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州八景 1.岩山虎踞 岩山云雾钱兆福摄 位于城南1.5公里,岩石裸露形如卧虎,气势可观。辽世宗耶律沅(—)时期,于山顶建塔,塔基以绵石砌成,上为青砖结构。塔高20米,分13层,三角形,面南背北。正面有石刻楷书“文峰塔”。左面刻“冲霄汉”,右刻“凌云梯”。塔各节角挂铜铃。清嘉庆十六年(),代理知州朱高樗思想迷信,以“岩山似虎踞,塔似虎角,若留此塔,于滦不利”为由,强行将塔拆掉。10年后,道光元年,黄克昌署滦州,认为“塔主一邑科第,去之则不祥”,重修此塔。百多年来,文人雅士,往来过客仰其名登山观瞻者颇多,其中有诗写道:“山峰虎踞不知年,选胜登临涉岭颠,万里山河归眼底,昂头直欲上青天”。年7月28日大地震,塔被毁。目前文峰塔已重建。 2.滦水龙翔 即滦河大桥北武山和榆山之间的一段滦河。西岸山形对峙,滦河水倒流峡蜿蜒南流,曲折萦纡,矫若翔龙。若河水涨发,倏忽之间,变态万状。解放后,滦河上游潘家口、大黑汀两水库建成和引滦入津入唐工程的竣工,河水流量已大大降低。武山、榆山均因矿藏的开采,其险峻程度亦无前景。 3.横井浮烟 复建的横山大觉寺 位于城北3公里横山大觉寺前。此地原有天然石泉,深数丈。后人砌石为井,护以石栏。两峰夹峙,井居其间。凌晨,井上水气直上,形如烟雾飘渺,帮称横井浮烟。经过年“大跃进”的拆毁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当年风韵今已无存。年9月,复建的横山大觉寺对外开放。 4.偏凉虚阁 位于城北3公里横山东麓偏凉汀。清乾隆四十三年()皇帝东巡时所建。因其左倚峭壁,右俯滦河,远远望去云雾缭绕,若有若无,帮称“虚阁”。此阁为宫廷式建筑,内分正殿、配殿、更衣殿。室内雕龙凿凤,金碧辉煌,有“小金銮”之称。外有宫墙环绕。周围是清去亭、益香池、浮霞小楼和御碑亭,成众星捧月势。御碑亭藏有乾隆皇帝亲书御碑一块。清未民初历经兵焚,偏凉虚阁遭到严惩破坏,文化大革命中全部拆毁。 5.围山泉瀑 位于杨柳庄北部,罗家岭以南,为天然景色。罗家岭之泉水自西北环而汇之,上为大龙潭,下为小龙潭,南流急下,气势雄伟。小龙潭水库建成后,旧景换新颜。 6.天渠应候 与围山泉瀑一脉相承,围山泉水泻于泉子峪,因底部凹凸不平,形成众多水槽。渠水入槽,槽满自溢。据传说,每天上午南槽溢水北槽稳,下午北槽溢水南槽稳,应时而变,古来不爽。随小龙潭水库的建成,已无可观。 7.金泉渠月 位于城西1公里。明代建金泉亭。弘治元年()开挖引水,种莲植柳。后又在亭西建别故亭。池水亭台,垂柳对莲,夜月映照,游人共赏。只因此处较多沙坨,水冲沙压,逐渐淤塞,民国初年改为农田。 8.龙溪地桥 位于城西南4公里。龙溪原为沂河上源,流经此地时,溪水潜伏入地,二里之外复出地面。昔人投糠验之,果为一水,故名地桥。年长日久,水流地上,“地桥”无存。 丰润八景 1、燕山障郡 是指丰润北部燕山山脉形成的县城屏障。燕山,丰润旧志称它“西接渔阳,东连永平,重峦叠嶂,广袤数百里”。在历史上的许多时候,燕山都是抵御侵略,捍卫内地中原的屏障。 2、浭水朝京 浭水就是还乡河,它有个极大的特点,几乎所有的江河都是向东奔流,它却独独向西流淌。这一景观命名为“浭水朝京”,是指还乡河曲折西流呈现朝拜京都之形。 3、宝塔玲珑 是指丰润城西的天宫寺塔造型美观,别具特色。天宫寺塔,过去是天宫寺庙宇的一部分,因此这一景观也称为“天宫有塔”。天宫寺塔建于辽代清宁八年公元一零六二年,至今九百多年。它八角密檐,共十三层,高24米;各层檐角悬挂一个铁鋳风铎,微风拂荡,叮当作响,声脆悦耳;塔尖安置的渗金塔顶,阳光之下熠熠生辉。天宫寺塔坐落在高高的土台上,周围是茂密的苍松翠柏、碧柳绿槐,东侧是殿宇相连的寺院,南侧、西侧是万亩沼泽地,种植着水稻、蒲苇与莲荷,北面是潋滟的浭水,再远处是起伏连绵的燕山峰峦。这些景物相融相映,形成“天宫有塔”的奇景。 4、腰带横云 是指坐落在丰润区火石营镇的丰润第一高峰腰带山,夏季时常出现顶上红日普照,腰下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的奇景。 5、孤峰独秀 位于城南二十里的车轴山,在广阔平原上拔地而起,树木葱茏,因此又称为“孤峰独秀”。山顶上坐落着金代重熙年间建造的药师灵塔和无梁阁。药师灵塔位于西侧,共十一层,高27米,是砖灰结构的实心花塔,造型优美,工艺高超。屹立于山顶中部的无梁阁,是砖灰结构的三层楼阁建筑,高28.5米。它的三层殿顶都靠拱券支撑,没有一根梁柱,是建筑史中的一个奇迹,这个建筑也因此得名。这两座古建筑巍峨高耸,直插云天。 6、银城晓市 是指银城铺上方拂晓前偶然出现的海市蜃楼;一般出现在春秋两季的黎明时刻,那时城西各村的人常常看见,乡间百姓叫它为“现城”,并很自然地又与汉代、三国时期,在城东银城铺一带繁盛一时的土垠古城联系起来。这个景观遂得名“银城晓市”。土垠城毁于北魏战祸之中,于是经过丰富想象,产生一种带有憧憬热爱、神秘梦幻的情感。 7、披霞晚照 出在城北1.5里的披霞山。披霞山,南北长米,东西宽米,海拔75.4米,状如南北放置的一把琵琶,因此古时也有人称它为琵琶山,山的南面山脚下建一座真武庙。“披霞晚照”景观的出现,一种条件因素是满天的晚霞,披霞山沐浴在恢弘壮烈的暮色中,这时晚风中又回荡起悠扬的钟磬声,实在妙不可言。据当地群众说,“披霞晚照”出现,还有另一种条件因素。当时这个山上长满茅草,一到深秋,满目殷红,如洒下的灿烂晚霞,这也形成了“披霞晚照”的景象。 8、平沙落雁 老人们说初春晚秋常常出现在东马庄、小韩庄村西南还乡河拐弯处的一片沙滩上。那地方,河里水草丰盛,鱼虾群生;沙滩细平,风微气静。这种气韵与在此栖息、觅食的成群大雁,构成“平沙落雁”那种静谧的美、和谐的美、与天地融合一起的美。 玉田八景 麻峰种玉 麻峰也就是麻山,坐落于玉田城北5公里处,海拔仅有米。据《玉田县志》记载,麻山上原来曾经立有石柱,上面铭刻着“玉田”两个大字,乃是阳伯雍后裔所为。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年),玉田知县徐德昌见石柱已经残破不堪,便将石柱换成石碑,上刻“古人种玉处”五个大字。清朝雍正五年(年)原碑毁坏,乾隆三年(年)知县魏德茂重立。 位于南山腰的小巧玲珑的“麻山寺”是“麻峰种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寺占地二亩有余,分东西两个院落,西院供奉的佛像均为泥塑,东院全是铜铸,所以,当地人分别称之为泥佛院、铜佛院。该寺在年的合作化运动中被拆,“古人种玉处碑”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推到山下,摔成数段。改革开放后,玉田县文化主管部门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协助下,将残碑收集到一起,经能工巧匠精心地进行修复后,在当地驻军帮助下,用坦克将这统古碑运上山顶,重新竖立于原处。 龙穴甘泉(又名“古寺疏钟”) “龙穴甘泉”位于玉田县城东北约11公里的小泉山。小泉山是一座独立而又低矮的山头,海拔不过数十米。山脚下有多股泉水从石缝间汩汩流出,统称为小泉,是小泉河(后改名为荣辉河)的发源地。一年四季泉水流淌不息。 小泉的一个奇特之处在于每年旧历二、八月,不分昼夜都有草虾从泉水中涌出,虾呈白色,洁净鲜嫩。村里人用蚊帐布做袋罩在泉口,一夜可得二三斤。也就有了“泉口取虾”的奇事。 不知何年何月,有人在小泉山南山坡建起一座龙王庙,规模不是很大,却典雅秀丽,对这一景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一来,原有名称“龙穴甘泉”就略嫌狭隘,不能反映出这一景观的全貌。于是有人给它起了新名:“古寺疏钟”。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尚宝少卿徐贞明在京东治水时,小泉一带就把旱田改为水田,原本产于江南的水稻从此落户于燕山南麓。小泉一带用泉水浇灌稻田,连车水的工具都不用,真是得天独厚;所产稻米颜色洁白,味道香腻,更令世人眼馋。特别令小泉人感到骄傲的是,这里曾经培育出举世瞩目的胭脂稻,连清朝皇帝的丰泽园都曾播撒过这里生产的稻种呢! 据小泉村的老农讲,小泉之水质量非常好,是上等的矿泉水。当年,清朝宫廷曾经派人到此考察,与北京玉泉山的水质基本相同,只是因为距北京较远而未被采用。改革开放后,经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技术评审组评审,在玉田县境内,地下确有贯通全境的奥陶水系和雾谜山水系两条优质矿泉水脉,所以小泉之水是真正的矿泉水也就无疑了。遗憾的是如今寺庙已不复存在,泉水已经枯竭,仅存遗址而已。 暖浦飞沙 玉田城南2里处曾有两个方塘,周长数十米,塘内为天然喷泉。随泉喷出的细沙上下翻飞,逐浪翻卷。太阳升起后,翻卷的细沙在阳光的映照下皎洁光明。秋冬季节,喷泉之水温度较高,不断升起蒸汽,弥漫上空,几里外都可以见到。因此,当地人称此泉为暖泉。暖泉向外流淌成为小河,名字就叫暖泉河,在城东南五里桥处汇入荣辉河。县城附近的人们不仅常到暖泉欣赏美景,还可以跳到塘里洗澡。人若站在泉里,泉水将人翻上翻下,循环不已,别有一番情趣——这就是玉田八景之一:暖浦飞沙。 暖泉河的沙子细白均匀,用于擦拭铜器,光亮无痕。50年代末的暖泉河,每到夏季,岸上垂柳掩映,河中鱼虾戏游,河东南侧的坑塘内荷花映日,河的南侧是一片桃园,阳春三月桃花绽放,景色宜人。岸上十几棵高大的毛白杨沙沙作响。左近三里五屯的人们或在河中游泳嬉耍,或在岸上乘凉。70年代以后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地上水补充不足,河水几近干枯,荷花塘、桃树园被毁后建成了公房,暖泉河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唐水涌蓝 这一景点在唐自头镇陀头山下。陀头山海拔不到40米,山上曾建有小巧玲珑的寺庙一座——陀龙寺,寺内外古树参天,景色秀丽。山下曾有数道泉水涌出,因为“其水甚清,其泥如靛,映水皆蓝色”,所以人们称之为蓝泉。曾经有人用蓝泉水底之泥染布出卖,赚黑心钱。染出来的布匹与其他青布毫无差别,一经水洗便原形毕露了。 蓝水南流,成为一条小河。经彩亭桥、渠河头汇入兰泉河,故陀龙寺有兰泉河发源地之说。唐贞观十九年(年),唐太宗御驾东征,凯旋而归时路过玉田。他手下一位伤势沉重的将领难以行走,唐太宗便把他安排在河畔,并派两名士兵看护照顾。因为他们都是大唐将士,便给蓝水起了个新名——唐水,“唐水涌蓝”中“唐水”二字就是由此而来的。 后来,陀头山上的古寺被拆除,古树也被砍伐一空。泉水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干涸。现在,陀头山已经土化,“唐水涌蓝”的遗址,只剩下一个不太明显的高岗,一个不太深的洼坑。 层崖石鼓 此景在玉田县唐自头镇境内石鼓山上,石鼓山海拔.6米,是玉田县内的最高峰。此山之所以以石鼓为名,是因为山上悬崖处有一巨石,那形状仿佛一面巨大的鼓。石鼓的东南方有一山头,那姿势好像一位高擎着鼓槌的巨人正要奋力击鼓。 关于石鼓山,当地有一段动人的传说。据说,那高举鼓槌的巨人乃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化身。李世民在东征高丽从这里路过时,因为疲劳过度而酣然入梦。这时候,敌人从天而降,把他包围得水泄不通。唐太宗被惊醒,见情况万分危急,突然跃起身来,挥拳猛击石鼓,那石鼓竟然发出惊人的巨响。将士们听到鼓声奋不顾身地前来救驾,把敌人打得狼狈逃窜。至今,石鼓中心仍有一拳头般大小的凹坑,据说那就是唐太宗当年挥拳击鼓时留下的痕迹。 后来有人根据唐太宗拳击石鼓的传说在山半腰建起了一座寺庙,名为石鼓寺,寺内铁钟上还铸有唐王麾下大将尉迟敬德的名字。这座寺庙使“层崖石鼓”一景魅力倍增。如今,石鼓寺只剩下一些断砖残瓦,大铁钟早已踪影全无。 燕山叠翠 这里的燕山,是指玉田境内的燕山,或称小燕山。燕山在古代是座名山。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在记述庚水的流经地时写道:“庚水,世亦谓之为柘水也,南迳燕山下,悬岩之下有石鼓,去地百余丈。”庚水今名黎河,玉田人称其为北大河。此河发源于遵化市东北部,先向南流,再向西折,直到蓟县境内。“南迳燕山下”是说这条河流西折后正好从燕山脚下流过。“悬岩之下有石鼓”等句,描述了玉田县最高峰——石鼓山的位置,说明燕山是指石鼓山及其周围的山头。《水经注》的记载充分说明,在年前的东晋时期,地理学家就已经承认玉田境内燕山的存在。 燕山由石灰岩构成,山体为褶皱形,平行排列,层叠环绕,阶梯而上。层间阶隙,蓄以碎石沙土,因而适合草木生长。春夏之际,漫山遍野郁郁葱葱;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条碧绿的锦缎横铺在那里。由于这里景色优美,明清时期被列为“玉田八景”之一——“燕山叠翠”。山上有一洞穴,过去,洞顶常年不断地往下滴水。现在虽然看不到水滴,洞内岩石上却总是湿漉漉的,为叠翠的燕山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无终丹灶 无终山顶曾经建有一座小巧的阁楼,阁楼内有一座炼丹炉,这就是“无终丹灶”一景的全部。总的来说,此景既不秀丽,又不壮美,但它“仙味”十足,有着浓厚的道教色彩。相传,道教创始人之一帛仲理曾在此山炼丹、炼金。一位名叫王时泰的玉田知县曾以《无终丹灶》为题写过一首诗,“丹灶阁向碧云边,九转何当灶冷然。山色遥看晴欲雨,至今朝暮尚含烟。”遗憾的是,那阁楼与炼丹炉早已被毁,遗址亦难寻。 灵洞涪风 灵洞是指红石岭的一个山洞。红石岭在玉田城东北偏西9.5公里处,表层为红色石砂岩,故名。此山西北东南走向,主峰海拔米,面积2.4平方公里。山南坡有一通向西北后坡的大山洞,山洞里空气流动很快,所以古人称其为风洞山。旧时,县令每年都要派人到风洞口举行祭祀仪氏,祈求老天爷保佑本县风调雨顺。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