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一经问世,便“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一时间,“文人学士,案头无不置一册;府宅街巷,翁妪无不议牡丹”。《临川四梦》尤其是《牡丹亭》筑就了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那么在晚年,汤显祖除了创作“四梦”外,还从事了哪些活动呢?在今天的《抚州文化大讲堂》中,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吴凤雏将为我们进行讲述。 前面,我们用几集集中介绍了汤公的剧作《临川四梦》。其实啊,晚年汤公,除创作四梦以外,还亲自参与和推动了戏曲演出活动。 我们说过,中、晚明之交,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戏曲艺术呈现十分繁荣的景象。南戏四大声腔弋阳、余姚、海盐、昆山,出现“依次代兴而又同时并存”的局面。 四大声腔由争奇斗艳到交融分化,其结果是:余姚腔渐渐衰败了;海盐腔由于昆山腔的雀起和滚调的挤兑,在江浙式微而热传于江右,我们临川和宜黃一带;弋阳腔渐变为乐平、徽州、青阳、四平诸腔;而昆山腔后起的,确渐成大气,正风靡于江浙,影响国中。与此同时,各地的乡音土调也先后勃兴,一时是魏紫姚黄,诸腔争胜。 总之,到汤显祖时代,看戏已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写戏、涉戏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文化行为,戏苑曲坛这种声腔争胜、作家辈出、作品繁荣的局面形成,在推动戏曲艺术进一步发展的同时,更呼唤大师和巨匠的出现。 汤显祖横空出世,他的剧作和戏剧活动,正是在晚明这种极为热闹而又丰润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汤显祖除了醉心于戏曲创作,必然还会和舞台演出有着紧密地联系。 当时,汤显祖生活行迹之地,无论是家乡临川,还是官宦的南京、江浙一带,都是声腔争胜、才情洋溢之地,商贾交通和戏剧活动十分的繁荣。 汤公家乡即有“临川才子、宜黄子弟”之说,不仅是名播遐迩的“才子之乡”,且是个地地道道的“戏窝子”,比如傩舞艺术源远流长,社戏装扮、道情说唱、秧歌采茶更是根深叶茂,更是弋阳诸腔的热点传播地。 在宋时啊,王安石即有“逢逢戏场声,壤壤战时伍”的诗句描述家乡以“耘鼓”击节的“戏场”演出。陆游曾在抚州为官,也留下“夜行山步鼓冬冬,小市优场炬火红”的诗句,描述“优场”演出景况。 明永乐至弘治年间,我们抚州广昌县甘竹的曾家和大路背的刘家先后就出现了一种用高腔演唱“孟戏”这种宗族的戏班,后发展成盱河大戏,传承到现在。概因临川地处赣东,沟通越闽,水陆便捷,农商发达。宜黄夏布、建昌商邦、临川毛笔、金溪书梓远近闻名,商贾往来,舟船如梭,歌馆酒楼,鳞次栉zhi比,为戏曲艺术的活跃创造了条件。 元明以降,各种有影响的声腔也先后传入到临川。到了嘉靖年间,我们都知道宜黄大司马谭纶,在治兵于浙江,他酷爱海盐腔,丁忧返乡的时候,便把海盐腔的家班带回宜黄,当地的艺伶呢,就竞相学唱,很快的,就流播开来。《临川县志》有记载说,“吴讴越歌,以地僻罕到,土伶皆农隙学之”,农闲的时候就来学了。外来的海盐腔与当地乡音土语相结合,就形成了海盐支派的“宜黄腔”。这种宜黄腔啊,“体局静好,以拍为之节”的海盐腔,较之于“其节以鼓,其调喧”的弋阳腔要典雅婉丽许多,很受欢迎。经三、四十年的传衍,到汤显祖弃官归里的时候啊,演唱海盐腔的宜黄子弟达千余人之众,大小戏班啊,不下三、五十个。 凭借自己的名望和才情,汤显祖很快就和“宜黄子弟”们一起,拓创了江右一带戏曲勃兴的崭新格局。 躬践排场,拍曲教伶。 万历二十六年()秋,汤显祖完成了《牡丹亭》的创作。年,就写出了《南柯记》。再过一年,年,又写成了《邯郸记》,加上此前的《紫钗记》,到了年,著名的《临川四梦》就全部完成。在临川,他一边写戏著书,一边躬践排场,拍曲教戏。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宜黄戏班也迅速发展,“四梦”风靡江右曲坛。 四梦是按海盐腔曲牌为宜黄戏而写的,因而首先在宜伶中传唱。玉茗堂也就成为四梦的首演之地。当时宜伶中啊,佼佼者有罗章二、张罗二、吴迎、于采、王有信等等。汤显祖既是他们的挚友,又是严师,也是宜伶们实际上的导演和组织者。诸如,汤显祖的一些诗词中啊,就体现出来了,诸如,“自踏新词教歌舞”,“自拍檀痕教小伶”,“半学侬歌小梵天,一夜红氍qu四百钱”等等,都是汤公参与排戏、授曲、示范、演出的诗歌记载。 他还亲率宜伶到南昌滕王阁演出,派宜伶到江西的永新、九江、江苏南京等地为友人祝寿,同时,引吴伶来抚州临川来交流演出等等。万历四十二年(),他还遣宜伶赴到宣城去演出,宣城的老友梅鼎祚zuo与汤显祖关系很密切,当年梅鼎祚的《玉合记》付梓,就是印刷前啊,梅鼎祚啊,特意到南京请汤显祖作序,汤显祖呢,也将该剧推荐给宜伶演出。看了宜伶的演出啊,梅鼎祚啊,回书以谢。说啊,虽不是当地的演出盛季,但宜伶在宣城的演出,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甚至比江浙的昆班效果还好。而对于肆意改窜他作品的行为,汤显祖坚持原则,坚持以曲意为主。直到这个时候,65岁的汤显祖,他自己说啊,“犹在此为情作使,劬qu于伎Ji剧”。可见,归里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汤显祖一直把心血倾注在自己钟情的戏曲事业中。 有一首诗,《滕王阁看王有信演牡丹亭二首》就是当时留下的诗篇,其一是这样写的。 韵若笙箫气若丝,牡丹魂梦去来时。河移客散江波起,不解销魂不遣知。 虽然汤显祖已经罢官多年,但朝中的故交好友却始终挂念着他。经多方斡旋,汤显祖也有不少回归官场的机会,可是他本人对于仕途的了断却是非常的决然。 守清贫、关民瘼 汤显祖是甘于清贫的人。从事戏曲活动和读书写作是他弃官十八年的主要生活内容。对于官场,他是一刀两断。浙江巡抚曾“以复任招他,他不去”,又“以京学推荐他,他还是不去。”即使是当年的友僚,比如李化龙、李三才等等,当年他们一个是南京的吏部郎,一个是南京的礼部郎,政见很相同,关系也很好,如今李化龙啊,任了工部侍郎总理河道,念及清贫中的汤显祖,专程来请汤显祖,汤显组很感激他,但谢绝了。随后,总督漕运且巡抚淮扬两府的李三才,特意遣使来临川迎接他出山,他同样也谢绝了。 然而,对于乡梓关乎民生的大事,汤显祖古道热肠,积极参与。比如,万历二十二年()孔渡桥,也就是我们啊,孔家木桥,被洪水冲毁了,一直未能得到恢复,来往啊,靠渡船接引,“岁流杀人常百十”,民众要求修复,却久议而不得决。显祖回乡以后,“力倡复桥三不难之议”,当局信心大增,立即采纳了汤公的倡议,汤公又和同知一道,带头捐款,不出一年,桥就修复好了,汤显祖应邀作了巜临川孙驿承去思碑》,来表彰建桥指挥孙耀祖的功德。万历三十六年,他又和叔父一道,积极支持苏宇庶知府修复文昌桥,并写了《苏公眉源新成文昌桥去思碑》。 我们大家都知道,文昌桥建于南宋乾道初年,也就是年左右,明嘉靖年间改为石拱桥,现存的桥体,我们现在存的文昌桥啊,是清嘉庆时期重修的,嘉庆重修这次桥啊,大概花费了10年时间、17万两白银。新中国建立以后,又多次改造修缮,文昌桥这个重要的文化古迹不仅得以保存,而且已成为抚河两岸的靓丽的风景。 万历三十年前后,汤显祖应宜伶之请,作了一篇《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巜庙记》一文,被誉为是“中国最早一篇戏曲美学论纲”。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 宜伶尊清源师为戏神。清源师也就是西川的灌口神。关于他,有两种传说:第一说他是秦时李冰的次子。在修治都江堰的时候舍身下水除蛟,被人们尊为清源妙德真君,奉为舞神。因戏由舞而来,故为海盐、宜黄、采茶戏等剧种的伶人们啊,就尊为戏神;另一说,就是,他本是乡间凡人,有二子一女,以砍柴为生。因上山啊,砍柴啊,遇到了仙人,学会了歌舞,便教习乡邻,遍播世间,后来,清源父子皆以游戏得道化去。 宜伶们早想为戏神建庙,苦于短缺资金,又无人主事。汤显祖归里以后呢,便热心地筹资捐助,并亲撰了《庙记》。庙成之日,他又亲自到宜黄贺谒。并嘱罗章二要请高手将这个《庙记》啊,镌碑。 巜庙记》一文,被誉为是“中国最早一篇戏曲美学论纲”。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篇千字左右的文章啊,它主要论及了戏曲的发生、戏剧的社会功用以及演员表演修养这么三个方面的问题,实际上这是汤公戏剧观的集中表达。 汤显祖认为,戏曲乃是表现人生实际感受的艺术。“人生而有情”,其思欢怒愁啊,都是实际生活中萌生出来的真情实感,这些情感,它有时表现为动作,有时诉之以歌叹,有时能抒发得淋漓尽致,有时则反复歌舞仍不能尽情。那么,戏曲艺术正是由歌舞发展衍变而来,开始只由参军、苍鹘gu两个角色,模仿生活作滑稽式的简单表演,之后呢,渐到宋代呢,就是宋杂剧的末泥和宋杂扮的酸、孤、旦,酸、孤、旦呢,被称为“三姑旦”这三个行当,继而就产生了北杂剧、及南戏的生、旦、外、净、末、丑等角色行当,进而发展成为完备的杂剧和传奇。在这里,汤公对戏曲艺术的发生、其与生活的关系及衍变源流,作了精简的论述。 汤公认为,戏曲有重要的社会功用。能“极人物于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使观众“仿佛如见千秋之人,发梦中之事”。戏曲在汤显祖看来,它简直是无所不能,比如它可以“使天下之人无故而喜,无故而悲;或语或嘿,或鼓或疲,或端冕而听…或市涌而排。乃至…瞽gu者欲玩,聋者欲听,哑者欲叹,跛者欲起。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寂可使喧,喧可使寂,饥可使饱,醉可使醒,行可以留,卧可以兴。鄙者欲绝,顽者欲灵。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jia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动夫妇之欢,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乃至“外户可以不闭,嗜欲可以少营。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疠不作,天下和平。岂非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也哉。”。 为什么引用这么多呢?汤公确实是写得太好了,也说得太好了,你看,戏曲的社会功用竟如此巨大,简直堪与儒、释、道三教同观了。汤显祖实际上是把戏曲这种乐教啊,与刚才讲的三教啊,是同等看待的,但令人为之不平的是,汤公说,“诸生诵法孔子,所在有祠;佛、老氏弟子也各有其祠。就是纪念他的祠堂,清源师号为得道,弟子盈天下,不减二氏,而无祠者”,正是由于那些“非乐之徒”的故意轻慢。在此,汤显祖把戏曲提到能与孔子和佛、老之道并论的高度,对鄙薄、排斥戏曲艺术的道学家们作了直截的批评。这我们前面啊,讲到汤显祖言情观的时候,也讲过这个一教一乐是汤显祖言情观的一个内容。 汤公还对成为合格演员,也提出了要求。他认为,演员应致力于演剧事业,态度端正,神不二用,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必须深刻理解地曲词的旨意,细心地领会角色,做到演啥象啥。表演时做到“不知情之所自来”,以使观众要达到“不知神之所自止”的境界。而且,演员应当有高超的演唱技巧,“抗之入青云,仰之如绝丝,圆好如珠环,不竭如清泉”。进而,汤公谈到演员的修养问题。要演员严格要求自己,选择良师益友,勤学苦练。年轻人呢,应该洁身自爱,以保护自己的形体容貌;年长者呢,要饮食清淡,以保护嗓音不衰,即所谓的“少者守精魂以修容,长者食恬淡以修声”等等。这些见解呢,不仅在当时是发前人之所未发,对推动晚明戏曲运动的繁荣有直接的积极意义。即在当今,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总之,《庙记》一文通篇所贯穿者,仍然是一个“情”字。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戏曲艺术本身源于“情”,亦是言“情”的艺术,演者要深领和善表人物之“情”,以达到使观众动“情”的艺术效果。你看,这正是戏曲美学的核心命题,也与汤显祖“言情”的哲学观是互为一致。更是汤显祖倡导寓教于乐、以乐化人,将乐教与名教相提并论的公开宣言。 晚年汤公,还有哪些功业和故事? 敬请收看《东方戏圣汤显祖》的下期节目。 ·E·n·d· 领导说了,您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涨五毛! 往期精彩抚州,以最美的姿态欢迎您! 抚州以最美的姿态欢迎您!(二) 抚州,以最美的姿态欢迎您!(三) 抚州,以最美的姿态欢迎您!(四) 抚州,以最美的姿态欢迎您!(五) 抚州,以最美的姿态欢迎您!(六) 图片来源:抚州微视编辑部 编辑:谭谭 ?抚州广播电视台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