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八农场二郎庙探源

一、一张珍贵照片

年秋,一位文友发给我一张八农场二郎庙的照片,告诉我,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生于本地的一名 随军记者,回家探亲时拍摄的。拿到照片影印件,我喜出望外。在今曹妃甸区,八场二郎庙可谓赫赫有名。之所以常常被人提起,是因为这座庙宇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利用其建筑,被改造成一座小学,遂命名为二郎庙小学。八农场是柏各庄农场人口最多的农场,这里培养出的学生,很多人成为县场两级的领导干部,闲谈时免不了提起儿时的学校,使得这所普通学校知名度很高。作为地方文史业余爱好者,更感兴趣的是二郎庙的前世今生。但由于年代久远,古迹又早已被拆除,人们很难具体描绘出庙宇的具体样子。有了这张照片,具象清晰,可以还原它的形象。难能可贵的是,拍摄者同时将坐落该庙的庄窝村外景也一并拍摄了下来。尽管距离有点远,村周的房子也不够清晰,但从比较角度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参照价值。从照片上看,庙宇外观说不上雄伟高大,但气势明显与民房不同,建筑格局高于普通民房。白墙青瓦,在当时民房还是以土坯为主的情况下,独具特色。整个庙宇为一个四合院,山门位置有正殿、配殿。正殿建筑,格局也与一般民房有本质区别。从规制上,正殿明显高于配殿,颇具山门特色。建筑特点为本地大多寺院共同的硬山顶样式。所谓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结构,属于双面坡的一种。特点是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形成两面屋坡。左右侧面垒砌山墙,多用砖石,高出屋顶。和悬山顶不同,硬山顶 的特点就是其两侧山墙把檩头全部包封住。由于其屋檐不出山墙,故名硬山。该庙宇与当地一般民房 的区别,是屋脊两端高高耸起的装饰构件。从形状上看,为龙头鱼尾,头朝内,张嘴朝向屋脊,尾部上翘做卷曲状。建筑学上,称其为“鸱(chī)吻”。鸱吻,又名螭(chī)吻、鸱尾。口阔噪粗,平生好吞。相传龙生九子,“鸱”是其中之一。这位龙子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能喷浪降雨,把鸱置于屋顶上,可以起到镇火的作用。因为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最怕的就是火灾。正脊上的鸱吻,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建造年代比较久远;二是该建筑为木结构。

据说这座二郎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已经有了六百多年的历史。可惜的是,除了人们口口相传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该座庙宇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彻底拆除,遗迹踪影全无。对这座庙宇,有很多民间传说,但仔细分析,编造的成分多,符合实际情况的少。本文结合地方传统文化,做一下梳理,以此就教于方家指点。这座庙宇是什么人所建?为什么建在这里?供奉的是哪路神仙?为了便于搞清这些问题,还得从这座庙宇供奉的哪路神仙说起。庙宇的名字叫做二郎庙,供奉的当然就是二郎神了。殊不知,历史上的二郎神却不止一人。现在人们似乎都一致认为,二郎庙供奉的二郎神,当然就是那个劈山救母的杨二郎杨戬了。在八农场,乃至整个唐海县,无论是民间,还是文化界,基本都持这个观点。其实这是以讹传讹。将二郎神封给杨戬,而且有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这要归功于古典小说《西游记》。在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中,有下边一段文字:“大圣见了,笑嘻嘻的,将金箍棒掣起,高叫道:‘你是何方小将,辄敢大胆到此挑战?’真君喝道:‘你这厮有眼无珠,认不得我么!吾乃玉帝外甥,敕封昭惠灵显王二郎是也。今蒙上命,到此擒你这反天宫的弼马温猢狲,你还不知死活!’大圣道:‘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我行要骂你几声,曾奈无甚冤仇;待要打你一棒,可惜了你的性命。你这郎君小辈,可急急回去,唤你四大天王出来。’真君闻言,心中大怒道:‘泼猴!休得无礼!吃吾一刃!’”小说《西游记》塑造的杨二郎,为玉皇大帝的亲外甥,被玉帝封为“昭惠灵显王”,尊称“真君”。他的母亲,思凡下界,生下杨二郎后,被玉帝压在桃山之下。后杨二郎劈山救母,传为佳话。根据这段文字,民间演化出许多故事。在文化不发达时期,曹妃甸区域内,这些故事,是以皮影和说书这两种形式广泛传播的。

二、二郎神何其人也

民间传说的神,都会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二郎神也不例外。但由于二郎神的前身有多个,所以每个地区的民间故事就有所区别。稍作一点分析,便可知八农场的二郎庙最初供奉的二郎神不可能是杨戬。一是年代不对。该二郎庙建于明朝初年的永乐年间,而神话小说《西游记》成书于明末,时间上相差了二百多年。不可能在二百多年前,就先知先觉地塑造杨二郎这样一个神仙;二是人物形象与祭祀对象不相符。这就涉及到前边提到的 和第二两个问题,这座庙宇谁人所建,为什么建在这里?我是在整理老家谱时,接触到了这个问题。当年建造二郎庙的这个地方,在明代初期,并无人烟。永乐二年,有李、孙、郑三家,迁徙此地定居,始有村落。三家老家谱记载高度一致,即同一时间(永乐二年)、同一地点(定州中山)迁徙而来,注籍丰润县,封丁越支盐场,以熬盐为业。李家始祖名李复初,孙家始祖名孙龙,郑家始祖名郑唐龙,分别占据今李家沙坨、大孙庄、郑家坨,建村立户,比邻而居。明末,三家后人再度南迁,仍然邻村而住,即今十农场境内的李八厫、孙家坨、郑庄子。到了清代中叶,再次南迁,仍然如此,即今天十一农场境内的李家灶、孙家灶,只是郑家脱离盐籍,没有与李、孙二家一道同行。当年三家始祖建村立户,为什么分别选择了那三个位置呢?这与其借以糊口的职业有直接关系,灶户熬盐。盐业生产有煎晒两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用铁锅熬盐。最早的史籍记载,晒盐工艺始于明末清初。官方强制推广滩晒,则始于清道光二十六年,越支盐场则更晚。熬盐必须具备两个自然条件,一是海水,二是河流。海水是生产食盐的必备原料,而河流则是盐斤外运的不可或缺条件。明清时代,这里靠近海边,并没有通往外界的像样道路,外运只能依靠河流,而沙河则是不二选择。明代初期的沙河入海口,就在三家定居村庄不远的地方。今天八农场的新河头村,便是沙河入海口西移后所建的村庄,故名新河头。那么,熬盐又与建造二郎庙有什么关系呢?这要从沙河的特点说起。沙河位于今唐山南部区域,是一条季节性天然河道。河长公里,流域面积达平方公里。沙河发源于迁安市蔡园镇郝树店村北大石岭沟,流经区域包括今迁安、滦县、古冶、丰南、滦南、唐海六个县、市、区,24个乡镇、1个农场和1个军垦农场,从黑沿子镇东入渤海。整条沙河可分为上游段、中下游段和入海段。上游段从源头至滦县野鸡坨镇安山口段,流域范围主要为低山丘陵区,流至迁安市杨店子镇大庄户村北时,有大石河汇入,水势渐增;中下游段在其流出迁安市赵店子、木厂口两镇后,进入平原沙地区域,流至沙河驿镇代庄村北,有崇家峪河汇入。然后曲折南流,至丰南区西纪各庄村北,有岳家河汇入,水势迅猛而多沙;入海段经丰南区小集镇进入西葛镇境内,于东尖坨村南进入草泊水库。该段地是低洼,属湿地范畴,今多以水稻种植为主。继续南流,于黑沿子村北,与黑沿子排干交汇入海。沙河属季节性行洪河道,除汛期外,河道大半处于干涸或潜流状态。只是到了汛期,才有洪水暴涨暴落的情况发生。历史上,是一条有名的害河,每逢大雨,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凶猛异常,难以驯服。史料记载,沙河改道频繁,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我特别查阅了光绪《丰润县志》和光绪《畿辅通志》图识部分,这些史籍都清楚的标明,沙河故道曾经从小集镇黄米厫中间南流,于十农场李八厫村西入海,这也是李、孙、郑三家先人,南迁定居现在所处地域的原因,都是傍沙河而居。包括清朝乾隆朝后期南迁李家灶和孙家灶的李、孙二家,是因为所居之处,亦为沙河故道入海留下的沽水两侧,依然是便于熬盐和运盐。由上可知,人们生产、生活离不开沙河,但它的桀骜不驯又让两岸的人们吃尽苦头。那怎么办呢?按照当时生产力水平,人们把变害为利的美好愿望,只能寄托给神仙。而神仙里又有谁有能力制服水患呢?历史上人们最信服的治水英雄,当然是兴修都江堰的李冰父子。秦朝时蜀郡太守李冰次子李二郎,助父治水,建成了举世瞩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李二郎死后,被当地百姓尊为二郎神。那么二郎神又是怎么走出四川、走向全国的呢?这得益于历代帝王的敕封。最早给予李二郎封号的,是被百姓千古传诵的唐太宗。李世民当政之时,封二郎神为“神勇大将军”,并在灌江口为其立庙,这才使得二郎神的威名远扬。后代不少帝王,向唐太宗学习,不断为其加封,遂使二郎神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继之唐太宗之后给二郎神封号的是唐玄宗,玄宗为避安史之乱逃到四川时,加封二郎神为“赤城王”;到了宋朝的宋真宗,又尊二郎神为“清源庙道真君”;二郎神就是李冰次子的说法,见诸于史料时间,始于北宋的《宋会要》,“会要”是当朝史官收集当时诏书奏章原文,分类排列,史料价值很高。该书记载,宋仁宗嘉祐八年,封永康军(今四川都江堰市)广济王庙郎君神为“惠灵侯”,并言“神即李冰次子”,表明“二郎”即次子之意。南宋 诗人范成大,写了一部 的《吴船录》,是其任职四川制置使期满后,从成都出发,在乘船返回故乡平江石湖的旅途中,将其所见所闻写成的一部日记体游记,书里也有具体表述:“崇德庙在永康军(今灌口镇)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对后代有广泛影响的《通俗编》一书(清代翟灏编)中,引《朱子语录》说的更具体:“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到了元朝,李二郎又被封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清朝雍正帝又加封为“承绩广惠显英王”,同时加封其父李冰为“敷泽兴济通佑王”(《清朝文献通考·群祀考二》)。历代皇帝如此抬爱,如同今天的明星一样,想不火都困难。李二郎变水害为水利的故事,流布全国,也就是很自然地事情了。从以上史料不难看出,二郎庙最初供奉的神仙,毫无疑问就是具有降服水灾能力的李二郎了。

三、二郎神的演变

李二郎怎么又演变成杨二郎的呢,这要归功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明清小说的广泛影响,二郎神的原型才逐渐衍变成了杨戬杨二郎。不过,尽管杨戬神通广大,有劈山救母的英勇举动,又有比孙悟空多一变,即七十三变的超强功夫,但却从来没有治水的业绩。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其神奇之处也在这里,本来与治水无关的杨戬杨二郎从此声名赫赫,坐享人们的供奉和朝拜,而真正的治水英雄李二郎却寂寂无名,无人知晓。这种情况在今曹妃甸范围内最为典型,十农场场部所在地李八厫,在村中曾建有一龙王庙。据润生兄文章记载的村中老者回忆,该庙大概建于清初,也是为了治理水灾而建。因李八厫西侧就是沙河故道,经常被水患所困,建一座龙王庙,其目的当然是震慑水灾。既然是龙王庙,供奉的神仙当然是龙王爷了,但在龙王身边的另一个塑像,竟然是陈光蕊,即唐僧唐三藏的父亲。一介平民,之所以能与龙王爷平起平坐,尽享百姓祭祀,只因《西游记》将其塑造成龙王的救命恩人,足见《西游记》影响之深远。理清了二郎庙供奉的是哪路神仙,也就明白了八农场二郎庙为什么选址在那个地方。当初李、孙、郑三家始祖,永乐二年结伴来到这里成为灶户。为了熬盐方便,在沙河西岸的坨岗上,择地建庄立户,分别以自己的姓氏命名了村庄的名字,这就是李家沙坨、大孙庄、郑家坨村名的由来。灶户离不开河流,但沙河经常泛滥,也让岸边的李、孙、郑三家很是无助,为了能够降服住这条经常左右摇摆的害河,三家共同出资,在距离三个村庄不远的南面,建起了供奉治水英雄李二郎的二郎庙。至于李二郎嬗变为杨二郎,并赋于新的意义,是历史及文化的双重作用。从《西游记》中杨二郎的封号,可以看到实际上是历代帝王加封给李二郎的,可见其传承的蛛丝马迹。包括原始的灌口二郎庙,在清代重修时,供奉的神仙,也已经是杨二郎形象了,其他地区就更不用说了,与当初建二郎庙的初衷已相去甚远,赋予了新的意义。不过,传统文化就是这样,包括供奉李二郎,也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一种精神寄托而已,对消除水害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不断治理,才使这条曾经给两岸人民带来无穷麻烦的河流,得以驯服。但是,二郎庙作为一处古迹,却承载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作者:李庆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