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流河是丰润县西部的一条河。它的上游有三支:西支发源于遵化县党峪镇杨家峪、燕家峪的群山,中支发源于党峪镇下马家峪的群山,东支发源于丰润县左家坞镇大旺庄村东的大山。 发源于大旺庄村东的这支水,流经仰山村南,与北来的党峪镇下马家峪一支水汇合,向西流经遵化县的洪家屯西南,与北来的遵化县党峪镇杨家峪、燕家峪一支水汇合。然后经狼山关村东、新庄子村东进入丰润县境的吕家洼。由吕家洼的村西经池家屯村北、石佛寺村东、葛家屯村东、蘑菇台村西、杨家屯村东、广家店村西流到沙流河村北。后由沙流河村西向南,穿国道──京沈公路,经玉田县杨五官屯村东、肉张屯村东,复折向丰润境内的铁匠庄。由铁匠庄村北向东,再向村南,流向玉田县的马店子村西,经蛮子营村东,就这样曲曲折折汇入还乡河,全长约35公里。 沙流河旧时水流常年不断,到了雨季,上游三条支流的山洪一泻而下,水势泱泱。杨五官屯以北河段高低落差大,水深流急,两岸陡峭,河床宽有二三十米。自杨五官屯以南的下游河段地势较为平缓,所以水流平稳,河床有六七十米宽。但是奇怪的是,洪家屯至蘑菇台一段河床上无水,水都从河床下边的沙石中流淌。关于这个情况,当地有个传奇性的故事:当年唐王李世民征东,大将尉迟敬德率一支大军行至这里,只见沙流河水深流急,队伍难以渡河。军情紧急,将士们在河边急得团团转,尉迟敬德大吼一声,挥鞭向沙流河打了下去。一下打出了一条长约18华里的干沙河,全体将士才得以顺利经过。故此后人称沙流河的这一段干河为“敬德河”。 以上是历史上发生在沙流河的一个有关征战的传说。关于在沙流河岸边历史上发生激烈征战的事件,史书也有明确记述。清康熙版、乾隆版、光绪版《丰润县志·山川》均载:“元致和初,怀王袭位,上都兵自辽东入讨,撒敦等拒之于蓟州东沙流河是也。” 关于沙流河的名称,据说发生过几次变更。旧时沙流河村西曾有一块宋代英宗年间的古碑,上记唐代以前此河无名。唐王李世民东征过此,命名为“沙仁河”。这个村庄也称为沙仁河村。到了清代,沙仁河村成了京沈大御路上一个重要铺堡。皇帝到盛京祭祖,每年都要经过这里,听说这个河名,认为“沙仁”与“杀人”谐音,不吉利,遂改为“沙流河”。沙仁河村,亦改为沙流河村。 旧时,沙流河不仅常年有水,在曲曲弯弯的河道折拐处还形成了十几个大水湾。仅杨家屯至沙流河这一段就有郑家湾、姜家湾、马蹄湾、田家湾等四五个。这些水湾大多面积在2亩至3亩之间,深有五六米,里面鱼、虾、蟹、鳖很多。一到夏季,人们就到里边捕鱼捉蟹、洗澡嬉戏,在岸上的树阴里乘凉。这些湾子成了附近人们避暑娱乐之所。但是一遇暴雨山洪,河水猛涨,加之河道曲曲折折,行洪不畅,总要溢出堤岸,庄稼农舍常受其害。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民政府为根治水患,将新庄子至石佛寺、杨家屯至沙流河两段弯度最大的河道取直,使河水不再绕行池家屯和广家店两个村庄。这样,不仅改善了行洪能力,两段旧河道经过垦殖,还增加了一二百亩耕地。 年,丰润县水利局在铁匠庄村南修建了一座长25米、高5米的4孔蓄水闸,名叫“幸福闸”。水闸下边安装水轮发电机发电,在这一片土地上最早出现了电灯照明的新事物。幸福闸还拦蓄河水,提高水位,在两岸修建千余米石渠,引河水灌溉三四百亩地的庄稼,附近村庄传为佳话。当时,在河东大渠上书写了一副楹联式标语:“总路线指出康庄道,大跃进打开幸福门。”至今字迹依稀可辨,表达了人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年铁匠庄人又在幸福闸南二三百米处修建了一座长40多米、高2.5米的6孔水闸。在闸北左岸向东修建了多米长的石渠,浇灌多亩水稻田,水稻亩产斤~斤,达到了“跨长江”的指标。铁匠庄两闸的蓄水,使沙流河在这里形成了两个数千平方米的明净水面。两闸之下,银珠飞溅,河水喷涌奔流,加之两岸林阴浓密,村舍质朴宁静,形成了一道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观。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老店》选取这里为外景,国内亿万观众通过影片一览了沙流河的秀丽风光。 说起沙流河的秀丽风光,不能不介绍一下它在沙流河村西拐弯处的那座“高格山”。高格山是在一次特大洪水中淤积而成的占地多平方米,高六七米的大沙丘。这个大沙丘形成年代虽然已很久远,但上面仍然只生长着稀疏的荒草和灌木植物。每当春季大风,黄沙飞扬,鹰雀难飞,常有被风沙卷落的事情,因此人们又称这座大沙丘为鹰飞倒仰山。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从这个沙丘上拉沙垫圈、和灰建筑、铺田改良土壤,到80年代末已夷为平地。人们又用拖拉机铲掘成一个占地多平方米的人工湖,搞起水产养殖。在人工湖周围建起近百亩面积的果园,这里成为一处水碧、花艳、林茂、果丰的垂钓、休闲园。 沙流河在过去这一方土地南北陆路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还为两岸人民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舟楫之利。特别是到了盛夏季节,木船由上游的北部山区可以向南驶进还乡河,然后过白官屯、鸦洪桥等商贸重镇到达天津卫。沙流河沿岸的沙流河村西、铁匠庄村南、蛮子营村东都建有码头,遵化的木材山货、沙流河镇附近的花生、粮食,天津及唐山的日杂百货,沿海地区的水产、食盐,经沙流河输入运出,对流域经济和生产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沙流河河道上,过去多为漫水桥,为解决夏季水深流急,行人受阻的困难,新中国建立后,逐步改建为水泥砌垒的石拱桥和钢筋混凝土大桥,共有14座。其中狼山关村、沙流河村、蛮子营村的三座公路桥和铁匠庄村南的那座铁路桥最为雄伟,桥高都在10米以上,桥面宽在10米~20米之间,桥长都在百米左右。 这些年来,人民政府还十分注意在沙流河岸边植树护堤。如今,从蘑菇台村往南的中下游段两岸各栽植数行杨柳树,仅围绕沙流河村一段就有10多里长。这些树木挺拔葱茂,浓荫蔽日,既可抵御洪水冲刷堤岸,又可以防风固沙,是附近农田的一条极好的防护林带,远远望去,在燕山南麓的这片莽莽大地上成了一道引人注目的壮丽风景线。 在沙流河水的滋润下,沿岸土地物产丰富,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白薯、花生等。早在四五十年代,这里被群众称为“灯笼红”的玉米因生长期长、光照充足以及独特的土质和水利条件,籽粒饱满、颗粒重、色泽橙红明净,碾出渣子是槟榔茬,做出的饭香甜、爽口、肉头,比一般玉米售价高出1/4,为商客所青睐,不仅国内驰名,而且被外贸部门组织出口。建国后,这一带一直是对国家贡献粮食、油料较多的地区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气候和水位的变化,现在沙流河除铁匠庄以南的下游段常年尚有少量积水外,其他地段都是雨季山水及两岸沥水裹带泥沙顺流而下,一到秋冬就逐渐干涸,大部河道被农民开垦种植,每年可获一季早熟作物。冬春季节河干无水,沙流河成了一条季节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