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951583.html 法库和平乡 自然概况 法库县和平乡,乡政府驻地和平村。位于县城东北辽河右岸。距县政府驻地法库镇25千米。东与铁岭市昌图县通江口乡相邻,西与孟家镇接壤,南与柏家沟镇相交,北与康平县郝官屯乡毗邻。辽河由本乡神树子村入境;境内有季节河流5条。全乡共辖23个村、屯。其中,行政村6个、自然屯17个。政区沿革 辖境清初属内蒙宾图王旗地。清光绪三十二年(),法库设厅建治后,划归法库直隶厅,隶属正东路巡警分区(分区驻地调兵山村)。宣统二年()实行地方自治,隶属法库厅东二乡,乡自治会驻地设在柏家沟村。民国二年(),法库废厅立县,政区沿袭旧制。民国十二年),实行区村制,隶属法库县第二区,区公所驻地调兵山村。民国十七年(),区划调整,仍属第二区,设三合屯、大公主屯2个主村,领9个副村。伪满时期属公主屯村,辖9个村。“九·三”胜利后,属第二区,区政府驻地柏家沟。国民党占领时期,村改为乡、屯改为保。属公主屯乡,划9个保。年2月,法库全县解放隶属法库县第二区,辖9个行政村。年撒销区村建制、分属和平、大泉眼2个乡。年2月并乡,划归和平乡。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化,隶属柏家沟人民公社和平管理区。年由柏家沟人民公社分出,成立和平人民公社,辖8个生产大队。年6月、成立和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年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年,实行乡村制,更名为法库县和平乡人民政府。年调整村级规模时,黄花山并入曹四家子、曲大沟并入关屯村。共辖6个建制村,17个自然屯。 村、屯名称及由来和平村,原名“大公主屯”、“公主屯”,建制村。隶属法库县和平乡,乡政府驻地。辖神树子、小甸子、帽山屯、魏家沟、花匠屯5个自然屯。位于县城东北,距县政府驻地法库镇25千米。东与本乡三合屯村相邻,西与本乡关屯村接壤,南与本乡鲍家屯村为界,北与康平县郝官屯乡小塔子村毗邻。清康熙九年(),固伦端敏公主下嫁达尔罕王班第的车队经过此地小憩时,公主望此地东有辽河环绕,西有群山垂青,风景秀丽,赏心悦目,恋其地久久不愿离去。遂将伴嫁之旗民直隶遵化州李家庄八甲二社李大汉和山东武定府海丰县吴家庄吴雅青二人留在此地垦荒,并为王府收租,后移住者增多成为村落。因公主眷顾,不时派遣王府之人前来慰问。村人为感谢和纪念公主,遂取村名为“大公主屯”。伪满时简称“公主屯”。年,为取“世界和平”之意,更名为“和平”。另有一种说法,公主车架经此地时,公主悦其地而居之,四载后方北去与达王爷完婚。该村辽代为祺州辖地,在和平村北的岗坡地上,有一土筑边长米的方形辽代古城遗址。此城遗物不多,但却发现有属于青铜时期的夹砂粗红陶片和短身圆鬲足。辽代器物数量较大,当时建在青铜时代上的一座辽代古城。村东松树山上建有埋葬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墓八座。 神树子屯,原名“东窝堡”,自然屯。隶属和平村。位于和平村东0.5千米。清光绪年间,有山东登州府文登辛汪六里许家屯许永太率家眷逃荒来到此地,搭窝棚垦种定居,因宅舍位于公主屯之东,故称“东窝棚”,亦叫“东窝堡”。据说,光绪三十一年(),日俄战争时日军于此地构筑工事修碉堡,大量征用木料,砍伐树木。当砍伐村西的大榆树时,树干中流淌出红色汁液不止,似血、似泪。老百姓说:这是棵神树,是在控诉日军的罪行。之后便把村名改为了”神树子”。 小甸子屯,自然屯,隶属和平村。位于和平村2.5千米,清光绪年间,有山东刁家庄单姓者逃难于此草甸子开荒耕种,取名“小甸子”,后单姓迁走,年,和平村的魏向春一家迁来此地,村名仍为“小甸子”。 ,原名“帽山屯”,自然屯。隶属和平村,位于和平村西1.5千米,地势多为丘陵岗地。清顺治八年,有山东莱州府即墨县王家庄王明迁来此处首居。因村西有座山,蜿蜒数十里,较平坦,唯最高凸兀处,形似纱帽,名帽山,村以山名,故称“帽山屯”,后简化为“帽山”。 魏家沟屯,自然屯。隶属和平村。位于和平村南1千米,地势为丘陵岗地。民国年间,有魏长巨者由它处搬来此沟栽种果树,得名“魏家沟”。年伪满并村时,魏姓全部迁别处,年7月曲大沟的李向春、李向武,李明才、李来柱等十五户,为便于耕种,经政府批准迁来此地定居,仍用原村名“魏家沟”。 花匠沟,自然屯。隶属和平村。位于和平村南3千米。地势多为丘陵岗地。清乾隆年间,有直隶顺天府大城县七甲十八社张家庄张友福逃荒来到此地首居。后由沟南迁来一张姓画匠艺人,技艺高超,远近闻名,人们便以其手艺为代号,称其村为“画匠沟”。后便出现了“画”、“花”谐音上的口误字讹,久而久之“画匠沟”便被称之为“花匠沟”了。 关屯村,原名“关家屯”,建制村。隶属和平乡。辖梁家沟、曲大沟、三家窝堡3个自然屯。位于乡政府西。距乡驻地和平村3千米。东与本乡和平村相邻,西与本乡曹四家子村接壤,南与柏家沟镇柏家沟村、刘大沟村为界,北与康平县郝官屯乡瓦房村毗邻。清康熙九年(),有关姓者由关内直隶伴嫁固伦端敏公主于达尔罕王府当差,后到此地垦荒首居,并向王府缴纳地租。日久成村,遂名“关家屯”,后简化为“关屯”。 梁家沟屯,原名“梁大沟”,自然屯。隶属关屯村。位于曲大沟村南1千米。清康熙年间,鲍家屯村的梁有才搬迁到此地垦荒,并于沟旁建宅定居故名“梁家沟”,又名“梁大沟”。据梁家谱书记载:“梁有才原籍系山东登州府文登县人。清顺治二年迁居直隶遵化州集州村。康熙九年()六月八日伴随固伦端敏公下嫁达尔罕王府,后来到此地鲍家屯落脚,于当年又从鲍家屯搬迁到此开垦荒地,人口日繁,成村后得名“梁家沟”。 曲大沟屯,原名“唐家炉”“曲家大沟”,自然屯。原为建制村,年2月,调整村及规模与关屯村合并,隶属关屯村。位于和平村西南3千米。清乾隆年间,有直隶永平府滦县唐家庄唐选逃荒来到此地定居,并开设了一个铁匠铺,得名“唐家炉”。之后,又有山东省莱州府的曲万库迁居此地,做起了银匠铺、鼓乐房、棚匠铺买卖,生意兴隆,发了财。成为当地首富后,又买房子又买地,本村大部分土地及沟岔、山林等都归曲家所有。于是,在光绪年间,更村名为“曲家大沟”,后简称“曲大沟”。 三家窝堡屯,又名“三家窝棚”、“三架窝堡”,自然屯。隶属关屯村,位于关屯村西南1千米,地势为丘陵。清乾隆年间,有袁、李、裴三家由关内迁来此地搭窝棚垦荒首居,遂名“三家窝棚”,亦称“三家窝堡”。光绪年间改为“三家窝堡”。 曹四家子村,原名“四家子”,建制村,隶属和平乡,辖崔家沟、八家子、黄花山3个自然屯。距乡政府驻地和平村8千米。东与本乡关屯村相邻,西与孟家镇靠陵沟村接壤,南与本乡东大泉眼村为界,北与康平县齐屯村毗邻清康熙九年(),有山东莱州府滩县曹家庄曹自富、曹自荣,曹自贵等四兄弟,伴随固伦端敏公主下嫁蒙王北来,首居于此垦荒耕种,年终向王府交租,遂名“曹四家子”。清光绪年间,简称“四家子”。地名普查时,因县内重名,经政府批准,于年12月15日恢复原名“曹四家子”。 崔家沟屯,自然屯。隶属曹四家子村。位于曹四家子西1千米,清康熙年间,有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家崔守德,伴随固伦端敏公主下嫁来到蒙王旗地、被分住在此地垦荒耕种,并向王府纳租。因是首居,又建宅舍于沟口处,故名“崔家沟”。 八家子屯,自然屯。隶属曹四家子村。位于黄花山村东0、5千米。清朝末年,有直隶遵化府丰润县杨家庄杨文学、杨文举与王、高、曹、张、赵、邵、牛等八户来到此处垦荒定居,故名“八家子”。 黄花山,自然屯。年春与曹四家子村合并。隶属曹四家子村。位于乡政府驻地和平村西6.5千米。清康熙九年,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大崔庄崔登科随固伦端敏公主下嫁蒙王来到东北,在崔家沟居住二年后,迁到此处定居,年久成村。因宅舍建在骆驼山东南坡,每逢盛夏时节,黄花开满全山,远望一片金黄,村以山名,故为“黄花山”。 三合屯村,曾名“荣彰窝堡”“小北沟”、“后三河屯”、“腰三河屯”,建制村。隶属和平乡。辖毛家坨子1个自然屯。位于乡政府东南,距乡政府驻地和平村4千米。东与昌图县通江口相邻,西与本乡曲大沟屯接壤,南与本乡鲍家屯村搭界,北与本乡和平村毗邻。该村原系三个聚落,分别为“前”、“腰(中)”,“后”三个部分。清乾隆初年,有山东济南府德平县小关塞村的韩成珠首先来到此处垦荒耕种,因宅舍近山傍水,初名“北沟”,后改称“后山河屯”。清嘉庆二年(),有关内逃荒户荣彰者来到此地,于后山河屯南1千米处落脚定居,自称“荣彰窝堡”后因依山傍水,且居于两屯中间遂改为“腰三河屯”。光绪二十六年(),有关内蒋、祁两家逃荒于此落脚首居,因建宅于腰三河屯南,遂称之为“前三河屯”。至伪满()并村时,三屯合并归谐音为“三合屯”。亦称三个部落为“前三合屯、腰三合屯、后三合屯。” 毛家坨子屯,自然屯。隶属和平乡三合屯村。位于三合屯村南0.5千米。清道光年间,山东人毛延寿逃荒来到此地定居,因建宅舍于坨岗之上,故名“毛家坨子”。 鲍家屯村,曾名“前鲍家屯”、“后鲍家屯”、“大粮村”,建制村。隶属和平乡。辖龙湾坨子1个自然屯。位于乡政府南。距离乡政府驻地和平村4千米。东与柏家沟镇刘小船村相邻,西与本乡和平村接壤,南与柏家沟镇小沟村为界,北与本乡三合屯村毗连。 鲍家屯村始分前、后二村。清康熙九年()六月八日,有直隶遵化州集州村旗民社二甲石家庄鲍承秉、鲍承勋随固伦公主下嫁蒙王来到此处首居,得名“鲍家屯”。相继又有直隶遵化州集州村的梁有才搬迁到村北半里处建宅定居,称“后鲍家屯”。不久,梁有才将其家眷留在该处,自己迁往梁家沟。年,两村连成一片,统称“鲍家屯”。另据梁家谱书记载:“民国三年,奉科尔沁左翼中旗卓王(卓哩克图亲王)令,把鲍家屯村改为“大粮村”,后来没有人这么称呼。 龙弯坨子屯,自然屯。隶属鲍家屯村。位于鲍家屯村南1.5千米。地势为丘陵。清光绪年间,有王宪福由山东逃荒来到此处租种鲍家屯村梁玉佩的土地。该地因辽河逐年东移,淤积出一片弯曲的坨岗地,又因宅舍建于坨岗之上,故名“龙弯坨子”。 东大泉眼村,原名“大泉眼”,建制村。隶属和平乡。辖前孤家子、后孤家子、两家子、菜园子4个自然屯。位于原孤家子西北1千米,距乡政府驻地和平村9千米。东与本乡曲大沟屯相邻,西与孟家镇凤岐堡村接壤, 南与本乡前孤家子屯为界,北与本乡曹四家子村毗邻。清康熙年间,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大崔庄崔守德率全家来到崔家沟定居。五年后,其子崔银登由崔家沟搬迁到此处首居。因村东有一天然泉眼,汩汩泉水长流不息,遂得村名为“大泉眼”。年8月,因县内重名,经铁岭行署批准,更名为“东大泉眼”。 前孤家子屯,自然屯,隶属东大泉眼村。位于后孤家子南1千米。地势为丘陵。清康熙年间,有山东莱州府平度县焦家庄的焦天禄,焦天寿兄弟二人,伴随固伦端敏公主下嫁蒙王来到此地。兄弟俩相距二里许择地建宅定居。焦天寿一家的宅舍建在南面,故称“前孤家子”。 后孤家子屯,自然屯。隶属和平乡东大泉眼村。位于和平村西南8千米,清康熙年间,有山东莱州府平度县焦家庄的焦天禄、焦天寿二人,伴随固伦端敏公主下嫁蒙王来到此地。兄弟二人分别于此相距二里许落户,焦天禄落户之处在北面,取名“后孤家子”。 两家子屯,自然屯。隶属东大泉眼村。位于后孤家子村西北1.5千米,清康熙年九(),有山东莱州府平度县焦家庄的焦天奎和李姓(早已迁走)两家来到此处垦荒首居,成村落后,以首居户名之称为“两家子”。 自然屯,隶属东大泉眼村,位于后孤家子村西1千米,清道光年间,有焦福者,有后孤家子村搬迁到此处种菜,逐渐发展成大菜园子,日久成村,故名“菜园子”。 ▼更多精彩推荐,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