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素价格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5343.html 女作家张爱玲的人生传奇令后人惊叹,她的奇装异服、她的惊天才情、她的倾城之恋,以及她身后赫赫有名的四大家族多年来一直为张迷所津津乐道。那么她的贵族出身到底有多高贵?她的显赫家世到底有多显赫? (民国才女张爱玲。) 张佩纶:只有我祖父母的姻缘色彩鲜明 张爱玲说:“满目荒凉,只有我祖父母的姻缘色彩鲜明,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张佩纶是张爱玲的祖父。 关于张佩纶的故事,最早是弟弟张子静在一本《孽海花》小说中看到,曾朴在书中写道:“他才思敏捷,自视甚高,恃才傲物,因而在官场得罪了不少人,弄得中年罢了官,抑郁而终——”几句话就概括了张佩纶的一生,事实当然并非如此简单。要说清张佩纶,必得从他父亲印塘大人说起,张佩纶的父亲张印塘在丰润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清嘉庆时中举人,后来就任安徽按察使期间与李鸿章相识。年闰7月,天气特别热,张印塘在与太平天国石达开作战时,病逝于徽州舟中。当时张佩纶才五岁,李鸿章看到莫逆之交的幼子跪在棺材前不停地哭泣,一时泪如雨下。他亲自掏钱让毛夫人带着张佩纶抚棺回老家安葬——老家就在河北丰润,当时叫齐家坨村。 (今天的齐家坨村口仍然一片荒凉。) 有其父必有其子,长大成人后的张佩纶与父亲一模一样:先中举人后中进士,虽官居高位,却两袖清风,甚至常常吃稀饭维生。他授了翰林院侍讲学士后,章洪钧登门道贺,家中却没有米煮一锅干饭待客,只得叫仆人拿袍子去典当,顺路买些米和菜回来做饭。张佩纶虽然“言多谐谑”,但是生性秉直,喜爱诗酒酬和,洁身自好又曲高和寡,这些毛病对年轻的张佩纶仕途不利。如同《孽海花》中描写的:“今日参督抚,明日参藩台,这回劾六部,那会劾九卿,笔下又来得,说的话锋利无比,动人听闻。枢廷里有敬王和高扬藻、龚平暗中提倡,上头竟说一句听一句起来,半年间那一枝笔尖上,不知被他拔掉多少红顶儿,满朝人人侧目、个个惊心,他到处屁也不敢放一个。” (远眺齐家坨村,乱糟糟的。) 可是,在一个封建陈腐的官场里,像李逵似地抡板斧到处砍砍杀杀,痛快则痛快,却不免得罪人太多,这也为日后遭贬埋下了伏笔。年,中法战争爆发,老佛爷慈禧让书生张佩纶带兵打仗,结果是全军覆没,他自己则屁滚尿流顶着一只铜盆逃跑狂奔二十里,坊间传说他一边没命地逃跑,一边不忘啃一只猪蹄。最后的结局是丢了红顶子,被朝廷充军发配到张家口放羊。这张老汉羊没有放几天,却走起了桃花运,与李鸿章花容月貌的女儿李菊耦恋爱结婚,这一招让满朝文武百官瞠目结舌。 (清末总督张佩纶。) 张佩纶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原配朱芷芗的父亲是大理寺卿朱学勤,朱芷芗去世后,张佩纶复娶继室边粹玉,边粹玉也是名门之后,她的父亲边宝泉从陕西按察使做到闽浙总督。曾朴在《孽海花》中这样描写张佩纶与李菊耦的艳遇:那天是个冬天,张佩纶从张家口回来,一头撞进了李鸿章办公的签押房内。李鸿章并不在,里面坐着个姑娘,那是个“不长不短,不肥不瘦的小姑娘,眉长而略弯,目秀而不媚,鼻悬玉准,齿列贝编”。张佩纶一时有点心慌,就想要退出。而姑娘却站起来,眉目含情地看了他一眼,说:“您是张大人吧,快请坐,快请坐。”张佩纶心乱如麻,正束手无策,李鸿章适时走进来,说道:“佩纶,不碍事呀,这是小女菊耦,快来见过张大人。”那叫菊耦的小姑娘早红了脸,羞答答地上来道了声“万福”,就进入了内室。在与李鸿章交谈时,张佩纶又发现桌上有一本词集,拿过来一看,正是李菊耦写的。张佩纶是大才子,写诗填词是他的强项,见到美人的词集,哪有不看之理?趁李大人不注意,他悄悄拿过那本线装书,翻开一看,立马倾倒,那娟秀的小楷、玲珑的诗意,让张佩纶暗自叫绝。 (张佩纶与李菊耦生活多年的金陵小姐楼。) 发生的这一切全是李大人有意安排,李鸿章甚至暗示他择婿标准:“只要和张大人一样,老夫就心满意足了。”张佩纶的桃花运来得如此突然,几天后就派人到李府提亲。李夫人赵继莲一听来提亲的人是那个“刑满释放分子”,比女儿整整大了十九岁,立马大吵大闹,咒骂李鸿章:“你这个老糊涂虫,你老糊涂啦?好端端的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嫁给这样一个糟老头子?你别做梦。”李鸿章被吵烦了,说:“你别吵别闹好不好?问问小女,问问她是怎么想的?”李鸿章叫来女儿,一问,李菊耦迟疑了片刻,答道:“既然爹爹已经在张大人面前放了话,哪能悔改呢?况且,以爹爹的眼力,他相中的人必然不会差的。”李菊耦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张,赵继莲即便一百个不情愿,也没有办法来改变这个“父女合谋”。 (张佩纶在老家村外的墓地。) 靠着李小姐丰厚嫁妆,张佩纶在金陵过得十分快活,两人赏花赏月,还合作了一本菜谱和一部武侠小说,只是在官场士途上,他再没有作为,最后郁郁而终。 李鸿章:等我死时他们再死一次 说到曾外祖父李鸿章,张爱玲并不喜欢,她曾这样说:“他们就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时他们再死一次。” (清末总督李鸿章。) 富可敌国的直隶大臣李鸿章也是苦出身,祖上最早从江西湖口避战乱逃难来到合肥郊外祠堂郢村,当时并非姓李,而是许,从湖口迁庐州时为八世孙许福三。许福三的儿子许光照又生有六子,姻亲李心庄无子,他便将儿子许慎所过继给李家,按民间的“别子为祖”的习俗,许慎所这一脉改姓为李,许慎所为一世祖,李心庄为始祖。当初许光照来庐州最先落脚于祠堂郢村,得到李心庄的照应后,一家人在异地他乡渐渐站稳脚跟,但是生活仍旧艰难。家里只有一片稻田,是李鸿章老娘耕作过的“麻大田”——之所以得名如此奇特,据说缘于李母天生麻脸和大脚。而李鸿章家族的发脉起家,也与这位大脚母亲紧密相关。 (李鸿章在合肥老家的古井,吊桶的绳子硬是将石井台勒出无数凹槽。) 当时李家家贫,祖上李殿华时常外出做点小生意,也就是提篮沿村叫卖一种简单的食品:麻饼。有天他在归途中发现一个被丢弃的小女婴。小女婴哭声像猫,瘦得也像猫,正在出天花,身上还滚烫,显然是个被遗弃的病孩。李殿华虽身在乡下,毕竟是个读了点书的小知识分子,还略懂些医道,尤其擅长儿科。见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小女婴他心生同情,就抱回家收治,准备治好后再寻找丢弃她的父母。十天后女婴治好了,脸上却留下了稀稀落落的白麻点,像他麻饼上洒的芝麻粒。小女婴慢慢长大成小姑娘,她知道自己是弃婴,长大后就在李家苦做苦累帮着干活,她要以勤劳来报答李老太爷的养育之恩,尽一个养女的本份。这时候她不知道,有一双善良的眼睛早就注意到了她,这就是李家的四子李文安。有一天他晚上从外面回来,看见姑娘累得倒在灶门口睡着了,就顺手脱下外衣盖在她身上。这一幕被李殿华看到,他知道儿子对姑娘有了一片心意,秋收以后,他收拾出家里一个房间,又到磨店街上给她扯布做了几身衣裳,便让儿子与她结为夫妇。 (李鸿章当年出访日本时,日本首相送给他的玉兰树,至今在老家仍然年年开花,枝叶繁茂。) 大脚姑娘成了李家媳妇,她的非凡才干在婚后才显山露水:她为李家生下六个儿子:李瀚章、李鸿章、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李昭庆。另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提督张绍棠,二女儿嫁的是江苏候补知府费日亮。生李鸿章时还有一个传说,这天正是农历正月初五,是民间接财神的日子。大脚姑娘在麻大田干活让乌龟咬了一口,使得她分娩比产期晚了一个月,这个叫李鸿章的孩子出生后果然成了贵(龟)子。当时李文安要读书备考,又要外出做官,家中一切只能由她一人负责打理,每一个孩子都是靠她一人拉扯大。她的大智慧还在于,每当丈夫和儿辈遇有升迁、别人总是喜笑颜开地来祝贺时,她却不露喜色不以为意,反而沉静地时以盈满为戒,显示了“福人”的真功夫。 上苍也回报了这位苦命的女人,让她在后半生大富大贵活到83岁,比丈夫李文安多活了28年。她晚年跟着两个当总督的儿子过,在总督衙门里当她的太夫人,享尽了荣华富贵,还屡受皇恩。她75岁生日时,适逢慈禧太后40寿辰,清帝为笼络汉臣,推恩及亲属,特下《褒赏谕旨》,赏给她御书“松筠益寿”匾额一面,紫檀三,镶玉如意一柄,大卷江绸袍褂料二匹,大卷入丝锻袍褂料二匹。李鸿章后来富可敌国,最终他将目光投向新近崛起的上海滩。 其实摩登上海的崛起正是李鸿章竭力推进的洋务运动的成果之一。李鸿章的崛起与上海的崛起是同步的,那时候是年,李鸿章还在湘军曾国藩军中任幕僚。太平天国起兵后,忠王李秀成率领十万长毛军从江浙一带气势汹汹直扑上海。那时候上海还是一个滨海小城,上海租界靠着外国列强的庇护,以中立为标榜,开始一片繁荣。闻听十万大军扑来,一时人心惶惶,有民谣唱:“遍地出长毛,夫妻各自逃”。因为此前的李秀成已经连续攻克了宁波、绍兴、杭州等许多城池,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朝廷见状也恐怖万分,请求曾国藩发兵镇压,可是曾国藩兵力吃紧无兵可派。李鸿章得知上海为洋人租界,大量引进外资,正飞速发展,足可以为兵力提供足够的军饷,他决定向恩师曾国藩学习,模仿他创建湘军的经历回合肥老家创办淮军。后来他带着淮军在上海重新发迹,最后提拔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他就达到了他一生事业的顶峰,超越恩师曾国藩成为晚清第一重臣。 (李鸿章在合肥城内的老宅。) 随着李鸿章的步步高升,上海滩那块长江入海口的荒滩在他的手中一夜之间成为远东第一大都会,这全是李鸿章推进的洋务运动所开的花结的果。这时候李鸿章视野愈加开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在他手中创办,随后的江南制造局,稍后他又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工商企业,正是这样的开发开放让上海滩由此一红惊天。 (李鸿章在南京城内的老宅,倒塌得只剩下一堵墙壁。) 但是民谚云:一红有一绿,文人曰:有盛必有衰——随着李鸿章的去世,没有李鸿章的庇护,李氏家族开始走向式微,富不过三代的定论得到印证。这时候张爱玲在海上文坛斩露头角,一个弱不禁风的李鸿章后裔,以一支魔笔、一段爱情开始了她在后世长久不灭的人生传奇。要细说起来,张爱玲应该是财富堆砌出来的一个异数——往上数,她的祖先全是穷苦农民;往后看,她晚年最终在美国也沦为穷人,靠政府救济金过活,全部家当就是几只纸箱子——从赤贫回归赤贫,这中间百余年的锦绣浮华,是一个家族幻灭的梦。为什么张爱玲如此喜爱《红楼梦》?曹雪芹的几世几劫轮回报应说到了她心里。李鸿章家族的兴衰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红楼梦魇》。 黄翼升:那个掼花炮的孩子 张爱玲的外公黄翼升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通常称军门黄翼升,简称为黄军门。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憎恨父亲黄翼升,为了门第葬送了她一生的幸福。但是像黄军门这样出身寒微的苦孩子,你要他不注重门第就等于要他死。作为无爹无娘的孤儿,他实在穷怕了。那时候湖南长沙县大河港只是个小村镇子,村镇子上空长年弥漫着一股奇特的香味,那是硝烟独有的气味——此地人爱作鞭炮,至今长沙、浏阳一带仍然是鞭炮之乡。苦孩子邓翼升家没有鞭炮坊,他五岁时父母双亡,本姓黄的他被邓氏收养改姓为邓,邓翼升每天一睁开眼就有做不完的活,并且也是吃了上顿愁下顿。才七岁的他就想到鞭炮作坊做鞭炮,但是因为实在太小没人要,只好没事就在作坊外面玩,有时捻拾一起散落的鞭炮掼个响儿听。谁都知道他是个命苦的孩子,谁都知道他喜欢玩掼鞭炮,再不响的鞭炮他也能掼出声。他还会将散落的小鞭炮收集起来,拆开鞭炮合在一起再卷筒成一个大花炮,那个震天响的大花炮长沙人称之为雷公,他做雷公手艺令人惊叹,大家都认为这个孩子长大了可了不得,无师自通竟然会做雷公,如果让他进了标枪队,他一定会造枪造炮。 (《清史稿》上水师提督黄翼升画像。) 邓翼升的名气就这样传出去,长沙小镇大河港人人都知道这个没爹没娘的孩不得了,邓氏也认定她没有看错人,开始将邓翼升当亲生儿子看待。几年后邓翼升长大了些,就到附近的鞭炮坊当学徒做鞭炮。因为他聪明好学,又因为他手快眼快,他的鞭炮总比别人做得多也比别人做得好,也是命中注定他要参军,一年后长沙镇街头贴出告示,曾国藩创办湘军,招蓦乡勇进入协标队。邓翼升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进入协标队,还当上了小队长——在长沙协标队以英勇善战出名,一直远征到广西,那时候在整个长沙小城,都知道那个从前在鞭炮作坊当学徒的小家伙会打仗。太平军攻陷金陵之后,同为湖南人的曾国藩在礼部当侍郎,奉命回乡办团练,创设湘军水师,听说邓翼升会打仗,曾国藩特地将邓翼升请到帐中一番对谈,果然发现这个年轻人在军事上有过人之处,当即将他调到麾下。 (黄翼升当年在南京城内的老宅,张爱玲母亲与舅舅在此出生。) 此后的邓翼升和李鸿章就服务于曾国藩,两人一武一文,沿长江水系一路打下来,从湖南岳州一直打到江苏苏州,大大小小的战事不知打过多少。每一次邓翼升都亲自上阵,出生入死,为朝廷平定了太平军和捻军之乱,屡见奇功。一八六○年,曾国藩上奏设淮扬水师,清廷诏他“于所部将领中,简其才略素着、谋勇兼全者,酌保数员”。当时黄翼升合围安庆成功,李鸿章为福建延建邵道台,同时为曾国藩圈选应命,黄翼升获授江南淮扬镇总兵,几年后又获授代理江南水军提督。《黄氏家谱》对邓翼升的生卒功业记载清晰明白,但是有一点却没有记载,就是曾国藩曾特地为自己的爱将邓翼升奏请复姓归宗。据说在归宗前,两个人进行了一番谈话。曾国藩说:“我将上奏你为水师提督,对你来说是名至实归,但是你姓邓不姓黄,此光宗耀祖之事却与黄家无关。”邓翼升说:“邓氏将我养大成人,这份恩德永世不忘,尔今我也四十有一,年岁虚长,归宗之心越烈。”曾国藩说:“看来,我在上奏你为水师提督之前,必得再准一奏,先为你认祖归宗。” 认祖归宗后,邓翼升从此去邓为黄,一生获得的所有功劳均为曾国藩奏请。因战功显赫,黄军门是著名的“沙场勇将”,与名士彭玉麟一起成为曾国藩的左膀右臂。但是两位出生入死的战友最终却反目成仇,导致黄翼升被革职查办,一切起因皆因为清朝四大奇案之一——刺马案。刺马案最终不了了之,黄翼升也官复原职,因为长年征战各地,一直到他四十七岁,才生下儿子黄宗炎。黄宗炎也和父亲一样,妻妾成群却膝下无子。黄翼升一直到一八九四年去世时,膝下仍无孙辈。黄宗炎的原配看着心里着急,亲自回到长沙为黄宗炎买了一个姨太太,这时候家里已有三房姨太太。 (南京城内的朱状元巷,黄翼升老宅就在就在巷口。) 黄翼升去世时黄宗炎三十岁,袭了一个官职:广西盐道,可是因为水土不服,到任不久就染瘴疠去世,姨太太只好扶柩回到金陵朱状元巷的黄府。这时候黄府已经闹得不可开交,因为黄翼长一生做官,在金陵留下了大量房产和金银财宝,让黄家叔侄们眼红得要滴出血来,因为在当时社会,女性是没有继承权的,将家产分给女儿,那就是意味着将家财分给别人家,这是他们无法接受的。黄宗炎走后,黄翼升的家产只能留给那些远房的子侄——这些湘里人很厉害,为了霸占财产,私下里商量要将这三位弱不禁风的姨太太赶出家门。大太太面色沉静地说:“财产是你们黄家的,我们三个女人也抢不走。现在三姨太有了身孕,是黄家的种。我想你们也别太猴急,一切等孩子生下来再说。”生孩子那天,三姨太太在阵痛中死去活来,一个女婴就在她声嘶力竭的哭喊中来到人世,大家一看是个女的,哭声一片。外间的男人们却喜笑颜开,因为他们的梦想已成为现实。大家一声呼号,产房里顿时乱作一团,大家把产妇丢在一起,围绕着帐本吵闹成一坛糟揪打成一锅粥。小丫环听到产妇孤声一人在产妇里惨叫,进来一看,惊呆了,三姨太太又生下一个婴儿在红漆踏板上,那婴儿的哭声宏大响亮,分明就是一个男娃。她尖声高叫:“又生了一个,是男的。” 这男娃就是张爱玲的舅舅黄定柱,这女娃就是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 孙宝琦:祖上却是皇上的帝师 谈到继母孙用蕃,张爱玲说:“我穿着继母的旧衣服,她过门前听说我跟她的身材相差不远,带了两箱子嫁前衣来给我穿。她父亲孙宝琦以遗老在段祺瑞执政时期出任总理,即在北洋政府也算是‘官声不好’的,不知怎么后来仍旧家境拮据。”谈到怨恨的继母,张爱玲开始不顾事实,以“官声不好”来形容大儒出身的民国总理孙宝琦。 (民国总理孙宝琦。) 据《孙氏族谱》记载,孙用蕃家这一支最早发脉福建惠安、乐安孙氏,是战国时期齐景区封田于此赐姓而成,先人有孙武、孙膑等军事家。后迁至泉州,传至二十三世时,出了个世孙孙人凤。孙人凤中举人,是杭州城时著名的塾师。其子孙诒经,字子授,清咸丰十年(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太平军攻占杭州时,乞假归奉其母。同治元年起,与宁绍台道张景渠统率清军,在浙东镇压太平军。历任户部侍郎、内阁学士、翰林院侍讲、国史馆纂修等,三年后入直南书房,成为光绪帝师。 孙诒经死于光绪十六年那场名震京城的奇怪瘟疫,但他的儿子子孙宝琦在育才馆攻读英文和法文,成绩优异,很容易就弄了个直隶候补道,主持开平武备学堂,学生中有吴佩孚、萧治国等人,为他日后纵横政坛打下了基础。 (孙宝琦子女和女眷。) 孙宝琦真正发迹在庚子事变之后,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太后和光绪仓皇逃往西安,在军机处任职的孙宝琦护驾随行。由于他通晓英、法文,又精通电码,被指派办理军机处电报事务。当时,李鸿章正在北京和八国联军首领瓦德西谈判,两地函电频繁,他凭借惊人的记忆力,译电快速准确,受到慈禧太后和庆亲王奕勖的赏识。有天晚上他们化妆成流民就在破庙里歇息,夜里冷得不行,太后根本睡不着,孙宝琦看不下去,脱下衣服给太后穿。第二天啥吃的也没有,孙宝琦出京都时忍着饿留了三个熟鸡蛋,他悉数给了太后和光绪皇上,太后手拿熟鸡蛋也不舍得吃,只是老泪直流。后来她三天就吃了三个鸡蛋,一天只吃一个。一直到第四天走到一个村庄,才向村民乞讨了一簸箕窝窝头,太后才头一次吃饱了肚子。这天天下着大雨,路上一片泥水,一行人在农家柴房里待了大半天,后来雨停了路上仍然一片烂泥,不能走。但是农妇看他们不走显然不高兴,怕他们招来兵匪殃及他们。太后和皇上一商量,决定马上上路。可是一上路才知道,表面上看路面是干的,牛车驴车行驶,车轱轳上立马粘上大团大团泥巴,泥巴很快糊住了车轱轳。眼看着就要走不了,孙宝琦急了,马上上前用力推。随从们在孙宝琦的带领下一起用力推着太后与皇上的驴车上了路。孙宝琦一直跟在太后车后,逢到车子走不了了,他便上前就推,整个人很快就成了泥猴,浑身上下到处都是泥巴。慈禧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对光绪说:“看到了吧?什么叫忠臣,什么叫奸臣,逃难的路上见得分明。” 一年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重回京都,孙宝琦开始平步青云,以驻法国及西班牙钦差的身份漂洋过海前往巴黎。回国后孙宝琦当上山东巡抚,民国初年又摇身一变成了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最终在一九二四年年近六旬时两度出任内阁总理。但他这个总理却是很穷的,连房租都付不起。房东是建造北海的工程师,因敬佩他的为人,手一挥说:“算了,算了。”但是孙宝琦实在过意不去,将从国外带回来给女儿的两架钢琴抬去充抵房租。 (老上海爱义文路上的小洋楼,孙宝琦失意后的寄居之地。) 在张爱玲眼里,凡涉及到继母孙家的,必定总是不好的。说孙家的“官声不好”也就是名声不好听的意思。她说孙用蕃与她的闺蜜陆小曼“都是吞云吐雾的芙蓉仙子”,抽鸦片烟。又说她与北平朱氏姐妹也交好,在这里她用了一个不知打哪里听来的口头禅:“赵四风流朱五狂”,看样子这朱氏姐妹在张爱玲眼里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另一种说法却是,两度出任民国总理的孙宝琦因治国治家均清廉严正,子女个个品行端庄,使得京城内的豪门大户争相与孙家攀亲,竟有“孙家的女儿大家抢”之说。孙宝琦的官场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包括孙用蕃送给张爱玲的两箱旧衣裳,不是也证明了孙家确实清贫?连张爱玲都瞧不上的旧衣裳,他们也当成好东西来送人。孙用蕃当年打开箱子时就对张爱玲说:“虽然是旧的,料子却是好的。” 孙宝琦最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到这时风云一时的孙氏家族开始风流消散,孙用蕃已经36岁,她遇到了张爱玲父亲张廷重,她嫁给了他,并成为张爱玲的继母。后来她住在从前佣人住的破房子里,又得了丝虫病,一条腿肿得很粗,一只眼睛也坏了,她去世时家中一贫如洗,身上仅有十块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