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8/1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打开《丰润县志》就会看到这样的记述:“谎粮坨,在县西北十五里。相传唐太宗设,以诳高丽。”高丽即古时对朝鲜的称呼。

丰润谎粮坨曾是朝鲜人聚集之地

这条记述告诉我们,这里在唐朝时曾发生过战事,曾是高丽人聚集之地,曾是粮仓集中之地,所以,在战争中才会出现太宗命人取走粮食,留下空仓,以诳高丽。当然,战事不仅发生在唐朝时期,远在汉朝时高丽王就曾率大军入侵右北平,即今蓟县一带,应当说汉朝时高丽人已到过唐山,至隋朝再次入侵辽西。隋文帝曾发兵进攻高丽,双方均不能胜。

唐朝时丰润一带已有朝鲜人定居可信

到了唐朝时,东北的形势更加复杂,契丹、鲜卑、高丽均成为大唐边患,而高丽逐渐强盛,盖苏文再次反叛。由此引发了大唐贞观十九年唐太宗率大军东征,途经唐山大地,东出榆关(山海关),至今辽东一带连破四城,平定叛乱,凯旋返京的历史事件。在唐山大地留下了谎粮坨等众多的有关太宗征东的记述,也留下了初唐诗人沈佺期思绪沉重的诗句“九月寒砧催木叶,十载征戍忆辽阳”。直至唐高宗派大将李绩率大军东征攻破平壤统一朝鲜,成为大唐的属国,战事才平静下来。

每年冬春,高丽王派使者来大唐王朝朝贡。高丽与大唐的关系也紧密起来,不仅处处模仿大唐建制,也派众多学子来唐学习。在唐文宗开成五年,学成归国者一次就达人。汉文化也随之融入高丽,形成了汉文化圈。有的人在大唐为官,如朝鲜新罗人崔致远,12岁来唐,18岁中进士,在唐僖宗时官至翰林学士。高丽与大唐的商贸往来也极为频繁,许多高丽人在中国定居,所以说在唐朝时丰润一带的谎粮坨(后称高丽铺)已有朝鲜人定居是可信的。当然,其他各县也有朝鲜人定居落户。如迁安的七家岺,就是7户朝鲜人在此定居而称七家岺,其后形成了驿站,称之七家岺驿。如今那里仍称为七家岺,留下千年未改的史证。

成为车水马龙、商贸繁荣的驿站

到了宋朝,虽然唐山一带已是辽国之地,但高丽人与宋朝的交往依然密切,如高丽使臣韩璘诗《题扇寄弟》:“雏雏鸣雁落江滨,梦里年来相见频。吟尽楚辞招不得,夕阳愁煞倚楼人。”诗句表达了出使宋朝时日已久思念亲人的乡愁。再如,高丽使者朴寅亮诗《泗州龟山寺》:“塔影到淮沉浪底,磬声浮月落云间。门前客棹洪涛急,竹下僧棋白云闲。”记述他游龟山寺时所见情景。《河北省古代陆路运输简史》一书图载,在唐朝之后,从山海关至七家岺驿至高丽铺至天津大沽已是重要交通驿道,而大运河则是极为安全的水路,所以众多高丽使者年年去唐宋朝贡,经唐山大地是顺理成章的。也正是交通的便利和朝鲜人在此定居开发使高丽铺成为车水马龙、商贸繁荣的驿站——高丽铺驿。

高丽铺之名源于何时

但高丽铺之名源于何时,有唐宋元三朝之说,经细查史料,唐朝时已有“铺”,分为两类:一是“寄附铺”,即当铺的前身;二是“铺驿”,仅限于商业所用的“驴驿”。而全国规模的邮传称之“驿馆”,只限于接待官差。宋朝时,始有完整的官差,军民同用的邮递。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述:“驿传旧有三种,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但宋朝时,唐山历经辽金两代,辽金无此建制,所以,高丽铺也非宋时所有。元朝统一中国,疆域极度扩张横跨欧亚,元朝设立了完备的驿铺制度,全国设驿站处,每站有百名驿户,配有牛马。在驿站之间设急递铺,每隔10里、15里或25里设驿铺,每铺设5名铺兵,10铺设一铺长。所以,我们说高丽铺之名源于元朝是合理的。

在此生活的朝鲜人融合到了汉族之中

明朝时,曾改名为高丽堡,其后又改回高丽铺。清朝时高丽铺更成为朝鲜人的驻足聚集之地。《丰润县志》中留下了朝鲜人归乡情切的题壁诗:“柝声传永巷,新月挂西楼。千里东归客,寒窗一夜愁。”到了近代,中国百年内乱,军阀连年混战,日寇占领朝鲜,进攻中国,高丽铺随之萧条,朝鲜人为生存各奔西东,留居者大减。当然也有许多人与汉族人成亲,融合到了汉族之中。

时至今日,在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中,我市各区县仍有朝鲜族人,或许这些文字为读者留下一条研究朝鲜族在唐山的历史线索……

来源:唐山晚报“话说唐山”版,作者闫克岐

赞赏

长按







































中医白癜风医院在哪
北京正规治疗白癜风医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