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哈尔滨回民饭店最早的且在历史上较有声望者,当属由河北省河间县佟玉新先生于年在道外西顺街号开办的仁义馆,该饭馆规模不大,柜伙只有五六个人,当时只卖牛肉蒸饺和炒牛肚,但由于饭菜质优,生意十分红火,每日下午两三点钟便“落幌”闭店,弄得那些常客不得不早早来此占座就餐。上世纪30年代初,柜伙满万清,在佟掌柜的支持下,于道外丰润街中央大舞台(后为市京剧院)对过儿新辟一家老仁义馆,一直经营到上世纪50年代初,其经营继承原仁义馆的模式。据该店一“跑堂”说,当年京剧名角马连良来到大舞台演出,他每晚开戏前都要将4两蒸饺、一盘炒牛肚送到后台马连良面前。佟玉新年生于河北省河间县城,回族,听闯关东回来的人都说关外的生意好做了,自身无儿无女无牵挂,就带上本钱踏上了闯关之路。民国元年(年),佟玉新在哈尔滨道外俗称“八杂市”的南十六道街里的西顺街号买了四间倒闭的娼妓馆房,打开间壁共计20平方米,就开起了回民饺子馆。当时饺子馆只挂了个蓝幌子,没有名字、牌匾。这个地方有哈尔滨出名的戏院———中央大舞台,“八杂市”里也很热闹,杂耍卖艺的到处可见,摊贩云集,整天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食客众多。无论富贵显赫人物,还是平民小户,也不论回民、汉民,都乐意到仁义馆尝尝牛肉蒸饺,吃上一盘炒牛肚。所以,即使当时的饺子馆只能做牛肉蒸饺,还有水爆肚和炒牛肚两道菜,却一直是顾客盈门。老仁义馆的牛肉蒸饺,馅大汤满,皮薄面软,鲜嫩异常。饭店不准备汤菜也不给兑清汤,饺子自带汤,顾客吃起来不干巴、不腻口,没有一点膻腥味。肉馅选用乳牛肉,部位是:肋条、上脑、腰窝、尾根、脖头(去一刀),不要哈拉巴、仔盖、腱子和牛油。仔细剔除全部筋头,用绞肉机绞碎。在和馅搅拌中先放盐,其次花椒水,然后绞进凉水,兑上酱油(一定用同兴南上等母油),装桶待用,夏天放入冰箱。包饺子前舀上3手勺上等香油,浇到葱花上搅拌,再加上两棒刹好的白菜(约占牛肉的三分之一),和匀即成饺馅,不用姜。面粉用双合盛1号沙子面或成泰义特球沙子面,用开水在大案上全烫,擀皮薄厚均匀,包合严密,一屉装90到个饺子,用旺火蒸(火不旺饺子不出汤)出屉拣饺子不能拣破,装备摆齐,新鲜热乎。包饺子用的菜,全部要本地山东菜,这种菜质软而甜,所以老仁义馆终年的菜,全部购买道外太古六道街张桂林的优质山东白菜。主要调料香油,指定购买小磨香油,每天10斤。隔日油不要,要现磨出的。酱油专门要同兴南酱园的特制酱油。老仁义馆的牛肉蒸饺上屉也有讲究,一般店家是摞几层屉蒸,我们就只蒸一屉,不许摞两屉,每屉按一定距离只装一百个饺子,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出屉时要双手拿饺边轻轻提动后,再一个个往盘中拣,整齐端正,趁热送给顾客。一屉出锅关键在于火候,老仁义馆讲究“三分制七分火”,灶要三天一套,煤必须用抚顺块煤。老仁义馆的炒牛肚,一天煮两锅肚四一十斤。锅要装满,慢火煮烂,用油一煸,放酱油、上芡、芡全抱在肚上,盘底只剩一点清油,吃起来香嫩可口。来源:瀛文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