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臂观音坐像,清康熙,铜鎏金材质 中国藏传佛教造像的制造始于元而盛于清,北京作为元、明、清三代的首都,是藏传佛教在汉地的传播中心,宫廷造像机构从元代“梵像提举司”、明代御用监“佛作”到清宫“造办处”,藏传佛教造像在皇室的扶持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清朝(-)由满族所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康熙、乾隆二帝的扶持下,藏传佛教大兴。清朝因时代距今不远,造像遗存甚多,特别是制作精美、造型多样、光彩照人、带有皇家气派的金铜佛像。四臂观音坐像,清代,铜鎏金材质 四臂观音是藏传佛教艺术常见的造像题材之一,广受西藏地区尊崇。《十小咒》之一《观音灵感真言》开头:“唵嘛呢叭咪吽”即是六字大明咒。《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卷第三》记载:“佛告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脱。”讲述六字大明咒之功德利益。四臂观音的标准造型为一面四臂,正面两手合掌,后面两手屈肘上举,左手持莲华,右手持数珠。四臂观音坐像,清代,铜鎏金材质,H39×W24cm 上图这尊四臂观音坐像,柳叶细眉,双目低垂,鼻梁尖挺,鼻秀小口,眉间白毫,面相丰润,含笑之容,静穆慈祥。发髻高绾,束葫芦形,顶饰宝严,高髻天冠。饰宝冠、耳环、项圈、璎珞、臂钏、手镯、脚镯、络腋等八宝庄严具。藏式花形耳铛,耳际宝缯飞扬,两侧发辫垂肩。宽肩细腰,肩搭帔帛,绕臂飘起,轻盈飞舞。袒露上身,腰束长裙,衣缘錾刻精美卷草纹,胸前腹部饰连珠璎珞,座缘饰连珠纹,台座下一力士托举台面,左右二狮护卫,造型活泼逗趣。主尊结跏趺坐,双腿下扇形衣褶,脚掌趾明显翻扬,饰连珠璎珞。八宝庄严具及白毫等圆凹处,原应嵌有宝石,鎏金、錾花等工艺运用,衣装华丽,装饰繁缛,显皇家气派。整体造型体现了印度帕拉(Pala)、尼泊尔和西藏风格,并继承明代永宣金铜造像特征。 主尊左胸处有一正面羊首,是较奇特处,即胸前披有“仁兽”。《造像量度经续补》记载:“以仁兽皮为络腋(旧作黑鹿皮。未详其义。按仁兽。梵云吉哩……华翻黑脊。盖因其毛皮而称之耳。常见西番国岁贡物件。有此兽皮。形似山羊而小。毛短薄。色多微黄。脊毛纯黑色。天性最慈。为人忘己。……其披法。则毛向外。头前尾后。斜披左肩上。以头皮遮着左乳。而将右边后腿皮。从像之背后由右腋下。挽过至像之前。与右前腿皮。互相交盘缚之。此一件服饰。诸经典未见他像所用。惟独观音及慈氏菩萨像有之。)”此造像由三个部分组成,主尊、底座及背光,皆分别铸造而成。造像背屏为可活动式,插入台座后之二榫眼。圆形镂空头光饰卷草纹,正上方置一兽面,头光二侧有鸟禽立于方屏上,方屏中央垂挂布幔,布幔两侧各有直立马形,下踩狮子,造型同下方支撑法座之狮。方屏上二肩杆装饰图像,似海螺头、饕餮纹或魔羯鱼之变相造型。此装饰华丽的法座,为“六拏具”的背屏形制。六拏具的表现样式(局部) 六拏具的背光,尼泊尔马拉王朝 南京博物院藏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六拏具装饰形制 《佛说造像量度经解》记载:“背光制。有云六拏具者。一曰伽噌拏。华云大鹏。乃慈悲之相也(鹏鸟与慈悲。梵名相近。故借其音而因以有形。表示无形之义。余皆仿此)。二曰布啰拏。华云鲸鱼。保护之相也。三曰那啰拏。华云龙子。救度之相也。四曰婆啰拏。华云童男。福资之相也。五曰舍啰拏。华云兽王。自在之相也。六曰救啰拏。华云象王。善师之相也。是六件之尾语。俱是拏字。故曰六拏具。又以合为六度之义。”背光上六吉祥物之梵音最后一个字均为“拏”,所以称为六拏具。六拏具是清代金铜造像常用的装饰手法,而象征性图像是藏传佛教艺术的最大特色,形成了密教艺术的神秘意蕴。温州普照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