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干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他们在自家网页上,辟了一个专栏,把历史上声名赫赫的大罪犯们整整齐齐挂出来。 黑帮教父、3K党、航校炸弹客、邦尼和克莱德。。。 对于FBI,这些人或许成了勋章般的存在。 而对于好莱坞,这些真实的罪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是黑色电影作品最丰润的土壤。 而且,其中还不少获奖。 《邦尼和克莱德》(BonnieandClyde)就曾获9项奥斯卡提名,并摘得其中2项。 加饭这次要跟大家推荐的,就是FBI挂在网页上的另一个罪犯故事—— 《追击:炸弹客》 Manhunt:Unabomber 豆瓣评分8.8。 开篇字幕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强调了叙事的真实性和记录性。 影片开始,是一个沉静又游离的男性声音,讲着一段,莫名其妙的独白。 「你会发现,美国邮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物品。 我要给你寄一盒饼干,只需在盒子上写下你的名字,贴上邮票,然后放到投递箱。 这个系统能够工作,是因为这道运作线上的每一个人,都像一个无意识的自动机器。 我写下一个地址,他们只是...服从,而没有疑问,没有差错。 没有人停下来思考永恒,或是美好,或是死亡。 即便是你,纵然宣称自由意志,如果来了一个写着你名字的包裹,你不会有任何别的念头,除了服从。」 你服从,不假思索,拆开包裹, 然后, 爆炸。 时隔6年,那个「炸弹客」又回来了。 炸弹客(又称航校炸弹客Unabomber),是美国历史上真实的罪犯。 这个案子从年开始,持续了整整18年才抓到凶手,是FBI历史上最昂贵的调查。 而它之所以能上FBI专栏页,是因为太离奇了。 首先,高智商罪犯。 看一下他的简历就知道了。 (来源于维基百科) 「炸弹客」原名泰德·卡辛斯基(TedKaczynski)。拥有的高智商(普通人智商为左右),16岁就被哈佛大学数学系录取。后转入密歇根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仅几个月的时间便完成博士学业。 25岁时就被UCBerkely聘为助理教授,是该校史上雇用过最年轻的教授。 就是这样一个天才—— 18年间,16次袭击,26名受害者,其中3人死亡。 而这些受害者中,有大学研究生 (字幕来源于 人人字幕,下同)美联航高管 心理学教授 广告公司经理 随着时间越来越久,炸弹的威力越来越强。有些人手臂和半边脸被炸掉,或被炸弹里埋藏的钉子刺穿肉体。 现场惨不忍睹。 一般而言,连环杀人案里的受害者,往往具有某种相同的特质。 而这一次,FBI苦寻18年,都丝毫没有找出这些受害者的共同点。 这些炸弹,都是用极其简陋的材料制成的。 用木头做机关,用垃圾场的废铁做容器。 没有指纹,没有DNA,除了在炸弹残留物里找到FC字样(自由社团,FreedomClub)外,没有任何线索。 令人匪夷所思。 还不止这些。 最惊世骇俗的,是在年,Ted以「停止持续18年的连环炸弹案」为条件,要求「纽约时报」及「华盛顿邮报」刊登他的学术论文-《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IndustrialSocietyItsFuture)。 全文三万五千字, 措辞、引用、注释等细节极其细腻工整,完全是一篇标准的博士学位论文。 FBI最终允许刊登其论文。 而正是这篇论文,暴露了Ted的身份。 由Discovery频道出品的这部剧,就意在还原这桩案件背后的故事,带有强烈的记录感。 诸多细节,都是尽量还原90年代的真实原貌。 罪犯的扮演者,跟真实罪犯非常相似。 (左为原型,右为剧中演员) 侦探剧,设定的终极问题一般都是:凶手是谁? 突降的凶杀,埋藏着庞杂线索的现场,然后柯南式or福尔摩斯式的精妙推理,指向最终的真相。 观众经历惊骇、疑惑,以及最终解开谜团的豁然开朗。 最终凶手抓住了,安全了,悬着的心也放下来。 如释重负。 这部剧完全反其道而行—— 第二集我们就见到了凶手,而且是被关押在监狱里。 我们知道是他,被捉住了,就放心了? 并没有。 随着剧情推进,观众心情变得却越来越忐忑不安,最终坠入冰凉入髓的惊骇里。 因为最令人恐惧的,不是血淋淋的凶案,而是他背后深藏的动机。 这动机并非发轫于冲动或复仇, 而是理性,出于纯粹的理性。 一个智商满格的超群天才,受过全世界最精英的高等教育,为什么要在18年间进行连环爆炸案? 为什么? 这,才是本剧真正要讨论的问题。 而剧里另一个关键人物,抓住罪犯的FBI探员Fitz,身上藏有更大的谜团。 Fitz的扮演者是萨姆·沃辛顿,曾经饰演《阿凡达》里的男主。 本剧从Fitz的视角出发,采用了双线叙事。 一头,是年。 刚刚从警校毕业的探员Fitz,当年最优秀的毕业生,意气风发,作为「侧写员」参与到「炸弹客」的案件里。 他根据Ted发布的《工业社会极其未来》这篇论文,通过语言学分析,一步一步抽拔出罪犯的具体形象:他来自哪里,大致年龄,性格特点。。。 他也一步一步,进入了Ted的精神世界。 从文字里找出线索,推理情节进行地相当精彩。 而另一头,是年。 很奇怪,这时的Fitz如野人一般,独自生活在深山老林里。 得益于Fitz的精妙推理,「炸弹客」Ted已经被抓到。而他的上司找到这里,是让他回去审问Ted。 在审问进行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事情不对头。 Ted热情欢迎Fitz的到来。 惬意地侃侃而谈。 而本来是在「审讯」的Fitz,手掌局促地摩擦着桌面,从头到尾说不出几句话。 渐渐的,他似乎反倒成了那个「被审讯」的人,不断地遭遇Ted颇具挑逗性的诘问,眼里满是无助和彷徨。 此时最令人困惑的是, Fitz怎么了? 他抛弃了本来幸福的四口之家和热爱的工作,到森林里离群索居,这是为什么? 令人惊诧的是,从外貌上,他几乎成了「炸弹客」Ted的翻版。 这令人一头雾水。 回到那篇论文, 《工业社会极其未来》里有一个比喻—— 人类手握科技,就像酒鬼扛着一桶酒。(Neverforgetthatahumanbeingwithtechnologyisexactlylikeanalcoholicwithabarrelofwine) 什么意思? 他认为,人类好似「酒鬼」,轻易沉溺于科技产品营造的巨大幻想里。 本是为人类服务的科技工具,反过来,开始奴役人类。 「你告诉自己,你才是那个掌控全局的人, 他们服从于你——科技服从于你,机器服从于你。 但要是没有了车、电话,你该怎么办?要是所有的飞机突然停运了呢? 十年前,电脑还只是昂贵的玩具。如今我们所知的文明,没有电脑将会分崩离析。 你生活在断电的恐惧之中,生怕电脑宕机、汽车无法发动、手机坏了。 所以你构建出你们的生活,构建出整个社会以防你害怕的事情发生。 但这时,所有东西都围绕着他们(机器)的需求,而不是你的。 他们响了,你跳起身;他们呼你,你回答... 所以问问你自己,到底是谁在掌控全局?」 现代社会规则越来越成为「束缚」人性的工具,让人失去对自我的控制,变得越来越顺从。 举个简单粗暴的例子—— 你努力工作挣钱,为买iPhone5,很酷很便利。2年后的秋季,iphone7准时报到,你的5速度和性能瞬间被秒成渣,为了不耽误工作效率以及人前「掉价」,又奋力工作,买7... 如此循环往复。 个人的行为不再属于自身,而是为了科技产品服务。 「是社会让你变成这样。你是只绵羊,生活在全是绵羊的世界里。」 而「炸弹客」Ted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一个终极目标—— 摧毁现代科技。 所以,他要通过炸死大学和各科技行业里精英人才的方法,让科技停滞。 反观Ted的哲学观,其根源还是来自于那个比喻—— 人类手握科技,就像酒鬼扛着一桶酒。 他将人比作无法自制的「酒鬼」,这是对人性极其悲观的认知。 不过,这部剧并没有对Ted做简单粗暴的批判,反而,甚至,对其代表的思想表示一定程度的理解。 不然,也不会有Fitz后来的「叛变」。 这就是这部剧最饶有趣味的地方:借这个案件,拷问现代社会的合理性。 而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或许可以从手机屏幕上抬抬脖子, 自问一下,上次听到自然的鸟叫声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想看的,后台回复关键词“炸弹客”,获取资源。 老王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