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崇明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 (3)杜甫《月夜》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对面着笔,刻画了深情伫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2.按要求选择。(5分) (1)某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以下诗句作为宣传标语不合适的一项是()。(2分) A.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B.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C.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D.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的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旧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 ①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 ②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 ③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有团体合作的时候 A.②③①B.②①③C.③①②D.①②③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童诗的创作,要听到孩子的各种声音 木汀 ①丰子恺在不离其手的烟嘴上,刻着清代“诗僧”八指头陀的诗: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骂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境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此诗固然不是童诗,但诗中的“骂”“笑”“打”“嗔”,读之,一幅孩子“纯粹的真”“无邪的憨”的画面迅速在眼前浮现。只有爱孩子爱到崇拜的境地,才能成为孩子们群起拥戴的孩子王,才能寥寥数笔勾画出孩子的童颜、童趣、童味、童道。 ②我以为,画画是如此,儿童诗歌创作也当如此——当一个童诗作家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里,去谛听他们的心声,捕捉他们的心语,才能写出孩子们喜欢的陪伴着他们成长、留在他们记忆深处的作品。关于儿童诗歌的定义几十年来近乎一成不变,即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这个定义当属完整和确切的,它明确提出了儿童诗创作队伍除成人创作群体之外,儿童创作群体也是儿童诗创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事实上,现代儿童诗的创作和理论实践,是由成人为主体主导的。也就是说,成人儿童诗歌作家以及学者实际掌握着童诗创作和理论的话语权。一言以蔽之,儿童诗歌创作和研究的格局是成人儿童诗歌的创作和研究的格局。这种有意无意中形成的局面或者境况,一直存在着。我们不自觉地进入庄子的“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的童诗定式定理当中,却拒绝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提醒和警示。 ④不在少数的学者近几年陆续呼吁,儿童诗不必在意作品是否关系着儿童审美认知教育的功用。这种看似新颖的观点,绝对不是对童诗症状的诊疗方案,也非对童诗陈旧定式的“破题”。类似这个观点的最大意义,在于使儿童诗创作空间更广袤,理论驰骋的天地更无垠,但并没有厘清儿童诗的问题本源。笼统地说,儿童诗歌到底是什么,是极其庞大和复杂的学术问题,非本文所及一二。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儿童诗,涉及作品的审美需要、审美认知、审美能力的传递。这三种关系是相互的,它们彼此存在和影响,不分先后次第,不标新立异。 ⑤儿童哲学开创者及先锋人物马修斯在《童年哲学》中写道:“儿童是人,完全值得拥有人在道德和智识两方面应当享有的尊重。他们现在是什么,将来会成为什么,均应得到尊重。其实,我们应当向儿童学习,让儿童丰润我们的生命,更显而易见的是,儿童在向我们学习,让我们丰润他们的生命。”这段话,无疑是对童诗创作和理论实践“哲学”般的释放。它侧重而扼要地说明了我们(成人)和儿童的相互依存,强调了相互学习的关系。在我看来,当年丰子恺对孩童的崇拜,是向孩子学习的具体行动,是丰子恺彻底放下成人居高临下的威仪,逾越年龄的沟壑,与孩子们友好地“打成一片”,塑造了零距离交流的“学习态”。 ⑥应该说,目前我们对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体研究是匮乏的,对这一独特的创作群体的作品研究明显不足,或者说是滞后。就整个创作群体而言,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体始终处于弱势,这是与生俱来的不对等,客观上难以与儿童诗的成人创作群体平起平坐。两者之间的失调、失衡,是儿童诗的胎记。再一个事实,儿童诗的创作和理论的话语权的砝码,左右在我们这些成人的手上。一个毋庸置疑的现状是,儿童诗的创作和理论生态,是孩子们一天天向我们(成人)学习着,而我们少有向孩子学习的胸怀和气度——不可否认,我们确实对孩子的创作给出过许多的指指点点,但这跟向孩子学习无关,准确地说,是在教,非在学。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崭露头角的诗歌童星“浪打浪”,然而,他们中大多数作品都是儿童创作的“成人诗”,是我们教化出来的。 ⑦无论是儿童诗歌创作还是理论,我们听不到他们(孩子)的各种声音。不对等的两者关系,使得儿童诗歌创作和理论所获得的成果,是不充分、不完整的。他们(孩子)在童诗的阵营里,没有决定权,更谈不上话语权——即便有,也是个案,也是成人启发下的话语权,是成人逻辑下的话语权。我们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我们习惯请“权威”编选本该赢得孩子们青睐的形形色色的儿童诗歌选本,如果把这样的选本尝试着交由孩子来选择,结果会与成人编选的大相径庭。假设这一种设想得以实现,那就是拿出了向孩子学习的诚意,而不是噱头。 ⑧真正面向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体的研究,应该是对儿童本身的研究,即“向儿童学习”。当我们对儿童诗的研究贴近儿童诗的儿童创作群的作品,以及儿童创作群体的个体,学习、聆听孩子们的需求,进入当下孩子的苍穹,辐辏孩子们的心系,我们就可能拥有全面的儿童诗歌创作与研究的能力,踏入一条真实的儿童诗歌的激越河流,进而还原儿童诗的无穷魅力。 (有删改) 3.第⑧段加点的“向儿童学习”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下列对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丰子恺爱孩子的程度以及创作的特点引出文章论题。 B.引用八指头陀的诗句意在与下文成人的诗歌形成对比。 C.以丰子恺的典型事例论证童诗作家要崇拜孩子的观点。 D.论述了纯粹的真以及无邪的憨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5.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部分引用内容是如何阐述观点的。(4分) 6.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 A.儿童诗歌定义的一成不变最终导致童诗创作队伍由成人主导。 B.对儿童创作群体作品的研究可以解决童诗创作成人化的问题。 C.成人逻辑下的话语权只能阻碍儿童诗歌创作及其理论的发展。 D.拥有全面的儿童诗歌创作与研究能力需要切实地向儿童学习。7.儿童文学社选编《童诗三百首》,请你结合本文内容,提出选编的相关建议。(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鱼腥草 刘群华 ①故乡的古拙在一簇茂盛的鱼腥草面前显得那么疲惫和空阔。阳光打望了村头的古柏就径直晒在吊脚楼的瓦檐上。土坪边的桃花早谢了,梨花也慵懒地落得没了踪影,仅葱翠的鱼腥草的阔大叶片上滚圆的露珠反射着据说年代久远的太阳表面的光。 ②一个差不多人去楼空的村子,作为一簇鱼腥草的繁荣,连森林里喧嚣的鸟都不敢透露一丝半点的荒芜。老人们在土坪边安详地乜斜着眼,似乎被遗忘在命田村萧条的时光里。 ③鱼腥草在命田村的东山最为常见。东山在命田村狭长的东面,纵横的沟壑较深,一条条像包子上的褶皱,森森树木,杂草丛生,过去是野猪、麂子、兔子和野狼的家园。东山的山坡和缓,一梯一梯地往上叠。山脚较山腰及山巅平坦些,三十几度坡的样子。这么斜躺的山脚像个锅底,有条清澈的溪从山顶哗哗放下来,沿山边打了几个圈圈,滋润了好大一片潮湿的荒地。荒地上的乱石嵯峨,一堆一堆的,鱼腥草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 ④与鱼腥草相亲相邻的杂草很多,有钩藤,有络石藤,这些植物都长得绿油油的,比乱石堆里的泥土还黑褐还肥硕。鱼腥草不似钩藤那么张扬,昂着头攀着树枝探上了树梢,还雄赳赳地生着一节一节的双钩,企图把那轮泅染了夜的月色勾引下来。它也不似络石藤那么低调,在裸露的石头上像撒渔网一样捕得一片青翠,最后不见石头的嶙峋。鱼腥草居它们二者之间,高不过两尺,像一蔸青菜一样抽芽展叶地拔节。它的叶呈椭圆形,但大小不一。 ⑤鱼腥草是一年生的植物,在它沧桑的目光里,见过春天万物的复苏,也见过夏天万物的繁华,更见过秋天万物的衰败。一生的遗憾唯没见过冬天白雪皑皑中万物的养精蓄锐。在冬天美妙的世界里,冰雪的晶莹捧着鱼腥草的枯茎,在寒风中摇曳。一簇鱼腥草就这么固执、不屈、英雄地刷着存在感,大自然对它的存在也是卑微的注视,似乎在万物生存的沟壑里,鱼腥草只是可有可无地存在罢了。 ⑥鱼腥草默默地生长着。在东山,鱼腥草听着蚯蚓和蝴蝶的声响慢慢地长。当它身边的树绿浓了,花开了,接着就谢了,鱼腥草被小孩的手捏着,用锄头挖进竹蓝里,通过黄昏时祖父或祖母悠长的呼唤,就会成为桌子上一盘鲜嫩鲜嫩的凉拌菜。这时,鱼腥草的叶茎被摘了,留下白嫩的细根,它的根像后山掘地行走的竹鞭,像稻田里一摊夏天里开花的藕节,像一团交错开着茅草花的茅根,像沼泽之地依偎着野鸭的芦根。它们躺在木砧板上被切成寸许长的一节一节后,放适当的盐和红辣椒即可食用了。 ⑦鱼腥草在命田村除了东山有,西山也有。西山的坡陡,六十度以上的坡像人翘起的手掌,人倘若要爬上去,必须像狗刨地一样累得气喘吁吁,而碎石也沿着人的脚步向下狂奔。西山的地理环境比东山更严峻,崖头乱生,张牙舞爪。这里的鱼腥草长得瘦小,大概是缺乏滋润鱼腥草的肥沃厚土和被一条溪清澈环绕的缘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