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接下来我们继续千里走汾河。

汾河水披着清澈的纱衣,骄傲地走下了管涔山,开始了她的千里之行,从宁武县向南进入静乐。

静乐县又叫鹅城,据考证拥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方古老的黄土地上,甚至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

黄河、汾河文明的滋润、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造就了静乐特殊的人文环境,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与汾河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我所在的这个位置可以将静乐县尽收眼底三山环抱两河相绕其中汾河穿城而过非常漂亮现在我们看到的汾河面貌是经过世世代代人们治理而来的当年的汾河可不是这个样子“汾”即“大”也那么这条大河到底有多大呢我们看到的静乐县县城的所有建筑群基本上都建在当年的河床之上那个时候我们静乐县的人们又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又居住在哪里呢)

在静乐县,汾河纵贯约40公里,流域面积占到了全县的87%。只有剩下的13%的山地,养育着16.2万的与汾河朝夕相伴的静乐人。

(老静乐人到底住在哪里呢其实就住在我身后的这样的窑洞当中这个窑洞跟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窑洞不一样它是在半山腰上建的在半山腰上居住面前就是汾河水现在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还有一些居民在这里居住我们一起进去看一看)

(老乡您好在做什么呢摘花花这不把草草挖一挖这是咱们家的小院嗯小院)

窑洞连带小院就盖在半山腰上,犹如一幅“山谷民居”的水彩画,这就是静乐人住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家。

(原来自己的父辈们也在这个窑洞住吗一直就住的这我记得我的爷爷都在这上面住着呢是不是咱们居民(当年)都在半山腰上住着呢是为什么啊那会儿地不行怕汾河泛滥不敢往下住)

(在河川住根本没有安生之计所以咱就在山上打个土窑洞在山上住冬暖夏凉就造就了人们非上山住这个土窑洞不可只有住在土窑洞下这才能生存下来)

如果您认为这是百姓们的夸张描述,那便是小瞧了这条泱泱大河。老乡告诉我们,他们小时候都亲眼见过汾水运木筏的宏大场景,汾河就是木材的天然搬运工。据记载,明后期故宫修建时的木料,都取之于山西,主要靠的就是这种水运。

(当时我们小时候很小的时候从宁武的山上把木料往水库那边运那木筏子一片一片的那些运木料的工人喊的号子声昼夜往过运木料所以人们嗨呀吼啊嗨呀吼啊运的时候特别小心就能听到这个号子声)

(大爷这是您住的窑洞嗯这原来还有人住过吗我父亲我爷爷住的再以前就不清楚了我爷爷活到了百岁以上了这是他生前住的再往上就不清楚了我爷爷也有一百岁多了那看来这房子的年岁还真是久远了)

(我们一进到这样一个老窑洞里面感觉到的是一种凉爽的气息虽然特别简单古朴但是设备是一应俱全有土炕有火炉什么东西都有在这里生活还是非常的安逸的同时这也见证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汾河得到有效治理,人们陆续在河床上用红砖水泥盖起了小院,半山腰的鹅城百姓由此已经生活了两千多年,这样的群居生活场景,恐怕在山西不会再有二处。山上的生活渐渐移到了山下,而山中景致依旧保留在翠柏之间。

(净居寺是不是也在汾水畔对对对也在汾河川靠汾河不到一公里的汾河川当时选这地址往西是汾河泛滥它只好往东面选择再往上就是石头山它选择地址可能和当时汾河水泛滥分不开)

静乐,作为汾河的第一个流经地,有九条支流由东西两岸汇入汾河。在静乐人的记忆里,汾河川的水曾使他们择山而居,今天再向山间回望,让河水满川,又成了一种新的景仰。

:今天的汾河,正在以新的姿态向前流淌,汾河水的再次丰润,使黄土地上的这座小城,也日益灵动起来,汾河依旧是那条汾河,但在它的脉管里,也注满了静乐人无尽的依恋与遐想。

明日请继续收看《新闻快车》“千里走汾河”第七集:胡服骑射赵王城

本版权归太原广播电视台《新闻快车》节目,未经授权,不得随意用于出版等商业用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