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作为地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丰润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村子众多,村名也趣味横生,“张兵马庄、西那母庄、圪塔坨、大黑马甸、白沫子……”这些听起来有点奇怪的村名比比皆是。其实这些村名都有着历史渊源,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天咱们就一起找找这些稀奇古怪的村名,看看他们的名字都是怎么来的呢? 河北张兵马庄 据查,清代建村,传说当时有个姓张的,官居兵马大元帅,来此占产立业,故称村名张兵马庄。因还乡河东西走向穿过村中,村内南北交通不便,年以河为界分成两个村,该村居北,称河北张兵马庄。河南的叫河南张兵马庄。 圪塔坨 据查,该村建于明代。因当时这里有一座塔和一个土坨,而得名圪塔坨。 叩甲寨 据查,清初陈氏随清兵入关至此定居,初称村名叩花寨,因花与甲谐音,遂演成今叩甲寨。 往川 据查,明永乐年间建村。因村南有小溪,多弯曲,形如古时“车网子”,故借此称村名网川,后又演成往川。 夏屋 据查,明永乐年间(~年)建村。时先有人名赵贵者自山东迁此定居,正值天下大雾,遂称村名下雾里庄。后演称夏屋。 肘各庄 据查,明代建村。因位居任各庄经龙虎庄去车轴山之转弯处,其路至此呈胳膊肘状,故得村名肘各庄。 八军坊 据查,该村建于明朝。时村中黄姓八人,号称八君子,遂取村名八君坊,后演成八军坊。 外郎庄 据查,明末有一富者人称员外郎来此定居建村,故称村名外郎庄。 溪歌庄 传说唐代建村。因村中有一条溪水潺潺,朗朗如歌,遂得村名溪歌庄。 阁门口 据查,该村始建于明初。当时村东曾有一座阁楼与街口相对,遂借此意称村名阁门口。 口头庄 据查,明永乐二年(年)建村。因该地原为一个放马的牧场,村址坐落于牧场北边的一个出入口,故称村名口头庄。 宋家口头 据查,清代宋氏兄弟二人自刘各庄迁此定居建村,因村居朱龙河口,遂冠姓氏而得村名宋家口头。 西偏坨 据梁氏谱书记载:明永乐元年(年),梁姓自山东临沂县白庙子村迁此定居建庄,因村中房屋均坐落偏斜(年唐山地震后,在规划新村时方校正过来)而称村名偏坨。后人丁繁衍,又分成三个村,东为东羊庄,西叫西虎庄。又因东羊庄忌“虎吃羊”,遂改村名西虎庄为西偏坨。 北大树 据《丰润县志》(民国10年重印册)记载:大树庄属板桥镇27屯之一。相传此村建于明朝,因村东有一棵大树,故取名大树庄。后由南向北将一庄分为三个村,此村居北,称北大树。 拨子 始建于清朝。相传故制有“十里一铺,五里一拨(亦称墩)”,看守烽火台。该村系古“拨”所在地,大约在清初时建村,故称拨子,沿用至今。 小令公庄 传说北宋时期宋辽交战时,宋朝名将杨继业的儿子曾在这里扎营,后渐成村落,称村名小令公庄。 大令公庄 传说北宋将领杨继业曾于此屯兵,遂得村名令公庄。又因村大人多,为区别于附近小令公庄,遂称大令公庄。 田鲁选 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年),田、鲁两姓自山东一带迁此建村,故称村名田鲁选。 指务 原址在丰润县黄昏峪人民公社,因建邱庄水库,年搬迁至此。相传清朝初期,有王氏居民由山东迁来,定居于还乡河北岸,燕山南麓,村落终年有雾,不利农作物生长,故取名止雾,意为除止浓雾之意。年后,“止”、“指”谐音,改称指务。迁建到此后仍沿用至今。 刘三屯 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年)先有刘、王、宋三姓自山东一带迁此地落户建村,其中刘姓人口较多,遂以刘姓为名首称村名刘三屯。 欢喜庄 永乐元年(公元年)李姓建村。因建庄时正值永乐元年,乃取欢喜之意,而成村名欢喜庄。 萝卜坨 相传,明代张姓自山东来此立庄。又传,附近高处长了一个萝卜,非常大,一个人锄耪一天,才把萝卜周围锄耪一遍,故借此称村名萝卜坨。 沙窝新庄 清代建村,当时此地有个土岗,岗上有三个狼窝,遂得村名三窝新庄。后人觉得此名不雅,遂改名为沙窝新庄。 三神庄 位于四神庄西偏南2.3公里处,地势平坦,黑壤土,居民均为汉族。据查,明初于该地始建三个小村,居西者称鬼王庄,居南者称赵家林,居北者称普慈庵。后将三村合一,称三神庄。另有传说,古时候有八位神仙,出自八神庄。经四神庄定居四个,过三神庄定居三个,最后只剩一名皂神,定居今皂神庄了。按照此说,以上四村皆因此得名。而且四个村子均相距不远,虽属神话,但说起来倒也比较连贯。 大黑马甸 相传,唐初建村,初称拿马甸,后改称大黑马甸。《丰润县志》有杂文记载:“望马台在县西阎家铺,相传唐太宗东征时,曾屯兵于此,有黑色神马饮于潭,尉迟敬德筑台以望,遂计得之,今黑马深潭犹在,石碑坠入水中不可考”。后有人传,大黑马甸即为当初尉迟敬德设计得神马之处。 河浃溜 该村系明永乐年间,由山东一带移民所建。因村中有两条小溪,一眼泉水,故得村名河浃溜。 小合六 位于河浃溜村东南偏北2公里处。明代建村,因村前有小溪流过,故原称村名小河浃溜,后演变成小合六。 小官沽堼 该村建于明代。当时有杨姓迁此占产立庄,称小杨庄。后因北有李虎庄,村人忌讳虎吃羊之说,于年改称小官沽堼。后因人们习惯称小堼,年再次命名为小官沽堼。 大官沽堼 该村建于明代。当时有杨姓迁此占产立庄,称大杨庄。后因北有李虎庄,村人忌讳虎吃羊之说,于年改称大官沽堼。后因人们习惯称大堼,年再次命名为大官沽堼。 高丽铺 原名黄草坨、谎粮坨。唐朝时和高丽(今朝鲜半岛)的往来日益增多,此为高丽人陆路进京的必经之地,元朝时设立驿站,该村已有许多高丽人了,遂得名高丽铺。 白沫子 据查,明代建村。传说古时泥河上游有姐妹三人被贼兵追急,投河自尽,尸体漂流至此,河中泛起白花,故称村名白沫子。 大麻各庄 泥河两支流一绕村北,一过村南,汇合于村西,村居河套。传说古时泥河上游有姐妹三人被贼兵追急,投河自尽,其家人曾沿河寻找至此(寻找在当地土语里叫麻各)遂得村名麻各庄。因村分两片,该村较大,遂称村名大麻各庄。 宋禾麻庄 传说,明永乐年间(公元-年),宋姓自山东迁此立庄。当时村西有一块洼地,适宜种植青麻,遂借此冠以姓氏而称村名宋禾麻庄。 油房庄 明永乐年间(公元-年)由山东移民所建,初称刘王庄。后因村中开设油房,遂称村名油房庄。 二圣庙 明代建村,因当时这里有座二郎庙,后演变成二圣庙。 过道坎 相传,明代初期建村,当初只有四户人家,其房屋建在今村北,当时有一水沟横着屋前,出入多有不便。后来将房屋迁到现址,因村中有高岗,遂借搬迁之意,称村名过道坎。 大坎 宋初(公元年前后)建村。因村东有土岭纵贯南北,村居岭上,故得村名大坎。 大坡庄 清乾隆年间(公元-年)建村。初为曹姓坟地,后有看坟人来此定居,繁衍成村,因地势北高南低较为明显,故称村名大坡庄。 报喜坨 传说,明代建村。适逢当时村中一位老师家中生了小孩,大家都来贺喜,又村南有一土坨,遂借此事称村名报喜坨。 索辛庄 明天启年间(公元-年)建村。当时村中有索姓姑娘被选入宫,村人不胜辛酸,遂称村名索辛庄。 相公庄 明朝永乐年间(公元-年)有朝廷一官僚之子称大相公者来此占产立业,故称相公庄。 三女河 建于明初。村中传说:元朝末年兵荒马乱,一伙贼兵兽性发作,对三个姑娘穷追不舍,追至此地,三个姑娘走投无路,前是河水,后有淫兵。为保洁身三个姑娘毅然投河自尽。遂得村名三女河。 郑八庄 明永乐年间(公元-年)建村。传说村名迁自山东,因该处原为附近大郑庄郑老八田产,故称村名郑八庄。 小铺 该村建于明永乐元年(公元年),相传,一知县经过此地,听蛤蟆声喧,遂称该村为蛤蟆庄。后人觉其村名不雅,年,改村名为小铺。 牛头甸 明永乐年间(公元-年)建村。因村西南有块洼地,形似牛头,故得村名牛头甸 杨胖庄 据查,明末有杨氏来此建村,因杨氏体胖,故称杨胖庄。 庄户上 该村建于明末,因当时村中户与户之间的房子多不相连,中间留有大片空地,俗称空庄户地,故得村名庄户上。 稻秧庄 该村建于明代,因地势低洼,常年积水,事宜育稻秧,故称稻秧庄。 来源:文化丰润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