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1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图源网络

周公庙的八月天,千年柏树的翠籽泛着嫩绿的白晖,爆绽出累累丰润;八掛亭旁的甘棠树枝繁叶茂,辉映出夏日绿叶的油亮;润德泉清澈的碧波反照着围栏石雕上历史积淀的浓厚青苔和包浆;凤凰岭上的阵阵轻风把汉槐的馨香洒满庙域的沟沟坎坎、各个角落……

记得那也是年8月的一天,我应邀参加了由岐山县周公庙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县文联、召开的“陕西省周公庙名家散文笔会“。在这次笔会上,我认识了岐山县的本土作家——于辉先生。他高挑身材,挺拔俊逸,情感丰富,多愁善感,爱憎分明,心底善良,同情弱者,乐以助人,严于律己,虽行伍出身,却有一种豪放的浪漫情怀。他秉性耿直,说话语速较快,直截了当,坦率简洁、畅达明快。在与他接触中,我知道他自幼亡母,是奶奶把他养大的。他当过工人,从过军,干过行政,但他一直酷爱文学,创作过小说、散文、诗歌、随笔。

年年初,年7月,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笔会上的创作成果——《周公庙的风花雪月》《长长的周公河》两本散文集。在这两本集子中收录有于辉先生在笔会期间创作的散文作品。作品中对乡土的苦恋,对家乡一草一木的挚爱,充满激情的联想和想象,直抒胸怀的行文方式,赢得了读者的普遍好评。

作者供图,下同

年的5月的一天,我正在与我的两位副院长商量艺术工程学院期末考试的准备工作,于辉先生从岐山县打来电话,说他要出一本散文、诗歌、随笔集,邀我为他写《序》。

对于岐山这块热土上的文友、熟人所求之事,我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和推诿。因为我对这块土地怀有一种神圣的崇敬与感恩之情。我的爱人是岐山人;我的女儿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金色的童年时光;她大学毕业后,被录用为公务员,又在这里下乡锻炼过一段时间;她在大学入党后,转正是在这里完成的;这里有我和我的爱人的学生苏永兴、刘周安、王建成、王晓利、周赟、陈跃进、崔巍、韩自兴、牟柏仓、李周科等人。

这是一个文化多元,多媒体并发的时代;这是一个物欲横流,个性张扬,文化消费的时代。精神物质化,思想大众化,文学快餐化,写作网络化,形成一股势不可当,汹涌澎湃的潮流。这个文化浪漫,文学被“边缘化“的境遇下,专业作家和业余作家的界线逐渐的被消解和融通。站在“文学反映生活的真实““表现人民性““反映自由劳动创造“的角度,我是肯定沉浸在生活的底层,与广大的劳苦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于辉先生的文学创作的。

中国社会正处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村社文化向城市文化的转型期,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自然主义与科学人文主义,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先锋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杂糅混同、融合渗透。文学在这历史的转型期发生了强烈的震荡,崇高与卑贱、伟大与渺小、经典与平庸、宏大叙述与日常写实、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的鸿沟和界限逐渐地消解和缩小。在这样一个文学网络化,审美大众化,文学世俗化,文化消费化的历史条件下,我总是企图站在精神生产--艺术哲学分析的基点上,对文学写作与生活写实、大众写作与文化快餐,自然主义与审美感受、现实原则与理想原则、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原形碎片与无深度写作、过度生产与影像读图、纵欲主义与生命元气之间,寻找人类创造精神文明的深层真谛,探索历史精神与时代逻辑的内在联系,追求哲学精神、历史精神、审美精神要有机统一。

于辉先生的这些作品是生活的写实之作,具有自然主义色彩的体验之作,是在现实原则当中挣扎、徘徊和寻觅的心性之作,是在理想原则的光照下寻求人生价值的真情之作,是在历史主义的基点上,展开想象和联想的忧思之作,是在民间传说的沃土上,感发诗性的兴趣之作、是拥抱大地的草根之作。他没有太多的负累,没有太多的羁绊,没有太多的投名状。他抒写的是生命的直觉、直感、直率、直接的生活体验、生活方式、生存境遇、生命样态。这其中有青春生命在爱的春发时,受到死神的摧残和打击的心灵自白;有感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被时代的风霜所洗礼的文字凝定;有生活厄运的悲伤哀怨,有戎马生活的血肉痛感,有中年奋斗的拼搏,有老年历经风霜后的喟叹……

他简洁明快,但情深意长;他言简意赅,但激情澎湃;它白如开水,但纯净自然;它朴素无华,但古香古色;它轻似微风,但直抒胸意。生活的写实,情感的写真,回忆童年,凭古吊今,在朴野自然近乎口语化的表达中,又有一种生命激情在理想主义的大河里奔流。他把自己当年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毛细血管、生命个体的情感体验表现得具体形象,新鲜生动。这种平民化的写作,流露出他所生存的那个历史时代的一些生活的气息,那些踩着小草、裹着泥沙,携带着鲜活血丝的、个体生命的呼吸。这里的情感,是从血管里流出的血,是从喷泉里喷出的水,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社会公民心灵跳动的脉搏。作者少有艺术的雕琢,技巧的修饰,少有审美的象征,境界的意蕴,但情在五味杂陈中,意在人性炼狱里,境在血汗洗礼中,界在生死流亡里。这里有作者童年的天真,少年的狂傲,青年的奔波,中年的拼搏,老年的感慨。这是一本书写生命激情的书,为生命而歌的书。

于辉先生是一个与共和国同龄的人,他的生命历程、情感样态和生活方式,映射着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历史。在他生活的晚年,发挥余热,用传统的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大众化的生活语言,写实性地记录了他的生命历程、生活经历、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文本形式,是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价值的。是的,他没有经典作家作品的老道和老辣,没有时尚文学的逢迎和献媚,没有快餐文学的感性刺激,没有哲理作品的博深和渺远,但他也清新、刚建、浑朴、真实、自然、素净,没有玩文学的痞子气,没有为赋新诗强作愁的矫气,没有本能写作的野气,没有象牙塔文学的贵气。

20世纪末到21世纪之初,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中国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中国的图书出版界也历史地卷入了企业管理的经营模式之中。由于我们在精神生产的科学管理的过程当中缺乏一定的经验,缺乏保证精神生产和产品纯洁性的科学方法、规章和制度,一时间,电视主持的名人,手握权柄的大官,名刊大报的主编,演艺界的明星,企业界的精英,纷纷著书立说。王国维在(雪堂校刊群书叙录《序》)中指出:“刊书之家,约分两等:一曰好事,二曰笃古。“现在出版界大量出版上面这些人的书,应该归于“好事““笃古“是走向学术、审美的。

于辉先生是一个乡镇干部,他的这本书的出版,是借“好事“的市场经济之风,张扬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者的思想感情。他的作品当中表现出的是他对故乡的炽情,对父辈的思念和缅怀,对家庭的爱,对亲朋好友的挚恋,对人间美好情感的珍惜,对人类美好精神的追求。通过这些文字我们都可以看到他把一颗赤子之心。通过这些文字和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社会基层的退休干部,站在故乡箭括岭的大槐树下,望着“如今的箭括岭啊,已经面目全非,箭括岭那葱郁而清秀的面容已经斑驳纵横。(因炸山采石,植被遭到破坏)。““此情此景,让我的心中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淡淡的哀愁而感伤。“他追求理想,守望着童年记忆的精神家园的一方净土。他颂扬在这片故土上诞生的周文化,他写周原大地上的箭括岭古道、油菜花开的季节。吃食堂的日子、捉蝎子的趣事、母亲的影象、奶奶的小传。战友的牺牲、侄女的去世、剿匪遗事、人生感悟……

在我的审美情趣中,我是推崇和欣赏真实、质朴、稚拙、自然、清新、纯洁、素淡的审美风格的。这是一个复杂的审美范畴,就是“稚拙“也有两种,老年的“稚拙“和童年的“稚拙“。老年的“稚拙“是一种诗意的“稚拙“。童年的“稚拙“是一种自然、天真、烂漫的“稚拙“。于辉先生创作当中的“稚拙“还未达到成熟作家老道的“稚拙“。但这不影响他进入我的审美视野。这时候我想起了宋代诗人卢梅坡写的一首《雪梅》的诗:“雪梅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于辉先生的作品自有其美的特点。在我的情感深处,我始终为草根文学创作保留着尊贵的一席之地

在于辉先生的作品中流露出一种:“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宋·晏殊《寓意》)的人生无常、无奈、无助、寂寥、空虚、沧桑的悲剧情绪。这种悲剧性的人生观和人生的悲剧感里有生活的苦,生命的短,人性的善,历史的真,家庭的爱,朋友的亲,母性的救赎,天伦的乐感。我是欣赏他的《乡情篇》《怀念篇》《军旅篇》《世情篇》《诗歌篇》的。

总之,阅读于辉先生的这些作品,我能感受到他心灵的颤动。我在他语言的文字里行间努力寻找着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产之间的纽带和密码。我在努力探求人类原始写作的动因与现代职业化写作的发展轨迹。感谢于辉先生为我提供了一个范本。相信读者在读他的作品当中能够依稀的感觉到人性在现代写作当中的本能、纯真地呼吸。

年8月3日于唐都古城长安

大明宫遗址公园

作者简介常智奇,知名文艺评论家、研究员。原《延河》执行主编,陕西文学院院长。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