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唐山的主要街道,都是在唐山建镇立市的过程中形成的,以开滦煤矿为中心,随着工商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由原来的村庄聚落进行改造、联接,逐渐形成了城市主要街道的雏形。

乔屯大街:唐山建镇立市之初,许多大街都沿用了原村庄的名字,乔屯大街就是其中的一条,开平矿务局最早开凿的一、二号井,来自各地的矿工们与当地人杂居,有房有地,道路相连,形成了乔屯大街。再加上这个地区的其他街巷,这是唐山市最早的街巷。

东局子街:清光绪四年(年)七月,开平矿务局从开平镇迁至桥头屯,逐渐形成以矿务局为中心的东局子街,这是唐山城市发展的起点。

清治时期,开平矿务局设在天津,在唐山设有办事处,称为东局。因此,这条街称为东局子街,形成了唐山市区的雏形。

粮食城街道:即震前的建国路,也叫建国路。开煤矿投产后,为方便广大矿工买粮,粮商在此摆摊卖粮,后来建起房屋定点经营,逐渐形成街道,称为粮市街。

鱼市街、柴草市街:位于唐山矿北部,启新水泥厂西门,现位于唐山建国路市场北头横街附近。起初是鱼虾、柴草等商贩的摊点地,随着唐山矿区居民的增多,一些商贩聚集在此专门经营鱼虾、柴草,生意兴隆,特别是逢年过节,生意兴隆,形成了一条商贩街,又称鱼市街、柴草市街。

粤东大道:原为中山路,即今之新华东道,开平矿务局局长唐廷枢是广东香山人,开平煤矿成立初期,在广东招来许多技术人员和工匠到唐山,广东人以乡情为纽带,盖房子盖房子,聚居一条街道,形成广东街、小广东街。

山东街道:和广东大街一样,是山东人的聚居地,座落在现在建国路的北面,教堂以东的乔屯一带,街道呈东西走向,住着几百户山东籍人家,有的住着开滦矿工,有的住着卖矿工,也有的住着拉排子车、扛担子的山东人。

新立街:即今之解放路北段,十九世纪末,铁路北侧有许多房屋建成,开始向铁路南面发展,在铁路南面,南北两道门之间,有民房,有商店,逐渐形成街道,取新开街道之意,称为新立街。

现解放路南部分

陆家街道:即地震前永安路,位于永红桥东。此处在郭谢庄西,原来地势坑洼不平,南道门正好开在这里,开平煤矿的包工头陆云清买下这块地,运土填平,盖房子,成了街道。

便宜街:在北道门南面,因毗临老车站,行人众多,矿工经常来此购物。就这样在这里开了不少简陋的餐馆、商店,还有许多小摊,逐渐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因为这里的食品、商品大众化,价格便宜,所以称为便宜街。

大学路:年,开平矿务局和京奉铁路局合办大学路(后称北交大,唐山铁道学院),位于唐山老火车站西南,由大学大门向北,修建了一条道路,称为大学路。

小山街: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集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商业中心,位于老站铁路南面,原为小山丘,其南坡下有一个大坑,曾经是行刑场,20世纪30年代,小书馆、小饭馆、小商贩聚集在此,形成了一个“杂八地”。

福宁街:位于小山街以南,年代,中国造胰公司的总经理何子恩、丰润县的老庄子罗国华和丰润县的毛家坨福厚堂开了张家合股开了当铺,当时张家是最大的股东,借了他的福字,当铺的名字叫“福宁当”。福宁当是老唐山典当业的代表店,位于小山的南下坡。这个地区原是荒凉的,从建福宁当起,逐渐形成了一条比较热闹的街道,叫做福宁街。

小窑路:小窑路位于开滦唐山矿西北,现培仁里小区西边,是唐山矿向西北一井、钓鱼台运货的道路。上世纪40年代建成了瑞生缸局等陶瓷厂,该地区小缸窑众多,逐渐形成了一条叫做小窑街的街道。

那一年,“瑞生缸局”在磨料

西北部井:年,开平矿务局在1、2号井以西挖新井,称为西北部井,年因井下渗漏严重而关闭,但该地区仍以西北部井为名。

北起唐山市凤凰山公园北侧,东至唐山矿三华里,南至开滦唐山矿工房。

水坑:马家屯以东,开滦唐山矿有一条排水沟流入此处,居民挖池、排水沟入内,筑堤隔池,堤南种植芦苇,堤北种植荷花,环塘种植洋槐,称为水坑。

现为农业部定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座落在唐山市路南区胜利路中间的中间地带。商场里有七个交易大厅和一个交易广场,还有套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二层商业住宅。

西缸窑、东缸窑:在陡河两岸有原明朝的一个“河沿庄”,居户不多,明嘉靖以后,在陡河东岸逐渐形成了两个炼制大缸窑的土窑群,即所谓的“河沿庄”,名称已不再使用。两缸窑西面是西缸窑,东面是东缸窑,这是距今约年前的东缸窑,这里的窑户生息繁衍,形成聚落和街道。

西山口:西山口,即双凤山,西山口位于开滦唐山矿南门以西,是当时被称为“洋宅”(洋宅是官吏居住的地方)的外国人居住的地方,有跑马声、外国坟(坟场)等,环境较为优美。

双桥:唐胥铁路上有两座铁桥,每一座桥都有一个吉祥的名字。开平矿南面的铁桥称为庆成桥。为方便行人通行,庆成桥下有两个涵洞(俗称“钻桥子”)。沿着涵洞向东西延伸的一条街,叫做双桥。它是中国最早的铁路和公路天桥。

老站:年,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在开平矿务局竣工。一八八二年建成唐山火车站,位于东局子街东端,铁路以西。那时仅有三个站房,站房的西面有三排铁瓦顶房,是铁路职工宿舍。起先只有一个装煤站,运输能力很小,是中国最早的火车站。唐胥铁路于年扩建为天津铁路,除运煤外,还办客货运输,因路况简陋,交通不便,唐山火车站迁址,即旧站。

迁建地点为唐山火车站,由英国人主持,位于王谢庄以东,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年完工,年正式落成,其旧址为震前的唐山火车站,今之唐山南站。

三铁门:年,在唐胥铁路的基础上,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正式通车,唐山新站正式启用。在唐山市内部,在铁路两侧的新旧车站之间,用铁栅栏将市区分成南北两部分。为方便行人通行,预留了三个铁路道口,分别是老道门(今车站旧站)、北道门(今桥旧址)和南道门(今永红桥)。

唐山铁路南站天桥

铁路桥:解放前,唐山小山西边的铁路线上有两座铁路桥,一座是旅客在唐山火车站上下车经过的铁路桥,另一座是从粮市街到小山北边的铁路桥。为了行人通过铁路时的安全,铁路两侧都设置了围墙和铁栅栏,中间设置了三道门。不过,由于行人较多,火车往来频繁,等道门耽搁时间不说,还发生了火车轧人等事故。抗美援朝胜利后,当时的市政府和平津铁路局,根据商人的要求,研究了拆滦县或芦台火车站天桥迁建唐山、开凿隧道、迁出市区铁路等方案,但都因工程庞大、资金不足等原因未能实施。年1月,在民众强烈不满的压力下,市政府邀请各团体、绅士和平津铁路局的代表专程研究道门问题。会上商定在北道门楼修建一座大型天桥。一九四七年一月底开始动工,兴工过程中,厂矿、商人、市民和各界人士均有捐款,为纪念抗战八年,将天桥命名为胜利桥,一九四八年六月十日,市政厅主任郝侃宣读了“胜利桥碑”。天桥被命名为胜利桥,位于京山铁路上,不仅有交通便利,而且还是一座地标。

都市是历史的记忆,唐山是时代的产物,是生生不息的历史,它虽不像其他城市那样古老,但它所具有的旧村、旧街、旧店、旧厂、旧厂、旧址等,都是曾经存在、现在仍然存在的物质实体。百年过去了,唐山这座年轻的城市,随着时代发展的旋律不断演变,社会在变,人在变,街道在变,城市在变,变化中发展,发展中演变。历史的演变,既有往日的光阴,又有昨日的磨难与惆怅,又有今日跨越的辉煌。

这次大地震震惊了全世界,年,城市瞬间变成了废墟。唐山人民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顽强拼搏,自强不息,重建家园,使这只烈火凤凰重获新生,并荣获联合国人居奖。随着社会的发展,唐山又踏上了城市现代化的征程,在三年大变样的改造、建设中,这些老村庄、老街道、老商铺、老企业、老建筑、老遗址不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地名,时间冲淡了人们过去的记忆,唐山的历史将代代相传,让后人回味当年的峥嵘岁月。今天,唐山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以开放超越、敢为人先的气魄和勇气,坚持科学发展,迈着自豪的步伐,建设了文化名城、经济强区、滨海新城、宜居美城,生态、美丽、和谐的新唐山在不远的将来屹立于渤海之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