黄犍子,和嫁出去的姑娘一样,还要返回娘家看着娘,安福这个村就是牛的娘家,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安福养牛的这个村叫“牛家岭”村。

小圪台申宝费了好大的劲,牵着流血的牛鼻子回了家。申宝气恨的比牛脾气还大,决心驯服这头犟牛。

申宝的牛圈是靠墙打的土窑洞。窑中间立一根枣木柱子,挨墙一侧垒半腰高的土圪台安放牛糟。申宝防备黄犍子逃跑,用八股麻绳,套珠擒揆,把弯弓犄角牢牢地紧箍在水桶粗的枣木柱上,圈门扇拴一根绳子套环,横插一根榆木棍拌在门外墙垛上,又外加一根顶门圪杈。申宝决定断草三天,等黄犍牛饥饿泛力,再给牠上苦刑,驯服牛的犟脾气。

一天,没动静;两天,没动静;第三天早上,糟了,牛圈窗棂撞的破碎,窗户洞开。申宝靠进一看,眼前的情景令他大吃一惊。牛圈里关着两只牛角,牛已经跑走了。

枣木柱子上八股麻绳捆着牛角,牛角根糊满鲜血,上面还残留着红嫩嫩的肉块。黄犍牛跑了,牛圈里只关着两只弯弯的牛角,这件人人不可相信的希奇事情很快就在周围各个村庄传开了。后来人们就叫这个村是关牛角村。

申宝无奈,唉声叹气的决定退牛,要款,不再养这头牛了,于是就再次来到了牛家岭村。

牛家岭村人们都来看这头失去牛角的黄犍子,大家都被黄牛孝母断角的壮举所感动,无不责责称奇。

安福和申宝为了黄犍子这件断角退牛要款的事情两个人吵嚷不休,一个不愿退钱,一个不愿养牛,失去牛角的黄犍子,偎依在牛娘身边,“吽!吽!吽!”的叫唤,似乎在诉说自己的念母之情和断角之痛。

正在两人互相争论退牛价格多少而无法确定时,忽然来了一位手提檀木念珠,身穿黄色袈裟,慈眉善目的老和尚,缓步上前合十,询问:“二位老乡,老衲愿把黄犍牛买下,烦请二位开口说个价格?”说着老和尚从大袖筒里掏出一个黄布包,沉甸甸的,估计有十吊铜钱。

安福和申宝见有人买牛,顿时两个人合成一条心,商量着往高又抬了八倍的价格,异口同声说:“十吊文银。”

老和尚笑笑:“正好!”

老和尚转身来到黄犍牛身边,从另一只大袖筒取出一个小布口袋,往黄键子断角伤口处洒了一些白药粉,说:“法云呀!法显法师临去天竺取经前,告诉你犯口业,投牛腹,人身畜心难了,你当作耳边风,屡教不改,跟我回离谷寺吧!皈依三宝,忏悔业障吧!脱掉这身畜牲皮囊,来世转人身修道证果,不要再受牛“高价”的苦了,当牛做马最高级别最受人爱见的就是卖个高价钱,说不定还会被人宰杀!”

老和尚说罢,轻抬脚步,踽踽独行,黄犍子紧随其后,一路向德峰山离谷寺走来。

山西武乡县离相寺全景图

黄犍子回到离谷寺后,僧众都叫牠牛高价,住持法明法师建了一个采光向阳的牛棚,去掉缰绳和牛鼻拘,专门安排寺院一名小沙弥精心饲养。

牛高价自从回到离谷寺后,偶尔拉拉车,推推磨,饲养草料干净丰足,没有暴发牛脾气,也没有再回牛家岭看牛娘,一直在离谷寺住了六年,饲养员小沙弥换了三人。一年秋天,收完庄稼,打完场,耕完地,牛高价自动回到牛棚,不吃不喝,站立一夜,第二天早晨,小沙弥添加草料,发现牛高价静静的站着一动不动,两只牛眼紧闭,流出长长的泪水,一看已经没有气息了。

法明法师召集全寺僧众,给牛高价念诵“往生咒”,随后到离谷寺的北边山岭背后挖了一个大坑埋葬了牛高价的尸体。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山岭叫做“高价岭”,再后来有人落户定居在这个山岭,慢慢的形成一个村庄,就叫“高家岭”村,其实这个村没有一户是姓高的人家。

过去贾豁乡有个杏花堰村,村里有个40岁的王杏花是离谷寺的护法居士,夫妻俩四十岁无子女,平时来到离谷寺总要喂牛高价一些好吃的食物,还要清理粪尿,打扫卫生。牛高价死了,夫妻俩共同参加埋葬和念诵“往生咒”法会。回家后,这天半夜忽然听到院子里一阵阵悦耳的牛铃声,开门又不见牛影。后来就怀孕了,十个月后生下一个儿子,三天嚎哭不停,惊动的四邻不安,不吃不喝不睡觉,夫妻俩愁得直掉眼泪。第四天有人牵牛路过家门口,儿子听见“铛啷铛啷”的牛铃声,突然停止了哭声,牛走过去,听不见牛铃声,又哭嚎起来,王杏花只好买了一个牛铃挂在空中,风吹牛铃动,儿子才恢复了平静。儿子七岁了,个子长的高大结实,有力气,六岁能挑水,七岁会推磨,就是不会说话,是个“哑巴”,夫妻俩找遍郎中都说这孩子聪明,就是咽喉过窄,舌根硬,阻碍了发音,天生胎儿带出来的缺陷治不了。

王杏花常来离相寺烧香拜佛护持道场,最近听说前往印度取经整整15年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僧法显回到离谷寺。于是,杏花带领“哑巴”儿子来拜见法显师父。

说起来非常不可思议,“哑巴”来到离谷寺见了须眉白髯的法显老和尚,倒身下拜,突然开口就能说话:“阿弥陀佛!给师父叩头!”法显和尚看了许久,伸手摸了摸他的脑袋两处陷进去的凹痕,说:“犯口业,投牛胎,人身畜心自招灾!七岁出家证妙觉!”说罢对王杏花说:“儿女都是债,无债他不来,哑巴本不哑,心藏妙莲花!他本是佛门中人,你让他出家修道吧”

全寺僧众肃立大雄宝殿,有高僧法显和尚主持剃度法会,“哑巴”叩拜父母,叩拜十方诸佛,随着清亮悦耳的梵唱声:“金刀剃除娘生发,除切尘劳不净身,圆顶方袍僧相现,法王座下又添孙”。“哑巴”剃度出家,仍然取法名:释法云!

从此以后,晋代著名高僧法云法师,因为他出生时咽喉狭窄不会说话,受尽了当孩儿“哑巴”的苦难,后来人们就把法云法师的出生地叫成“哑儿咽”村,随着历朝历代的变革,人们又改叫成“鸦儿烟”村。

据历史记载,北魏太武帝时(公元年——年),高僧法显在离相寺圆寂,不久,法明法师也坐化。公元年据说有位得道高僧法聪禅师来到离谷寺任住持。法聪禅师的禅室内,禅椅两侧各有两只小狮子守护,禅门外两侧各有两只老虎守护。晋安王在潞洲巡查,曾来武乡离谷寺拜访法聪禅师,大小兵卒一行人等站立寺门外不敢行动。法聪让老虎闭着眼,后退德峰深谷;让小狮子闭着眼,后退德峰西北岭,这才招呼晋安王进屋。后来在韩北圪道老虎隐藏的这个地方就叫“隐虎谷”也有人叫“引虎口”;离相寺西北岭上,两只小狮子隐藏的这个地方就叫“小狮岭”,后来有人居住,逐渐的形成村庄,人们就叫这个村庄是“小狮岭”村,后来逐渐演变,音同字不同就叫成“小西岭”村。

法显法师和法明法师先后圆寂后,法云法师在离谷寺出家己经快十三年了,由于嘴笨,每天只会念“南无释迦牟尼佛!”和“南无阿弥陀佛!”两句佛号,其它一无所知。每天早上起来,扫院、扫厕所、挑水、劈柴,任劳任怨,默念佛号。一天,他突然去问法聪禅师说:“师父,弟子法云出家十三年,今年二十岁了,自己笨拙,不会敲法器,不会诵经文,不会唱赞歌,只会念两句佛号,弟子愚钝常常受师兄弟们嘲笑,我怎么样才能求得大智慧呢?”法聪法师知道度他的机会到了,就说:“法云,你到清凉圣境五台山拜见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求大智慧去吧!”

法云二十岁那年春天,辞别师父和众师兄弟,背起行囊,沿途托钵乞食,晓行夜宿,爬山涉水,两个月后,来到了清凉圣地五台山。

法云法师来到五台山,见人就合十询问:大德,请问文殊师利菩萨在哪住呀?人们见他衣衫不整,破烂不堪,僧鞋开裂,脚丫外露,灰嘴土脸,又傻又笨,人们只是笑而不答。

法云法师遍山寻找,见人就问,从东台走到西台,没有找到文殊师利菩萨的踪影,正在寻思,忽然看见不远处一块礳盘大的青石旁边,一个蓬头垢面的糟老头子,三块石头垒个火,上面坐砂锅烧开水,正在用一块抹布蘸水洗石头,石头光滑又明亮,糟老头不停的在搓洗。法云上前合十恭问:“大德,我要找文殊师利菩萨求大智慧,您见过他吗?文殊师利菩萨住五台山哪里?”糟老头低着头,不停的清洗石头,一张被柴烟熏黑的脸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绉纹,看上去比法云还愚笨,回答说:“年轻人,找那个糟老头干什么,文殊呀!满山都在都不在。说近也不近,说远也不远。”

法云听不懂糟老头子的话,以为他是一个比他还愚笨的人,继续遍地寻找,见人就问,文殊师利菩萨在哪里。法云从南台走到北台,太阳已经落山,气温骤降,冷风嗖嗖,法云身上的破褂子挡不住寒风袭击,缩着脖子直吸鼻涕,饥肠辘辘,这才想起来,自己三天没吃过饭。

法云忍饥挨饿,手冻脚冷,想找一个背风地方避避风寒,明天再继续寻找文殊菩萨。寒风中他又远远望见一堆燃烧着的火苗在晃动,他兴奋的跑去一看,仍然是上午见到过的那个洗石头的糟老头,红红的火焰发出明亮的光,扩散出的阵阵热浪炽烤着大石头的周围很暖和,大石头平整光洁的像一张温暖舒服的床铺。法云蹲在火旁,搓着冰冷的手,上下牙齿直打架。糟老头开口说话了:“找到文殊菩萨了吗?”,“没…有!”,“文殊菩萨和我一样是一个只会烧火洗石头,整天做些沒有用处的事情,年轻人,先吃口饭明天再找去吧。”

法云饿得肚子都瘪了,端起糟老头石头火上的砂锅,半锅和子饭,没有顾上品尝味道,直接就灌进胃口,吃了个满肚圆。法云奔走一天,身上很困泛,躺在大石头上,柴火烤着身体,暖烘烘的挺舒服,像睡在自己家的热炕头,不一会儿就打起了呼噜。

睡梦中,法云亲眼看见糟老头解开他的破衣衫,露出高高隆起的胸脯,从燃烧的柴火里,拽出一根冒着青烟的拔火棍,棍头闪动着或明或暗的火星,从他的胸脯上割开一道肉红色的大口子,法云丝毫没有感觉到疼痛又不见流血,听见糟老头喃喃的说:“你这个可怜的无明孩子,当土匪,腿骨折,骂僧人,造口业,投牛胎,断牛角(方言读脚),做哑巴,今出家,闻佛法,成正觉。我今晚给你换颗七巧玲珑水晶心”让你今生做个大智慧的出家僧。”

糟老头把脏兮兮的手沿着大口子的裂缝伸进去,抓出一团褐红色的牛心,然后从燃烧的火堆里找到一颗珍珠般闪动着七彩斑烂光芒辉耀的七巧玲珑水晶心塞进法云的胸脯里去,再用白天洗石头用过的功德水把胸脯上的肉红口子清洗一遍,再用沾满黑灰的大手掌从裂开的大口子上一摸,像衣服上的拉链一样肉口子紧密地愈合在一起了,眨眼间胸脯恢复了原状,平滑的肌肤没有留下任何伤痕。

法云一觉醒来,温暖的阳光照在大石头上反射出美丽的花瓣,像莲花,像荷叶,像伞盖,自己就坐在这些花瓣中间。法云坐起身,睁眼四处观望寻找,周围一片寂静,昨天的糟老头、火堆、砂锅、拔火棍……什么也没有了。

法云整衣端肃,面对大石头,五体投地,涕泪叩拜。此刻,他心胸豁然开朗,头脑如此清醒,好像自己从云雾里钻出来,又好像换了一个人。他听见五台山远处传来木鱼的笃笃声,诵经声,竼唱声,感觉和昨天所见到的五台山景致大不一样,现在眼前的一叶一草都是清凉世界的摩尼菩提。

五台山这个文殊甘露洗顽石的地方后来就叫圣水寺,圣水寺的这块大石头就叫换心石,现在有武乡籍僧人释义闻法师发大愿心,正在申办重建圣水寺。光照莲现的换心石保存完好,十方游客朝拜五台山圣境,总要瞻仰换心石,发愿要把自已的愚笨心换成文殊智慧心。

法云法师在五台山求得文殊菩萨大智慧,从此以后,阅读经藏,大开圆解,明觉于心,讲经说法,辩才无碍。法云法师为了光大武乡佛教事业,毅然决然放弃五台真容寺方丈优越条件,回到武乡县后没有再回离谷寺挂单,自己到蟠龙镇秀水北岸龙山顶上修建了一座寺院,因为他出家尊号叫法云,这座寺院就叫“法云寺”。法云寺千百年来,香火旺盛,各朝年代,多次重建修缮,不曾毁坏,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抗大”学员在此居住,建国后蟠龙人民公社党政机关在此办公,改革开放后蟠龙镇人民政府继续在此办公,二十世纪末才迁移到新的政府大楼。

法云寺的建设规模没有离相寺宏大,一进院,塔形门楼,东西配殿,中立大雄宝殿,内塑三世佛像,门楼幡幢高悬。高僧法云法师常年讲经说法,十方信众百千云集,属于北方少见的菩萨十地道场之一。

当时蟠龙村有位里长(相当于现在镇长)喜好佛法,善做佛事,于法云法师交往盛密,感情很好。

在公元(年)襄垣、沁县、周边等地多次出现蝗灾,并逐渐蔓延到武乡边境。蟠龙里长非常忧虑,害怕蝗虫袭来,百姓受害,寝室难安,就到法云寺请教法云法师想对治蝗虫的办法。

里长对法云法师说:“师父,周边各县蝗虫灾害严重,有逐渐蔓延趋势!我担心百姓粮食遭受损失,如何防止?”

法云法师知道里长爱民如子,德行高尚,是人民的好里长,法云法师没有正面回答,脱下自己身上千补万纳的袈裟,缴给里长说:“这件袈裟从我出家二十岁授具足戒后披在身上,没有洗涮过一次,你今天下蟠龙河对岸给老僧清洗一次。”

里长抱着法云法师的袈裟乘木筏游过对岸,里长找了一块干净的大石板,轻揉慢洗,袈裟竞然非常干净,没有一星点污垢和汗腥味道,洗过的河水清亮透明,波光粼粼的河水上空似乎弥满着阵阵檀香的清雅。

里长把袈裟从水里捞起拧拧水,凉晒在山坡上的草丛上。

袈裟还在滴水,天空中突然布满阴云,远处传来急速飞荡的“嗡嗡嗡”声响,好像有万千兵马奔腾,霎那间,满天蝗虫铺天盖地袭来,里长担心的事情发生了,“蝗虫来了!蝗虫来了!跪地祈祷诸佛菩萨救民于灾难!深痛自责,都是我这个里长当的不好,品德不高,福报浅薄,致使百姓受灾,我向圣贤忏悔,愿牺牲自己的性命保护百姓安危!”

里长在不断的祈祷,不停的痛哭流涕。

说来奇怪,空中成万上亿蝗虫不落在庄稼地和花草树木上,全部降落在山坡上法云法师的袈裟上面。谁也猜想不到,法云法师的袈裟有多大,这就是佛法无边,不可思议,神奇的妙用。

降落在袈裟上不可计数的蝗虫,停止了振飞的翅膀,身体在缩小,害虫变益虫,体形像采蜂蜜的“蝇儿”本地方言叫蜜蜂是“蝇儿”。满山越岭“嗡嗡嗡嗡”的蜜蜂在筑巢安窝。后来,这个山坡就叫“蝇儿坡”。

“蝇儿坡”村住了几十代人,辈辈养蜜蜂致富。二十世纪中叶,蟠龙抗日战乱,后来开山挖煤,森林乱伐,生态失衡,河渠干涸,秀峰丽水的美丽画景遭到严重破坏,蜜蜂、清水和绿树组成的美丽小镇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回忆。

如今千年古刹法云寺,殿堂雄伟,屋脊花美,千年镇寺之宝“四面佛”石雕面向世人瞻仰,再现中国化佛教的灿烂辉煌。古色门楼上早年消失的“法云寺”三个宋体大字又重现世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