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谭伦北京报道 针对卡车司机金德强之死的调查结果已于日前公布,但围绕此次事件的起因——北斗“掉线”而引发的技术争论却远未结束。《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日通过调查了解到,该事件中真正“掉线”的并非舆论场中频被提及的北斗系统,而是另有“元凶”。 处于争议风暴眼的是一台能够记录卡车行车数据的车载终端设备。在行车过程中,卡车司机的身份信息、行车位置、驾驶时间、行车速度、停车地点、行经路线等信息都能被该设备实时搜集,并上传至交管部门的监控平台,据此判断司机是否存在疲劳驾驶、违禁停车、超速行驶等违规行为,来保证驾驶安全。 由于该设备定位技术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故也常被业内称为“北斗行车记录仪”。4月5日,司机金德强正是驾驶一辆携有该设备的卡车途经河北唐山市丰润区超限检查站时,被站点工作人员发现存在设备定位“掉线”情况,而被处以扣车和元罚款,最终酿成其饮毒自尽的悲剧。 记者注意到,不管是在金德强留下的遗言还是检查站官方给出的通报中,扣车原因都被简化为“北斗(定位)掉线”的表述,而这也成为公众质疑北斗系统连接质量的滥觞。但近日记者从多位行业人士处了解到,“北斗系统‘断网’”实属误读,真正“掉线”的或许并非只是该记录仪负责接收北斗定位信号的模块,或是负责与监控平台通信的模块。 “北斗系统本身只负责释放导航定位信号,能否稳定接收到信号则更多看接收终端的质量。”从事北斗芯片研发的国科微多媒体事业群副总经理余方桃告诉记者,此次事件中暴露出的技术问题更多还是应从该车行车记录仪上寻找,而不是归咎于北斗系统。 “掉线”真凶实非北斗 厘清所谓“掉线”的真凶,首先需要明晰北斗行车记录仪的工作原理。据余方桃介绍,市面上的北斗行车记录仪,不管外观与功能如何不同,内部一般都会包含两个关键性模块,一个是用来接收北斗定位信号的模块,另一个则是用来实现司机与交管部门监控平台通信的模块。二者配合,来完成最核心的功能。 “第一个模块在接收到北斗卫星发来的信号后,会通过内置的北斗芯片来解析出准确的定位位置,而第二个模块则负责把包含定位信息在内的(司机端)各项数据传到附近的通信基站,再发送给监控平台。”余方桃解释道。 余方桃表示,目前已经建成的北斗导航系统卫星数量是可以做到满足覆盖全球要求的,而且不管地面有没有设备接收,北斗卫星都会不断向地球发送信号,此外在隧道等接收信号不好的地方,也建有地基辅助系统来发射增强的北斗信号,以供设备来接收完成定位。 “所以除非是设备被人为关掉,或设备坏了,才会接收不到北斗卫星发出的信号。”余方桃表示,这两种情况下出现的“掉线”显然也都与北斗系统无关。 而另一种更可能发生的情况则是,设备接收到了北斗卫星信号并完成了定位,但在与交通监控平台进行通信时出现“断连”问题。“这有可能是设备的通信模组出了问题,也有可能是附近的通信基站出了问题。”余方桃认为,相关结论需要技术方对涉事定位仪进行完整的检测才可确定。 但不管原因如何,“掉线”显然都与北斗系统的可靠性并无多少关联。“这就好比你用手机上的地图App来进行定位时,如果手机‘掉线‘或没信号,你肯定是第一时间检查手机是否坏了或看看附近有无基站,而不会去怪到GPS头上。”在向记者分析此次事件引发的争议时,一位数字通信工程师做出了该类比。 合格率突降的背后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事件发酵的同时,一则关于北斗行车记录仪质量合格率的通报也受到媒体广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