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位对中国近代文学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他的文章除了文学性外,更加深入地批判和揭露了民国当时那个吃人的封建社会的动荡。 然而,这样一位有才的人,却娶了一位大字不识的裹脚女人,两人无论是外貌还是才情,都不很匹配,导致两人尤其是妻子朱安一生的悲剧。 鲁迅虽然娶了一个不喜欢的妻子,但是后来他还是遇到了志趣相投的人,两人还生育一子,相比之下,朱安的人生遭际才叫惨。 朱安,从这个中性化的名字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其父母的思想似乎不同于一般人,给人一种保守的感觉,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朱安的父母依然保留着古人的封建思想,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即使很疼爱这个女儿,也没有让其读书,只教一些《女儿经》,让她懂得一个做女子的该如何谨言慎行。 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开始接受新思想的时候,朱安却连字都不认识,这还不算,母亲还给朱安裹了脚,愣是把朱安给调教成了一个保守、呆板、教条的女孩子。 长大后的朱安没有一点年轻女孩该有的丰润、娇憨和灵气,反而小小年纪就长的很老成,鲁迅在回忆成亲时掀开新娘盖头的时候,她那凹陷的眼皮格外引人注目,估计看到朱安的外貌,让鲁迅最后的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后来,鲁迅再娶之后,社会上的人并没有因此而对其有什么不好的评价,确实,朱安和鲁迅两人在各方面的差距是有目共睹的,感情是最勉强不得的。 虽然在当时也有很多文化名人接受了父母给定的婚事,而且有的还过得很幸福,相伴到老,但是朱安并没有这么幸运,其中最大的悲剧在于朱安精神上的保守,她从小接受的教育扼杀了她接受新事物的那种能力,她已经被女儿经给牢牢束缚住了,这种精神上的束缚除非自己想明白,否则外人是很难打破的。 据一些资料显示,朱安在后来的一段岁月中,也曾和鲁迅单独住在一起,没有别人的打扰,按说这是很好的机会,但是朱安却认识不到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她知道大先生看不上自己,但不明白到底是哪里不讨喜欢,她没有意识到,自己没文化是最致命的缺点,因为她的认知里已经深深刻着“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所以她从没有试着去认字,或者尝试一些新事物。 按说,当时的朱安才二十多岁,和鲁迅离婚后完全可以再找一个合适的人,但是她不敢,她的认知是被修的女子是没脸面的,那样自己还怎么活得下去。 所有的出路都被她从小灌输的保守思想所击退,所以她只能牢牢抓住眼前的一切,对于她来说,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 在她精神被压抑之后,几乎不再可能有任何改变,那些外表的改变只能是隔靴挠痒,有时在鲁迅眼里看来反而适得其反。 《红楼梦》里,贾宝玉有一句话我很是赞同,大致意思是人即使长得再好看,如果没有学问吊着,便流入世俗了。 这句话放在朱安身上再合适不过,即使她的家族再显赫,那也是家族的光荣,而不是她自己的,换句话说,朱安虽然有着“大家闺秀”之名,但是名不副实,她诗书不通,为人保守、呆板,再加上并不出众的外貌,整个人就显得扁平化。 这样的一个人,怎会让一个留学日本,有着新思想的鲁迅喜欢呢?根本就是天南海北的两人。 最后朱安自己一人孤老在宅子里,结束了自己仅六十多岁的生命,回顾她的一生,似乎都在为别人而活,她就像一个被抽掉灵魂的木偶,没有自我,没有未来,说起来,朱安的人生相比其他那些短命的才女们,反而更加让人觉得心酸。 她的生命对她自己似乎可有可无,这种悲剧性早在她父母的教导下就已注定了。 她是一个时代下若干相同女子的缩影,虽然有些女子接受了新思想教育,但是像朱安这样的女子肯定还大有人在,在她们的人生中,几乎不知道“改变”是什么,她们只能按照那些封建教条麻木地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