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4/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泰山诗人》

中国当代诗集评点

吴玉垒

读寒烟《月亮向西》

这是一部需要用心研读、值得用心研读的诗集。

在大量口水化、平面化、庸俗化、游戏化的诗歌充斥汉语诗坛的今天,寒烟的存在不啻意味着纯正和高贵,还代表着一种砥砺与承担。不知道这是寒烟作为一个本质诗人的宿命,还是作为一个本质诗人的寒烟那种“骨头的相认”(诗集第24页:《帕斯捷尔纳克》)?读寒烟,让我由衷感佩的是: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左右她的方向。她的诗总是直通灵魂,而刺痛的却是我们灵魂深处被光芒遮蔽的部分,那不是绝望而是清醒,不是毁灭而是救赎。

但愿不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成就了寒烟在“热闹”之外的茕茕孑立。有论者指出,寒烟的诗作承接着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血脉,对此我只能认为这是灵魂的相通与相认。寒烟的写作,是那种天地间灵魂的独舞,与当今舞台上狂热的模仿秀不可同日而语。也许她不被一些人认可,也许她根本就不需要这种认可。事实上,这个依靠熙来攘往支撑的时代本身就是缺少知音的时代,某些人的不理解恰恰是寒烟作为寒烟存在的价值所在。不幸而又幸运的是,她原本就是一个“在所有的听众后面”真心寻找“唯一的听众”的诗人(诗集第85页:《说话》)。

她义无反顾的澄明,惊涛骇浪下的沉静,摧枯拉朽般的决绝,令人叹服的出其不意,在浅薄和低俗日益成为时尚的今天,俨然来自深邃夜空的一道奇异的幽暗——它比光更亮,更温暖,也更锐利,它映照出的正是光明的惨淡。

作为一个读者,我为能够读到这样的一部诗集而感到庆幸。集中除了收有诗人多年的心血之作首诗歌之外,还附有作者的写作笔记,这些笔记实堪为作者的另一类诗歌。

读读这本《月亮向西》吧:“不是谁非要来叫醒你,在你耳边说出不安的话语——惊扰你的始终是你本质的心跳”(诗集第页:《笔记选》)。

(原载《泰山诗人》春季号)

————————————————————

读林莽《林莽诗歌精品集》

从《深秋》到《入秋》,从年11月到年10月,这是一个巧合,还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四十二年,正是中国新诗潮运动发轫进而风起云涌的时期。作为全程的经历者和见证人,作为新世纪诗歌复兴的重要推动者,林莽先生正是以他的淡定和从容、睿智和虔诚、包容和谦逊坚定地守住了我们诗歌中神圣的部分,为华夏诗坛树立了一个精神的标杆并以此带动和影响了一大批后来者。归于“中国当代文学百家丛书”的这部《林莽诗歌精品集》,不仅精诚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诗人的心血之作,更让我们识见了其诗歌理想的烛光烁闪。

几年前,我曾从自身的阅读和写作经验出发,把诗分成两大类。一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进行复制的诗。这类诗稍加揣摩就会发现:大多凭的是一种观念,靠的是一股灵气,以语言的新巧取胜。单单拿出其中的一首诗来,似乎别有味道,而一旦把它们放置在一起,便原形毕露,索然无味了。不仅缺乏必要的内涵,更没有丰厚的生活底蕴和深刻的生命意识。此类诗,写作者只需借助一定的语言范式,按照某种观念通过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就可“成功”的在短时间内批量复制。比如曾经小有流行的“智性诗”,随处可见的情绪诗、技巧诗、结构诗和那些依靠语词的反常组合、搭配以促发某种诗意效果的(我称之谓)“拼贴诗”等,归根结底都是某种观念或者某种感觉的产物。另一类诗是不可复制的诗。这类诗内涵着诗人丰富的、独特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凭的是生活的底蕴,来自于生命的感悟。它并不是不需要技巧,也不是不需要灵气,而是技巧和灵气都深深地渗透在它们鲜活的生命意识和深远的意境之中。比较这两类诗有一个不太妥帖的比喻,前者就像是聊以取乐的万花筒,看起来花里胡哨,倒出来不过是几片碎纸屑。后者就像是一棵深深植根于大地的树,其更丰富的部分需要我们用心才能领悟。或者再比如《老鼠爱大米》之类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差别,前者的浮泛与浅薄注定了它们仅仅是一阵风的命运。

纵观林莽先生的诗作,一个同历者会很快的从中找到自己的脚印;一个后来者会很强烈的聆听到一个时代的跫音。其诗行中涌动着的那种历史、现实与心灵的“深度融合”,那种对岁月往事的“重新发现”和对记忆碎片的“重新聚结”无不贯注着一种意味深长的情怀,寄寓着某种悠远的精神指向。

一直以来,我都把真正的诗人看作是这个世界的良心,多一个真正的诗人,世界就会多一点真善美的色彩。林莽先生无疑是这个世界的良心,因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真正的诗人。其充盈于诗中的那种真诚而强大的人格力量,朴素澄和的情感境界,对人生命运的一往情深的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