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2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 http://www.hldxc.com/m/

缘起

佛教传入中国后,自慧远大师至印光大师,代代相传,形成了我国净土宗十三祖谱系,其净土思想的形成皆以净土宗经典为依据。

《佛说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为佛陀无问自说,介绍了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情况,讲述佛教净土宗的修行理念和修行方法,是一部俾令学人生信发愿而导归西方极乐成佛作祖的无上宝典。

末法有一位稀有难得,闭关六载,阅遍三藏,精通教义,且不慕荣利,老实修行的一代高僧会性法师,他曾对《佛说阿弥陀经》作深入浅出的诠释讲述,由其弟子文字记录,并经法师本人校订,整理为《佛说阿弥陀经讲录》。

即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会性法师的《佛说阿弥陀经讲录》,祈愿末法众生真信切愿,老实念佛,同生极乐!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

会性法师讲述

弟子性文谨记

年四月启讲于屏东普门讲堂

肆、别解经文

甲二、正宗分分二

正宗分从“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开始,至“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为止,为本经总纲,内含要旨,依信、愿、行,分三大段:乙一、详陈依正庄严以启信,乙二、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乙三、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

乙一、详陈依正庄严以启信分二

详细陈述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情形,目的在启发众生对净土法门的信心,文长又分两段:丙一、总释极乐名义,丙二、别示依正庄严。丙一、总释极乐名义中又分二科,丁一、征问,丁二、解释。

丙一、总释极乐名义分二

丁一、征问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释迦牟尼佛自己征问。叫当机“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西方净土,以何因缘,名为极乐世界?

有其名必有其义,如世间地名都由人定,但多少含有意义,形似龟名“龟山”,邻近淡水河名“淡水”,另有某某寮、几块厝的,均缘于先民初来,所搭建筑物立名。极乐世界,何故名为极乐?先说正报,再释依报。

丁二、解释分二

戊一、约正报释

蕅袓谓“约能受用释”,能受用者,即是念佛往生者。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其国众生”上至诸佛菩萨,下至人天,所受只有快乐,没有痛苦,且是绝待乐,非如此界相待短暂之乐。

彼土极乐,此土极苦,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佛经常以海喻苦之多,谓:“一大苦海。”谈到苦,大家都有经验,经中说有三苦、五苦、八苦乃至无量诸苦。

“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约三界言,欲界三苦具足,生欲界已苦,再加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等,苦上加苦,是“苦苦”。纵有乐,短暂虚妄,乐极生悲,是“坏苦”。不苦不乐,行阴迁流的无记情形,谓“行苦”。色界福尽还堕,有坏苦。无色界行蕴迁流不息,寿尽不免轮回,是行苦。色界具二苦,无色界有行苦,皆非究竟。

经典百分之八十,约八苦说人道众生的苦恼,省庵大师八苦诗,描述深刻,易记易体会,出自省庵大师语录下卷,我编入读印光大师文钞记第二册第五十二页。今借诗说八苦。

生苦:业风吹识入胞胎,狱户深藏实可哀,每遇饥虚倒悬下,频惊粗食压山来,声闻到此心犹昧,菩萨于中慧未开,誓割爱缘生极乐,华中产取玉婴孩。

宿业招感,入母胎受生,住胎如坐监牢,不见天日,痛苦不已,哀伤莫名。略举两种说明,“每遇饥虚倒悬下”,母饥儿亦饿,如受倒悬苦;当母亲狼吞虎咽(粗食)之际,胎儿犹若山崩地裂,惊惶失措,无处闪躲,“频惊粗食压山来”。这种胎狱苦,就是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也会受到影响,短暂迷失,所谓“隔阴之迷”,故云“声闻到此心犹昧,菩萨于中慧未开”,劝大家“誓割爱缘生极乐,华中产取玉婴孩”。誓断爱欲之缘,求生极乐莲邦,莲花化生,清净无瑕,以“玉”为喻,事实上,彼土众生皆具三十二种大人相,不受胎狱苦,没有小儿样。

娑婆生苦,我等已过,不复记忆,我素举二喻:一、人初生必“苦哇!苦哇!”哭个不停,叫苦连天,没一个笑咪咪,刚出生,皮肤细嫩,接触空气,如风刀截体,焉有不苦!闻其哭之谐音,真是苦哇!二、幼儿学语,先学口之开合,大人说,这孩子还不会打“安咕”,其实,小儿第一句话竟是“唵苦”(客语真苦之意)。初生尚知苦,今却甘如饴,像十八世纪的厕所,刚进,臭得暂停呼吸,待会儿,看报唱歌,习惯了,觉得挺好,一点也不臭。不觉苦,原因是没研究佛法,不能深刻体认,不懂世间实是一大苦聚。

生苦虽过,老病难免,由少而壮,无一不老,除非早夭,没人能像观音大士,年年十八,我久久出去一次,遇熟人,总说:“师父真好,许久没见,一点也不老!”听了很高兴,但自己心知肚明,年纪大了,岂能不老,只是有的不知老,也不愿老。我有位同学,去探望时,他说:“真不甘愿,没想到这样就五十岁了!”不甘心又奈何?照老不误!

老苦:万事输人已退藏,形骸自愧少康壮,朱颜一去杳无迹,华发新来渐有霜,流泪暗思童稚乐,见人空话壮年强,宁知净土春长在,不使身心昼夜忙。

老了,处处输人,该是退休时候,行步龙钟,健康已逝,不复少壮时。“愧”不只自惭,更有无奈伤感。“朱颜”一去渺无踪,青春不再,鸡皮替代丰润的脸颊,乌溜溜的秀发,不知何时霜白点点,纵能染,却不理想,发根白,末梢黑,而且眉毛染不了,隐藏不住岁月痕迹。独处时,少年景象历历在前,悲光阴早逝,暗自泪垂,欢乐已成过眼云烟,遇人总说“回忆牌”,想当年如何如何……。我年轻时,病恹恹的,一老者斥我没用,枉作少年郎,说他年轻时,一餐能吃八碗饭,扛两包水泥脸不红气不喘等,其实,壮又如何,到如今,说什么都白搭,都是过去式,我已渐入此境,但我也不曾感受年轻活力,因常与病为伍,没“壮年强”可说,上了六十岁,便知苦了!

“宁知净土春常在,不使身心昼夜忙。”人易老,因为“忙”,忙便快老,一生不劳身便劳心,朝夕不停。极乐四季如春,表彼土众生相好庄严,身心自在,无苦可言。

病苦:四大因时偶暂乖,此身无计可安排,残灯留影不成梦,夜雨滴愁空满街,自昔欢娱何处去,只今苦痛有谁怀?岂知极乐清虚体,自在游行白玉阶。

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之身,或因时序迁移,环境关系,影响健康,偶而身体违和,经云:“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生。”四大不调,以致生病,一旦有病,坐卧难安,样样不对劲,不知如何是好?“此身无计可安排”,我是最懂个中三昧的,我祖母身体硬朗,七十五岁还挑尿浇菜,从不知病之味,听到人感冒头痛,说:“孬种后生,动不动就感冒,什么头痛,头硬梆梆的,怎会痛?”没病的病不得,一病便完了,我自懂事,没见她老人家病过,连小病都无,直到七十五岁那年,一病不起。活到老没病的很少,我一生只见过她老人家而已。

一般人别说大病,光感冒就有得瞧,鼻塞流鼻水,呼吸工作交给口,口平常要讲话吃东西,这下又得管呼吸、咳嗽、打哈啾,忙得不可开交,小病如此,何况大病?所以俗说:“张飞都怕病。”张飞神勇,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站在长板坡,大喝一声,曹操大军不知摔死多少!某日,跟孔明夸勇,言天下无可畏之事,孔明掌书“病”字,示云:“怕否?”张飞连退数步说:“怕!怕!怕!”因非丈八长矛所能抗。

病时心情怎样呢?“残灯留影不成梦,夜雨滴愁空满街。”病人很奇怪,睡不着,古时点油灯,昏黄灯光,伴着孤寂身影,显得益发落寞,又逢细雨连绵,空巷无人,唯闻雨滴声,残灯、孤影、凄雨,更增愁绪,在这凄苦的夜晚,“自昔欢娱何处去,只今苦痛有谁怀?”忆往日身健,欢娱快乐,何处寻觅?今缠绵病榻,谁知谁怜?纵使子孝孙贤,谁能替代?唉!“病倒方知身是苦,健时多为他人忙”,忘了根本大事,后悔不及!

民初,台宗谛闲法师,深研教典,天台讲空、假、中三观,当时,在宁波观宗寺办观宗学院,教学生修空观、假观。有一次,病倒,呻吟不已,学生前去探病,一调皮者见其痛苦便说:“老法师!您平常不是教我们要修空观、假观吗?您现在观身是空的,病是假的,不就没事吗?”老法师却回答:“唉!观是假的,病是真的呀!”足征病之磨人。

下二句言极乐不但不老也不病,莲花化生,病从何生?有身则苦生,老子也说:“吾有大患,患吾有身”,身是众苦积聚处。“岂知极乐清虚体,自在游行白玉阶。”怎知彼土众生清净妙严,无老病苦,清闲自在悠游于净土之中,受晏安之乐。“虚”,闲也。

死苦:识神将尽忽无常,四大分离难主张,脱壳生龟真痛绝,落汤螃蟹漫慞惶,甘心狱户为囚侣,束手幽关事鬼王,何似华开亲见佛,无生无灭寿难量。

识神将尽,即临命终时。“无常”是死的代名词,国人忌死,故说无常。无常到,四大离,风先止,次火再水,最后地大(骨)化成灰,就结束了,除非大修行人,否则,明知有生必死,依旧不能面对,彷徨无主。死苦如“脱壳生龟”、“落汤螃蟹”,佛经喻若生龟脱壳、活牛剥皮,这两种我没见过,但看过活蛇剥皮。人实在残忍,无所不吃,绳系蛇头七寸处,吊树上,刀划一圈,活生生的把皮剥下,血淋淋的,蛇卷抖未死,惨不忍睹。人稍擦伤就痛得不得了,况生剥其皮!

煮蟹时,冷水下锅,蟹不知大祸临头,欢喜嬉戏,水渐烧渐热,逃窜无门,活活扒死,因而全身通红。其心之惶恐,谁能体会?莫说落汤蟹,人坐车,车故障,想出出不得,便如蟹在锅中煮。昔常以车作床铺,南来北往,一次搭中兴号,用游览车代跑,驾驶座突冒浓烟,门窗皆密闭式,乘客十多人,急得前后奔走,像无头苍蝇,我用脚猛踹车门,门是强化玻璃,根本没办法,大家罩在浓烟里,后请路边人家,用锤打破,才得逃生,若非如此,早成冤死鬼了,真是千钧一发,余悸犹存,幸亏学佛,心较定,才能想出办法,让大家死里逃生。

“甘心狱户为囚侣,束手幽关事鬼王”,一生善少恶多,业力牵引,堕地狱中,遍历诸苦,与狱囚为伴,束手无策,任狱卒鬼王摆布。

“何似华开亲见佛,无生无灭寿难量”,那比得上极乐花开,亲见阿弥陀佛,闻佛说法证无生忍,得寿命无量之乐。

从生至死间,还有下面四种苦。

爱别离苦:生离死别最堪伤,每语令人欲断肠,虞氏帐中辞项羽,明妃马上谢君王,泪深江海犹嫌浅,恨远乾坤未是长,诸上善人俱会处,愿教旷劫莫分张。

生离死别最感伤痛,临别之语,莫不令人肝肠寸断,举“虞氏辞项羽”、“明妃谢君王”说明爱别离苦。

中国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和汉王刘邦争天下有五年之久。项羽力大,只手能举千斤铜鼎,绕太庙三周面不改色,鼎放下,地陷深凹,惜不善谋略,被汉军围困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刘邦军师张良献计,集众唱楚歌,如泣如诉,羽闻四面楚歌,以为大势已去,非走不可,却不舍爱妾虞姬,三出三入,黎明将近,喝闷酒,作歌云:“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乌骓马,虞美人,项羽之最爱,心中难舍,慷慨悲歌,虞姬知书守贞,口占一诗云:“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生;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趁羽不备,取其佩剑,刎颈自杀,项王抚尸大哭,掘地埋葬,乘乌骓马,避至乌江,自惭愧对江东父老,拔剑自刎。

“帐”帐篷,野地扎营也。

“明妃马上谢君王”,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唐玄宗(即唐明皇)开元年间,朝政清明,因宠杨贵妃(历史上,明妃指王昭君,但在此“明”指唐明皇,“妃”指杨贵妃),荒理国政,致使安禄山造反,玄宗携贵妃及杨国忠一家避难四川,到陕西马嵬坡,御林军头陈玄礼恨极杨国忠,亡其家人,军仍不前,言贼犹存,玄宗知贵妃不死,己亦难保,不得已赐死,贵妃以罗巾自尽,吊死在小庙旁的梨树下,临终拜别明皇,帝骑马上,故云“明妃马上谢君王”。身为国主,护不了最爱,亲自赐死,亲见其殒,彼时情景,苦不可喻,至今,马嵬坡仍有贵妃祠在。

逢此恩爱别离“泪深江海犹嫌浅,恨远乾坤未是长”,泪流成海,徒唤奈何!恩爱却不得白首,恨比乾坤亦不足喻,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满纸儿女情长,苦不堪言!

今日宝岛,除偶发事件外,可以说是安和乐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台湾受日本统治,许多青年被调往南洋当军夫,家兄即是其中之一,我可说是身历其境,家中愁云惨雾,恐此一别,后会无期,那种爱别离苦,又岂是言语所能形容!所以,要发愿求生西方,彼土“诸上善人俱会处,愿教旷劫莫分张”,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无爱别离苦,看你喜欢谁,劝勉发愿往生,必能长相厮守。

怨憎会苦:苦事人情皆欲避,谁知夙业自相招,有钱难买阎翁赦,无计能求狱卒饶,兵败张巡思作鬼,身亡萧氏愿为猫,何时得预莲池会,积劫冤仇好共消。

逆境苦事,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谁知宿业所感,冤家路窄,往往冤家共一家,欲避还聚,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也是其中之一。父母子女,不外报恩、报冤、讨债、还债四种。报恩则孝顺异常,还债的也不错,讨债者,初或乖巧,继而叛逆,报冤最糟,问题丛生,既有冤家共会,免不了怨憎会苦,因爱必有怨。

先举幽冥界,“有钱难买阎翁赦,无计能求狱卒饶”。阎王铁面无私,不受贿赂,世人愚痴,用劣纸打圈圈,作库钱,欲使亡者蒙利,怎不用脑想想:我们用的钞票,须由国家发行,造伪钞判重刑,是犯法的,那些造库钱的,不知受阎王委托否?若擅作主张,将来恐也难免“牢狱”之灾!我讲这些话,挡人财路,必得罪人,定挨骂,别说骂,打也无妨,我是实话实说,照道理讲,岂有打几个圈痕,就是“钱”。俗话说:“瞒神骗鬼”,真是骗鬼!因此,我不赞成烧库钱。既堕地狱“有钱难买阎翁赦”,真钞再多也发挥不了丝毫作用,何况假钞!“无计能求狱卒饶”,任你千方百计,也没法要求狱卒火小些、刀钝点,撞轻点……

这样说犹不能表达怨憎会苦,再举二例:“兵败张巡思作鬼”,也发生在唐玄宗安禄山造反时,值天下大乱,各武将固守城池,张巡守睢阳(今河南开封),忠贞不二,谈到张巡守睢阳,不禁泪下,当时情况危急,四面伏兵,援军不来,军民无粮,吃树叶,嚼树根,啖老鼠,最后易子而食,眼见手下一个个饿死,巡杀爱妾,烹尸为食,将士含泪相向,迟不举箸,巡求大家,为守城故,不得不食。虽如是用心,仍无法支持,终使敌军破城而入,张巡将死,遥礼皇上曰:“臣已力竭,生不能报国恩,死当为厉鬼杀贼。”含恨而亡。

“身亡萧氏愿为猫”,距今一千三百多年(西元六五五),唐高宗时。

萧氏,高宗作太子时之爱妾,名萧良娣。贞观二十三年(六四九),太宗崩,高宗嗣位,封为淑妃。

话说太宗时,武则天年十四,入宫作才人(女官),太宗病时,太子李治入侍,见武氏貌美,双萌爱意。太宗死后,后宫遵嘱,入感业寺为尼,武氏二十六岁,亦不例外。

高宗继位五年,逢太宗忌日,赴感业寺拈香,巧遇武氏,眉目传情,被宫女察觉,归禀皇后王氏,王氏正与淑妃争宠,密令武氏蓄发,共抗淑妃。皇后此举不啻引狼入室,武氏巧慧善权术,入宫不久,封为昭仪,先与后合力,斗垮淑妃,再扳倒王氏,终登后位。王氏、淑妃废为庶人,禁闭深宫,门窗紧锁,暗无天日,唯留小洞,藉通饮食。一日,高宗思之,前往问候,二人凄声要求,不求名位,但愿自由,帝允代作打算。岂料武后耳目众多,传递迅速,怒责二人各一百大板,并截去手足,投酒瓮中,令其醉骨惨死,淑妃死前发恶誓云:“愿生生世世我为猫,阿武作老鼠,时时扼其喉。”因此,武氏下令宫中不准养猫,也不敢长居长安,多住东都洛阳,害怕故也!

武氏性残酷,但精明,作才人时就看出高宗懦弱可掌握,也善政治手腕,所以,身为女皇,治理天下,唐之天下差点就被捧走,不是李唐,而是武周,史上都称武周。此事新旧唐书皆载,足证属实。虽贵为后妃,犹不免怨憎会,苦何以堪!

凡夫爱必有憎,爱憎是一体两面的,有亲爱者便有眼中钉,古今皆然。

“何时得预莲池会,积劫冤仇好共消。”极乐世界没有怨憎会苦,只有诸佛菩萨等上善之人,大家念佛,共趣莲邦,累劫冤仇化为同参道友,同享法乐,把臂言欢。

求不得苦:穷达由来有夙因,转生希望转因循,扬帆屡见沉舟客,挂榜偏伤落第人,毕世耕耘难果腹,频年纺织尚悬鹑,乐邦衣食天然好,不用区区更苦辛。

世人不知足,欲壑难填,才有求不得苦。

“穷达由来有夙因”,达,发达。贫富贵贱,皆因宿业,所谓“一饮一酌,莫非前定”。“转生希望转因循”明求不得苦,欲望越多,失望越大,空有理想,却无法实现,日复一日,因循度过。下举喻:

“扬帆屡见沉舟客,挂榜偏伤落第人”,省庵大师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间人,距今二百余年,当时水道交通工具是帆船,往来都是经商或进京赶考者,不求名,便求利,逢狂风大浪,舟沉人亡,含恨而终。

帝制时代,官须考试,“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名落孙山,前途茫茫,情何以堪?如今之联考,挤不进大学窄门,又如选举,开票时,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人开玩笑说:选到了吗?选倒了,倒在床上爬不起来。台湾光复后就有选举,几十年来,看多了,当选的,贺客盈门,炮声震耳,落选的,门前冷落车马稀,鲤跃不过龙门,苦哉!苦哉!

“毕世耕耘难果腹,频年纺织尚悬鹑”举百姓耕织之家明求不得苦。古今农人皆辛苦,尤其旧时代的佃农,往往收成不够缴田租,现在农家,若无副业,生活堪忧,工作时间又长,日出而作,披星方归,辛苦终年,换不到三餐温饱。

妇女经年织布,却没衣穿。“鹑”鹌鹑,鸟名。性好斗,故羽毛不美犹如打结,严重则秃裸。家贫衣破,无布缝补,用绳系或打结的方法,防洞口大开,故文人常以“悬鹑”形容衣着破烂。毕生纺织,不识新衣,俗话说:“木匠师傅没眠床,泥水师傅没浴堂”。粗衣粗食留自己,好衣物卖他人,衣食住三常不足,即是求不得苦。学佛人要少欲知足,经云:“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犹不称意。”知足则安乐。

“乐邦衣食天然好,不用区区更苦辛”,极乐世界思衣衣至,思食食至,心念则现,不似此界,辛勤经营,四处奔波,出家人也落入衣食中,修行时间少,彼土众生具六神通,游于十方,无所障碍。

五阴炽盛苦:“阴”音印。旧译五阴,新译五蕴。阴,盖覆义。蕴,积聚义。众生积聚色受想行识五法,盖覆自己的真如本性,古德云:“五蕴身中有真佛,无奈人人不自识。”傅大士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

“五阴炽盛苦”身强体健之苦,多属少壮辈,道源长老有个好解释,叫作“健康苦”。青少年诸苦未及,不识愁滋味,高喊青春不要留白,探险、飙车等,做的尽是刺激事,体弱者望之兴叹!孔夫子说:“少年之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学校、立法院,流行打群架,都是健康苦的现象。世间杀、盗、淫、妄充斥,何尝不是五阴炽盛所惹的祸!

诗云:“逼迫身心苦事多,哀声无地可号呼,肝肠断处情难断,血泪枯时恨未枯,临海廿年持使节,过关一夜白头颅。何当净土修禅观,寂照同时离有无。”

五阴炽盛的苦况很多,不容易表达,除上七种苦外,余皆属之。这类苦自逼自迫,可以说是自讨苦吃。一旦碰到逆境,无处渲泄,想大哭(号呼)一场都有所顾忌,因为是自愿的。

人是感情动物,纵使肝肠寸断,情亦难了,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古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显被情折磨的痛苦。泪流尽,血亦枯,心中恨未悄然,这种情形,俯拾皆是,但很难具体说明,举二事略表:

“临海廿年持使节”,廿,音念,二十年也。此即苏武牧羊事。前汉时,汉武帝遣苏武出使匈奴(蒙古一带),却被留置迫降,苏武爱国,执意不从,囚冷窑,困北海,权充牧羊人,所牧皆公羊,言羊生子方放回,公羊岂能生子?简直强人所难!前后十九年,古词云:“苏武牧羊北海边,雪地又冰天,羁留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野暮夜孤眠,心存汉社稷,梦想旧家山,历尽难中难,节旄落尽未还,兀坐绝塞,时听胡笳,入耳心痛酸。”汉昭帝(西元前八十年)时才回国,苏武出使,年方四十,回来须眉尽白,手中犹持汉节(大使凭证),旄头早落尽无余,国人无不感动赞叹。

“过关一夜白头颅”,故事发生在周朝春秋末年(西元前五二二),楚国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颅。年轻人何故一夜白头?因伍奢与伍尚、伍员二子共守一城,奸臣费无极恐其升官,向平王进谗言,王不分皂白囚禁伍奢,且假伍奢手书诱二子进朝,伍尚孝顺遵命,伍员知此去必死,无以报父仇,南下欲投吴国。后果不出所料,父兄皆遇害,并悬像各方,捉拿伍员。往吴国,须经昭关,距关数十里逢神医扁鹊之徒东皋公相助,找似伍员的皇甫讷代替,员愁昭关难过,恐累及他人,又忧父兄仇不能报,终夜不眠,翌日竟白发苍苍。奉劝各位莫发愁,否则易白头!东皋公见状心喜,请皇甫讷假扮伍员被擒,易子胥容显,趁机逃往吴国。报仇事属历史,不谈了!此明五阴炽盛,方有此能耐,身羸弱者莫奈何!

“何当净土修禅观,寂照同时离有无”,不如生净土,参禅修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时具足,离去有无观念,即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现须学习观照蕴空,莫太爱惜自己,执著身体,以免障碍往生。

藉省庵大师八苦诗说明娑婆苦,有身则苦生,身亡苦未必亡,未成佛道,前有已灭,中阴即生,中阴既生,后有便至,六道众生,身不能免,中阴也是身,有身必有苦,显娑婆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彼土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