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范茜美编/范茜 情牵君发现, 这大锦丰还真是块风水宝地, 不少名人名家都在此出生。 今天要介绍的这位,那可不得了, 曾获过日本水墨画会大奖、 首届东方名人成就《国粹奖》、 杭州市政府文艺奖、 浙江省花鸟画展金奖等诸多奖项, 连潘基文、胡锦涛都收藏他的作品。 张耕源 又称耕源,别署新源、梓人,号散翁。年出生于今张家港市锦丰镇光明村。 他是国家二级美术师,在中国美术学院退休,现系西泠印社理事、西泠印社肖像印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肖像印研究会会长、中国工程院特聘艺术家。出版个人专集《梓人印集》《耕源印存》《篆刻起步》《张耕源作品集》《中国篆刻百家——张耕源》《张耕源印谱——随园印语名人肖像印》等。 天资聪颖,结缘美术 年10月,张耕源出生,却时逢战乱,母亲带着张耕源去到重庆避难,抗战胜利后举家搬到浙江金华。在这期间,张耕源也从幼童成长为一个少年,并一直热爱画画。 年,初中毕业的张耕源在美术老师的鼓励下,一个人跑去杭州报考了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没想到考出了杭州考区第二名的好成绩。四年专业的学习,激活了张耕源所有的艺术细胞,也奠定了他事业的基础。 过硬的木刻设色本领和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造就了张耕源出色的技艺。他复制的木版水印画不仅一般书画爱好者难辨真假,连鉴赏名家郭沫若到杭州参观时,也分辨不出哪件是真品。 书、画、印皆通,形成特色风格 特殊的年代,张耕源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他先后受到了潘天寿、陆维钊、诸乐三等老一辈大师的指导,也得到了方增先、周昌谷、朱颖人等名家的亲授。在风雨如晦的岁月中,张耕源不愿荒废自己的艺术之路,在名师的启发下,他拿起了刻刀。 张耕源回忆到,那时候条件很艰苦,我们一家挤在一个小房子里,我只有等半夜孩子和爱人睡着后,才能拿起刻刀练习。邻居总说我家有老鼠,其实是刻章的声音。因为有木版水印的基础,张耕源对篆刻手到擒来,并自成一派。 他的篆刻不拘一格,用刀猛厉豪放,布局奇拙怪巧,尤其是边款,“横看成岭侧成峰”,交相辉映,珠联璧合,被著名书法家朱关田称之为“印坛一绝。 张耕源兼善中国书、画、印。多年来他对书画、篆刻精心攻习,并且融会贯通。他的作品不仅有着雄浑厚朴、气势恢宏、潇洒无羁、意深格高的独特味道,还使人领略到丰富浓郁的文化内蕴和雅致清纯的艺术格调。 跨界尝试,肖像印探索一炮打响 在潜心于书画金石篆刻创作的过程中,张耕源并没有一成不变地沿袭前人的道路走下去,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张耕源开始运用篆刻和版画技巧涉足肖像印领域。 起初,张耕源只是抱着玩玩的心态,没想到,这带着童心的一玩,竟然“玩大了”。他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吴昌硕、弘一大师、潘天寿、启功等一百多位西泠印社社员人物的肖像印。 滑动可左右查看 他的创新举动,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时至今日,张耕源已经将这一“挖掘传统,触类旁通”的创新之举,发展成一项初具规模、独具特色的艺术品种。 肖像印是以印章的形式表现特定人物的肖像,也就是印章加肖像。张耕源创作的名人肖像系列作品,形式新颖别致,人物生动传神,技法细腻严谨,融书法、金石、素描、版画各种艺术于一体,刚烈里又隐现妩媚,犹如京剧唱腔,余音绕梁,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为了迎接年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张耕源领衔创作的《G20元首肖像印系列》,更是让中国肖像印走向了世界。 难忘根源,献爱桑梓 如今,张耕源即将步入杖朝之年,但是他对生活和艺术依然充满热情。现在,他每天的工作时间仍要达到七八个小时。平时生活中,他爱穿鲜艳的衣服,喜欢打太极、练气功,偶尔还会去歌厅一展歌喉,广泛的兴趣爱好滋养了他丰润的艺术生命,使他保持了求变求新的锐气!尽管生活充实滋润,但在张耕源的内心深处,依然有浓得化不开的故乡情。 年,以张耕源名字命名的艺术馆——张耕源艺术馆,在故乡张家港开馆。他说,近几年回到张家港,感觉变化很大。“故乡一直是我心中的骄傲,长江的波涛永远在我心中澎湃,故乡之情永系心中。” 张耕源说,我要给家乡留一批作品,家乡用我的名字命名艺术馆,是对我的厚爱。我希望我的后代,知道我的根一直在故乡。 部分文字来源张家港城事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