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级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体验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 从明洪武2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1]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2] 年3月29日,以“崇宗尊祖心连家国”为主题的第二十七届洪洞大槐树文化节开幕。文化节期间陆续举办第二十七届洪洞大槐树文化节开幕式、第十届洪洞名优小吃节、“中国梦·老家情”楹联书法文化展览、传统戏曲表演、第二届“根祖杯”楹联大赛颁奖仪式、第二十七届洪洞大槐树文化节寻根祭祖大典等活动。 历史背景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98年,“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朝残暴的统治。仅至正元年(),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发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元军决战于安徽、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3] 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脱脱传》)。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元史察罕帖木儿传》)。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顺帝本纪》)。后来元军正规军精兵使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作战,山西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父子,陕西的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终于把红巾军镇压下去。在这些战斗中,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明在祖实录》卷五)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也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 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元史五行志》)”造成“漂没民庐、死者众”(《元史顺帝本纪》),“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至正元年,汴梁、钧州大水。 二年四月,睢州仪封县大水害稼。六月癸丑夜,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流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漂没上下居民千余家,溺死者无算。三年二月,巩昌宁远、伏羌、成纪三县,山崩水涌,溺死者无算。五月黄河决白茅口。七月,汴梁中牟、扶沟、尉氏、洧川四县,郑州荥阳、汜水、河阴三县大水。四年五月,霸州大水。六月,河南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数百家。济宁路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留、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七月,滦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庐舍漂没甚众。东平路东阿、阳谷、汶上、平阴四县,衙州西安县大水。 五年七月,河决济阴,漂官民亭舍殆尽。十月,黄河泛滥。七年五月黄州大水。 八年正月辛亥,河决,陷济宁路。六月已丑,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平地深丈有五尺余,漂没六十余里,死者一千五百人。是月,胶州大水。七月,高密县大水。九年七月中兴路公安、石首、潜江、监利等县及沔阳府大水。夏秋,蕲州大水伤稼。 十二年六月,中耠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漂民居千余家,溺死七百人。七月,衙州西安县大水。十三年夏,蓟州丰润、玉田、遵化、平谷四县大水。 十四年六月,河南府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没居民,溺死三百余人。秋,蓟州大水。 十六年,河决郑州河阴县,官署民居尽废,遂成中流。 十七年六月,暑雨,漳河溢,广平郡邑皆水。秋,蓟州县皆大水。十八年秋,京师及蓟州皆大水。十九年九月、济州任城县河决。二十年七月,通州大水。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泽县大水。二十三年,孟州济源、温县大水。七月,河决东平、寿张县,圮城墙,漂屋庐,人溺死甚众。二十四年三月,益都县井水溢而黄。怀庆路孟州、河内、武陟县水。七月,益都路霆光县、胶州高密县水。二十五年秋,蓟州大水。东平须城、东阿、平阴三县疔决小流口,达于清河,坏民居,伤禾稼。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六月,河南府大霖雨,*水溢,深四太许。漂东关居民数百家秋七月蓟州四县、卫辉、汴梁、钧州大水害稼。八月,棣州大清河决,滨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无遗。济宁路肥城县西黄水汛溢,漂没田禾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县境七十余里亦如之"。(《元史五行志》)在《元史》中这类记载比比皆是。特别是河南地区几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中书省户部曾上言:"连年水旱,田禾不收。”(《元史顺帝本纪》)当时的一位治河大臣也说中原地区“连年饥馑,民不聊生。”(《元史纪事本末》卷二)。 古大槐树处旧貌 元末中原地区不但水患严重,大蝗灾也频频而至,从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灾计有十八九次。(《元史五行志》)元时的大名路,至正十二年六月“开、滑、浚三州元城十一县,水旱虫蝗,饥民七十一万六千九百八十口”。(《元史顺帝本纪》)中原地区从元统三年到至元末年,大饥荒就达十五次(《元史五行志》),至正十七年河南大饥。十八年“京师大饥,彰德亦如之”。至正十九年冀、鲁、豫大饥,通州民间五杀其子而食之。保定路孽生盈道,军士掠孱弱以食。山东、河南之孟津、新安、渑池出现“民食蝗,人相食”的惨状。同时,危害极大的瘟疫又多次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以及南方诸省。(《元史五行志》)。 以上种种,兵乱水旱蝗变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元政府只好把一些路降为州,如“降徐州路为武安州”。(《元史顺帝本纪》)就是到了明朝,由于人粮剧减也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名城开封由上府降为了下府(《明太祖实录》卷九十六、一百九十三)。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一百六十四)到了洪武十七年全国各地仍把不足户的30余州降为县。(《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四)。 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多是无人之地”(顾炎武《日知录》卷十),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五十),户部郎中刘九皋(《明史食贷志》),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太祖实录》),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史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 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为此仍又有永乐迁民之举。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所过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进行了四年的战争,这就是中原地区盛传的所谓“燕王扫碑”。当时一部分地区的老百姓也自行组织武装,拒抗燕王军队,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乐业,恢复生产的愿望。 古大槐树处旧貌 根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如“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明史恭闵帝本纪》)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仗,燕王“乘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明史成祖本纪》)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自动帮助政府军抗击燕军朱棣胜利后,对忠于建文帝的军队和百姓杀无遣漏,河北、山东等一些族谱中记载,燕兵所至,村城成墟,当燕王打到冀、豫交界处时,遭到地方武装“十八村联谊会”的把抵抗,燕王无标转路攻取南京,后燕王把一带人杀的只留狐、刘两家,山东临清县寨村光绪四十年写的《李氏族谱》记载,盖燕王靖难兵起,在建文时南北构兵,南兵大军追袭,则南兵自南而北,北兵胜大军犯阙则自北而南,想尔时,或杀,或刮,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4] 因此,靖难之役,加剧了中原地区荒凉局势,民非杀即逃,这也是永乐移民的又一原因。当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连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这虽然是封建文人溢美之词,但也说明晋垌带比较安定,再加邻省难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是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却达四百零三万零四百五十口,是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 《基因的私密历史》 季火解读 关于作者 悉达多·穆克吉,医生、科学家、畅销书作家,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癌症医师和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他以《众病之王——癌症传》获得了普利策奖。 关于本书 继《癌症传》之后,穆克吉忍不住追问,如果说癌症是生物体畸形变异的话,那么生命正常的变异与传承又是什么?于是就有了《基因的私密历史》这样一本同样详实有趣又充满人文色彩的大部头,也可以被视作《癌症传》的前传。年年底,比尔·盖茨还把这本《基因的私密历史》列为年度最爱的五本书之一。 核心内容 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基因研究是当下的显学,基于基因研究的生命科学研究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人们希望基因研究能够找到治疗绝症的良方和健康长寿的密码,也有人希望基因剪辑能够筛除致病基因,添加优秀基因,培育出新新人类。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我们的体征,也影响了我们的性格和脾性。未来,在基因诊断和基因剪辑领域会有更快更大的突破。只是,如果人类基因可能像转基因植物那样可以被随意删减搭配,穆克吉提醒我们,生命是复杂多元的,一定不会那么容易被精确的剪裁所规整。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第一、到底该怎么去认识基因 普通人会认为,人类基因存储了构建人类身体信息的蓝图,可以决定我们全部的身体、生理与心理的特征。换句话说,掌握了基因就可以克隆出一模一样的生物体。本书告诉我们,这样的认知太简单、太黑白分明了。基因的世界要复杂也混乱得多。实际上,大多数基因储存的信息更像是菜谱。菜谱规定了生产菜品的流程,却没有办法保证所有的成品都一模一样。 基因对人类的性格和脾性的影响要比一般人想象的大得多。最著名的一项研究是,对生活环境不同的同卵双胞胎的研究。研究证明,基因的确可以不仅决定外表,还影响性格。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双胞胎研究,即使共同生长,双胞胎所经历的外部环境总会有细微差别,基因只决定了他们身体和性格的一部分,但个体到底怎么演化,与外部环境偶然特殊的事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应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作者把基因与环境相互的作用称为“命运”,把人因此做出的反应称为“选择”。虽然命运主要由遗传决定,却也会受环境的影响,不同人的不同选择,推动了世界变得多元。 第二、基因研究会挑战进化论么 我们对进化的传统认知来自于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基因的变异和生物体通过竞争淘汰胜出。但是随着我们对基因的深入了解,会发现基因在环境发生巨变后做出的应对,会被牢牢刻印在基因上,形成“基因记忆”,而如果这种基因记忆可以遗传的话,就可能成为某种进化的捷径。 荷兰寒冬饥荒给亲历者带来的基因转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显示的确有这样一种可能,演变不再通过长时间的基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是通过外部环境巨变带来的影响,在基因上留下记忆,并且把这种记忆带来的改变遗传给了后代,跨度至少两代人。 科学家们后续的干细胞研究也从侧面印证了“基因记忆”的存在。干细胞是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胚胎中最常见。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形成胚胎,胚胎的细胞可以长成各种不同的器官。不同器官的细胞虽然拥有同样的DNA,却性状不同。胚胎中的干细胞可以“发育”成各种不同的细胞,但是皮肤细胞不会有一天醒来突然变成了神经细胞。 研究者试图将皮肤细胞转变成可塑性很强的干细胞,却发现年轻的细胞比年老细胞更容易转化成干细胞。答案是因为基因有记忆,各种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比如说身体代谢应对饥荒的变化,就被记录在基因之上,无法磨灭。这些带着斑驳历史的基因比较难重新焕发青春。 第三、未来基因研究的重点是什么 基因诊断和基因剪辑是未来人类基因研究的两大重点领域。 基因诊断概括来说就是,通过对一个人的基因排序和筛查,可以决定他患不同疾病的几率,同时也可以预测他的生理、性格、偏好、特长等特征。基因剪辑,就是对有缺陷或者致病变异的基因进行修补和替换,防止未来疾病的发生,或者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和偏好甚至特长。 基因诊断和基因修改在预防和治疗疾病领域的潜力非常大,目前已经筛查出一万多种由单个基因变异导致的疾病。基因诊断可以更好地做胎儿的遗传疾病筛查,基因剪辑也可以修补人工授精卵中的基因缺陷,甚至可以添加所谓的“好”基因。只是和转基因农作物一样,转基因人类的未来仍然会引发大量的质疑。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我们对基因“菜谱”如何运作会更了解,也可能对自己未来的各种可能性做出更好的预判。 金句 1.大多数基因储存的信息更像是菜谱,菜谱只是规定了做菜每一步的流程,最终做出的菜色却是因人而异,没有谁能做出道一样的宫保鸡丁。 2.那些导致人精神分裂的基因,很多其实也是潜在激发人的创造力的基因。 3.未来,在基因诊断和基因剪辑领域会有更快更大的突破,要攻克癌症,一定会建立在这两项突破之上。 4.如果人类基因可能像转基因植物那样可以被随意删减搭配,穆克吉提醒我们,生命是复杂多元的,一定不会那么容易被精确的剪裁所规整。 《利他之心》 璐瑶解读 关于作者 作者戴维·斯隆·威尔逊,是美国著名的进化生物学家。他对利他主义的研究,基本贯穿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他和心理学家艾略特·索博共同提出的“多层选择理论”,在利他行为的进化难题上有很大的影响力,为一些学者在解释生物界,以及人类社会中的利他行为提供了思路。 关于本书 在这本书中,戴维·斯隆·威尔逊从演化论的角度出发,为我们阐释了:在达尔文的进化模式下,生物体身上的利他特征是怎么保留下来的,以及在利他主义的演化过程中,是什么让人类和动物变得不一样的。他还从演化论的角度,提醒人们要进一步思考人类利他主义的发展问题。 核心内容 本书思想核心:虽然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说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样的进化模式下,生物是不应该存在“利他”这种特征的,但是从演化论的角度来说,自然选择不只针对个体,还可以是全族。利他特征之所以能保留下来就是因为在群体之间,利他胜过了自私。而让人类和动物变得不一样的原因,要得益于人类演化过程中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规则的制定,让人类有效地限制了群体内和群体间的恶性竞争。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在达尔文的进化模式下,“利他”这种特征是怎么保留下来的 作者用他和心理学家艾略特·索博共同提出“多层选择理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他认为,在自私和利他这两个特征上,生物的演化方向是这样的:在群体之内,自私胜过了利他。但在群体之间,利他胜过了自私。 虽然自私能让个人获益,但是利他可以让整个族群获益,这样一来,族群中的利他者越多,这个族群的整体生存和繁衍能力也就越强,在这个族群里的利他者也能够得到更好的生存和繁衍,于是利他特征得以保存。而且可以看到,比起自私的人所得到的小小利益,利他的人为整个群体带来的利益更大。 有两种对雌性水黾有不同侵略性的雄性水黾,一种雄性水黾会不顾雌性水黾的意愿,试图和每一只雌性水黾交配,还会和雌性水黾争夺食物,阻止雌性水黾进食,我们叫它“自私的雄性水黾”。另一种是只在雌性水黾同意的情况下才会和它交配,而且不会跟雌性水黾抢食物的“利他的雄性水黾”。 在实验室中,研究者将这些水黾进行分组,每一个组里分别有6只雄性和6只雌性。有的组里的雄性水黾全部都是自私的,有的组里的雄性全部都是利他的,还有的组里自私和利他的雄性水黾相互参杂在一起,但是这两种类型的数量并不一样。 结果发现,在参杂组里,自私雄性水黾的交配概率始终比利他雄性水黾的交配概率要高。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在群体之内,自私胜过了利他。但是在只有利他雄性水黾的组里,雌性产卵的数量更多,甚至达到了只有自私的雄性水黾组里,那些雌性产卵数量的两倍。所以说,在群体之间,利他胜过了自私。 接着,研究人员进一步改进了这个实验,让不同组中的水黾能够互相迁移。结果发现,那些来到只有自私雄性水黾组中的雌性水黾,会很快就离开。最终,大多数的雌性水黾会聚集在利他的雄性水黾周围。可以看出,利他者要比自私者更受欢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利他者在社会中的生存和繁衍力。 二、在利他主义的演化过程中,为什么人类和动物变得不一样 在动物世界里,就算是合作者,一旦牵扯到争夺配偶和资源,合作就不复存在了,甚至还会大打出手。可以说,群体内的恶性竞争,在它们的演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 相比起动物世界,人类世界的演化受到了文化和社会的影响,由此而产生的规则让人类有效地避免了群体内和群体间的恶性竞争,让良性的群体内和群体间选择成为演化的主要动力。也正因为这些规则,人类随着社会环境中利他性的变高而变的更具有利他性。 美国宾汉姆顿市的学校区,为他们市里的问题高中生制定了一个教育项目。这个教育项目为了保证每个学生、每个群体的付出都能得到公平且合理的回报,不会被内部掠夺或者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制定了一套规则,还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高度利他性的社会环境。这些都是这些孩子以前所没有的。 结果发现,在有效限制了内部掠夺和外界干扰之后,这些学生的成绩都提高了不少。不仅是这样,随着环境中的利他性变高,学生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能感受到竞争,他们也比以前更愿意帮助别人,为集体做贡献了。可见,人类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当环境中的利他性高的时候,人类也会变得更具有利他性。 金句 1.在自私和利他这两个特征上,生物的演化方向分为了群体之内的演化和群体之间的演化。在群体之内,自私者胜过了利他者,所以自私者得到了进化和繁衍,但是在群体之间,利他组胜过了自私组,所以利他特征得以保留。 2.对于我们这些群居者来说,利他的特征真的太重要了,它不仅让我们在整个种族上获得了更好的生存和繁衍,还能让那些有利他特征的人比自私的人获得更多的资源和赞赏。 3.演化发展到现在,人类不再只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更是相互依靠的群体,在这样的环境下,利他所发挥的力量会更大。 4.人类的演化受到了文化和社会演进的影响,多亏了社会规范和规则的制定,人类可以有效地限制群体内和群体间的恶性竞争。 5.成为利他主义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辅导和鼓励,还必须要有一个能够让利他性在“物竞天择”的世界中胜出的社会环境。 《猿猴的把戏》 胡蓉解读 关于作者 达里奥·马埃斯特里皮埃里,意大利行为生物学家,研究范围包括人类发展的比较研究、进化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精神病学以及行为神经科学等。后来由于他在心理学方面的成就,陆续获得了美国心理协会、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的奖励。现在他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授。 他的著作除了《猿猴的把戏》之外,还有《动物个性:行为、生理和进化》《马基雅维利式的智力》《哺乳动物的母体效应》等。 关于本书 本书详细的介绍了,什么是灵长类动物的本性,这种本性和人类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人类在社会关系中的行为方式的普遍模式,以及这种模式来自哪里;还有,我们通常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在这个社会里生活。 核心内容 通过对猿猴的观察,了解人类社会行为背后的深层意义,从中总结出人类普遍的为人处世的方法。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权力的游戏 猿猴群体和人类社会都存在“支配结构”。 支配结构是自然的选择,两个个体建立支配结构,能保证在冲突稍有苗头时,不用通过打斗或长时间谈判,就能获得结果:支配者可以得到好处,从属者承担代价。 在自然的情景下,成为高地位者更容易获得所有东西的“优先使用权”,所以谁都想成为支配者,登上权力的顶端。 而谁成为支配者,谁成为从属者,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两个个体第一次相见,就立刻能判定谁强谁弱,从属关系确定;第二种情况,两个个体见面后,经过不断冲突,数次的打斗才判定强弱胜负。支配结构建立之后,打斗一般就停止了。或者继续打,直到牢固的结构建立起来。 决定谁更能成为拥有“权力的支配者”有两个因素:一是资源控制潜力,二是冒险意愿。而且支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发生逆转。 二、裙带主义 从生物学角度看,裙带主义是普遍现象,没有任何一种动物会更偏爱“陌生人”,而不是偏爱自己的亲戚。用损害他人的方式来帮助自己的亲戚,这种专门帮助自家人的“利他主义”有欺骗性,为的是帮助和维持自己所在群体中的DNA,所以说到底还是利己的。而且“裙带主义”有继承性,获得帮助的家庭成员会继续帮助下一代,通过“裙带主义”为更多后代谋利。 猕猴的裙带主义主要在母系家族中传递,且局限于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之间,它们只把社会地位、巢穴或领地传给亲属。但裙带主义在人类当中主要是男人的事,而且人类扩展了生物性家庭的边界,通过婚姻或者给他人恩惠的方式,把非亲属的陌生人也包括在裙带主义之内。人类不仅传递权力,还有钱财、知识和价值观。 猕猴的世界没有契约,也没有道德,他们的裙带主义出于生存的本能,但人类的裙带主义总在破坏道德、社会和法律的规则,如果每个人都能按规则行事,将社会建立在美德、公正和机会均等的基础之上,裙带主义就没有用武之地。 在没有裙带关系的情况下,无论是人类还是猿猴,要想出人头地,就需要跟其他个体结盟或者进行联姻。形成有效的联盟至关重要,这要通过搜集情报和正确使用社会经验来实现。 三、拉帮结派 结盟,需要找到可靠的盟友。与陌生人合作,衡量标准是双方的名声。好名声来自间接互惠:一个人帮助另一个人,还不要求对方给他回报,但是他能得到间接回报,这个回报来自第三方,也就是提升名声、获得好口碑。 在个人关系中,一个人名声好不好,我们可以观察他在过去交往中的行为表现来进行判定。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好名声,可以通过做一些公开的好事,让大家都知道你非常善于合作、非常慷慨这种方法来建立。 没有血缘关系的合作不稳定,时刻在变化,两个人在变化过程中为了决定到底是继续合作还是一拍两散,就需要进行“联系测试”来评估两人的联系强度怎么样,同伴的承诺可靠不可靠。 想知道双方的关系“铁不铁”,可以通过对另一个人施加不利影响,看看他的反应,就能让你明白,你跟他的关系到底怎么样。“累赘原理”认为,便宜的信号容易伪装,昂贵的信号才能够传递个体诚实的信息,个体会通过展示对他们不利的特征来表明自己的素质。因为代价太大,反而能看出来这个人是不是真心实意的。 一旦合作关系十分牢固,联系测试的频率就会降低。如果联系测试太过频繁,要么是合作的两人处于关系确定的初期,要么是关系出现了问题,选错了搭档。 选择搭档是一个双向过程,可以通过自身的好条件,把其他竞争者比下去。或者,反复比较周围愿意与你合作的人有什么好的条件,再选择跟不跟他合作。能得到什么东西,取决于自己的价值,以及自己所在的特定市场的供求关系。选同伴的时候,别人也在对你进行挑选。 不管是有权力的个体还是机构,都欣赏群体成员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也就是为了群体的利益牺牲自己的行为倾向,表现得像一个优秀的“团队成员”。 金句 1.没有明确支配结构的两人可以维持一阵子或者一辈子,但关系在本质上不稳定。 2.大自然很聪明,它会鼓励那些有怀疑精神的人,如果他们能看透“虚张声势”背后的实质,这种人更可能成为支配者。 3.裙带主义几乎总在破坏道德、社会和法律的规则,如果每个人都能按规则行事,“裙带主义”就没有用武之地。 4.我们最好还是承认,人性中有坏的因素,不过我们能把它们改造好。 5.当个体可以自己选择同伴,而不是跟另一个人随机配对时,他会变得更信赖别人,也更值得信赖。 《疯狂人类进化史》 谷悦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史钧,是长期从事科普写作的生物学博士。他特别擅长用轻松幽默的文笔,来讲述严肃的进化论和社会生物学方面的知识。 关于本书 关于科普读物,你肯定看过不少人类探索大自然、探索宇宙的书,人们对外面的世界探索得太多。但是回过头来呢,很少有科普书来说说人体本身的进化逻辑。 这本书就告诉我们,在我们人类的身体上,每个器官变成现在的样子,那都是有原因的,都是一连串数不清的自然选择反复作用出来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所有行为,都超越不了身体结构的制约。这本《疯狂人类进化史》是一本能把难懂的进化知识深入浅出的科普好书。 核心内容 人类从古猿进化而来,但要说起人和古猿的不一样,最主要的就是,我们人类是直立行走的。第一个内容就来跟你说说,人为什么是直立行走的。人类在进化中脱去了身上大部分厚厚的毛发,为了应对这个改变,我们的皮肤有了什么变化呢?第二个问题我们就来讲,人类的肤色。为什么会有白人、黑人、黄种人这样的差别。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和祖先最大的差别就是,大脑的进化,那大脑是不是越大就越聪明呢?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人为什么是直立行走的 1.“节省能量”理论 在自然环境当中,哪怕能节省一点点的能量,那都意味着比别人有更多的生存机会。科学家做了个实验,让黑猩猩和人带上测量氧气消耗量的面罩,在跑步机上跑步。 结果发现,人类消耗的能量只是黑猩猩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可能黑猩猩跑一段路要吃四根香蕉,但我们人只要吃一根就够的。这就意味着,我们能比黑猩猩节省下来更多吃东西的时间和能量,去更好地繁殖,去学会更多的生存技能,也能比黑猩猩走得更远。 2.“气候变化”理论 人类是起源于非洲的,那个时候,古猿们都住在东非大森林的树上。可是在大约万年前,因为地壳运动,东非大陆慢慢从中间裂开,也就形成了现在的东非大裂谷。裂谷的西边还是原本森林的样子,幸运地留在这里的古猿还可以像以前那样生活。它们的后代也一直活到现在,那就是黑猩猩、还有狒狒。 可是在裂谷的东边,情况却越来越糟。因为降雨减少,森林大片消失,原本生活在树上的古猿没有树可以爬了,也不能跨越裂谷,只能被迫来到了地面上。而来到地面之后,草丛挡住了视线,古猿们又不得不站起来辨认方向。 二、人类的肤色,为什么会有差别 1.“皮肤癌”理论 到了夏天,很多人都会涂防晒霜,如果不涂就会被晒黑。这是因为,太阳的光谱当中有紫外线,一部分的紫外线能被皮肤细胞里的DNA直接吸收,造成DNA损伤。时间长了,就会得皮肤癌。那非洲的阳光那么足,那里的人得皮肤癌的概率是不是就更高呢?这就多亏了他们的皮肤比较黑。皮肤呈现出黑色,是因为黑色素细胞产生的黑色素,它们可以吸收大量的紫外线,降低紫外线对DNA的伤害。 但你可别觉得,非洲人皮肤里的黑色素细胞最多。不同地区的人种里,大家的黑色素细胞数量其实差不多,只不过黑色素颗粒的含量不同。黑种人的黑色素颗粒又大又多,而且不容易消除;黄种人和白种人的颗粒比较小,而且非常容易分解。 2.“维生素D”理论 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让骨头更结实,如果少了它,我们就会得骨软化症和佝偻病。这个佝偻病,本身不是什么致命的疾病,患者也就是容易摔倒,容易骨折,但是它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得了佝偻病的女性骨盆会变形,导致不能生孩子。也就是说,佝偻病患者很难留下后代,这可比得皮肤癌残酷多了。而且难办的是,人类自己体内不能合成,还不能从食物里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最好的方法就是晒太阳。 但维生素D也不说多多益善。一旦合成得太多了,就必须经过肾脏处理,通过尿液排出去。所以,维生素D过多会给肾脏带来很大的负担。也就是说,太阳晒得太多会让肾脏出毛病,如果不想这样,就要通过把皮肤变黑来控制维生素D的合成量。 可是后来科学家发现,如果只有维生素D影响肤色的话,非洲人不应该像现在这么黑。还有另一个物质控制肤色,那就是叶酸。 叶酸是人体必需的B族维生素之一,虽然人体不能自己合成,但食物当中的含量非常丰富,像绿叶的蔬菜、蘑菇、动物肝脏、坚果里都有它。所以对于杂食性的人类来说,一般不会有叶酸缺乏症的情况。但是,叶酸有一个重要的弱点,就是它可以被长波紫外线轻而易举地分解。不幸的是,叶酸是合成DNA的重要原料,任何细胞的分裂增殖都离不开叶酸。所以,为了减少紫外线杀死叶酸的概率,人就要黑一点。 现在问题就很清晰了,人体为了得到足够的维生素D,需要把皮肤变白一些;但又要保护叶酸,又得维持一定的黑色。在各个地区、各个人种之间,皮肤就在不断地去找一个能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平衡肤色。 三、脑袋是不是越大就越聪明 1.衡量脑袋大小的指标是脑容量 从人类直立行走、把双手解放出来以后,大脑的脑容量增加了一倍。和其他的动物比也是一样的,比如说黑猩猩吧,虽然和人类的体重相近,但它的脑容量只有毫升,而人类大概是它的三倍多。不只是灵长类动物,在哺乳类动物当中,人类的大脑也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只要身体尺寸大概相同,人类的大脑大概是其他哺乳动物的7倍。大脑相对比较大,确实是人类比较聪明的原因之一。 2.放大大脑的尺寸要付出代价 科学家用一种孔雀鱼来做实验,之所以选它,是因为它们居然有简单的数学计算能力,可以作为智力的参考指标。研究人员通过人工选择,培育出了脑袋更大的孔雀鱼,结果发现,孔雀鱼的脑袋越大,它们的肠道就会越短,而且缩短的比例要大大超过脑袋增大的比例。这会有什么副作用呢?大脑袋的孔雀鱼确实会更聪明一些,但因为肠道缩短,吸收能力降低,营养水平跟不上去,这些聪明的孔雀鱼能留下来的后代数量特别少。也就是说,如果一味地增大脑袋,可能整个种群都会迅速消亡。 3.“聪不聪明”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有科学家发现,我们的脑袋正在慢慢减小,和两万年之前相比,人脑平均已经减少了两个鸡蛋那么多的容量。这个发现让当时的科学家很震惊,难道我们又变笨了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大脑变小,不是说智力变低了,只是知识结构有了变化。比如有些土著的孩子,很小就知道上百种草药的用途,但是我们很多人呢,甚至分不清常吃的五谷杂粮。 所以,要说“聪不聪明”,其实很难定义。因为没有谁的大脑能全面地覆盖所有的领域,如果只看谁大脑的单独区域比较大,没准精神病人的表现会比很多人好。他们大脑的某些区域会一直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比如会有奇特的记忆能力、速算能力等等。 金句 1.关于人类的身体,其实很多的问题并没有标准的答案,甚至对于有些问题,科学家们提出的猜想观点根本就是完全相反的。不过,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这是科学的魅力,也是科学能一直进步的根源吧。 2.双手合十这个动作,是在向别人示意自己放弃了武器,没有攻击的想法,被看成是谦逊的姿态。所以很多民族在面对神像时,都会双手合十,表示自己的渺小和虔诚。 3.为了得到更多的阳光,白人们甚至连头发都从黑色变成了金黄色、灰色,甚至银白色,因为浅色的头发更方便阳光穿过,能更好地促进维生素D的转化。 4.脑袋不是越大越聪明,一种动物的脑袋有多大,其实是在营养和智力之间找一个平衡点的问题。 5.面对复杂的问题,只用简单的理论很难解释清楚,我们得学会从各个理论中取长补短才行。 若您喜欢我们定制的内容,请甘露聚糖肽注射液价格是不是很高河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