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张秋盈 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占尽了无数个“第一”。疫情之后,第一部全国上映的电影,第一部全部由“素人”(没有拍摄经历的普通人)参演的电影,第一部全程“维语”对话的电影,青年导演王丽娜的第一部作品。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些“第一”,它不仅相继斩获了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州未来单元最佳影片、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电影大奖等多个重量级奖项,连一向严苛的姜文,在为它颁奖时也称赞:作为处女作,它近乎完美!在刚刚过去的影视寒冬里,《第一次的离别》轻松从国内走向国际。作为创作了多个“第一”的女性导演,观众们几乎从未听过的王丽娜也由此声名鹊起。尤其,当这部以西北为背景的电影进入湖南观众的视野时,有影迷发现,影片透着南方的细腻与温润。再一打听,哦,原来这个成长于西北的年轻导演竟然毕业于湖南湘南学院新闻专业。于是,有人开始好奇,从新闻领域走进影视圈,大学生涯给了王丽娜怎样的艺术启蒙?秀美丰润的湘南又带给了这个西北姑娘怎样的熏陶和启发?7月28日,王丽娜与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谈起了自己的湖南求学经历,虽是简单叙述,却充满了丰富的画面感,如同她镜头里的电影…… 一部难上加难的电影 没有“流量”明星,演员还都是“素人”;没有知名导演参与,而且还是处女作;没有故事噱头,甚至连戏剧冲突也不强烈。这样的“文艺”电影放在以往,也许不会被大众熟知,然而,作为影院复工第一天在全国上映的电影,《第一次的离别》显得应景而熨帖。 “在第一次与电影院经历这么长时间的离别后,人们也需要被这样一部带着一点疼痛和困境,但又纯真美好抱有希望的影片温暖、治愈。”影片监制秦晓宇说。 整体来说,这是一部讲述童年的电影。故事发生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的沙雅县,一个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县城。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胡杨林,几个孩子就生活穿梭在这片沙漠之中。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照顾生病的妈妈以及和一个叫凯丽的女孩之间纯真的友谊,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面临各种美好,也面临必须面对的离别。艾萨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医生,治愈妈妈。扮演艾萨的孩子就叫艾萨,电影中的故事也大多就是他的故事。没有一名专业演员,孩子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拍了一部电影,不论是孩子还是老人,都是跟随着王丽娜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表演。 故事的发生地,也是王丽娜的故乡,她居住的库木托卡依村距离影片小主人公艾萨和凯丽姐弟居住的村子只有30分钟车程。读研期间,她回到故乡,惊讶于从小熟悉的景色在她心目中激荡出了不一样的情感。于是,她开始拍摄三个孩子的童年时光。王丽娜陪伴了他们一年,吃住在一起,用摄像机观察他们,孩子们也基本当镜头不存在。就这样,积攒了维语翻译过来的素材共60万字。 原本,王丽娜的野心很大,打算拍10年,用纪录片的形式去记录孩子的成长。后来毕业了,她要先找份工作,于是便到了大象电影应聘导演助理。同样拍摄纪录片出名的导演秦晓宇在看完她的南疆素材后非常惊喜,马上带着她去见了“大象”的创始人。在停电的烛光下,他们最终拍板,把这个毕业生拍摄的纪录片改成剧情片。 “少数民族题材,难;儿童电影,难。想要挑战难上加难的,还是个零经验的年轻人。”影片出品方、上海易腾影视媒介负责人肖副球接受采访时,回忆了影片摄制的艰难。当年,整个拍摄团队只有5人,每人都身兼数职。比如王丽娜的研究生导师李勇,就担任影片的摄影师、灯光师和司机。 “只有5个人进行拍摄,一方面是因为成本,更重要的也是因为怕阵仗太大,把孩子们吓到了。”王丽娜说,她花了一年时间,好不容易让孩子们熟悉摄像机旁观的生活,她不想打破这种真实的质感。 也正因为这种真实,让不少观影者惊叹:“分不清是真实故事,还是虚构。”对于这种用拍纪录片的形式拍“剧情电影”的方式,豆瓣上有人评价王丽娜是在“刀尖上跳舞”。 电影背后的“湘西奇遇记” “我写剧本不能坐在家里,必须要走出去,寻找真实的底色。”王丽娜说,这也是她在湖南读大学时养成的习惯。 年至年,王丽娜在湖南湘南学院修读新闻本科。在此之前,她只熟悉西北。所以刚来到郴州时,马上就被眼前的景色触动,“满眼都是绿色,山清水秀,一年四季,好像永远都是春天,永远都有绿意”。 大学里,王丽娜十分活跃,参加了学校的广播社团,编辑主持一档文学节目,因此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段阅读经历也让她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